《超能一家人》票房口碑全面溃败背后,是开心麻花遭遇的瓶颈

[复制链接]
leon30802002 发表于 2023-7-29 16:02:3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心麻花”创办于2003年,到今年正好20年。这20年来,开心麻花确实创作和引进了不少好剧本,加上开心麻花团队演员的舞台表现能力,以及电视小品里沈腾、马丽、常远、艾伦、魏翔等知名演员的传播,让开心麻花在国内有了普遍的观众群。
但是,相比开心麻花在舞台剧方面的成绩,开心麻花在进入电影行业后,推出的电影,口碑和票房都很出色的电影,只有《夏洛特烦恼》等寥寥几部,其他大都是天雷滚滚。


这次《超能一家人》口碑扑街,背后是开心麻花一直以来没有解决的两个问题:

  • 怎么把好看的舞台剧,转换为好看的电影。
  • 怎么保持稳定的创造力,持续输出好作品。
关于第一个问题,主要在于舞台剧的形式、结构、尺度,以及笑料的时效性,都和电影有很大不同。
比如,开心麻花最负盛名的舞台剧之一的《乌龙山伯爵》。从那句“没看过《乌龙山伯爵》,等于没看过开心麻花”就可以看出这部剧的地位。据说开心麻花在试水电影行业时,最先想改编的也是《乌龙山伯爵》。
但是,看过这部剧的朋友都能理解,里面无论是人妖、同性恋这样的人物设定,还是各种人物关系,都不是大银幕尺度可以容纳的。甚至不说“审查”这一关,单从商业和观众角度,这部剧都很难原样照搬。因此,我们只能看到,开心麻花的演员把这部剧里的包袱笑料拆分出来,用在不同的小品表演中。


再者,戏剧和电影虽然都是充满假定性的艺术,但舞台和银幕让观众沉浸的方式、带给观众的观感是不一样的。比如《李茶的姑妈》里面黄才伦穿梭于不同空间,通过不断的男女身份换装制造笑点的情节,在空间有限的舞台上,可以看到的对空间和时间的巧妙利用,演员的紧张和窘迫,各种时机的巧妙捏合,都是在大银幕上体验不到的。
因此,这部剧改编后,舞台上的优点都被稀释,而剧情和演员本人的问题却暴露无遗。
再比如,网上可以看到全本的《甜咸配》,里面很多的包袱,都是当时的社会现象的变形和借用,比如港台腔、奥运火炬等,这些包袱时过境迁,显然不能用于日后的改编。
所以,开心麻花在电影行业,大量采用的购买版权+改编的模式,采用海外成熟剧本,再根据国内市场进行改编和翻拍。
但是,这种方法一是无法避免海外剧剧情、人物、笑料的水土不服,二是好的舞台剧编剧并不一定就是好的电影编剧,因此即使《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独行月球》也只能说差强人意,《超能一家人》就直接砸到底了。
上述的问题,也自然带出了开心麻花的第二个问题。


作为成立于20年前的剧团,开心麻花在导演、编剧、演员方面的核心人员,也已经成形和保持了十几年。当初,这些人的身份是80后新锐,开创的是“富有时尚与时代气息的新喜剧模式”。也因此在80后年轻人中广受欢迎。借助“欢乐喜剧人”等喜剧综艺的推广,成功地从春晚喜剧明星的手里,接过了主流观众群体的认可。
但是,随着观众群体的更迭,如今“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等更新的综艺推出,主力喜剧受众,已经向95后、00后转移。然而,在这一阶段,开心麻花还是一群80后演员主打,导演、编剧方面也缺少亮眼的新人。
新演员虽然有了一定知名度,但市场号召力还是比较薄弱。也正因如此,“含腾量”这种其实对剧团品牌影响力有伤害的概念反而被越炒越热,对于沈腾本人的艺术形象和商业价值更是一种破坏。


人员更新缓慢的同时,开心麻花剧本在价值观等方面,也开始逐渐跟不上当今主流观众的诉求,《李茶的姑妈》最被诟病的,其实就在于其中的很多笑料,是建立一种在当下看起来已经“恶俗”的价值观基础上,自然也就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同。
也就是说,开心麻花对于喜剧市场和观众喜好,已经从引领慢慢转向跟随,甚至落后。这才是《超能一家人》这次在商业和口碑上都遭遇重挫的根本原因,也是最需要开心麻花反思和扭转的瓶颈问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xbj 发表于 2023-7-29 16:03:0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啥也没说[好奇]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