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三皇五帝的大概时间,也就是华夏文明诞生的时间?

[复制链接]
踏雪的剑 发表于 2023-8-19 12:18:5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且不论三皇五帝是否存在,只要推测一下其大致时间即可,我推测华夏文明出现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前2500年,也就是龙山文化产生的时间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light999 发表于 2023-8-19 12:19:4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皇”是谁?
“五帝”是谁?
这个问题至少争论了两千多年了!
很多问题现在还讲不清楚,只能凭借仅有的材料描述个大概。
对古文献了解不多的朋友,不建议读下去,会颠覆你的很多认知,这会让自己不太舒服。
“皇”这个字是用来赞美的神和祖先的,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伟光正”,能被称之为“皇”通常都是远古部落或氏族的有伟大功绩的始祖。
“三皇”的“三”,或许应该解释为多个、一些,也就是说,“三皇”可能压根就不该局限于三个人。
“五帝”不同于“三皇”,“五帝”是上古时期的最具影响力的五位部族领袖。
也就是说,“皇”其实是部落始祖,而“帝”是部族或部落联盟的领袖,二者并不是时间早晚上的差别,而是性质不同。
但部落或氏族始祖通常都要比部族领袖更古老。
再啰嗦一下“帝”。
“帝”有且只有一个,他是人格化的上天,所以“帝”也被称之为“上帝”,周人又称之为“昊天”。
那么“五帝”又是什么呢?
“五帝”实质上不是“帝”,而是“后帝”,“后帝”原则上也是群后之一,但它又是最高的“后”,故而被称之为“帝”。
也就是说,“五帝”其实是祭祀帝(上天)的祭司,被称之为“后帝”,同理,祭祀土地的祭司被称之为“后土”,祭祀谷神的祭司被称之为后稷,等等,“帝”是最高神,故而他的“后帝”就是群后之首,也就是最高首领。
这体现的其实是文明早期的神权至上的现象。
夏代不再以“后帝”来称呼最高首领,而是用“后”。
<hr/>《史记》所载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这五位的确都是后帝,按早期史料所载,他们也的确出自同一个家族,但这并不是最早的“五帝”,而是汉儒重构的“五帝”,最早见于《孔子家语》,然后《礼记》借鉴了过去,司马迁也采用了这个版本。
在先秦,公认的“五帝”应该是: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其中,黄帝与颛顼被认为是出自同一个家族,其它都各有出处。
太皞被认为是最古老的,他是最早的以“龙”为崇拜对象的人,或许要追溯到距今5500年左右。
炎帝是一个迷,或者说,当我们讲炎帝的时候,实则是将三个人都称之为炎帝,分别是:最古老的炎帝、共工、蚩尤。
最古老的炎帝是《精卫填海》神话中的女娃的父亲,也就是《左传》所提及的姜姓之祖炎帝,这位炎帝实在应该归为“三皇”的范畴。
“五帝”所讲的炎帝应该是共工,关于最早的共工比黄帝更古老这件事,我就不在这里啰嗦了,总之,当我们讲“共工”时,也是有三个共工,分别是最早的共工、共工氏、《尚书》里的共工。
最后的一个被混淆的炎帝其实是蚩尤,《孔子家语》中的“炎帝”即是蚩尤,《史记》将蚩尤一分唯二,产生了炎帝与蚩尤。
《国语·晋语四》里的炎帝与黄帝为兄弟的说法显然是出自汉儒之手,不可采信。
《逸周书·尝麦解》实则是抬高炎帝(赤帝)的神话,并非是真实叙事。
周人之所以要抬高炎帝而将淡化黄帝,是因为姬姓出自姜嫄,而姜嫄乃是炎帝之后。
补充一下,姬姓同黄帝无关,在周代及先秦,周人都不讲黄帝,真正推崇黄帝的是妫姓田齐。
阪泉之战即是涿鹿之战!
共工伯九有”发生在距今5000年左右,晚于太皞时代。
黄帝所对抗的蚩尤相当于是共工的后裔,其时间大约是距今4800年左右。
少皞的崛起要晚于黄帝,其时间大约是距今4500年左右,这才是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期。
而作为少皞的继任者,颛顼要稍晚于少皞,他俩可以看作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
所谓黄帝三百年,指的应该是黄帝至颛顼的时间跨度。
<hr/>以考古文化来简单梳理一下。
上古的华夏是由南北两大支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融合而来。
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呈现南北二元分布格局,表现为以细石器为主的北方系统和以砾石工业为代表的南方系统。
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等或许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如有巢氏树上筑巢的传说显然属于南方系统。
烈山氏、神农氏等这种早期的游耕农业更倾向于北方系统。
炎帝不同于神农氏,二者结合应该是始于王莽时期,在此之前,炎帝通常被认为是生活在东海之滨,而神农氏在豫西。
如果以考古学文化来对照,最早的炎帝同大汶口文化密切,而神农氏同仰韶文化密切。
大汶口文化以及更早的北辛文化虽然发源于海岱地区,但更接近于南方系统,同高庙文化,彭头山文化的关系更密切,而仰韶文化更多的特征来自北方系统。
黄帝不同于炎帝与神农氏,红山文化的众多元素更符合黄帝,红山文化同仰韶文化一样,也属于北方系统,二者在文化上存在交流。
太皞与黄帝文化同源,但要比黄帝早得多,而且来自淮水流域,或者更靠南,我们还无法确定太皞与黄帝到底是谁影响了谁。
少皞相当于是太皞的一个分支,不同的是,少皞过了长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良渚文化,其时间应该是距今5300年左右。
距今4500年左右,良渚北上融合大汶口文化,这就是山东龙山文化,而少皞也出现在了海岱地区。
共工对应的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屈家岭文化北上,而蚩尤与夸父对应的是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晚期。
颛顼与少皞的联合对应着石家河文化对屈家岭文化的全面取代。
……
而王湾三期的出现对应的是颛顼的后裔祝融在新郑的崛起。
陶寺文化始于高辛氏之子实沈,高辛氏是颛顼的继任者。
解释起来太长了,有空再补吧。
疯狂de少年 发表于 2023-8-19 12:20:4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皇五帝的大概时间在上五千年的最后50年

天皇五帝是东亚大陆东西南北中地缘政治同时代之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一、东皇太昊帝 以熟牲祭祀而闻名东亚的东方强大氏族 · 史称“庖牺氏”都奄邑 · 二世子喾
二、西皇蚩尤帝 以桑织发达而闻名东亚西方的强大氏族 · 史称“穷桑氏”都洛邑 · 被少昊子挚灭
三、南皇炎帝 以擅长农业而闻名东亚南方的强大氏族 · 史称“神农氏”都良渚邑 · 二世姜舜
四、北皇高阳帝 以发明颛顼历闻名东亚的北方强大氏族 · 史称“颛顼氏”都夏口邑 · 二世熊鲧
五、中皇黄帝 以造车技术而闻名东亚中部的强大氏族 · 史称“轩辕氏”都河洛邑 · 二世洍重华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 · 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

始乱终弃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中国史学界非常迷信《司马谈 · 史记》
虽然史学界连《史记》作者是司马谈而司马迁只是作《列传》都不知道
那些个名人大家的溢美之辞让人肉麻的浑身起鸡皮疙瘩
有名人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 · 无韵之离骚 ”
虽然他连《离骚》作者开篇就言他是“帝高阳之苗裔兮”都搞不清楚


太史公没读过《吕氏春秋》而臆测族谱把北皇高阳帝熊猊安排给中皇轩辕帝洍黄当孙子
题主之问“问一下三皇五帝的大概时间  · 也就是华夏文明诞生的时间”就是史学界制造的困惑
太史公没读过《吕氏春秋》情有可原而因他那个年代《吕氏春秋》和《离骚》尚未传播
但当代史学界连老子的《道德经》战国版都从地下挖出来看到了
甚至连《离骚》作者熊正则5000年前的圣祖熊禹墓都发掘发现了




华夏文明诞生的时间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读者所有
转载无须联系作者

(一己之见 · 仅供笑阅)2,36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mjp004 发表于 2023-8-19 12:20:5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皇五帝的大概时间。以大禹治水为下限。西方科学家发现黄河上游积石峡。


形成的堰塞湖。会造成一万年来地球上最大内陆的洪水灾害。是大雨形成的水灾的500倍。足以冲到泰山山脚下。
这是有物证的。可以将下限的时间定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
夏商周断代工程在众多学者专家的带领下,将夏朝定于公元前2070年。
差了不到两百年。在远古那种蹉跎岁月里,就是两个百岁老人一个不在了,后一个接上。又活了很久。
下限大约确定了。那么我们探求华夏文明的上限。


一万年往回气温急剧下降。这次降温用电影《后天》来参考一下。
寒冷让北极圈、寒带生活的野生动物伴生的人随着野生动物南逃和西移。
据说汉人和芬兰人的血缘关系较近。


中国东北和北方有鲜卑人特别是蒙古。


金发碧眼白皮肤。我小学同学有一个就是完全这样的。
就是常说的黄毛丫头的来源。
后来有多有少特征的男女。
现在网络上类似的内容少了很多。
气温下降,原本宜居的乐园,变得漫天飞雪。整个世界惟余茫茫。这就是一个混沌的世界。
盘古这个词最早的意思是借助地形围栏圈养动物的意思。满语养鹿的地方的音就是“盘古屯”。
劈开天地,天地逐渐分离。也就是劈开栅栏。让鹿群自主迁徙。
这就是所谓的开天辟地。神话传说一定是有原型的。一定是有生活基础的。
人类无法想象认知以外的事物。这是人脑的特点。
盘古开天之后
这群人骑着鹿跟着鹿群南北迁徙。
后来老人和女人留下来。开始了内地的定居生活。
关于三皇的功绩可以看到取火的技能,盖房子的技能,农业的技能。
迁徙旅途奔波劳碌,但是留守面对的是新环境和物质的匮乏。
这群人连带着残留的原住居民。一群随着鹿群南迁。因为鹿群除了提供足够的食物。还是迁徙的载重工具。
这群人跨越了东北内蒙和现在的中原地区。最早到了长江沿岸。追随气温回升。迁徙的定居点慢慢的往北。
华夏新石器文化,先南后北的特点外。
还有呈现点状布局的特点。而非向四周扩散辐射。或者分段式的前进。
这个特点越往前特点越严重。
鹿群中途基本不停歇。迁徙的过程就是新石器文化的真空地带。
按照中国各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测定的年代简要介绍如下:
●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龙虬文化
龙虬文化以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遗址命名。龙虬文化誉为“江淮文明之花”。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龙虬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江淮地区东部同时期文化的典型。龙虬文化源远流长。境内龙虬庄遗址的发掘,证实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江淮流域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即“龙虬文化”。
●前7500年–前6100年彭头山文化
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澧阳平原中部。主要文化堆积为彭头山文化时期遗存,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距今约8200-7800年。位于长江中游,湖南西北部
●前7000年–前5000年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遗址位于新郑县城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面积2万平方米。1977年至1979年先后4次发掘,揭露面积2700多平方米。发掘墓葬114座、陶窑l座、灰坑10多个。
●前6500年–前5500年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后李官村西北约500米处、淄河东岸的二级台阶上,它地处沂泰山系北侧山前冲积扇和鲁北平原,距临淄区辛店城区约12公里,西北距临淄齐国。已发现的8处后李文化遗址,均分布于泰沂山系北麓的前平原地带,分布范围东起淄...西河遗址的后李文化遗址主要有房址、灰坑和灰沟等。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位于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坐落在后李文化遗址上,是当代中国首家最系统、最完整、以车马遗址与文物陈列融为一体的古车博物馆。
●前6200年–前5400年兴隆洼文化
兴隆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林西县白音长汗,地处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左岸。位于内蒙古-辽宁交界处
●前6000年–前5500年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东南台地上,北靠红山,南临洺河,占地近14万平方米,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8120年–前4900年大地湾文化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张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
●前5500年–前4800年新乐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大街新开河北岸的新乐文化遗址,于1973年首次发掘,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其布局与半坡文化相似
●前5400年–前4500年赵宝沟文化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赵宝沟小山聚落址,半地穴房址,几何形刻划纹,灵神物纹,钵、罐、尊等。
●前5300年–前4100年北辛文化位于滕州官桥镇北辛村北,薛河旁的高地处。是7000年前一个氏族部落的聚居地。
●前5000年–前4500年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4米左右,叠压着4个文化层
●前5000年–前3000年大溪文化遗址位于瞿塘峡东口,大宁河宽谷岸旁的大溪镇,是我国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重要遗迹.1959和1975年曾3次发掘.
●前5000年–前3000年马家浜文化遗址在距嘉兴市区7.5公里的秀城区城南街道马家浜村,于1959年春发现.
●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遗址,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1921年经中国政府批准,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一起进行了首次发掘。发掘范围分布于河南、陕西及山西。
●前4700年–前2900年红山文化内蒙古赤峰红山后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文物有之字纹筒形罐、彩陶、女神像,大型柳叶状石耜,玉龙等,积石墓。
●前4100年–前2600年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
●前3400年–前2250年良渚文化位于浙江余杭县良渚、安溪、长命三个乡,靠公路两边。发现于1936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出土的陶器质地夹细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器表的装饰多素面,打磨光亮,少数有精细的刻花和镂孔纹饰,或施彩绘;常见的有鼎、豆、壶、簋、盘、杯、瓮等。玉器发现也很多,有壁、琮、璜、坠、环、珠等,雕琢精细,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
●前3100年–前2700年马家窑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
●前3100年–前2700年屈家岭文化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分布于中国湖北省、湖南、江西北部,以及河南省南部。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
●前3000年–前2000年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
●前2800年–前2000年宝墩文化遗址在在青白江破土而出。遗址范围分布于川西平原上,包括:宝墩、双河、芒城、鱼郫县古城等。
●前2500年–前2000年石家河文化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的遗址群位于湖北天门石家河。其中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琢玉工艺崛起,特色鲜明,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都属于小型玉器。邓家湾遗址的个别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所塑有鸟、鸡、猪、狗、羊、虎、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这些陶塑可能供原始巫术、祭祀活动之用,邓家湾似为专门产地,通过交换输往各地。
●前4000年–前3000年富河文化新石器时代首先发掘地位于巴林左旗富河沟门。现已发掘出的遗址有:富河沟门、金龟山和南杨家营子三处。发现早期卜骨、及伴随而来的大量动物骨骼。
这些出土和目前还未出现的遗址。呈现多条线路从北,西北向难和东南的路径。根据出土的习俗物品,丧葬习俗。把华夏文明相背的再剔除掉。毕竟乱认祖先的事情是不会做的。
丧葬习俗业会一脉相承。
距今5300年—-5000年,华夏大地再次迎来干冷事件。原本分布在北方的三大文化聚集圈被迫迁徙。
既能发现其传统也能发现其融合。
仰韶文化是炎帝群体。从西向东进入大汶口文化圈和蚩尤干了一架。败了,委屈求全的呆着。十二地支十二种获取食物的方式,有很多有明显的仰韶文化特点。比如申是河道迷魂阵捕鱼的方式。还有借助狗猪寻找食物的方式戌和亥。都是在最苦逼的时候给大家提供食物。黄帝红山文化群体,被迫南下。和蚩尤干架。
那么这个时间应该为大汶口文化消亡的公元前2600年。
最后联合炎帝(以农业技术为主)战胜了蚩尤。建立了以天干地支为纪元的新时代。
正月建子。夏代正月建寅,商代正月建丑,周代正月建子。秦代正月建亥。
黄帝和蚩尤战斗的时候气候应该和周武王伐纣相等。
现在华夏的气温升降还没测出完整。
借助气温曲线可以验证这个结果。
按传统习俗来看三皇对应的是仰韶文化。其区域最大,人口基数最多。习俗延续下来的最多,那么传说正源对应。
三皇约是公元前5000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dxl0812 发表于 2023-8-19 12:21:0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皇大概是8000到6000左右
pr1234 发表于 2023-8-19 12:21:2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华阳国志》记载:“《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
因有“九囿”,人皇伏羲时就已经有“九州”了,而且还是继承地皇燧人氏的。
《河图括地象》记载:“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迎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陷土,正东扬州曰信土。”
所以地皇燧人氏的九囿称为“九土”。
那么天皇氏太嗥的疆域自然就是“九天”了。天、土、州是行政区名称。中央那个“天”叫“青”。青的古文字应该是“主冈”的合字,指昆仑山。
《河图括地象》记载:“地南北二亿三万五千五百里。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东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城市绕之。”


从地形图看,昆仑山的范围就是亚洲中部广义的青藏高原,即阿克赛钦至洞庭湖、河套地区至中南半岛之间的“广万里”的地区。由于高原上不宜居,所以宜居地在东部的昆仑虚。
《河图括地象》:“昆仑之虚,下洞含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
这里“下”即汶山下邑,“洞”指四川盆地,“含右”指湖南湖北。赤县指古岷江流域,神州指南中地区。这个范围正好是西南官话区。
三星堆的发现,证明司马迁的《五帝本纪》并不是真正的“五帝”,真正的“五帝”是《史记-封禅书》中提到的“青、黑、白、赤、黄”五帝,与《华阳国志》中记载的“青黑白赤黄”五帝一致。






所以真正的三皇就是三星堆出土的三个纵目人,合称蚕丛。柏灌即赤帝神农,鱼凫即黄帝轩辕。就是说三皇五帝不是八个人,而是“3+2”模式,即三皇加神农、轩辕合称为“五帝”。
青帝:天皇氏太嗥,图腾青龙
黑帝:地皇燧人氏,图腾青羊
白帝:人皇伏羲氏,图腾凤皇
赤帝:神农氏,图腾是三皇的三合一,即蛇身、鹿角、凤爪的夔龙。
黄帝:轩辕氏,图腾是鲤鱼
因三皇时期还没有年历,大概率使用的计数单位是“月”。比如“其寿八百岁”,如果按月换算,应该是67岁左右。这个数字比较合理,因为古代墓葬中多数人的年龄在四五十岁左右,67岁已经算作长寿了。那么李白《蜀道难》中的“四万八千岁”就应该是“四千年”。
《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引扬雄《蜀王本纪》曰:“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折权、鱼易、俾明,是时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从开明王以上,至人皇伏羲的年代是“四千年”。即距今2600~6500年。
《三皇本纪》:“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澹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木德王。岁起摄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
“地皇十一头。火德王。姓十一人。兴于熊耳、龙门等山。亦各万八千岁。”
这段记载,天皇氏的年代长达“一万八千岁”,地皇的年代长达“万八千岁”,所以年代都是“1500年”。
人皇:距今约2600~6500年
地皇:距今约6500~8000年
天皇:距今约8000~9500年


因有文献记载天皇氏太嗥是《易》学的创立者,易学即阴阳学。从桥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阴阳爻来看,太嗥的年代不晚于距今9000年。
复旦大学与国外合作搞的汉藏语起源说的研究:知识分子:汉藏语系何时起源?两研究结论相差千年   其中西南说的结论:




也是距今9000年左右。与上面的分析年代相近。(注意上面《三皇本纪》天皇地皇的记载使用了“各”字,如果属实,存在还有上推的可能。)
邛崃古称穷崃,即穷山与崃山之间。所以宝墩古城即黄帝在穷山之际的都邑:穷桑。从考古看,宝墩古城的上限是距今4500年。穷桑又叫空桑,考虑初期是炎帝都邑,按《帝王世纪》记载黄帝又从穷桑迁曲阜,曲阜的字面意思是河曲一带的土山,即石峁古城(城墙使用年代距今4300~4100年)。所以
黄帝的年代应该在距今4400~4300年左右。

以上分析供大家参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