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知乎上会有那么多的人认为秦始皇不是暴君?

[复制链接]
netfly 发表于 2023-8-19 09:17:41|来自:北京西城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在知乎上会有那么多的人认为秦始皇不是暴君?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zerosix 发表于 2023-8-19 09:17:55|来自:北京西城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长期的浸泡下,有些人形成了一种自洽的逻辑:
凡是历史上说残暴的君主,只要他手腕够狠,看起来够牛逼,那一定是好的。但为什么在历史上会被人说残暴呢?因为说他的都是迂腐文人,是当时的既得利益者。
换句话说,就是将当代的政治正确,代入到古代封建统治者身上。似乎封建统治者是分成两种的。
一种是名声虽然不好,但那是动了贵族老爷们的利益,其实对当时老百姓是好的。
一种是名声虽然好,但那是沽名钓誉成全贵族的生计,掌握了话语权,其实对当时老百姓坏到没边儿了。
所以以前说宋朝的经济相对富裕,现在也成了政治不正确。因为宋朝的确对外疲软,不够秦朝那么横,不符合大家的预期爽感。
然而这里面有个极强的逻辑漏洞: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他自然是希望最大程度的集权。
那他既然对相对难搞一点的贵族与官僚系统都能压迫,为啥要善心大发,反而对老百姓这种薄弱势力让步、宽厚呢?
这是一种极为幼稚的阴谋论,先假定了君主、官僚(及其他既得利益者)、群众,属于三国鼎立的格局,群众竟然能单独出来一块,越过官僚与君主合作,共同打击中间阶层。
而且君主还真的缺心眼儿,真心心疼这群穷人,总是想着让这群人过上好日子。而不是想着如何以官僚作为压榨手段,最大限度的剥削、奴役群众。
这就像是一只兔子,竟然幻想着老虎是圣人,把狼狗咬死,是为了保护生态平衡,让自己过上好日子。
秦始皇跟朱元璋的残暴都不止是对官,而是着力于构建一种严苛且难以挣扎的社会环境。
残暴这种词不是随便定性给君主的,也不是什么史家阴谋。更有甚者,还好意思说什么说秦始皇残暴是为了唱衰中华民族文化。
真的如此,怎么不把这种标签贴给口碑更好的李二/刘三儿?因为这种历史记忆是社会共识,谁也不想贸然推翻。
历史是文官写的不错,但不代表得罪了文官导致史书评价不佳的一定是好皇上。
这种渴求铁腕明君并加以演义的史观,拼凑感极强,永远是在拿官吏害人为力证,把皇权与此对立起来,仿佛官吏不是皇帝手下的打手,而是阻碍皇帝与老百姓在炕头交心的小坏蛋。
当然,这种说法很难站得住脚,在电视剧里过过瘾还成。毕竟饶是他们说的天花乱坠,也终究无法解释,为什么最初起来对抗暴秦的,不是这种二逼嘴里的“贵族老爷”,反而是来自底层的陈胜吴广。
qunyyy 发表于 2023-8-19 09:18:18|来自:北京西城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钻研文献深入的人不会轻易下结论。
会轻易下结论的人对正确与否根本不在乎,只在乎自己有没有得到满足。
本来这个问题几乎就没有价值。我没心情猜想给暴君另外下定义的人的内心戏是什么。
但是今天知乎首页给我推完流浪的蛤蟆的答案,给我打开了一扇分析这些人心理的新天地。
老实说,烧几本书也算暴政,这个标准有点搞笑了啊!
查禁非法出版物,哪个现代的文明国家没在干啊?
坑儒总共规模也不大,还没911死的人多,不到911的四分之一,而且第一并不波及无辜,死的都是反秦的,对秦来说是杀之有名,第二一锤子买卖,没有形成明清那种文字狱风潮。明清文字狱干掉的更多人,明史案死的更惨更无辜,好多人就特么是大清的三好公民,根本不反清,也没人说暴君,这就是双标了啊!  
作者:流浪的蛤蟆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0458843/answer/130167592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连史记都没看过吧?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原来语诗书者弃市=烧非法出版物?
人也能非法出版?xy染色体的版权在哪家版权局注册了?
偶语诗书=反秦?以古非今=反秦?吏见知不举=反秦?
封禅的时候需要儒生给编制礼仪过程,挨了几句诽谤勃然大怒,这还不是暴君?
鲁地儒生愿意跟陈胜同生共死,甚至有人愿意为项羽殉葬。怎么不愿意跟你呢?
而且这事放蛤蟆自己身上搞笑程度陡然提升十几个次元。
一个每次一旦提请求国家公权力介入网文市场,就会动辄引经据典,从科幻市场凋落开始到现在。
一个对不明确的网文审核制度叫苦连天,你们这是让网文死,谁敢提加强审核咬谁的人。
给焚书坑儒洗地。
敢再魔幻一点么?
真就没耽误自己赚钱就无所谓是吧。
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墓,这些倒是暴政,但这些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消耗民力,省的六国后代造反,也算行之有效,因为最后造反首义,以及夺取天下的人,都不是六国的后代。
怎么意思,钦定六国后代定义?
非直系血亲不得姓六国?非皇帝不算夺取天下?
刘邦这个精神信陵君门客,张耳这个正牌信陵君门客,张良这个韩公家后代,项羽这个楚国大将后代瞬间被开除?
但凡看过点故事书都不至于能忘了秦末有多少人跟六国公卿有关吧?
当然了,您哪怕开除了所有人的六国籍贯,都不带能证明暴政有效的。
因为我没见过能把搞得帝国属下官员郡守到乡长造反,军团指挥官就地割据这些事情叫做行之有效。
上一个见这么吹逼的,是吹杨广的暴政是为了消灭隋朝的各路门阀。
所以,在会稽郡跟郡守谈笑风生的项家家族不算六国后代,项家和郡守勾结送去南边开荒的亡人、赘婿、商人是六国后代?
掌握了杨广的禁卫军权力,掌握实际征高丽兵权的宇文家不算门阀。被他们主持着背负沉重劳役的王薄孟让窦建德是门阀?
秦法严酷是陈吴造反的根本原因,但这玩意不是秦始皇弄的啊!秦法从商鞅开始,就挺严苛,商鞅自己都被车裂了。历史上只有书同文,车同轨,这类的政治改革记载,没有秦始皇更多的变法记载,秦法严苛这个锅算不到秦始皇头上。
因为秦法一直严苛,所以秦政暴虐的责任不是秦始皇的,所以秦始皇不是暴君?
能对得起汉语一下吗?这个逻辑是怎么论证的?精神分裂没吃药?
秦朝的戍边压力太大了,甚至秦朝灭亡,秦的主力军队还在戍边,没法抽调回来平叛。
????
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
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秦使王翦之孙王离击赵,围赵王及张耳钜鹿城。
多看点文言文会死?
王离不是人?戍边压力大到人都跑了?
人为什么多,因为什么书都不看的人,最敢说别人看的都是小说,最敢说别人没历史感觉。
除却最大部分这一帮人以外。对于其他观点的。质疑史记的记载有问题的。历史书在掩盖事实,古人都是被欺骗了自己才掌握真理的,这些人不是史学家该负责的,这些人应该归宛平南路600号处理。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人们习惯性拿现代生活情况来套古代。
在用睡虎地秦简讨论秦法是否严苛的。即使已经知道文献的重要性,其本身现代生活习惯造成的对古代生活的评价标准缺位,非常严重。
对于两千年前农业生活之脆弱毫无所觉。
大规模的抽调农民进行徭役工程,抽一丁走一遭长城等于毁灭一家的农业生产,走一年几年恢复不过来。走几年全家就没了。
罚一甲,罚一盾对大部分家庭等于直接抽干若干年家庭积蓄。甚至会负债。以秦代之农业剩余,哪怕最简单的手工产品都等于家庭单位不可承受的人力成本。非权贵基本不可能承受得起。
秦法的打杀是为了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秦法的罚是为了让你知道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这里是廷尉诏狱,不是让你来交罚款逛窑子的。
另外,秦法的行政条文你以为是应公序良俗请求开人民代表大会提交提案走立法流程来的吗?
它是由始皇帝本人和李斯等人在内的立法秘书团体讨论之后,根据行政需要,制定制书和诏书,应聚敛的需求将一份行政公文打上刑法处罚条款。
没有统一的制定标准,没有统一的立法规程,秦始皇想干什么想罚到什么程度,由他的意志决定,由李斯来进行文过饰非而已。
说皇帝没有践踏法律,等同说接受政治献金不属于权力寻租。
以当世成文法典和最高法详尽司法解释司法案例在上,还有的是神必法官胡判乱判的情况。
指望大秦的官吏们捧着不知道能给你发几个字的竹简吃透研究明白,把司法解释人就一塌糊涂的法律条文公平公开公正的对所有人解释清楚?
要是有这本事后面还有什么资本主义的活路?已经机械飞升了吧?
以自己浅薄的政治和历史知识对当代进行无聊比附的人,说出什么样的暴论都有可能。岂止赵政非暴君这条。
隔着两千年粉爱豆成本低廉而已。
真让他们去面对那个两千多年前,因为身边亲属叛变了个干净,彻底堕入黑暗森林,以绳索条文鞭笞天下的阴鸷暴君,多半会吓尿裤子
你是我的 发表于 2023-8-19 09:19:01|来自:北京西城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的感受吧,有的人可能太过看重《史记》了,然后发现有一些与《史记》记载不符的考古发现,就觉得可以推翻史学界的结论。但是事实上史学界不是……以史记为圭臬的,史学界当然也会研究考古发现。
有些考古发现并不能说是推翻了史记,比如那个著名的陈涉失期法皆斩和睡虎地秦简迟到罪不至死的矛盾。这个可能是徭律和戍律的区别,或者始皇时期和二世时期的区别。知乎上有大佬 @楚天都市豹 写过详细答案,我就不多赘述了。
有哪些推翻了人们对历史认知的考古发现?有的考古发现推翻了史记,但你细琢磨推翻之后未必秦始皇的形象就变得比原来更好。比如岳麓秦简的秦始皇禁湘山诏,禁止砍伐湘山,推翻史记的赭山记载:
廿六年四月己卯,丞相臣状、臣绾受制相(湘)山上:“自吾以天下已并,亲抚晦(海)内,南至苍梧,凌涉洞庭之水,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见亦美,其皆禁勿伐。”臣状、臣绾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臣敢请。”制曰:“可。”
整理者认为廿六年是廿八年的笔误。这个事例,我见过有人引用,论证秦始皇的形象和史记中不同。但是仔细想一想,一高兴就禁止砍伐一座山,恐怕也未必很好,当地靠山吃山的老百姓吃什么去呢?樵采路绝,在古代是个很悲哀的词。
(个人的笨脑瓜里倒是冒出过一个怪想法,有没有可能这会是前后发出的两道命令,廿六年禁止砍伐,以至于当地樵采路绝民不聊生,所以廿八年开禁。但是君无戏言,即使知错能改也得找个很荒唐的借口。)
还有些史记记载可以被考古证实的,知道的人反而不是很多,比如秦始皇墓确实有人殉葬,虽然数量还搞不清楚。
秦始皇陵当时到底有没有真人陪葬?还有些问题,其实学界在研究过考古发现之后再得出结论的,而不是很简单的相信史记。比如秦律严不严,很多人研究考古出土的秦律来论证秦律不严,都很有道理。问题是不止秦律,汉律也有出土的竹简,而这种问题需要进行比较。极端点假设,假如秦律杀人只判一天,汉律杀人当场释放,当时的老百姓比较下来还是会觉得秦律比汉律更严。史学界就有过一些把秦律和汉律比较后得出秦律比汉律更严的观点,例如周海峰《秦律令研究》:
秦律令研究















不过应该说明的是,学界对于秦律比汉律更严,不是没有异议,虽然有些观点我不赞同,但确实也是有的,例如有观点认为因为汉代有普赐民爵的记载,所以秦律的记载不能说明秦代贵族享有更多特权。这个观点我是不怎么信服的,普赐民爵有这么高的含金量吗?感兴趣的人可以去找找秦律汉律比较这方面的资料。
总之,个人观点,说秦始皇一定是暴君,完全没有异议,那也未必然,毕竟也得考虑历史的局限性。要推翻史记的记载,只要有凭有据言之成理就可以,也说不上什么故意洗白。但有的人说秦始皇一定不是暴君,史记的记载完全是儒家在抹黑秦始皇,那就未免有点奇怪了。怎么说太史公还不是儒家的人呢。
ps:评论区有观点认为司马迁是儒家或者是非儒家的儒生,看来此处存在争议,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评论区。不过我从中学到了一手,既然儒粉儒黑都认为司马迁是儒,那么下次有人问儒家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观点时,就好回答了,儒生司马迁史记里这么写,还给陈涉世家,和孔子世家一个待遇,所以儒生认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铁证如山,不可翻案。
ps:感谢评论区的指点,告诉我有观点《岳麓书院藏秦简始皇禁伐树木诏考异-《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3期-中国知网》认为禁湘山诏既非廿六又非廿八,而是廿九年,史记廿八年下诏伐树赭山的记录也是真的,是前后两道诏书。个人拜读后觉得于振江先生的释读很有道理,残简确实有可能是九字而非六字。但文中推测的下诏动机似乎有瑕,在廿八年下诏伐树赭山之后,廿九年秦始皇再去,当地是否还能有美景使其怒气消散并下诏保护景点;依秦法度,廿八年下诏伐树赭山如果不力,以至于当地还有美景,当地官员是否有罪。
ps:因为评论区有人提了汉景帝的阳陵发现1万多具刑徒修陵人尸骨,所以去找原论文(石宁《汉阳陵刑徒墓地考古与西汉刑徒生活探析》)看了,原论文讲汉景帝阳陵刑徒墓地发掘了29座刑徒墓,共有35副骨架,因为刑徒墓地有8万平方米,所以论文作者预测可能总共埋有上万具刑徒尸骨。不过同样也是这篇论文里提到王子今估算秦始皇陵需要数十万刑徒,该论文作者认同数十万这个观点。
但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发掘到的秦始皇陵刑徒尸骨只有几百,所以段清波有观点认为记载数十万刑徒的数字不正确。(据《陕西帝王陵墓志》和段清波《秦陵尘封的帝国》,目前已发现有四处修陵人墓地,其中山任村121具尸骨,赵背户100具尸骨,另外两处墓地我没找到具体数字,希望有知者补充指教。)
贴出该论文的答案:
如何评价汉景帝的功过是非?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现在学界认为骊山徒不是刑徒,许卫红《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和城》:
骊山徒不是刑徒。秦称“徒”的人是指“徭役”,并非罪犯,“刑者”才是“刑徒”。正是这一误解,我们曾经把陵园或者城边的乱坟岗都定为刑徒墓地,犯罪率一下子“被”提高了。1980年,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发掘有30多座修陵人墓葬,其中19位墓主身边都放了一片建筑使用的瓦,瓦面上刻写了墓主的籍贯、身份、生平。其中,有10人的籍贯地名分属原三晋、齐、鲁、楚等地区;有10人生前涉及拖欠国债,“居赀赎债”,还不起钱以劳役抵偿;有11人有爵位。有自由身才能有军功,才能有爵位。很明显这些人生前不是罪犯也不是官奴,他们从全国各地被征集到此只是服劳役。
许女士对秦朝是很有感情的,说了很多好话,比如她认为七科谪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不算重农抑商,但她也认为:
我不想对秦都咸阳城过度粉饰太平,现实确存悲惨的弱势群体。按照秦律“五人为伍,十家为什”的管理规定,百姓入籍,居住在闾里。一家犯法十家连坐,如果主动举报则可以免除刑罚,如果隐瞒包庇则会加重刑罚。
仅渭南区的尤家庄明珠花园项目内,59座秦墓中有19座乱葬,狭小的墓圹内一次埋葬数人,墓主年龄偏小,20岁以下占大多数,并且女性居多,身体没有明显外伤,这可能是一群或过劳死或染疫而亡的赀人。与之相邻的翁家庄有7座刑徒墓,共计31具尸骨,最多的一座葬埋了7人。他们有的头部被击打过,有的没有脚趾,有的腓骨骨折,有的身首异处,有的俯身做挣扎状,显然是被杀戮或活埋,个别的还戴有刑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zhenghuifu 发表于 2023-8-19 09:19:11|来自:北京西城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庄襄王只有两个儿子,嬴政为长子
刘秀,杨坚,李世民,赵匡胤
嬴政没说过这话,也不可能说这话,嬴政是个封建君主,不是民族主义者。


史记不是刘邦写的,司马迁还非常推崇刘邦的死对头项羽。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21)。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史记.秦始皇本纪》


我较真,只因我对这历史爱得深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lvkuozi 发表于 2023-8-19 09:19:22|来自:北京西城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前面的答案中,有一个现象颇为有趣,就是内容上越没有争议的答案越有争议。
具体来说,在 @成湯咸 的答案中,主要有3点内容:
一是秦始皇的所作所为确属暴君行为;
二是很多人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常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所以会排斥秦始皇身上的一切负面标签;
三是舆论上因为已知原因所以更倾向于叙述秦始皇的功绩,而对秦始皇的残暴并没有足够的篇幅进行叙述。
客观来说,以上内容均无争议内容。
但从最终反映的情况来看, @成湯咸 的答案一方面得到了相当一大批读者的赞同,但另一方面也遭到了不少人的攻击。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具体纠正某一个攻击者的某一个错误观点,而是重点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一牵扯秦始皇,很多没有任何争议的内容一下就变得有争议了?

之所有存在有这一争议,一定程度上应该来源于:
秦朝始皇帝与二世皇帝的所作所为,本质上是晋(魏)国式变革的极端产物。
它本身是理性化的结果,但又没有十分的必要性。
因此,一部分人会注意其理性诉求而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另一部分人会注意其非必要性而强调其为不顾民力的苛政。由此,出现有一系列鸡同鸭讲的争议。

接下来引发出出第一个问题:
何为晋国式变革?
晋国的早期变革,相继发生在曲沃桓叔时期(李孟存《晋国史》P30)、晋献公时期、晋文公时期。
在这一阶段,大致已呈现出以下特点:
·公室成员政治边缘化;
·外姓重臣全面上位;
·常有女性以妻子或母亲的身份参与政治;
·极度崇尚军功;
·执政重臣位高权重。
在晋文公死后,卿权进一步膨胀。由于晋国崇尚军功,因而卿族不可避免地尝试垄断军事长官的位置,出现有将军世袭化的现象。特别注意——当时的军队并不是常备的,而是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因此晋卿也会不可避免地尝试直接控制基层,再不可避免地最大限度挖掘基层的生产力和军事动员力,进而形成有早期的官僚制度、土地私有制及明文法律。
到了魏国时期,魏廷对基层的压榨更进一步:
在军事上,魏廷制定了武卒制度,民户一旦能被选拔为武卒就能减免税赋,而这些减免的税赋当然会被分担在其他民户头上,当时魏国百姓的负担可想而知。
在农业上,魏廷制定了“尽地力之教”的制度,要求农户必须认真耕作,没有达到要求就要遭受惩罚。这一法令听上去不错,但执行起来会变得十分恶毒——比如,检查每一户的耕作质量,这么基层的工作究竟谁来监督?再比如,如果有农户想通过学习知识让自己变成士人,那么他该如何在达到耕作标准的前提下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学习?又比如,如果有些家庭因为战争或其他原因失去了壮劳动力,那么他们除了把耕地转让给有足够劳动力的家庭以外,还能有什么办法?
在政治上,魏国整体采用郡制,但也存在有分封。比如,魏文侯时期,魏军在攻下中山国以后封给了太子击。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到,战国时期的封君主要人选是宗室成员或中央重臣,封地主要在边界或新占领地的战略要地,表面目的应当是牵制周边的郡守,深层目的自然与配合郡守压榨当地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动员力有关。
至魏惠王前期,魏国对民众的压榨已经十分成熟。在当时,魏国一方面在大梁为迁都修建宫宇,一方面在又不断兴修水利和长城,另一方面还四处征战,同时还要满足魏惠王奢侈的生活。但即使如此,魏惠王在当时的评价也只是“昏庸”,并没有人特别在意他的“残暴”。
再到魏安釐王后期,魏国对民众的压榨终于形成了《魏奔命律》这一空前恶毒的怪物。这一阶段,魏国的统治者毫无遮掩地下令迫害失去男丁的有产家庭,从此鼓励基层过度动员兵力以创造更多的失去男丁的家庭。在这一法令的刺激下,魏国的军队动员力达到了惊人的700,000人,仅次于秦、楚的1000,000人(见战国末期托“苏秦”之名的伪作中“魏襄王”时期的数据,核对当时列国情况其创作原型应为魏安釐王后期),甚至是魏惠王全盛期360,000人的翻番。在这段时期,魏国的军队四处征战,甚至出现了4年之内战国七雄打了一圈的惊人战绩,同时还支持封君大肆养士,当时魏国百姓的生活处境相比于秦王朝时期而言很有可能更为悲惨。

现在,回到秦国的话题。
秦国何时效仿晋国式变革?
首先我们需要指出,秦国在春秋时期对晋国确有模仿,但程度有限。
究其原因,也比较好理解:
其一,秦晋之好并非常态,秦国在当时能引进的内容是有限的;
其二,晋卿的权势过重在晋文公死后就已暴露,秦伯本人不可能对晋国式变革进行无保留的效仿;
其三,秦国在春秋时期还受到了宗周、楚国、宋国等国的影响,尤其在秦晋交恶之后,秦国与楚国的往来更为紧密。
那么,秦国又是从什么时候全面效仿晋国式变革呢?
在春秋末期,晋四卿发生火并,魏、韩、赵三家瓜分了晋国的智氏,执政智襄子的头颅被赵襄子用作当日用器皿,智氏族人被迫出逃秦国。
有关当时的秦国需要说明一点,当时秦国在位的君主是秦厉共公,其在公元前461年曾攻取了晋属的大荔,也就是河西地区,从这一表现来看应有东进意向。
从实际的具体记录来看,秦厉共公对这批智氏族人应该相当不错,由此才能解释为什么两年后又有一批智氏族人再来投秦。至于善待的理由,不出意外的话应当就是想要从中了解晋国的情况。
截至到目前为止,我们并不能确定当时秦廷是否从智氏那里引入了晋国的变革经验。不过按照常理看,秦厉共公和智开等人不可能没有过交流,有交流的话不可能不涉及到晋卿相关的变革成果,至于秦伯本人有没有动心就不太清楚了。
如果一定要说出个结论的话,从秦厉共公这个寒碜的谥号上看,有的可能性居高,也因此与当时秦廷的利益集团产生了一些矛盾,只是到底办没办不好说。至于秦灵公时期秦国能够和魏国在少梁展开长达5年的拉锯战,且秦军还占据有主动权,想来在之前还是或多或少有一些变革活动的。
等到了秦简公时期,秦国开始正式执行土地私有化的改革,并且出现了“百姓(官)戴剑”的早期官僚系统。
到秦献公继位以后,这位在魏国生活了长达30年的秦伯应当十分清楚魏国变法的具体内容,因此很快开展了一系列变法,其中最重要的4点包括:
·废止人殉;
·迁都栎阳;
·大规模置县;
·建立全国性集散市场,即“行为市”;
·向基层渗透军事动员机构,即“士卒相伍”。
有关迁都和行为市需要特别解释一下。由于秦国的盐和青铜主要来自于魏国的进口,而栎阳是联通魏国的重要通道,在这里建立全国性集散市场自然有垄断重要商品流通的意思。
现在,我们在看秦廷之后的政令:
在秦孝公时,秦廷以鼓励耕作为由限制民间经商,当然商品交换的需求并不会因为秦廷的政令而消失,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由官商取代民商——补充一点,这一思路其实源自于齐国式变革。
在秦惠文王时期,民商至少在青铜贸易的领域上处于下风,因此秦公室正式垄断有青铜货币的铸币权,所涉及的青铜进口及铸币业务也必然由秦伯身边的魏籍士人执行。
当然,仅有经济的支持并不能让秦廷上层的控制着立于不败之地,战国的根本还在于战争,还在于军功。
在秦献公执行士卒相伍之后,秦廷开始向基层进行渗透。在秦孝公时期,秦廷一方面开放阡陌,以创造土地兼并的空间,一方面制定一系列繁琐的罪行及连坐的惩罚方式,以逼迫秦人到战场上斩首抵罪。
从以上两点政令来看,秦国和晋(魏)国在压榨民众上一脉相承,区别仅在于不同环境下所选择的不同办法。
但是,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两者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
晋(魏)国的重卿及上层官僚中以本土士人居多,秦国的上层官僚中以外籍士人居多。
至于秦廷为什么以外籍士人居多,原因可能有2点:
一是秦灵公逝世后,秦国重臣把其子秦献公赶走,改立了其叔秦简公,之后秦献公继位以后也就不可能十分信任本土士人,那么器重一些从魏国带来的士人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这一惯性之后被秦孝公、秦惠文王延续,最终造成了秦国本土士人失去了上升的空间;
二是秦国本土士人与中原士人相比处于下风,而历代秦伯为了富国强兵,本身就热衷使用外籍士人。
我们都知道,权力是有自我增强效应的。
如果有某个集团长期充斥在秦廷,那么这一集团自然会压制潜在的对手。
那么,秦孝公时期限制本土士人,一方面增加求仕家庭的税赋,一方面下令焚烧《诗经》、《尚书》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话说回来,打击潜在对手只是一方面,外籍集团重非铁板一块,各个小集团不可避免会依靠军功巩固自身的地位。
在这种局面下,秦孝公时期出现根据斩首数量决定升官进爵的制度就不奇怪了,而统计斩首数量的制度是一套一线官吏自点、自监、自检的制度就也不奇怪了,到秦惠文王时期发展为动辄80,000级、到秦昭襄王时期发展为动辄数十万级更是见怪不怪了。

前面说完了晋国式变革,又说完了晋国式变革在秦国的变异。
现在,我们回看秦始皇在位时期的情况:
1、
秦公室的政治活动愈发罕见,仅有成嬌伐赵,而且还以此为机叛逃;
2、
外籍重臣在秦廷的地位更高,甚至出现有蒙氏(齐)、王氏(魏)、司马氏(魏)、冯氏(韩)、熊氏(楚)的家族化的情况,间谍活动由魏籍士人基本垄断;
3、
帝太后直接参与政治,甚至密谋造反;
4、
军功集团坐大,蒙氏、王氏业已世袭化;
5、
执政者的权势极大。林剑鸣《秦史稿》中指出,吕不韦修《吕氏春秋》的一字千金事件更多应在于炫耀权势,林老甚至指出秦王政生父之说可能系吕不韦本人编造以压制王权。即使不考虑到以上因素,长信侯、昌平君能够肆意掀起相当规模的叛乱,从这一点上也足以证明秦廷重臣的权力超过了应有的范围。
一些记忆比较好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以上5点与前文说的晋国在春秋中期的情况有较高的吻合度,究其原因可能是秦国虽然模仿的是晋卿的变革,但由于本身缺乏有晋卿的政治演化基础及相关经验,因此在外籍重臣的膨胀下最终变成了晋国原有的样子,同时又吸纳了魏国时期特有的狠毒。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朝时期的暴政从客观上看固然是暴政,但从当时政治惯性看又显得特别正常。
比如说,秦廷在天下刚刚统一的时候不与民休息,而是紧锣密鼓地一连串的庞大工程还要维持南方、北方的战争任务。从后世角度看的话,秦廷这么做可能纯粹是闲不住的神经质表现,但如果从晋侯、魏王的政治惯性看这么做也没什么所谓。
再比如说,秦廷在当时的焚书令,也就是有70个博士官及背后的家族垄断诸子百家的知识,由此形成认为的社会板结及加强专制。这一政令的根源可能是西周的“学在王官”,不过从实际诉求上看其实是商鞅变法时期焚烧《诗》、《书》的延续,即形成特定士人集团的知识垄断并强化专制。
又比如说,秦始皇本人的滥杀。就这一点说,晋、魏两国均无实际原型,不过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探讨一下秦始皇为什么滥杀,是单纯的个人爱好还是某种政治诉求下的结果——注意,并不是说存在某种诉求这么做就不残暴。
秦始皇大规模杀戮的事件主要有5次:
第1次是秦灭赵之时,据说是把得罪过外祖父的家族全部杀掉——这种说法存疑,一是秦始皇与其母的关系并不理想,二是外祖父的姓氏甚至都不见史册,当时真实的政治诉求并不好说,不排除只是随便找了个理由所有杀了一批赵国重臣;
第2次是秦灭魏之时,秦廷下令诛杀全部魏公子——严格来说,该事件不能完全视为“滥杀”,因为魏籍士人在阴谋领域的分布甚广,魏公子确有相当的政治能量,这一点在秦末魏咎、魏豹的活动中可以证实;
第3次是秦王朝末期的宫人泄密事件,当时秦始皇在闲游时看到了李斯的车队颇为盛大就唠叨了一句,结果这句话被身边的宫人传给了李斯,秦始皇于是大怒,要求御史查出是谁泄露的,结果未能查出,于是秦始皇就下令把那天所有随行的宫人一律处死;
第4次是坑儒事件,发生在上一件事的同年,大抵是两个方士在未能炼得丹药,于是诽谤秦始皇后逃跑,秦始皇要求御史捉拿二人,结果御史又没能抓捕,于是秦始皇抓捕咸阳的诸多学士靠相互揭发诛杀了460名学士;
第5次是是陨石事件,发生在上述事件的第二年,大抵是魏地有陨石坠落,上面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要求御史查明是何人所刻,御史又又又表示查不出来,于是秦始皇下令杀死周边的居民。
需要补充一点,也是在当年,秦廷的使者声称遇见了山鬼,并称山鬼传话“今年祖龙死”。世上当然不可能有山鬼,秦廷的使团也不可能只有一个人,所以这一事件显然是一次集体伪证——然而,这一次秦始皇似乎疲沓了,他连招呼御史查都懒得查,也再没有下令把使团全部杀掉。
有关秦始皇的5次滥杀,其中前2次属于针对于特定政治集团的清洗活动,后3次则更多是腻歪御史系统的不作为而以最粗暴的手段保证执行的显性化。
相信每个朋友在读完秦始皇滥杀事件的时候,善良的你我都会由衷产生这样一个想法——咋不把御史给宰了?
就这一问题,答案是:
当时的御史大夫是冯劫,其父为右丞相冯去疾,两人出自韩国的冯亭家族,冯亭在长平之战阵亡以后,不知何时这一家族进入秦廷并取得了相当高的地位。
但总而言之,这种已经家族化的重臣不可能乱杀,杀了就会有巨大的政治风险——所以,秦始皇只能选择杀其他七七八八的。
在秦始皇死后,二世皇帝的赵高及王氏家族立即对冯氏、蒙氏家族展开政治清洗,另有6名秦公子被诛杀。上述举动向来是二世皇帝残暴的最大罪证,不过在介绍完相关的历史惯性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实际就是晋国内部卿族火并及诛杀群公子的那一套。
最终,秦朝的结局是——执政者死于宫廷火并,三个军事长官瓜分了秦国——当然,这里含有巧合因素。

总结来说:
秦始皇的统治是残暴的。
但秦始皇统治的是一片无数暴君肆虐了5个世纪的残破山河。
此时的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证明自己和之前的君主不一样,一种是证明自己和之前的君主差不多。
公平来说,选择前者还是后者从统治集团的角度上讲都无所谓对错,但如若下一个君主选择了前者,那么在民众记忆范畴内的那几位必定是暴君——楚霸王如此,二世皇帝如此,始皇帝亦如此。
前面也说了,秦始皇的政令实际为东周政治风格及变革惯性使然,从后世角度上看他的一些政令应当是错误的,但本身依旧是理性结果。这种理性因素也就会成为一些评论者发挥的空间,以此解释秦始皇并非彻头彻尾的昏蛋。
在这样的基础上,就会有新的一批评论者会继续发挥,几轮过后就会变成“秦始皇仁慈”、“秦始皇不杀功臣”、“秦始皇焚书是为统一文字”一类的奇谈怪论,再配合国人想来对先秦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这一情怀,编织出一个梦幻般理想的大秦帝国。
如此一来,秦始皇也就变成了另一番模样——他更像是另一个平行世界的虚构完美人物,也已经偏离了“洗白”范畴。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