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帝尧的名字不像汉人?

[复制链接]
zzjj296 发表于 2023-8-19 09:18:5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在看尚书想到的问题。
尧好像叫什么伊祁放勋还是什么陶唐氏,这么复杂的名字不像现代汉人的姓名呀,不是什么复姓吧?
里面会不会有史前中国人祖先的线索之类?大神可以给我解答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导航网络 发表于 2023-8-19 09:19:0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4000年后的人,认为一个4000年前的人的名字不像2000年前的人的名字………
我有点绕不过来

虽然“中华文明跨度大”是对的,但是足够长的时间所带来的语言文化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
仙履奇缘 发表于 2023-8-19 09:19:0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期上古汉语汉字对应不是一字一音节,一字一音节是上古最后期至中古早期(东汉后期至唐初期期间)才稳定下来的。
这也导致了三国以后,汉字中形声比例的减少,从表音为主的音意文字,变成了表意为主的音意文字。
而单词结尾的辅音到了中古晚期才消失,完全转变为声调。
早期上古汉语单一个汉字的发音可能两个音节再包括一个结尾辅音,甚至比简单的双字词发音还长。
一个汉字只是一个完整的音-意符号,也就是表示一个单词。但古人的姓氏完全可以是一个发音不长的短语,例如“东郭”,就是两个单词。
早期的华夏各部,形成了姓氏双命名的传统,早期的姓(母权或舅权标记)多为单字,而氏(父权标记)多为双字,这可能与早期的走婚制度相关,此时期舅权大于父权,成年人以后继续跟随舅舅居住,女字旁+表音符号的单字代表所属部落,而双字方便标记其父亲来自的地方。到上古中后期逐渐姓氏不分。
如果要说上古汉语“伊祁”与上古日语“伊势”发音相近,即使这样牵强附会,那么最多也只是提示了菊花皇朝天皇御家族可能的来源。毕竟,《史记》中可以考证为达到信史的程度而非不可考传说的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周。而菊花王朝的信史最多只能追溯到西元5世纪,而即使是传说,菊花皇朝在传说中也只存在了2000余年,此时中原已经是周末期。对于全球历时最长从未断绝的一个王朝,有1300余年信史的“菊花皇朝”,其目前考古最多只能追溯来自朝鲜半岛南部,如果能提供更多的证据,那一定早就成为轰动全球考古界的大新闻了。
而如果说“伊祁”让你联想到了羌人的姓氏,那这更没有什么奇怪,上古早期华夏与羌是没有区分的,只是逐渐的,已经入侵中原杀光本地的“蛮”并定居的华夏诸部,与还在游牧的古羌诸部发生了分歧,称呼古羌人为“戎”,这才有了区别。
另外,汉字与其它音意文字一样,最早是记载一些祭祀内容,很多传说只是口耳相传,“伊祁”也有可能是周以后后来根据发音才对应上汉字的,原本的汉字对应已经不可考。
lingli125 发表于 2023-8-19 09:19:2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尧舜禹到汉朝还有2000年呢大哥。
shk8716 发表于 2023-8-19 09:19:4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伊祁这个姓没什么奇怪的,就一个复姓,是现在的伊姓和祁姓的祖先,分开了而已,现在见不到这个姓了。陶唐氏陌生,唐总眼熟了,我们也经常称他唐尧,尧可能是谥号。帝是对天子的称号,帝尧就是尧帝的意思。上古时天子候称皇、帝(三皇五帝)、夏朝称后,商称帝,周称王,秦始皇以后,称皇帝。
姓名的话,我国经历过两次大变革。一次是秦始皇统一以后进行的姓名改革,一次是新中国的姓名改革。
华夏人最早的姓名,由姓、氏、名、字四部分组成,姓是血缘传承,氏是分支部族名,黄帝姓公孙,后来改姓姬;部族在轩辕丘,所以称轩辕氏,国都在有熊,也称有熊氏。一直到战国时候,人名都和现在大不相同,比如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秦王政,嬴姓,赵氏,名政。在那个时代,记载到史书里有很多种称呼,有纯粹以身份称呼的,如信陵君、舜、纣,都是封号或者谥号。有以身份+名的称呼,如公子昂、有姓+身份的,如芈八子,还有许多则以姓+名、姓+字、或者氏+名、氏+字为称呼。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了一系列统一措施,姓名也在其列,姓和氏被合二为一,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原先的姓或氏为自己的姓氏。名和字的使用也趋于固定。从此,人们的名字就变得熟悉起来了。我们也逐渐开始用姓+名或姓+身份来称呼其后的历史人物,随后的汉朝是汉族名称的来源,汉族许多文化也形成于这一时期,汉朝以后的名字想必不会觉着陌生了。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
第二次大变革是新中国成立,名和字被合二为一,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名字。
zsy9901 发表于 2023-8-19 09:20:4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弱弱的问题,尧舜禹是什么时候的人?汉人是什么时候的人?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