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人相信尧舜的禅让充满血腥,而不相信是让贤呢?

[复制链接]
快活林的猪 发表于 2023-8-19 09:14:59|来自:北京西城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啥有人相信尧舜的禅让充满血腥,而不相信是让贤呢?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将进酒 发表于 2023-8-19 09:15:32|来自:北京西城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能了解上古历史的资料,主要还得是看《史记》、《古本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世本》、《帝王世纪》、《左传》、《尚书》,可以肯定的是,尧确实让位给舜,舜也确实让位给禹,过程是否和谐,后世该怎么认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皇位就像是君主的私产,有着一个天然的继承顺序。别管是亚非拉美还是欧洲,人类最朴素的继承顺序无外乎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两种。
黄帝在位时,把长子少昊册封在东夷,次子昌意的儿子颛顼继承了自己的帝位。颛顼之后,接班的是少昊的孙子帝喾。帝喾之后,其子挚继位。挚封自己的弟弟放勋为唐侯,自己干了九年,发现这活跟自己的专业不对口。人都跑他弟弟那边去了,自己成了光杆。这事弄得脸上多难看啊,没办法,挚把帝位禅让给了弟弟放勋。放勋,就是那大家熟悉的尧帝。挚和尧的帝位传承,也是禅让。原因也是挚控制不了局面,只能让位。
挚的结局扑朔迷离,目前史料上有三种说法。《史记》说挚崩,也就是死了。《竹书纪年》说挚废,也就是被篡位了。《帝王世纪》说挚禅位给尧。
尧可能得位不正。因为就算史书众口铄金曰挚这个人不好,废了他也该立他的儿子,结果继位的却是挚的弟弟尧。
有个至高无上的词,叫尧天舜日,然而尧比较倒霉,他上位赶上了非比一般的自然灾害,大洪水爆发,搞得民不聊生。
上古时代人们绝对笃信天人感应,尧上位各种自然灾害,必然引起人们对尧继位合法性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尧召开紧急会议,问谁可以治水?

有个奸臣放齐说,太子爷丹朱,可以去治水。

尧帝知道治水是个真刀真枪的事,绝不是一般的镀金活动。万一宝贝儿子丹朱搞砸了,别说丹朱得挂,自己也得凉。

所以尧大义凛然的说丹朱这个人不行,换人!
讙兜老成谋国,说共工氏世代跟水打交道,属于专业人士,用他治水准行。

尧帝认为不可,共工氏这家伙喊口号,还喜欢欺上瞒下,不行!但是紧急状态下,要说共工氏这个专业人士不行,谁还行?
尧帝又问朝中最重要的四位大臣兼四大诸侯,他们合称四岳。什么叫四岳?就是四个柱石之臣,他们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比尧更有分量。

尧帝忍不了的一幕出现了,四岳异口同声的推荐鲧,都说鲧可以治水。

尧说不行,鲧这个人个性太强,又很叛逆,不能用。四岳觉得这个理由不充分,《史记》中太史公给四岳配的台词很有意思:“异哉,试,不可用而已。”

意思是:奇了怪了,您先试试,他干的不好再收拾他。尧帝没办法了,只好废了共工氏,让鲧治水。接着,鲧开始治水了。如果从《山海经》的角度看,鲧治水的时候就带着禹,爷儿俩很有大局观,在鲧时代就把华夏分为九个区域,也就是后来的九州,该怎么治水,这爷俩思路应该是一致的。

但是,九年治水不成,尧以此为借口,再加上舜煽风点火,把鲧杀死在羽山。还把鲧、共工氏、三苗、讙兜列为“四凶”或者叫“四罪”。

干掉“四凶”之后,尧的统治秩序是天下咸服。
处理所谓的“四凶”时,那三位都是流放,为什么只有鲧是被杀?
因为四岳大臣一致支持,是鲧遭到尧帝嫉恨的重要原因。鲧得到了四岳的支持,这是尧帝不能忍的。另外鲧治水期间,未经请示,动用了物资。在《山海经》中,:“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那什么是息壤?
息壤是高岭土的概率大,那个时代,制陶应该是很专业的手艺,而高岭土是制陶的原料,高岭土又称观音土遇水膨胀,而且可塑性和粘性都很好,所以用于制陶,饥荒的时候甚至可以少量食用。山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位于现在的山西襄汾,按照历史学家的说法大致对应尧时期,而尧属于陶唐氏,现今襄汾依旧有高岭土矿在开采。所以当时很可能高岭土矿是尧的主要经济来源。
然而,尧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机关算尽,棋差一招。鲧和三苗、共工、讙兜最大的不同是有个神光护体的好儿子禹!禹跟随父亲治水九年,所辖水工其实就是一直军队。那时候刀枪剑戟都没有,最厉害的武器叫殳。所谓殳,其实就是木头棍子。而且,尧帝的亲亲好女婿舜为了上位,与后稷(周朝始祖)、契(商朝始祖)、禹(夏朝始祖)组成了联盟。

所以,尧帝见事态严重,只能认怂。他启用了禹,并允许禹随意用息壤。今天在很多古书上还能看到禹用息壤治水的记载。
大洪水被禹搞定,禹的威望空前高涨。在那个木棒子就能当武器的时代,跟着禹治河的河工,就是一直强大的武装力量。所以治水归来的禹,在大臣皋陶和伯益的支持下,顺理成章的代替舜摄政。
禹这个人,充当了那个时代的末日英雄。治理了洪水,功劳等同再造,完全可以比肩黄帝战蚩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禹比起善于炒作的尧、舜这翁婿俩来说,那是真有圣德。
禹继位后在涂山会盟,自谦才德不配登位。但是他依然得到了诸侯的一致推戴,坐稳了帝位。那时候的一致推戴,跟袁世凯称帝时的一致推戴不一样。那时候的诸侯都有自己的产业、自己的队伍,不怕部落联盟的君主。夏商时期,判断一个君主是否有圣德,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诸侯来不来朝见。所以禹在涂山会盟得到一致推戴,并不是作秀。

禹在位的时候,就指定了皋陶为继承人,而且不是形势所逼。皋陶死在禹前边了,禹就又指定了伯益为继承人。看上去,这是禅让的延续。禹驾崩,按照惯例,其长子启继位,但要去守孝三年。这三年,伯益摄政。等启回来,再正式让伯益登基,启如果不服,将遭到流放。
禹在位的时候,就指定了皋陶为继承人,而且不是形势所逼。皋陶死在禹前边了,禹就又指定了伯益为继承人。看上去,这是禅让的延续。禹驾崩,按照惯例,其长子启继位,但要去守孝三年。这三年,伯益摄政。等启回来,再正式让伯益登基,启如果不服,将遭到流放。

但是,历史哪有那么容易重演!启不是丹朱,伯益也不是禹。人家启是有队伍的。再说了,启素有德名,声望、实力都在伯益之上。纵观上古历史,除非遇到不可抗力,帝位的传承一般还是不传外人的。所谓的禅让,其实是小众事件。群臣、诸侯拥戴启,伯益不服,启就杀了伯益,没人说启这么干不对。
所谓禹传子家天下其实是个误导,炎帝传八代也是家天下,黄帝、颛顼、帝喾、挚、尧的传承,也是家天下。并不是夏朝首创的家天下,也不是夏朝结束的禅让制。

未来夏朝君主不降在位期间,传位给弟弟扃,也是禅让的一种体现。
tianyahaig2000 发表于 2023-8-19 09:16:22|来自:北京西城 | 显示全部楼层
《竹书纪年》应该是万恶之源吧,但是问题在于,《竹书纪年》是否记录了夏以前的历史?五帝的部分是否为后人添加?
《晋书-束皙传》:【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厘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


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四》:【刘知几《史通》云:《汲冢琐语》称舜放尧於平阳,而书云某地有城,以囚尧为号。识者凭斯异説,颇以禪受为疑。】
所以尧被囚禁的事情出处都不是古本《竹书纪年》,而是一本叫做《汲冢琐语》的书,这本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典籍尚不清楚。
还有说孔子造的尧舜禅让故事,那就到和孔子不同派系的作品去看看嘛。
《墨子-尚贤下》:【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吕氏春秋-纪-孟春纪》:【尧舜,贤主也,皆以贤者为後,不肯与其子孙,犹若立官必使之方。】
《管子-形势解》:【尧舜,古之明主也。天下推之而不倦,誉之而不厌,久远而不忘者,有使民不忘之道也。故其位安而民来之。】
《左传-文公十八年》:【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故《虞书》数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无违教也;曰‘纳于百揆,百揆时序’,无废事也;曰‘宾于四门,四门穆穆’,无凶人也。舜有大功二十而为天子。】
还有一个问题,不少人把五帝时期的部落首领,按照后来的封建君王去代入,实际上那个时代的领导人在干不好的情况下是很危险的,尧继位以前,其实是他的哥哥在位,但是干得不好,没几年就被拉下了,尧不放心儿子也正常嘛,万一又群起而攻之把他儿子弄了就莫得搞了。
《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所以尧选择让有攻劳的女婿舜接班,也是很正常的,女婿也算是一家人啊,何况这些人往上翻一翻都是亲戚嘛,根据战国晚期成书的《世本》就提到过。
《世本-五帝世系》:
【帝嚳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原。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簡狄。生契。次妃陳酆氏之女。曰慶都。生帝堯。次妃訾陬氏之女。曰常儀。生帝摰。】
【帝舜有虞氏。顓頊生竆係。竆係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蟜牛。蟜牛生瞽瞍。瞽瞍生重華。是為帝舜。】
尧和舜本来就是出了五服的亲戚,再加上舜又成了尧的女婿,把位置给舜本来就不算给了外人,而且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条信息,根据汉代成书的《尚书中候》记录,尧有一个长子。
《尚书中候》:【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
然后我们再看一些尧晚年找接班人的文字记录
《史记-五帝本纪》:【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
尧询用鲧治水不成是继位七十年以后,也就是说问谁可以接班是在继位六十一年以后,此时在提出由尧的儿子接班时,提及的是丹朱而非监明,说明此时长子已经去世了,不排除尧曾经想过让监明接自己的位置,但是监明先自己而去。
而此时尧已经很老了,需要一个接班人,从后面舜协助治理来看,很可能对于治理政务力不从心,但是长子去世了,然后在和其他人交流时发觉,丹朱仅仅只不过是自己的儿子而得到尊崇,所以不准备强行把他弄到位置上去,毕竟有他大伯的前车之鉴,尧就是见到哥哥下场上的位。
而舜本身就是自己的女婿,又有很活跃的表现,所以后面自己退休让舜接班也就顺理成章了,如果强行让儿子上位,是否能善终都不一定,父亲固然是希望儿子承接父业,但是更希望儿子安康,所以不用那么阴谋论,也不必太夸奖这样的事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月朗风清 发表于 2023-8-19 09:16:34|来自:北京西城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上古时期,生活条件艰辛,可以说,欲望(包括生存欲、繁殖欲)是人类行为的基本驱动力。而权力,是相关欲望的一种社会化延伸形式。
古代社会以氏族的形式发展,血缘关系非常重要。而氏族社会中氏族领导人的首要目的,以及氏族成员的各种行为,也是为了繁衍壮大本氏族。直到周朝,其宗法制,以及《诗经》里《螽斯》那种讴歌“后妃子孙众多”的诗,都还是这种历史状态的遗风或者说是其升级版。
按照古书记载,尧为帝喾之后,而舜为颛顼之后,到禹,复为帝喾之后。换句话说,舜和尧、禹,并非同一氏族。孟子所谓“舜东夷之人”。东夷在后来的商周之际,还是被武力征讨的对象。而在更早的上千年前,反而因为“贤”就被礼让成了天子,这说法,从道德理念上看虽然美好,但美好得让人有点想笑。
当然,或许尧、舜这两代人,有某种内在突变,不但在位者自己自己大公无私,而且所有氏族成员觉悟极高,坦然接受外氏族人员的统治,这种可能不能说没有,只能说有点渺茫。
道德、让贤这些东西,必须是文化非常发达之后才有的觉悟,甚至是一种仅能停留在理想层面的东西。在上古生存条件艰辛、繁衍氏族为首务的状态下,很难想象突然冒出这样的黄金时代。
儒家和一些学派兴起后,为了规箴后王,把历史描绘成一个道德渐衰的过程。把“古之圣王”塑造为完美楷模,把唐虞描绘成最为黄金的时代。如果我们选择相信这些,就必须同时相信在一两代人中,有一种自天而降的道德。让上古之人超越了宗族繁衍的本能欲望,以极大的觉悟,跑步进入了共产主义。而一代人后,道德突然滑坡,又回到了“家天下”。(注意:儒家“五帝德”描绘的禅让,仅仅尧舜而已,之前之后都是世袭)
这些禅让之类的东西,战国之前,并未见人鼓吹过。金文和《尚书》中比较靠谱的那些“诰”里,妥妥的祖先崇拜。不见一点“禅让”的痕迹。《论语》里歌颂尧,也只是说他“则天”。战国百家争鸣之际,才被拿出来,作为诸子的拯救天下PPT之一。(孔子删《书》的说法比较后起,不能全信。而且今天的《尧典》未必就是孔子所定)
而记载舜囚禁尧、太甲杀伊尹等等不那么伟光正的《竹书纪年》,同样是战国的东西。从史料价值上,未必比《五帝德》或者问世晚于周《诰》的《尧典》要低。而且,对未被儒家等学派的“古之圣王”说洗脑的人而言,不需要先强行让自己相信上古有过那段忽来忽去的道德黄金时代。
打个比方:相信尧舜禅让,就和相信子曰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或者相信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道德都会“极大觉悟”一样。至于人,或者说通常情况下,多数人,是否真的会在生活前途无忧的情况下以学、习为快乐;人们的道德是否真的能达到“按需分配”的情况下还不偷懒,“各尽所能”的境界呢?这个见仁见智了。而相信《竹书纪年》的说法,就像相信韩非子的“人性自利”,以及后世的“资本的逐利性”一样。前后对比之下,哪个更自然呢?
看看后世真实存在过的的禅让,燕王哙让给子之的那次,纯属被忽悠瘸了,结果也是国家大乱。后来像王莽、曹丕、司马炎、刘裕……就是“明着演”了。然而你看看正史中的相关记载,简直个个可以媲美尧舜。如果不是文化越来越普及,史料越来越丰富,另一面的资料记载也能流传下来了。仅仅看那几篇“本纪”,并且相信它,你肯定会以为上古的黄金时代又回来了。
正史的“本纪”在一边,其他参照性的记载在另一边。我们都知道不能偏信那些“本纪”。同理,《尧典》和司马迁依据《尧典》写的《五帝本纪》在一边,《竹书纪年》在另一边。前者充满了道德的颂词,后者更像是冷峻的历史纪事。我们凭什么偏信前者而否定后者呢?因为古代儒家的地位吗?还是仅仅因为尧、舜这两个字引起的条件反射?
上古邈远,真相不可知。但既然古书有不同的记载。那么,渴望道德之美者,自可选择相信大公无私的让贤说;希望正视人性者,自可选择另一说。信其所信,双方都不必为对方的选择诧异。
xiaoliang 发表于 2023-8-19 09:16:56|来自:北京西城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殷墟发掘出了暴多的人殉尸骨。
你应该这么问:为啥有人相信人殉是暴力血腥,而不相信是自愿随主公于地下呢?
catty004 发表于 2023-8-19 09:17:23|来自:北京西城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我本人认为是有退位让贤的可能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从内在的思维方式和外在的环境制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先秦人的思维方式可能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为啥两个桃子就能杀三个权臣?樊於期为啥一言不合就自杀?女生嫁不了伍子胥就要自杀?宋襄公为啥非要等人家过了河才和人打架?
这些放到我们现在来说很奇怪了!因为一些思维方式已经成为理所应该了,而来自于上古时期的氏族部落的社会解构则有他们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也可以用语言来佐证,我们知道无论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的语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都是很密切的。我们来看一下一组古代对马的称呼
骒,母马
驹,小马
骟,去势丧失生育能力的马
骠,黄色的马
骝,黑鬃黑尾的红色马
骃,浅黑带白色的马
骅,枣红色的马
骊,黑色的马
騧,黑嘴的黄色马
骐,青黑色的马
骓,黑色白蹄的马
骢,青白相间,类似蓝色的马
龙,纯白色的马
驽,跑不快的马,劣马


再想想我们现在的语言,其实语言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也可以作证退位让贤可能发生思维接触。

其二是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基础的制约,怎么说呢,尧舜禹 时期又部落联盟时代。顾名思义,就是许多部落的联合体,各个部落还是很大的权力的,所以大禹能在第一天开会把不来的部落领杀了是一件很牛逼的事。
当时分散的权力是不太可能让一个人独裁的,你能当首领当然你的部落应该很厉害,但是并不会比其他部落强大多少的。大家能认你当个大哥你就知足吧,还想让你儿子也当老大,问问我们这些部落答不答应?所以这种权力基础,导致一个联盟领不太可能傻傻的让儿子世袭来招致其他部落的攻击。当时人们从氏族时代走出来不久,氏族平等,共和的思想还深入人心。别说联盟里面,就是部落里面,部落领还是通过利用自己的权力优势和垄断地位,培养自己的继承人,让他去镀一镀金,学习一些算数,祭祀的东西,从而让他更加脱颖而出,说到底,这还是一个大家说了算的时代。血缘继承并没有法理性,你的能力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至于后来的话就是因为垄断集团,慢慢的把血源和能力渐渐地重合起来,最后导致血缘继承的合理性。所以以上两个原因可能导致联盟领会乖乖的退位让贤。
我们说禅让也就尧舜禹,三代,为啥之后没有了?因为大禹治水要调集庞大的人力物力资源,这种事情很容易形成集权,比如一些乱世打个仗,一大波割据势力就出现的,所以治水导致他拥有庞大的碾压众部落统治集团。这种力量使他拥有了进行世袭独裁的权力基础。所以就算他自己不传位给启,启也顺理成章的开启了世袭统治。当然,这种统治并非一帆风顺,但大体的趋势就是如此。。。
至于为啥会有很多人怀疑,其实很大的原因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比如先秦人都有许多笑宋襄公傻的,但是他的行为是上一个旧时代的合理行为,我们能说他真的傻吗?仔细查一查这个人,发现他是一个很传统意义上的君子。归根结底还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更深层次的事生产力与组织结构的改变。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