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帝活了多少岁?

[复制链接]
LKH 发表于 2023-8-19 09:13:5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看了二十五史,尧在位至少70年,退位后有活了28年,尧帝至少活了120年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xhpzjcom 发表于 2023-8-19 09:14:0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说尧帝活了117岁!
我们说《五帝本纪》中,唯一一位把帝位传给自己儿子的其实只有喾(kù)帝(尧帝的爹)。黄帝把位子继承给了孙子,虽说也是至亲吧,中间也隔了一代;颛顼(zhuān xū)帝则是近亲继承,继承给了喾帝。
其实在尧帝之前,喾帝之后还有一位继任者,叫挚。《史记》记载,喾帝娶娵訾( jū zī)氏之女,生儿子挚,喾帝死后儿子挚继位,可是没什么政绩,不为人熟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史料不清、事迹不详”吧。否则应该是三皇六帝,而不是如今的“三皇五帝”了吧。喾帝娶陈锋氏之女,生放勋。放勋是挚的弟弟。放勋立,就是尧帝。
那么司马迁是怎么赞美尧帝的呢?原文写“其仁如天,其知(通“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在尧的统治之下呢,“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在尧帝时期,其实就有了春秋分、冬夏至的划分。只不过那时并不叫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一律叫中春中夏、中秋中冬。尧统治时期还“以闰月正四时”。那时候就有了闰月。而要让二十四节气完全形成,则还要等到秦汉时期。
接下来,司马迁写了一段尧帝与大臣们的对话,这是《史记》中第一次写到了对话。
尧问说:“谁可顺其事?”谁可以顺应天时,接替我的位置?
大臣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开明,我看可以胜任!”
尧说:“丹朱愚昧顽固又喜欢与人争讼,他不可!”
大臣讙兜( huān dōu)又说:“共工此人在广泛聚集人力方面,到处见到其功劳,此人可以!”也就是说,共工此人组织能力强。
尧说:“共工善言,善于言语,但是其用意邪恶偏僻,貌似恭敬实则却是罪恶漫天,不可!”
有一次,尧帝又提起此事,说:“四岳啊(百官群臣啊),这荡荡洪水滔天,浩浩然包围了山岗、淹没了丘陵,下方的民众十分忧愁!有谁可以派去治理呢?”我们常说,泰山是“五岳之首”,这里的“四岳”其实是出自“五岳”的说法。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 huà)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以及中岳嵩山。“四岳”就是“东西南北”岳。尧帝自比河南的中岳嵩山,位于五岳的中心地位嘛。因此这里的四岳也就借指群臣百官。
众臣都说“鲧可以!”那么“鲧”是谁呀?是尧帝的叔叔(不是亲叔)。虽说是叔叔,却不见得年龄比尧帝大,甚至说可能小很多!只是辈分大而已。及至今日,这种情况也并不少见。
尧说:“鲧负命毁族,不可!”鲧这个人啊,辜负生命、败坏家族,不行啊!
结果群臣都说:“不是这样啊,不如试一试嘛,不可用再停用、再撤职不就行了嘛!”原文写“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帝可能也碍于“叔侄”情面,又有那么多大臣共同举荐,也就顺势做个“顺水人情”一样的,任用鲧去治理水患,结果怎么着呢?“九岁,功用不成”九年下来,也没有取得什么成效。
九年的光阴啊,岂是一句“撤职”就能解决的?其实四岳群臣的建议本身就存在逻辑漏洞,什么叫作“试,不可用,而已”?很多时候抢占时间之先机,往往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岂可试来试去浪费时间?又劳民伤财还得不到一点功效!如果停职不用,就能回到九年前,那随便你试,可是会吗?所以说,领导,一定要用对了人才对,用对了人才就会事半功倍;用不对人的话,可不止是事倍功半这么简单,往往是前功尽弃,甚至是比刚开始时,还要坏,还要麻烦!毕竟,水患迟迟治理不好,百姓就一直深受其害!
有一次尧又说:“唉,四岳群臣啊,你们谁可以接替朕的位置?朕都已经在位七十年了啊!”原文写“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这里的“朕”在当时并不是帝王的专用词;“朕”成为皇帝的专用词是在秦始皇时期才下令实行的。在此之前所有人都可以用“朕”这个词来代指自己。可是在《史记》一书中,即使是秦始皇以前的、非帝王之人,说了“朕”这个自称的字,司马迁也绝不会让这个字出现在《史记》中。历史人物是先秦时期的历史人物,但是写《史记》之人、看《史记》之人都是秦汉以后的。因为我们下意识的会把自称“朕”的人看成是皇帝。就算不去考虑司马迁当时的历史处境,单单从理解起来方便这一点来考虑,也还是让秦始皇之前的历史人物说话注意一点吧,遵守一下秦始皇时期才有的政令吧。好在只是一个称呼而已,对历史真实性产生不了丝毫影响!
尧帝问完之后,四岳群臣们回道:“我们粗俗、缺乏道德,怕辱没了帝位!”
尧又说:“那你们那都来举荐嘛,无论是近处的富贵亲戚、还是远处的隐匿之才,都可以!”
于是大臣们都一起举荐生活在民间的舜。
尧帝说:“然,朕闻之,其何如?”不错,朕倒是听说过此人,他具体是何许人也呢,都来说说吧!算起来,尧和舜还是宗亲,然而尧已经不怎么了解此人了,只是听说过而已!
于是大臣们就说:“盲者子。父顽,母嚚( yín),弟傲”说舜呀,是个盲人的儿子。父亲顽固,母亲愚蠢,还有个傲慢的弟弟。即使这样,舜依然能够通过自己的付出,做到孝父母,睦兄弟,使他们不至于为恶;即使为恶呢,也不至于得逞!
尧听说以后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在古代,贫民百姓家,把女子当成生孩子的工具,富贵帝王家,把女子当成政治工具(通过政治联姻来缓和两国关系),而我们圣贤的尧帝呢,通过女儿来观察舜的德行到底怎样!好在,舜足够圣德......
通过第一关考察之后呢,尧又让舜去教导百姓如何处理五典(五典就是五种人际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以及君臣关系)结果依然是:尧帝很满意!
接着,尧帝又让舜“遍入百官”普遍参与百官事务,结果也是事事顺妥、井然有序!
光有能力海不行,还要懂礼仪!于是尧又让舜去名堂四门迎接来朝的宾客,舜庄重而亲和,尧依然很满意!
《史记》原文写“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把舜派去山林川泽,即使遇见暴风雷雨,舜依然能够前行而不迷路。我想这是一种比喻写法,很像现在的中央官员被派去基层锻炼,能做到“行而不迷”者,大概以后会委以重任吧。
至此,尧帝对舜的考察算是告一段落,而且考察结果尧都是满意的!于是乎,于正月朔日(就是正月初一这一天)尧带着舜去祭拜祖庙,从此尧帝称老,退休在家,放心的把天下交给舜去治理。
舜五年巡视一次天下,其余四年留给各地的四岳臣子来京都朝见。每每朝见,舜都“遍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普遍告诫治国的方法,考察他们的业绩功过,对有功的赏赐车辆、服饰以示表彰。
舜还分天下为十二个州。疏通江河,把律法刻在器物上,对一些罪不至死的人施行流放等等。在这一段话之后,司马迁不无感慨地说道“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谨慎啊!谨慎!施行刑法要特别慎重啊!
舜还在尧帝称老退休在家的时期,就向尧请示、建议,流放当时危害一方的“四害”。流放了共工、讙兜( huān dōu)、三苗,还有鲧这四个人之后,原文写“天下皆服”!无疑,通过此举,在尧帝还在世时,舜就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深得民心。
我们知道,尧最终把帝位交给了舜,至于尧的儿子丹朱,《史记》记载了这么一段广为流传的话:“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够贤能,不足以交天下给他,于是权衡之下把天下交给了舜。并说:
“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尧帝说呀,把天下交给舜,那么天下的百姓可以得到好处而丹朱的利益受损;而如果把天下交给丹朱呢,那么丹朱能得到好处而天下百姓的利益受损!终究还是不可损害了天下百姓的利益而独独让丹朱一人得到好处啊!
正所谓,天下是百姓的,而非一人所有也!
《史记》原文写“尧立七十年而得舜”传说尧活了117岁。尧大概二十岁的时候继位的话,经过七十年得到舜,此时已经是九十岁高龄了。称老在家又二十年,其间逐( zhú)步放权给舜。大概110岁时,舜完全摄政,又过了八年尧帝去世。此时的舜多大呢?原文写“年五十八”58岁。又经过3年守孝期,61岁的舜正式即位。
虽然舜被授予了帝位,但等到尧的三年丧期过后,舜还是离开了京都,把位置留给了尧的儿子丹朱。毕竟,先前的帝王们都是将帝位传给了具有儿孙叔侄等至亲。那么对于舜的这一举动,天下之人是怎样的反应呢?原文写“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诸侯前来朝见时,不到丹朱住的地方而到舜的住处;有了争执诉讼之事,百姓也不去找丹朱而是找舜评判;人们歌颂舜而不歌颂丹朱。于是乎,舜顺应“天命”而即位。(我们补充说一句,这里《史记》第一次出现了“诸侯”二字,在此之前,也就是尧帝还在世时,都是以“四岳”称呼)
下一节,我们讲舜帝。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