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对燧人、神农、伏羲、太昊、炎帝、黄帝、蚩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等上古先王做一个时间线梳理?

[复制链接]
金迅网络 发表于 2023-8-19 09:14:24|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先王所处时期大概对应哪些文化遗址?
例:九黎之主蚩尤在时间与地点上有可能对应山东大汶口龙山文化。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雯雯374943 发表于 2023-8-19 09:14:51|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燧人氏是伏羲的祖先,有的神话里说是父亲,三皇之一。
燧人氏部落和华胥氏部落是中国最早的部落,燧人氏与华胥氏结合出现了伏羲氏和女娲氏。

伏羲氏和女娲氏同为兄妹部落,又互相通婚,创立风姓,中国第一姓,三皇第二位。

伏羲氏衰落后,神农氏上位,也就是三皇中的最后一皇。

神农衰落后,黄帝崛起,并打败了神农氏的后裔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进入了史记的记载范围。
三皇时代衰落,五帝时代来临。

五帝有多种说法,
一种是华夏大地的五大地区部落领袖。
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太昊部落,少昊部落,颛顼部落等等。
相当于战国七雄的概念。
太昊还有另一种说法是伏羲。

五帝的第二种说法就是自黄帝开始按时间先后出现的五大千古一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相当于秦皇汉武唐宗明祖的概念。

时间线就出来了。
燧人,神农,炎黄蚩尤三祖,颛顼,太昊,少昊,帝喾,尧舜禹。
zjcba 发表于 2023-8-19 09:15:37|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三皇和五帝基本上公认的,大家理解出入不大。尤其是五帝从黄帝孙开始到夏朝前。
三皇只能是伏羲,神农,黄帝。这个不是以连续的时间线参考的,是一个阶段代表性功业和后世影响力考量的。
此即天地人三个不同的时期。伏羲属于天皇,神农是地皇,黄帝属于人皇末期,之后就属于正常的更替,五帝过渡!
难点是什么,是天皇时期同期有贡献的人,比如燧人,有巢,缁衣氏。还有同期的氏族。比如伏羲又是风为图腾。个人和氏族还有差异!比如伏羲死了,那伏羲氏族绝对还在吧,流传才来会继续存续改名迁移!
中间有一些人概念,比如太昊,比如炎帝,蚩尤,少昊,三苗,女娲氏,有熊氏,姓。共共,祝融,官位,职位,后期神位等等的一些区分梳理才是难点。。
大概的话,天皇时期人们祭祀对象应该是天,比如虚无的概念,风,鸟,太阳等。那时候其它物种,神人混居。太昊大概是伏羲氏之后的首领吧。至于神也别想的太复杂,打个比方电鳗发电,原始的人看到会怎么理解。是不是一些早起强大的生物掌握一些超自然力量很正常,动物都有的。也不排除智力比较高的等同于人的物种,只不过后世消亡了!
地皇氏应该变成地上的东西,比如以地面动物图腾象征为主。
人皇时应该变化成了以祭祀祖先为准,比祖宗攀关系。有熊是部落氏族名,之后改为姬姓。
重点在黄帝前一段时间和皇帝中和后一段时间。
黄帝前一段时间,有些氏族很重要。比如伏羲时期,那时候的华胥,九尾,一些特殊的部族,比如女娲,都是繁衍流传到黄帝乃至黄帝之后五帝时期。
其中重要的历史人物,蚩尤,共工,祝融。一开始应该是官员名,有贡献后繁衍壮大,或者有官职后整个部族改名为官职名。那时候部族名字一开始很所以很多都没名字,当了官以官为名很正常,之后繁衍传序依旧是叫共工,最后改名消失!
先说黄帝时期,大概率不是完整统一的,是影响力巨大的多部族并存。比如炎帝,比如蚩尤三苗。其部族发展中,兼并兴衰,逐渐形成了后世五色帝的概念,这也不是同期的,而是部族势力而言。比如少昊封东夷,在颛帝乃至后其部族势力应该很大。同样三苗什么的也是。只是黄帝最后影响力最大罢了!
祭祀祖先慢慢就把影响力巨大的老祖宗或强大的部族作为天帝,帝简称!而修行者延续了这种祭祀虚无高上的称谓!
其中演化演变最重要,不能简单线性理解,玄幻小说中加的部分大概是多族争霸的历史。
其实也能理解,假如人有了族群智力觉醒,是必要和大自然中周围的物种争夺资源的,那时候可是原始森林,没现在几千年积累的各种工具,战争也不是直接部队争端。都是很原始的方式和那些不同的物种动物争夺生存空间。我是不信没有同等智力水准的其它物种的。当然它们不可能高度社会化组织。
比如狩猎,大家觉得狼分工合作算智力么,这个狩猎不必人差吧。其它物种能没有!而要取得霸主地位,原始手段不得争斗好多年么!
先在丧尸电影末日小说中,现代东西废掉,和大自然变多的猎手争资源,个人小组小部落是可以想象到多难的!
WAITWIND 发表于 2023-8-19 09:16:06|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修正一下!
不用讲后世,即便是西汉时人对上古传说的理解也与先秦不太一样,这同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有关,所以我是不建议把汉代及之后的材料作为考据的,尤其是东汉之后的。
我下面的内容是在还原先秦时人对上古传说的理解,材料取自《左传》、《山海经》、《诗经》、地域传说、青铜器铭文以及甲骨文的某些卜辞,而先秦非史料文献、《淮南子》和《史记·五帝本纪》仅作为参考。
1,燧人氏
燧人氏在先秦史料中并无记载,而在先秦文献中有所提及,如《庄子》,因为无史料,所以关于燧人氏的时间线和脉络我只能说不知道。
2,神农氏
神农氏在早期也写做“神戎”,如《孙膑兵法》的“神戎战斧遂”。
我当前的观点是:上古时期的没有规范写法的名字通常都要早于文字和符号的出现,也就是说,最开始是人们传说这个人物,有了文字之后才被记录下来,因为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字来记载,于是就有了相近发音的不同书写,伏羲也属于这种情况。
因为先秦文献中没有关于神农氏的详细记载,所以我们仅能按《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来解读神农氏。
在《史记》中,神农氏、炎帝、黄帝,这是三大族系,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炎帝等同于神农氏!他们不是同一个人,甚至不是一个族系。
先是炎帝对神农氏发动了战争,夺取了中原,然后才是黄帝同炎帝之间的战争,而蚩尤原本是炎帝的盟友,或者说是部下,但后期有蚩尤取代炎帝的可能,也就是说,我们也可以把蚩尤看做是“末代炎帝”。
炎帝同黄帝的战争并不是发生在中原,而是燕山同北太行山交汇处的涿鹿,在北京的西北方向,后面再讲。
这里先给个结论,如果以考古文化来对照,神农氏与仰韶文化相关。
3,炎帝
炎帝比较特殊,讨论炎帝之前我们需要先辨识一下炎帝,《史记》讲的炎帝不同于《左传》和《山海经》,《史记》的炎帝是个代称,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我的观点是这个炎帝至少包涵了四个人,即《山海经》里的共工、后土、信、蚩尤。
熟悉《山海经》的读者应该知道我讲的是什么。
《山海经》里的那个炎帝很古老,与黄帝不是同时代的,如果不理解,可以自行梳理一遍《国语·重耳婚媾怀嬴》。
《史记》讲炎帝侵陵诸侯,这个应该是与《国语》讲的“共工氏之伯九有”对应的,也就是说,《史记》把共工也归为炎帝了,后面再讲共工。
这里需要交代的是:炎帝对神农氏的征服对应的是屈家岭文化对仰韶文化的北向挤压,对屈家岭文化有研究的应该知道我讲的是什么。
那么炎帝对应的是屈家岭文化吗?
也不是,最早的炎帝对应的其实是大汶口文化的一支,而末代炎帝对应的是庙底沟二期文化,期间的祝融到共工才是屈家岭文化,所以祝融文化的源头在今天的江汉平原,而非河洛,关于屈家岭文化同大汶口文化之间的关系,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知网找相关的学术论文。
4,黄帝
黄帝的故事最为丰富,也最为模糊,但有一点是最为关键的,即黄帝成就于西北,但他却是崛起于东北,涿鹿位于燕山与太行山交汇处,是北方族群南下的通道之一。
黄帝是一支同时具备农耕和渔猎特性的族群,玉文化(巫文化)特征明显,同其关系密切的应该是红山文化。
5,太皞氏
我当前的观点是,太皞氏(大昊)与黄帝同源,但早于黄帝,他们是距今5500年左右南迁的一支红山文化,最早的以龙为图腾的族群,《左传》讲“太皞氏以龙纪”,但他们在黄河流域并没有站住脚,而是一直向南,到达古淮水流域及长江北岸,凌家滩文化很可能同他们关系密切,接下来,古淮河流域的玉文化也许会被陆续发掘。
简单总结一下:
来自渭水的神农氏部落征服了斧遂占据了中原,由此而来的就是河南仰韶文化,他们是典型的游耕族群,以粟为食,与此同时,东方的大汶口文化和东北的兴隆洼文化(前红山文化)也在蓬勃发展。
太皞氏穿插到淮水,这就形成了,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由北、西、南三个方向挤压大汶口文化,奇怪的是,最后的胜利却归属了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一支扩张到长江北岸,而长江北岸的玉文化消亡,继之而起的是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
炎帝后裔中的一支继续向西南方向扩张,并且征服了包括大溪文化在内的江汉平原一带原有的新石器文化,这就是祝融,祝融一族开启了稻作农业,这就是屈家岭文化。
在共工时期,屈家岭文化北向扩张,很可能是联合了同族的大汶口文化,也就是说,仰韶文化同时被东、南两个方向挤压,最后衰败,整个华北平原基本都在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影响下,而在中原地区,由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同仰韶文化融合而来的就是庙底沟二期文化,也就是共工、后土时期,也是稻作农业北上期。
而到了夸父和蚩尤时期,他们受到了红山文化又一支南下族群的威胁,这就是黄帝部族,夸父和蚩尤的失败标志着古黄河以北地区都归属于黄帝后裔,但江汉平原还属于祝融氏(祝融后裔)、黄河中下游还在共工氏(共工后裔)之手,而黄帝迁往西北。
6,蚩尤
蚩尤再交代一下吧,如果他与夸父仅是盟友,那么他最可能来自东方的大汶口文化,否则他对应的也应该是庙底沟二期文化,个人倾向于前者。
7,颛顼
颛顼是黄帝后裔,最离谱的是他不是南渡黄河,也不是沿着渭水东进,而是由西北进入蜀地,通过蜀地征服江汉平原(祝融氏),兜兜转转二百多年。
而与颛顼打配合的是来自长江下游的少昊一族,也就是说少昊与良渚文化具备相关性,是太皞氏南下并征服松泽文化的一支,他们同颛顼其实是同源族群,根在红山文化。
少昊与颛顼征服了屈家岭文化,由此而来的就是石家河文化,又一个玉文化,这件事发生在距今4500年左右,而留在蜀地的就是后来的三星堆文化。
颛顼同少昊联合北上,战胜共工氏,大汶口文化也自此消亡,龙山文化兴起,又一个玉文化,今天的山东丘陵被少昊和颛顼占据。
龙山文化对应的应该是颛顼和少昊,其中少昊以山东龙山文化为主,太皞氏的另一支后裔同时北上济水,这就是风姓一族。
颛顼凭借着太皞氏和黄帝的基础,实现了最大范围的影响力,《史记》对颛顼的描述并不算太夸张。
9,尧、喾、舜(《山海经》顺序)
尧、喾、舜北来,他们崛起于山西高原,是颛顼后裔中的一支,可以被归为黄帝一族。
关于喾与舜的关系,王国维曾经作过考据,真实情况可能要更复杂,总之,我们常讲的舜其实是多个人物的合体,而且其中还有三身。
这个话题很敏感,我简单交代一下,舜是妫姓,不是姚姓,姚姓来自山东半岛,妫姓来自晋南,算古冀州,在这里,《史记》比《孟子》靠谱,研究过的人应该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与尧、舜结盟的还有高阳氏和高辛氏的部分后裔,即《左传》所载的“八恺”和“八元”。
他们先征服晋南,然后东迁至黄淮地区,颛顼和少皞后裔没落,归为“四凶”。
与此同时,禹部族东进,黄帝的另一支后裔,是黄帝后裔在渭水的一支。鲧禹治水的同时,与尧舜集团长期对峙,最后以舜部族失败而告终。
禹的继任者启继续巩固战果,与东夷的义均(姚姓)结盟,东进并战胜伯益、皋陶等部族,夏王朝建立。
与此同时,被迫臣服于夏族的尧舜集团后裔们时刻准备着复兴,即妫姓、子姓、嬴姓等。
以上为意识流,细节不详,错误难免,先这样吧。
补充,上古祝融有二,前面讲的那个是炎帝祝融,在江汉平原,是姜姓祖先之一,而颛顼后裔也有一个祝融,这个祝融在新郑,是楚人的祖先,属于黄帝后裔。
艾哥 发表于 2023-8-19 09:16:30|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新,之前对《逸周书》理解得不深刻,对赤(炎)帝,少昊,蚩尤,黄帝关系理解有偏差,以及燧人与伏羲先后关系,及神农氏在位时长的考证】上干货啦!!!!不要做只会从故纸堆里挑字眼的嘴强王者!要结合可靠的考古依据!因为中国可信纪年始于前841年!在那之前的历史年代的数学推算以及通过文献推理上古文明大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庄子》《缮性》记载“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而《周易》《系辞下》记载“包牺(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结合两段古籍文字,推理出燧人生活在伏羲之前,下文论证了伏羲生活在前5800~前3900年左右,那么燧人年代不会晚于这个时代。
而伏羲应该是甘肃天水大地湾文化,遗址历史年代距今4900-7800年(前5800年~前2900年),是中国西北地区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在大地湾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绘画,建筑,彩陶,文字符号,农业,畜牧,度量衡器等。一期出土的炭化稷标本,距今8000年左右,是中国北方发现的最早农作物。这里也发现了渔网所用的网坠证明了伏羲教民结网捕鱼的传说。其中第二期即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 - 6000年(前4500年~前4000年)。【上下文均引自中国历史的周期性现象】2013年复旦大学分子人类学国家实验室通过对Y染色体的研究发现中国汉族人群有三个超级男性祖先,都属于O单倍群下的子群。 他们的后代占了大约44%的汉族男性人口。这三个超级祖先所在的次级单倍群分别为:
单倍群                                      产生时间(95%置信区间)   占汉族男性人口比例
O3a1c(002611, F11)             距今7800年– 5900年            16%(大地湾与北首岭文化时间)
O3a2c1*(M134, F444, F46) 距今7500年– 5500年            13%(仰韶文化未分裂前时代)
O3a2c1a(M117)                    距今6700年– 4100年            15%(仰韶文化分裂成两种类型时代,下文论述)
在前3000年左右大地湾的早期人类活动消失之后,有关伏羲后裔的传说转到中国东部。南到淮河流域,北到渤海湾,直到夏、商、周东夷一直活动在这个地区。东夷人风姓奉太昊为祖先。学界有认为太昊其实是大地湾时期的伏羲的后人,以太昊为祖先代表建立了东夷大汶口文化(前4500年左右)。而蚩尤被认为是大汶口末期(前2400年左右)首领。昊从日,表示对太阳的崇拜。复旦大学分子人类学国家实验室研究发现中国人群中父系Y染色体单倍群O3a1c-002611有着独特的分布规律(见下图),特别在原来东夷所在的山东和环渤海地区有着高频分布。所以他们认为东夷族群的父系Y染色体代表类型是O3a1c-002611,这也就是他们所发现的中国汉族三个超级祖先中年代最早的一个Y染色体单倍群。



来源:复旦大学分子人类学实验室研究报告

目前复旦大学所测的样本数量还不够多,所以这个超级祖先存在的时间范围比较大:95%的置信区间距今5900年– 7800年,均值为距今6850年。非常接近大地湾二期(原始氏族村落和彩陶出现时期)时间范围(距今6500年–距今6000年)。



中国新石器时代至上古时代考古文化年表(截自维基百科)

目前学界公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是神农氏炎帝族,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有熊氏轩辕氏黄帝族。【引自央视《探索·发现》《发现黄帝城》第二集,30分58秒】约前3500年原先统一的仰韶文化分裂成庙底沟与半坡类型。【发现黄帝城(三)03分41秒】而《国语》《晋语》也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国语·晋语四》《世本》原著载“少典。曾祖母华胥氏。”华胥前文提到是伏羲母族,说明炎黄两族也是伏羲之后。而考古文化也证实炎黄仰韶文化与伏羲大地湾文化一脉相承。
《周易》《系辞下》记载“包牺(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神农朝接班伏羲朝,黄帝为首的五帝接班了神农。根据下文推断的黄帝取代神农在前2406年结论,推断神农氏开始时间:《吕氏春秋》《览》记载“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而《尸子》却记载“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一世如果按30年计算,吕氏春秋版本30x17=510年(前2916年),尸子版本30x70=2100年(前4506年),吕氏版接近仰韶龙山过渡时期开始的时间,尸子给的70世接近大地湾演变成仰韶文化的时间;一世如果按60年计算,吕氏春秋版本60x17=1020年(前3426年),尸子版60x70=4200(前6606年),显然吕氏版接近仰韶文化分裂年代,尸子版就超出前文所确定的燧人、伏羲年代了。
约前2400年~前2300年,山东大汶口文化(太昊的后代、东夷蚩尤为首的九黎氏)与西部的炎黄仰韶文化圈几乎同时融合进入规模更大的龙山文化。《逸周书》《尝麦》说“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根据这位贴吧网友解读《逸周书·尝麦解》小解读【蚩尤吧】_百度贴吧,赤(炎)帝原先是天下首领,蚩尤与少昊都是曾臣服炎帝的两个氏族,但蚩尤背叛了炎帝引发了涿鹿大战。《史记》《五帝本纪》也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与《逸周书》的“司□□上天末成之庆”似乎指的是同一件事:说白了每个王朝末年都会有的失德失政。而考古也显示仰韶文化的半坡与庙底沟文化,也就分别是炎黄氏族一路从陕西渭河流域迁徙到河北涿鹿一带。黄帝相继击败了炎帝与蚩尤后成为天下共主,建立了五帝王朝,也就是龙山文化。《逸周书》《尝麦》记载击败蚩尤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黄帝派少昊去接管东夷,山东大汶口文化因而演变成了山东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前2400~前1900)应该就是少昊一系建立的半自治王朝(诸侯国),并尊黄帝及后续的五帝为宗主。这点《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并说明了颛顼是被少昊养育长大的,长大后接了黄帝的班。《国语》《楚语》也说“颛顼继少昊之后主政”。结合《逸周书》《周易》《史记》等古籍,蚩尤起兵叛乱前天下首领是炎帝,而神农氏又被记载是黄帝之前的天下共主,虽然截止目前东汉以前查询到的古籍没有发现直接说明炎帝=神农;但通过这些古籍对蚩尤作乱之前充当天下首领的角色的描述以及仰韶文化一脉相承演化来看,炎帝与神农明显存在角色重叠关系,具体如何重叠就不得而知了。


而黄帝开始的时间是前2400年左右的推断还有一个依据是这篇文章【中国历史的周期性现象,下文基本均引用该文章】《古本竹书纪年》有一个重要的干支纪年,就是尧元年为丙子(《今本竹书纪年》的尧元年也是丙子,两者一致)。历史学家认为这应该是西晋版《竹书纪年》中就存在的。
假设《竹书纪年》关于尧元年为丙子是可靠的,如果我们可以确定这是公元前2145年那个丙子年,那么就可以根据《今本竹书纪年》和其它历史文献计算出从黄帝,经颛顼和喾,到挚的在位时间为262年,从而推算出从黄帝元年是公元前2406年。
下表中在位年数引自《今本竹书纪年》,王国维注明有类似记载的其它文献作为来源。其中为颛顼,和喾守孝的各三年并没有出现在历史文献中。但是根据《竹书纪年》和其它文献,尧和舜去世后都有三年守丧期(从先帝去世到新帝元年实际相隔4年),而黄帝死后守孝六年(第七年颛顼才继位),所以颛顼和喾死后也应该有三年守丧期。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明确记载了:黄帝崩,孙子颛顼继位,颛顼后是帝喾,帝喾后是帝挚,挚只统治了九年就让位唐尧(山西陶寺遗址就是唐尧时代都城),之后是舜和禹。根据上表及上述历史文献,尧在位100年,舜50年,再加上各自守丧3年,一共156年。
五帝时代,前2406年黄帝继位~前1992年舜去世,一般五帝不算仅在位9年就让位的挚,跨度近500年,恰好是中国北方的龙山文化存续时间,同时期伊拉克(两河流域)经历阿卡德、乌尔王朝,埃及经历古王国后期到第一中间期再到中王国初期,印度河(巴基斯坦)的哈拉帕文明,希腊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萌芽阶段(EMI,II,III)
黄帝,前2406年~前2306年在位,同时代伊拉克(两河流域)是苏美尔城邦争霸、埃及古王国第五~第六王朝
颛顼,前2300年~前2222年,同时代伊拉克(两河流域)是阿卡德王朝,埃及古王国第六王朝
喾,前2219年~前2156年,同时代伊拉克(两河流域)是阿卡德王朝,埃及古王国第六王朝
挚,前2153年~前2145年
尧,前2145年~前2045年,同时代伊拉克(两河流域)是乌尔第三王朝,埃及是第一中间期(第7~10王朝)
舜,前2042年~前1992年,同时代伊拉克(两河流域)是乌尔第三王朝,埃及进入中王国第11王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AngelKiss 发表于 2023-8-19 09:16:49|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先王所处时期大概对应哪些文化遗址?那个都对不上,一堆人拿晋代之人皇甫谧的《帝王世纪》瞎附会,又或者用宋代的《路史》来当什么上古证明,笑掉大牙。
舜、颛顼、黄帝、炎帝这些本来就是陈国先民的神,陈人来到中原都是什么时候了?是商朝末年纣王时代了,陈人先民跟着周武王来到中原讨伐纣王得以分封,那蚩尤在时间与地点上对得那个?蚩尤照样是陈人的神。

《左传》古史系统矛盾不一,「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太昊上位晚于共工,更晚于黄帝,在《国语》的历史化绝天地通当中,有少昊而无太昊,塑造的上古世纪更是没有太昊,是黄帝、帝舜、帝喾等人,汉代的《大戴礼记》采《国语》的五代为五帝,结果《五帝德》中有六帝,司马迁写《史记》就参考《国语》《帝系》《五帝徳》。
由于王莽时政治需要,在写《世经》时,这里不仅把炎帝和神农氏合而为一人,同时又把太昊和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的伏羲氏合而为一。
这也是炎帝与神农氏“合一”称炎帝神农的最早记载。
“太昊帝,……首德始于木……作罔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即伏羲氏)”和“炎帝……以火承木……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
这里出现了木为首徳的古史系统,太昊与伏羲合并后,太昊就不是《左传》的圣王古史的版本了。

《尚书》《国语》《庄子》《吕氏春秋》《管子》《子羔》《容成氏》各类俱有上古王表的早期书里,排序都有不同,有的是后世没有的圣王表,但宋代的《路史》做了搜罗,将各类的圣王表合并自洽,有的矛盾早就被皇甫谧所打上补丁。

这类上古王表的产生原因
周王室权力收缩,诸侯们寻求编织领土的合法权,神话就被取材当做诸侯领土的合法权,随后又以理性化来塑造,那些王官学者就也取材神话来夹带兜售自己的政治学说,诸侯为了塑造领土合法性,就编织自己的先祖是上古时代有功徳的圣贤、或圣王,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神鬼之说,已经开始被漠视了,那么具有强调突出的,那肯定就是品德功绩,当时理性化看待神话风行,所以在塑造这些天神为先祖的时候就会添加理性,这也是神话历史化的原因之,其中的原因还有不少,比方说,但因为有人称帝,帝字在后来已经与人王混淆,导致一些氏族的帝神传播到其他的地方时被误解成了人王,又或许在君本思维的兴起之下,导致了帝神被塑造为人王,当时天文学发展快速,知识已经足以将过去很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脱离了神主思维,又与巫觋贞人的失势、称帝运动有关,在这故意或无意之下,在这样多重影响之中,大量帝神失去了原本的型象。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上古王表的圣王都有天神原型,比如伏羲、燧人、有巢氏等等,不冠以帝号,又不被认为是血缘先祖的圣王多是当时捏造的,他们代表一些些时代,又使一些发明,不断发明工具出来。
伏羲氏、燧人氏、有巢氏更多的是对于王官学们引以较比的王表内容,他们是战国时代诸子编造的王表中扩展,是一个时代的先王化,这时还不是神话,这种编织的【圣王古史】大规模爆发于战国时期中期左右,最早在春秋未年已经出现,这见于《尧典》等书,尽管这相关的书有的为战国所作,但侧面的反馈当时的特殊情况,既天神降格成为圣贤或君王,叛逆的神成为了天子讨伐的反贼。

这更早或许能追到周的主流文化倾向,只有天空神昊天上帝越来越唯物化,这么说或许不太准确,或许称之为抽象化更为合适。
列国神系中的上帝就历史化为王,实际上是无意识的远离神、漠视神。


这种历史化的倾向并非汉代就停止,在宋代的文献《路史》当中,昔日汉武帝之际的尊神太一也沦为了古史系统的一尊,既名为“ 泰壹氏”的圣王。
(在宋罗泌《路史·前纪三·泰壹氏》原文道:“ 泰壹氏 ,是为皇人,开图挺纪,执大同之制,调大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也。” )
黄帝在古史系统的应用,更是一拆成三:含枢纽黄帝、土德王轩辕黄帝,黄神氏。
而这轩辕与黄帝合并也是《史记》捏造的,黄帝的词源,关于皇帝、泰帝、太帝、大帝、黄字……
…………吉黄做为“吉皇”、“皇鸟”做为“黄鸟”,早有专家说黄皇自古通用,谓黄神、皇帝互相能用的现象再与“帝”、“天”二字互转,将黄帝等同皇帝,皇帝等同皇天,但《诗经》及出土的周代铭文均无皇与黄通用,不但不通用,黄在甲骨文中最早是火烤与焚人象形组合的字,与皇字象形本字无关,黄帝这个词等同天帝的直接证据有《尚书·吕刑》中的皇帝与上帝也互相通用之外,太帝、泰帝互相写成“黄帝”,还有出土的各类震墓文也将“黄帝使者”做为“天帝使者”;“黄帝印章”做为“天帝印章”;“黄神印章”做为“天帝印章”;“黄神使者”做为“天帝使者”。
以及大字在
这证明了黄帝就是天帝,但天帝、皇帝并不能完全视为黄帝,许多不同的天帝都各有起源,列国周齐秦等纷纷使用殷人的文字系统,都称自己信仰的一些与“帝”相似属性的神为“帝”,故而不能反推导来证明黄帝就是皇天。
甲骨文大字曾经有方块头人形的象形,后继大字演化为天字,其中甲骨文合集有方块头大字的记录如下……:19050;甲3690;甲3690合36535無名黃間;前2.3.7合36542黃組;前4.15.2合36542黃組;林1.27.8合36544;金621合41758。分别有7处之多,这方块头的大字又巧合的能联想到黄帝方四面一说,似乎黄帝的词源之一就是“大”字,故而泰帝、太帝被视为黄帝的现象就说明了。
不但泰、太都有大的意思,三字也都通用,就有专家称“大为象形,太为分化,泰为假借。”
总述下来:也就通过泰帝、太帝、大帝互写为黄帝的现象做线索,通过了解大字演化为方块头的天字,大字又分化为太字,泰字做为假借字,三字互相通用,黄帝是能完全等同的天帝。
太一、泰一演化的太帝、泰帝之说足以证明太帝、泰帝是天帝,泰帝、大帝、太帝能被当做黄帝,那就说明了黄帝根本就是天帝。
黄帝在《淮南子》也有造人的神话,注为古天神,实际在《尝麦解》就有黄帝、赤帝、蚩尤、少昊在天之初,《黄帝四经》亦有黄帝判阴阳,在人类出世之际,与力牧商讨怎么样管理人类,都体现了黄帝历史化后俱有浓烈的神性,这完全冲突了古史系统。
讲真,怎么排?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