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到底在哪里?

[复制链接]
e999 发表于 2023-8-19 09:13:3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帝陵到底在哪里?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sasa516 发表于 2023-8-19 09:14:2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黃帝的父親少典为有熊国君,因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
这个轩辕之丘在什么地方?《山海经》记载,在西海和西北海附近。
西海和西北海在什么地方?
在中国境内西方没有海,一直到中东才有红海、地中海。
有人推测,西海是红海,西北海是地中海。
此地还有大荒,对应撒哈拉大沙漠
不周山,对应东非大裂谷
黑水,对应尼罗河。
轩辕之丘,有人指出就是金字塔。
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
淑士有可能指的是古埃及城邦索伊斯(古希腊语:Ξόις; 英语:Xois)
Xois是一座巨大的古城,位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中心的一个沼泽岛上,即现代萨哈。它成立于公元前 3414-3100 年,也就是5500年前,一直有人居住。
.
作别西天 发表于 2023-8-19 09:15:2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涿鹿县矾山镇黄帝城以南的灵山。
山海经上说灵山是十巫升降天地之所,十巫是指十个以巫开头的部落,巫在古代是掌握高端技术先进科学的代名词。
黄帝据说经常登灵山拜访十巫学习医术科学。
这个十巫升降天地也可以认为是地外文明,所以如果说黄帝飞升有可能就是跟地外文明走了,又或者是去世后葬于灵山之上。
本地有个雪峰寺遗址,没人知道来历,目前只知道唐朝时候复建,后来清末义和团时期被毁了,现在只有遗址。我觉得唐以前就有,山上为什么要修个庙呢?另外因为黄帝城就在山下不远,所以在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就近安葬在能俯瞰后代的山上不是很合理吗?
woyyaizn 发表于 2023-8-19 09:16:0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本就是个文化符号,我认为是今天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号称“黄帝陵”的陵内葬的是黄帝本人,或者是葬着黄帝本人的“黄帝陵”还没有被发现。
所以说不用纠结那些,你只要知道从汉武帝开始就在桥山黄帝陵作祭拜了。
zhenshuai 发表于 2023-8-19 09:16:2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陵?从人的寿命来说,黄帝不是一个帝,这个标定类似于”法老陵“,法老也不只是一个人。黄帝是一个指代用词。
请原谅我百度了: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
显然不是一个人
至于这么多年了,陵墓修建的方式当时是怎么样的?有没有可能早就被拆了盖房子?很难说
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根据资料判断的了
ccbyoujian 发表于 2023-8-19 09:17:1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陵在河南,当地主要证据是:

【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黄帝于荆山飞升,河南灵宝有座叫荆山的山。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後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後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乍一看没问题是吧?这招叫断章取义,我们看看这段全文:
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曰“五帝,太一之佐也,宜立太一而上亲郊之”。上疑未定。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宛朐,问於鬼臾区。鬼臾区对曰:‘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 於是黄帝迎日推策,後率二十岁复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视其书不经,疑其妄书,谢曰:“宝鼎事已决矣,尚何以为!”卿因嬖人奏之。上大说,乃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公,申公已死。”上曰:“申公何人也?”卿曰:“申公,齐人。与安期生通,受黄帝言,无书,独有此鼎书。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 。曰‘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 。申公曰:‘汉主亦当上封,上封能仙登天矣。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者,乃断斩非鬼神者。百馀岁然後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後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後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後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於是天子曰:“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鵕耳。”乃拜卿为郎,东使候神於太室。
找段翻译大家看看:
这年秋天,皇上来到雍城,将要行郊祀五帝礼。有人说:“五帝,是太一神的辅佐,应该建立太一庙,皇上亲自郊祀。”皇上犹豫未决。齐人公孙卿说:“今年得到宝鼎,冬季辛巳日十一月初一是冬至节,与黄帝时完全一样。”公孙卿有一本扎记书说:“黄帝在宛朐城得到宝鼎,向鬼臾区询问,鬼臾区回答说:‘帝得到了宝鼎和神策,这一年已酉日的月朔是冬至节,从此进入天纪,终而复始,循环不止。’于是黄帝按日影用神策推算,以后大率每二十年重又出现月朔黎明时为冬至节,到二十周,第三百八十年,黄帝成仙上天而去。”公孙卿想通过所忠把此事上奏皇上,所忠看他的书荒诞不经,怀疑是他妄造的假书,辞谢说:“宝鼎的事已经定下来了,还有什么文章可做?”公孙卿又通过皇帝的私宠上奏,皇上很是高兴,就召问公孙卿,公孙卿回答说:“这本书是申公传授给我的,如今申公已然去世。”皇上说:“申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公孙卿说:“申公,是齐人。与安期生相交往,接受黄帝的教言,没有书,只有这本关于鼎的书。其中说‘汉朝兴盛于黄帝时的年名重新出现的时候’。说‘汉朝的圣人出现在于高祖皇帝的孙和曾孙之中。宝鼎出现后就能与神勾通,并行封禅礼。古来行封禅礼的共有七十二个帝王,唯有黄帝得以登上泰山顶行封祭礼’。申公说:‘汉朝皇帝也应当上泰山行封祭礼,登上泰山封祭就能成仙登天了。黄帝时诸侯上万数,其中神灵被封的占七千。天下有名山八座,其中三座在蛮夷境内,五座在中国。在中国的有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山,这五座是黄帝经常游观的地方,在那里与神相会。黄帝一边作战一边学习修仙,恐怕百姓有对仙道非议者,就断然把非难鬼神的人杀掉。经过百多年的修炼然后能与神仙往来了。黄帝在雍城郊祭上帝,住了三个月。鬼臾区号称大鸿,死后葬在雍城,所以那里才有鸿冢这个地方。此后黄帝在明廷与万千神灵相见。明廷,就是甘泉山。黄帝升仙的地方为寒门,就是今天的谷口黄帝采掘首山的铜矿,铸鼎于荆山脚下。鼎既铸成,云端里有一条龙垂下长长的胡须,迎接黄帝。黄帝攀援而上骑在龙背上,群臣以及后宫纪嫔随他登上龙背的有七十多人,龙就向天上飞去。其余级别低的官员不得上,都抓住龙须不放手,龙须被拉断,从空中落下,匆忙间黄帝的弓也落了下来。百姓仰面望见黄帝慢慢飞上天去,于是抱着他失落的弓以及拉断的龙须哭号,所以后世把这个地方称为鼎湖,弓的名子叫作乌号’”于是天子说:“呀!要是能象黄帝那样,我把离开妻子只当作是扔掉一只鞋子一样容易。”就封公孙卿为郎官,让他到东面太室山去迎候神仙。
很明白了吧,这段黄帝于荆山飞升成仙而被尊为衣冠冢的故事,是一叫申公的人写的一本书中的描述。司马迁在《史记》里的这段记载,只是记录大臣公孙卿向汉武帝描述申公这本书上关于黄帝的记载。
也就是说,【公孙卿向汉武帝讲一个叫申公的人在书里写黄帝在荆山飞升成仙】。灵宝当地就截取成【黄帝在荆山飞升成仙】...灵宝有荆山,所以这里就是飞升处...
其实要是在看看全文中几个地名,就更有意思了。黄帝先去雍城(陕西宝鸡市)郊祀上帝,然后去明廷与神灵相见。申公写得很清楚,明廷就是汉代的甘泉山(陕西淳化县),汉武帝在那还有一座他经常去度假的甘泉宫。黄帝最终在寒门,也就是汉代的谷口(陕西淳化县)升仙。申公写的很明白,黄帝是在淳化县这个地方升仙,那荆山也就是淳化县的荆山...事实上荆山这种名字太容易重名了...但灵宝人借此立黄帝陵的时候,完全也不管申公前边这段描述,就抓住荆山这个词儿...
一来,这段只是司马迁对皇帝与大臣对话的记叙描述,只代表对答者,也就是记叙人物的观点,不代表司马迁本人的观点。而且这段还是公孙卿在转述不在场的申公的观点,已经是一个转了三手观点了。
二来,即使看全文,这段表述,也在前文明确说明了地点为谷口。即使后边说荆山,也说的是谷口的荆山。河南当地却无视这个前提,仅以荆山二字为凭。当然,即使申公所说的陕西淳化,也只代表申公本人观点。但也未见淳化县以此为凭主动建过黄帝陵。
断章取义的经典运用啊。
司马迁有没有写过自己本人的观点呢?有。
专门记述黄帝生平的《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崩,葬桥山。”
这是司马迁的直叙,为其本人所采信。
皇帝出生地在河南,当地给出最早的文献证据是: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
“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河南方面通常如此引用来展示给大众,却也不给出全文:
黄帝都涿鹿,于《周官》幽州之域,在汉为上谷。而《世本》云‘涿鹿在彭城’。今上谷有涿鹿县及蚩尤城,阪泉地又有黄帝祠,皆黄帝战蚩尤之处也。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或言: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
学过中学语文的都知道,“或曰”就是“有的人说”...皇甫谧记载了他的道听途说,却成为现在河南追溯黄帝故里最早的文献证据...有“或曰”和无“或曰”的意思可差太多了。而且《帝王世纪》本身也不是一流的史学资料,错谬处很多。
断章取义的经典运用啊。
当然,因为这些断章取义在古代就发生了,所以当地建了相关的古祠庙,到现在也是货真价实的文物了。
真正的黄帝陵在哪里?

首先呢,我个人从逻辑上对中国五座黄帝陵作为真正的黄帝葬身处都抱持怀疑态度。理由是:

  • 5000年前,处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到底是一个具体的人,还是一个首领称号,还是一个部族,并无定论;
  • 3500年前的甲骨文,考古科技昌明的现在还近一半识别不出来;
  • 3000年前的金文,和现在汉字字形南辕北辙,是考古根据字意推断对应汉字,并非传承下来;
  • 2200年前,秦始皇才刚刚统一文字;
  • 2100年前,汉文帝霸陵,具体位置尚无法被考古确定;
  • 1900年前,纸张才开始逐渐取代耗费巨量资源才能获取且易腐烂的木材进行低成本书写;
  • 1400年前,唐朝人发现2400年前的战国石鼓,对上边的秦国文字满脸懵逼;
  • 900年前,雕版印刷已经普及,活字印刷已经发明,但仍有许多唐宋书籍逐渐失传;
  • 400年前的北京话,语言学家告诉我们,如果现在北京人穿越回去,是不怎么能听明白的;
  • 70年前,与大陆同源却采取不同音标方式的台湾地区国语,很多发音已经和大陆不同;
  • 今年,新闻报道了讹传两千年的秦朝废丘城具体位置,因考古发现真正城址被推翻;
  • 当下,中国方言跨省听起来会很吃力,南北方方言很多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发音;南方有些省份,邻村或者隔条河,互相说家乡话就完全听不懂;
  • 今年,距今5000年前,与传说黄帝大概同期的浙江良渚遗址即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国家,叫做什么城市,有没有文字,和黄帝、夏商周有没有关系。
今人对文字书籍已经普及的中古时代尚有诸多讹传曲解,更何况并没有掌握现代历史和考古研究的科学工具的司马迁和后世附会司马迁的古人,所描述的与甲骨文还差着一两千年的史前黄帝时代...那会儿还是零星的文明城邦,和众多的野蛮部落杂处的时期,方国城邦抵御自然灾难和蛮族屠杀的能力很差,族群文化彻底消失在历史中是常有的事,族群迁徙更是频繁。仅靠语言和发音去传承黄帝的故事。就这还是没文字靠发音传承一两千年,才能熬到甲骨文时代。之后文字又几度分化统一,迭代演变...且不说黄帝那个时代有没有文字,即使有,也和多数远古文字一样,是非常稀少的贵族才能掌握,传播、传存能力是相对较差的。司马迁那个年代的史料是怎么流传下来的?3000年来的文明蒙昧时期,史料会很精确没有偏差?他们又如何识别史料的真伪,是传说还是史实?说黄帝信息能准确传下来,我个人觉得很不靠谱。
所以,我觉得5个黄帝陵都不大可能是真陵塚,而是地方民俗性的黄帝祭拜文化,与某段时期帝国中央官方性的祭祀文化,上下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符号。
新郑故里,从魏晋开始相传那里是有熊,是轩辕之丘...但是甘肃正宁黄帝陵也传说本地有有熊,有轩辕丘...每个地方都引一堆史料说有历史记载,但其实史料里只记载了有熊,轩辕之丘,姬水,这一类的史前地名,还是司马迁写成自己时代的通假字。如果硬是把史前传说时代的地名,和自己老家的地名进行对号入座,那不就怎么说怎么对,怎么解读史料都是在解读自己?但恰恰是跨度数千年的原始社会地名和后来地名是不是重名,才是真伪关键,也最容易出现偏差的点。但各地都刻意不提这最可能错误的前提假设:名字没问题。
陕西桥山黄帝陵,那座山叫桥山。河南荆山黄帝陵,那座山叫荆山。这两个倒是不冲突,分别挂靠史记里两段截然不同的黄帝记载。但天晓得,即使采编史籍很公正严谨的司马迁,他手上那些关于黄帝传说资料,会不会是某地流传的一段几千年的黄帝故事,会不会是邦国时代,封国时代,被各诸侯国给自己贴金贴到扭曲的错误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已经是最大程度保存原始信息,又天晓得比司马迁还早三千年,而且成熟的文字、书籍还要两千年才出现的黄帝时代,那时候的“桥”“荆”到底是哪两个字符,又是哪两个发音,会不会被代代出现偏差错传,最终以讹传讹...同理,河北逐鹿黄帝陵的逐鹿县,是汉朝地名,很可能也只是黄帝时代,经历数千年语言演变后的同音地名。新郑有熊氏可能也是“有熊”的同义或同音地名或氏族名。毕竟,上古时代古木参天,原始森林遍布,只要有熊出没的地方,这里的部落都可能给自己起名叫有熊氏。就像日本《苗字令》以后,有一大堆山田、田中、中村、井上这种依据常见地理特征起姓,很容易重名的姓氏。
也许司马迁,本身就是把各地传说汇总了一遍...所以,司马迁记录的黄帝信息,基本就是个听听就好的故事。后世包括《帝王世纪》《水经注》《史记正义》...甚至是各县的《地方志》,都是把地方传说与司马迁整理的故事附会到一起的产物。可信度都不高。实际上,5个黄帝陵加1个黄帝故里,都不约而同的距离历史上统一帝国的京畿不远,最多只有100多公里,就是各地托古冒名的明显印证:
陕西桥山黄帝陵:

距离(秦)汉长安城144公里
依据是地名【桥山】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
依据文献记载,战国时期秦灵公最早祭祀,从秦汉起至民国均有国家官方祭祀。5座黄帝陵中,只有桥陵是作为统一王朝国祭黄帝的黄帝陵。这是有史料可寻的最早被祭祀的黄帝陵,也是受国家认同的黄帝陵。但在北魏时期,对黄帝陵认同上出现了一次更改,唐朝又改回来,这种国家认同才定型延续到现在。所以实际上桥陵早期的存废也是与政治中心的转移有关。
河南荆山黄帝陵

距离汉长安城164公里,距离汉魏洛阳城176公里
依据是地名【荆山】【鼎湖】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因名其地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西汉时初属京兆,为京畿地区,西汉建有鼎湖宫纪念黄帝。现存有保存年代最早的唐代刺史撰写碑文。荆山黄帝陵所依据的是《封禅书》中的黄帝升仙传说,而非《五帝本纪》中的自然死亡,所以虽然西汉官方也在这里有纪念黄帝的举动,并没有把这里当作黄帝的陵冢。
甘肃正宁黄帝陵

距离汉长安城125公里
依据是地名【桥山】
唐《史记正义》: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这座黄帝冢虽然在甘肃,但实际上清朝陕甘分治以前,一直属陕西。恰好这里也有山叫桥山,也属于子午岭山脉。也是山上有桥。可见,有“桥”便容易叫“桥山”,根据容易重名的地名附会上古发音,是非常不靠谱的。各地所谓黄帝陵,很可能是因为重名发音,附会到史料的古地名,然后认定自己是黄帝陵,进而本地在千百年间又编造流传出黄帝传说。这座直线距离比陕西桥山距离长安更近,而且地形上与关中交通更便捷。但是这里被传为黄帝桥山已经是唐朝开始的事了。
北京平谷黄帝陵

距离明清北京城65公里
依据是地名【轩辕台】
明《大明一统志》:渔子山,在平谷县东北一十里,上有大冢,云轩辕黄帝陵也。唐陈子昂诗‘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疑即为此山,下有轩辕庙见存。”
政治中心东移之后,黄帝陵也跟着跑到北京附近了...其实5座黄帝陵都是当地的传说,现在也都是文物,但最初都是当地乡土性的黄帝祭拜场所,后来可能因临近京畿而被炒作。
河北涿鹿黄帝陵

距离北魏平城169公里,距离明清北京城94公里
依据是地名【逐鹿】【穷山】
《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有轩辕之国(都),穷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八百岁。” 《山海经·海外西经》:“巫咸国在女丑北……群巫所从上下也。轩辕之国(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穷山在其北,(射者)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 《史记·五帝本纪》:“曾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峻们,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于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这个黄帝陵更是搬出了战国时的志怪奇书《山海经》,说黄帝的都城应该是穷山,司马迁写了个通假字,才变成乔山。号称这是一个误会,认为穷山应在逐鹿,加上是司马迁记载黄帝邑于涿鹿之阿,黄帝陵就在逐鹿县的穷山了。其实把这座黄帝陵捧起来的,主要是北魏建都平城大同时期的几位皇帝。这里距离大同比较近。北魏迁都洛阳后,就没再重视这座黄帝陵。可见,黄帝陵,真的是随着政治中心在变。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

距离魏晋洛阳城106公里
依据是地名【有熊】【轩辕丘】
魏晋《帝王世纪》中的“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黄帝故里同样,在魏晋时期,洛阳作为政治中心,紧邻洛阳的新郑在魏晋时就渐渐被传为上古的有熊氏所在。其实,这就是地方话语权随着政治中心转移而此消彼长的表现。当时的都城洛阳在河南尹,河南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当时京畿河南新郑是有人传言的有熊,其实“或曰”本身也在讲这是一家之传言。至于各地到底是不是黄帝遗迹,这个恐怕人类没有更翻天覆地的考古科技手段前,只能是疑案了。我还是最上边的观点:古音、古字都不统一也难考证,几千年前的古人是怎么考证史前的?
所以,现在多地都有黄帝祭祀文化,就是古代地域文化和交通都比较封闭时,乡土性的地方黄帝祭拜文化,搭上临近某朝国家政治中心的豪车,最终演变出的黄帝文化符号之一。借助这几处最知名的黄帝文化符号,当下各地地方政府又在竞相发展人文旅游而已。
这些地方及当地人都号称自己是黄帝遗迹,但是这些99%都是托古把戏,而且还是三四千年的古人先托史前留下传说,一两千年前的古人再托这些传说留下志记,后人再借志记三托,四托,代代托...可是,能够代代托古,即使这些地方不是真正的黄帝活动遗迹,也绝对是实打实的黄帝文化遗迹,黄帝祭祀的漫长历史已经形成了文化符号。这是地方文化开发和挖掘旅游经济效益的政策竞争之基础。
再看看陕西桥山黄帝陵都挂着哪些勋章:

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编号01【黄帝陵】,因此又称天下第一陵。
2007年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延安市黄帝陵景区】
2002年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黄帝陵风景名胜区】
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帝陵祭典】
这四项随便一项,放在5陵1故里,都是独一份的。桥山黄陵对其他黄帝遗迹的等级本来就是压倒性的。为什么国家和大多数国人认同陕西桥山黄帝陵呢?
典籍可寻,祭祀最早:
战国初期,秦灵公在公元前422年“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距今2400多年了。
规格最高,属于国祭:
秦雍四畤,汉雍五畤,上畤专祭黄帝。汉高祖设轩辕庙,汉武帝亲临祭祀。唐代列庙享祭,列于祀典。宋代置户守陵,迁修新庙,免役种柏。现存黄帝陵最早碑刻就是宋代的圣旨碑。元代延续了宋代护庙种柏的国家政策。明朝开始例行对黄帝陵的国家祭典,黄帝不仅派专员祭祀,而且拔高了黄陵县的行政级别。清代延续了明朝对黄帝陵三年一大祭的国祭规格。
持续最久,距今最近:
5座黄帝陵只有桥山黄帝陵是从秦到延续到民国均有国祭。另外就只有魏晋、北魏时期,桥陵地位不彰,北魏六帝一度到逐鹿黄帝陵进行过国祭。其他的黄帝陵和黄帝故里,都未有过国祭。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仍然实行国祭,国共两党都有对桥山黄帝陵的公祭。
遗存最多,级别最高:
桥陵国祭是最多的,存碑数量也是压倒性最多的,以皇帝或领导者名义发的祭文更是最多的。但现存文物中,最早的是宋代圣旨碑。相比之下,荆山黄陵虽然存有唐代孤碑残存,但仅是地方刺史的祝文。桥陵除了古迹轩辕庙,还有汉代黄帝脚印石,还有8万余株中国最完整和古老的古柏树群。


最具黄帝文化的历史代表性:
秦雍四畤,白帝只是被祭祀最早。没有作上畤祭祀黄帝,是因为春秋时期的黄陵属于魏国。战国初期秦国版图扩大至桥山黄帝陵,作上畤开始,黄帝就一直被秦国与秦朝与诸帝并列祭祀。但帝王不可能分别到各地帝陵陵庙亲身祭祀,所以礼仪是在关中的雍城统一遥祭各帝陵。所以秦朝并祭的四帝叫雍四畤。
汉雍五畤,是国家并祭五帝。这是汉朝国家祭祀礼仪,属太常负责。雍五畤还被汉成帝时期一度以不符合儒礼罢废,后来很快又恢复,说明并祀诸帝继承的是秦制,不是儒家所提倡的周制。祭祀黄帝是秦汉一脉相承的国祭重要内容之一。汉武帝率十余万大军祭祀黄帝,只是他顺路亲临黄帝陵,在帝陵专祭黄帝的一次特例。但并祭黄帝,始终是汉朝的例行国祭。
魏晋南北朝时期,祭祀黄帝的形式转为祭天随祀,有所弱化。到北朝北魏建立后,北魏六位皇帝择河北逐鹿黄帝陵为黄陵,亲往祭祀。北魏迁都洛阳后,距离逐鹿黄陵太远,又不好改祖制所认的帝陵位置。所以尽管国家对黄帝的郊祀礼仪一直都有,但黄帝陵的位置一直被含糊到唐朝。
唐代宗大历五年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阙,请置庙,四方飨祭,列于祀典。”唐代宗准许。这是唐代典章制度专著《唐会要》中的记载,并非地方县志所杜撰。这里所说的坊州黄帝陵阙就是今陕西桥山黄帝陵。南北朝起,对黄帝陵位置含糊混乱的认同,重新被国家官方明确,并被重新列入国祭。现在黄帝祭祀礼仪,最早的参考就是唐朝。
宋代承袭唐代的祭祀礼仪。元代又承袭宋朝。宋元两代的对桥陵保护规格也是一致的。
明清两代列入国祭,虽然皇帝不会亲临,但都是以皇帝名义发祭文的,所以桥陵留存了数十座明清时期以黄帝名义发祭文的御制祝文碑。
祭祀黄帝陵实际上从秦开始一直是国祭,除了北魏,各朝也都认同陕西桥山黄帝陵。
所以说,只有桥山黄帝陵始终是国祭规格,被官方和绝大部分国人、华人所认可。桥山黄帝陵,是唯一的全国性黄帝祭祀历史的标志和文化符号。相比而言,除了北魏逐鹿黄帝陵,其他诸陵都只是地方性的传说与乡土性的祭祀。
从以上几方面讲,陕西桥山黄帝陵的传承性和标志性是绝对压倒其他地方性祭拜场所的。即使大家都很可能不是真正的黄帝陵,但黄帝国祭文化的传承绝对是在陕西桥山黄帝陵。这些绵延不断的祭祀历史本身就是历史,一颗颗五千年的古柏,一座座历代碑刻,就是遗存,是具有国家文脉意义的文物。所以,这座真正有历史底蕴的桥山黄帝陵才会挂着那么多的名头。
虽然黄帝的真墓塚所在,大概只能是一个无头的历史悬案,但两千多年来,黄帝国祭历史在陕西桥陵,桥陵规格最高最具有民族文化的代表性,这一点毋庸置疑。
陕西黄帝陵是衣冠冢吗?

有些地方酸桥陵,借着《史记》里一段臣子搪塞汉武帝的对话,就说这里只是黄帝的衣冠冢,没有什么价值...一句话就把桥陵两千多年的国祭历史给否定了...但是这里起码还有非常多的记载,其他的黄帝陵,真是想找到正史中的相关记载都难,只能靠自说自话的地方志。
有人提到其他省份攻击陕西黄帝陵是衣冠冢的。本来我在原文认为都不是黄帝陵,只是想说黄帝祭祀文化始终在桥陵,不想提引战话题,但是想想根本见不到网上有替桥陵伸冤的,还是说说吧。
关于陕西黄帝陵是衣冠冢,来源是《史记·封禅书》:
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为且用事泰山,先类祠太一。
虽然我认为黄帝陵不大可能是黄帝真墓塚,但是用这条定案是衣冠冢并没有意义。
首先这只是臣子的回答,是出现在人物对话中,代表这些回答汉武帝的不知名臣子本人的观点。这并不代表太史公司马迁本人的观点。因为不是太史公的直叙,是引用他人对话。
其次,黄帝到底是死了还是飞升成仙,根本就是无解的问题。认为黄帝不死,这里也是汉武帝个人的理解,因为封禅书主要讲他寻仙问道。不用说,如果黄帝是一个自然人,或者是一系部族的历代首领,那是死的可能性大还是升仙可能性大?
再者,如果按照这段人物对话里臣子的解答,那根本就没有黄帝陵。因为黄帝不死,飞升成仙了。那么,就不止陕西的黄帝陵是假的,所有黄帝陵都是假,都是衣冠冢。那么单诋毁陕西的有什么意义呢?五帝都是传说,那不都应该是衣冠冢...
有些带着偏见解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的人,就喜欢断章取义,只要是书中出现的字,都叫作“《史记》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史实”,可是,那种明明只是《史记》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人物对话内容。那是记载说话人的观点,不是记载著作者所采信的历史。真正代表太史公直叙,本人采信观点的,是《五帝本纪》中:黄帝崩,葬桥山。所以司马迁手头虽然有多种黄帝陵所在材料,但为本人所采信的,是桥山,而不是荆山。至于是陕西的桥山,甘肃的桥山,河北的桥山中哪一个,司马迁大概也不知道,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实际上,那个年代全国重名为桥山的山头,大概数不胜数。所以北魏皇帝认可的逐鹿黄帝陵,也是桥山之名为由。
新世纪以后,有些地方集中上马黄帝文化项目,大建黄帝雕像。凭借港台的名人效应,商业手法,电视直播,砸重金将乡土性的祭拜给上升到公祭规模...一下混淆了国家黄帝祭拜的历史传统...那些年关于黄帝祭祀历史的混淆视听很厉害,可实在看不到桥陵有什么有效的反击、宣传和维护,最后把搞不清黄帝祭祀历史真正面貌的普罗大众都弄得一头雾水,以为桥陵和其他黄帝陵、故里是一样的性质...
黄帝陵的文保级别,景区地位,在陕西省原本等同于秦始皇陵,放在全国也是一流,但是如今在与外地的舆论竞争中,居然显得被动。延安作为旗帜鲜明的红色旅游重镇,全国旅游城市排名,常跌到一百好几十位。壶口瀑布常被认为仅在山西,黄帝陵常常被来陕游客忽略。黄陵与西安的跨地旅游合作与旅游产品整合做的不好也不积极。最后就是,西安的外地旅客人山人海,行程里边有华山,甚至法门寺,却基本不列黄帝陵...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这座黄帝陵与其他黄帝陵、黄帝故里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认为都是地方性的黄帝祭祀场所。可悲啊,中华传统大IP沦落至此...安的旅游业,是真的搞的一塌糊涂。作拥着名山名水名古迹,基本就是坐吃那90多块的门票钱了。看着黄帝陵一年年的泯然众陵,连西安人都提不起多大兴趣去看一眼。另外,新世纪以后,好像我朝黄帝陵题刻的传统也快断了...黄帝陵绝对是陕西在新世纪以后最走下坡路的景区,没有之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