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揭阳文脉·英歌舞魂·花地·榕江

[复制链接]
111111zz 发表于 2024-8-23 10:26:39|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英歌脸谱与服饰:独特民间审美与深厚文化内涵相交融
郑骋(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
英歌脸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合了民间审美与文化内涵,是英歌表演中的核心元素。它既是视觉上的焦点,更是潮汕民众的尚武精神与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
在表演中,扮演者们身着古代武士装扮,根据所扮演的角色在脸上绘制相应的脸谱。这种不戴面具而画脸谱的艺术特色,可以视为古老巫傩文化中面具的一种演化。色彩不仅具有物质属性与视觉美感,更作为共同的语言符号,传递着深远的意涵。
在英歌脸谱绘制中,色彩的运用尤为重要。图像色彩是最重要的视觉语言之一,蕴含着浓烈的象征意义与情感指向性。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运用不同的颜色和图案,英歌脸谱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红色象征着忠勇无畏,黑色代表刚正不阿,白色则常用于表现阴险狡诈的角色。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使脸谱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更在深层次上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
在英歌脸谱的图案设计中,对称性和拙朴神秘的狞厉之美是其鲜明的特征。基本色彩以黑、红、白为主,辅之以蓝、绿、黄等色彩,使得脸谱既富有视觉冲击力,又凸显了人物角色的个性。这种图案与色彩的搭配,不仅体现了英歌脸谱的独特审美价值,更在英歌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现,成为潮汕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之一。
民间谚语有云:“戴上面具就是神,摘下面具就是人。”面具作为鬼神的象征,自古便是人与祖先及神灵沟通的桥梁。英歌脸谱的绘制过程如同一个神圣的仪式,将扮演者从“人”变为“神”。当他们画上脸谱进行英歌表演时,便化身为义薄云天的英雄,增添了角色及演出的神秘色彩和符号特征,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标准具象化。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在心理上加深了观众对英雄人物的敬畏与认同。
英歌脸谱作为神圣与世俗的交汇点,既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和追求,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在英歌表演中,观众通过欣赏脸谱的色彩、图案和形状的巧妙组合,能够直观地理解角色的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质。同时,英歌脸谱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传递着潮汕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传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艺术的创新,英歌脸谱也在不断发展与演变。现代英歌脸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戏剧脸谱的优点,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关键部位如鼻、眼、眉的精细勾勒,使得脸谱更加鲜活生动;艺术色彩和纹理的丰富细腻,提升了英歌脸谱的整体审美价值。这些创新举措不仅展现了英歌表演者的艺术才华和对传统的尊重,也进一步凸显了英歌脸谱在整体表演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服饰道具的运用则充分展示了潮汕民间审美趣味和工艺水平,将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元素融入英歌表演中,使其更加贴近民众、深入人心。舞者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精细,既体现了潮汕的民间审美趣味,也彰显了舞者的身份和地位。不同角色的服饰各具特色,目前,英歌依旧保留着古代战舞的色彩,扮演者均为古代武士装扮,个别扮演者上身赤裸或赤膊,并绘制青龙纹身,增添了几分粗犷与神秘。服装的色彩运用遵照“五行学说”的范式,以黄、朱(赤)、绿、白、黑为主色调,通过色彩搭配,生动刻画角色的性格特征与内在气质,延续中国传统色彩的理念,帮助观众快速识别角色,理解故事的情节线索,符合民间审美趣味。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英歌服装的样式已逐步接近戏服。制作中融入了潮绣工艺,绣艺精美细致,构图均衡饱满,极具张力,让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头饰也是角色扮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歌的头饰有冠、帽、巾、盔等,头饰不仅有审美意义,还是体现人物的身份及地位的标识。在汕尾甲子和揭阳惠来一带,表演者脚穿镶嵌小铜铃和彩色绒球的草鞋,打上五彩缤纷的绑腿,挂腰牌、身携各种道具和兵器,舞动起来,舞姿粗犷雄壮,显得十分古朴。英歌的道具同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审美趣味,制作得十分精巧奇妙,如标旗、令旗、英歌槌、布蛇、手鼓、蒲扇等,充满传统古朴的艺术韵味。这些特点均与潮汕地区传统风俗习惯密切相关,说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观念和古风至今仍存在于潮汕民间。(本文系2023 年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博士工作站科学研究项目“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以潮汕英歌为例”(JYPDW2310002)阶段性成果)

盛世英歌
黄志伟(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常务理事)
锣鼓声起,人潮涌动,
双槌起舞群情沸腾。
步伐豪迈,回味无穷,
压邪扬正昂首挺胸。
画上脸谱,闻鼓起舞,
梁山好汉万丈豪情。
奋勇向前,气壮山河,
英歌嘹亮响彻云空。
盛世英歌,普宁英歌,
舞姿豪放脚下生风。
与时俱进,代代传承,
非遗魅力天下扬名。
盛世英歌,普宁英歌,
铿锵有力气势如虹。
立足潮汕,走向世界,
潮人气魄四海传诵。

英歌魂
周宏维(第五、六届揭阳市政协委员、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员)
海滨邹鲁地,自古凛雄风。
热血文章里,淋漓战舞中。

对联·普宁英歌
邓建生(揭阳农垦大坪农场党委副书记、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激荡英雄气,有亮点纷呈,高潮迭起,最赞他给力连呼、横空一跃;
彰扬赤子心,共宏图大展,正道直行,更喜那侨乡崛起、草县腾飞。
熊汉涛(揭阳农垦大池农场纪委书记、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一曲英歌,振奋人心坚壮志;
三通战鼓,激扬士气傲新程。
陈志红(揭阳市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员)
文化旅游彰扬国粹,
英歌舞蹈振奋人心。
郑晓丹(楹联作品在全国赛事中多次获奖)
英歌激越惊星月;战鼓雄浑动海天。
英歌一曲心花放;战舞千回梦翼飞。
中华战舞英歌火出圈的文化魅力
吴忠文(揭阳市政协文史委员,揭阳市宣传文化青年人才,普宁市第六批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
在华夏大地的东南一隅,有一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那便是潮汕。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火辣的舞姿、滚烫的激情,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那便是普宁英歌。近年来,普宁英歌逐渐走出潮汕、火遍全国,甚至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它的火爆出圈,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让世人对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普宁,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孕育了英歌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英歌,作为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融合了武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以其激昂的旋律、独特的舞姿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战舞的代表。英歌的舞蹈动作刚劲有力,步伐稳健而富有节奏感,每一个转身、跳跃都充满了力量与激情。英歌队员们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热血与豪情的战场之中。它以其激昂的旋律、独特的舞姿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潮汕文化的独特韵味,更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英歌的火爆出圈,首先得益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英歌的舞姿火辣奔放,犹如烈火熊熊,充满力量与激情。这种火辣不仅体现在舞蹈动作上,更体现在英歌队员们的精神状态上。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用汗水和热情诠释着英歌的魅力。这种火辣与奔放的舞姿,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热血与豪情,也让他们对英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普宁英歌是普宁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样式,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普宁英歌主要动作有“敲棒、舞棒、拔剑、抽刀、标槌、揽槌、勾脚、挥拳”等,刀光棒影,惊心动魄;主要阵列有“下山打探、兴师出战、急水渡泊、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欢庆胜利、凯旋归山”等,场面壮观、威严凛然。普宁英歌是一种壮美阳刚的汉族男性群体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
英歌的火爆出圈还离不开现代传播手段的助力。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和发展,普宁英歌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这些现代传播手段让英歌的魅力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同时,一些文化机构和媒体也积极推广英歌文化,通过举办英歌文化节、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让英歌的魅力得以更深入地展现和传播。
英歌的火爆出圈还体现了中华文化自信的提升。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普宁英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代表形式,其火爆出圈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也来源于对现代文化元素的吸收和创新。英歌的火爆出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创新力,也让更多的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认同。
英歌的火爆出圈对中华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英歌这一艺术形式,我们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英歌中的脸谱、服饰等元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景观。通过英歌的表演和传播,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同时,英歌的火爆出圈也为潮汕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英歌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潮汕地区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这为潮汕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无限的发展潜力。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潮汕地区的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推动潮汕地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然而,英歌的火爆出圈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思考。如何在保持英歌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如何培养更多的英歌传承人,让这一艺术形式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如何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进一步推广英歌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和思考,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心。我们要深入挖掘英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不断创新和完善其表演形式和内容;我们要加强英歌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展示平台;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扩大英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展望未来,普宁英歌将继续承载着潮汕人民的期望和梦想,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精湛的技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普宁英歌将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为世界的文化交流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活力;同时,我们也期待普宁英歌能够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贡献更多的力量。
擦亮普宁英歌名片 助力“百千万工程”
张祎 杜元兰(中共普宁市委党校)
继去年春节期间南山英歌队“小时迁”爆火后,今年普宁英歌文化节系列活动让普宁英歌热度空前高涨,英歌以“中华战舞”的美誉火爆海内外。普宁可以通过加强集中统筹协调、提升文旅服务质量、整合丰富文旅资源、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提升产业拉动作用等举措,将普宁英歌这张名片擦亮,形成吃在普宁、玩在普宁、乐在普宁的完整文旅体验,并以“英歌+”模式更好促进普宁三大支柱产业品牌效应的形成,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见效。
(一)加强集中统筹协调
由文旅部门牵头,或成立普宁英歌协会,统筹协调各地英歌表演,提前报备表演时间,根据报备情况合理安排,由官方多渠道提前发布演出信息。如可协调高水平英歌队统一时间按规划路线集中“炸街”,“炸”出普宁英歌的力量和气势,而后在有条件的乡镇分散表演,让英歌舞在普宁遍地开花。同时,提前邀请网红大V现场直播,通过网络渠道广泛传播,提高英歌人气流量。
(二)提升文旅服务质量
高铁站是城市标志性建筑和窗口。外地游客出站时如果看到交通拥堵、秩序混乱,对普宁市的形象会大打折扣。要科学规划,着力解决普宁高铁站交通拥堵问题,如设出租车候车区,让乘客排队有序乘车。在英歌表演活动期间,交管部门配合做好交通指引,合理安排人流、车流,就近开放学校、体育馆或闲置地块等场地用于临时停车。在市区有条件的地方(如普宁广场)搭建英歌表演舞台,避免因人群拥挤而难以观赏。招募志愿者义务引导游客,编印并多渠道发布《普宁旅游指南手册》。此外,为使普宁文旅可持续发展,必须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提高全民文旅服务意识,积极投身于开发或从事旅游相关配套的服务行业,让远道而来的游客第一时间掌握普宁美景美食美物及住宿具体位置,让游客有宾至如归、双向奔赴的感觉。
(三)整合丰富文旅资源
普宁民俗文化活动除英歌外,还有南狮、南拳、游神、潮剧等。在英歌活动中恢复潮剧、武术表演等中棚、后棚内容,并有机融入其他民俗文化活动,多元化开展丰富的活动,让游客更深入地感受普宁的潮汕文化,保持英歌热度不减、游客不衰。同时做好普宁各景点的协调配合,将德安里、南溪水乡、善德梅海、利泰飞鹅岭农业公园等景区整合,推出普宁旅游一卡通,通过门票打包的方式,以极大折扣吸引游客长时间深度游玩,促进文旅行业消费拉动内需。
(四)提高保护传承水平
现有的一百多支普宁英歌队,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加强业务指导。针对二十多支校园少年英歌队,应邀请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原汁原味地传授传统技艺,构建坚实的后备力量,并开展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丑化歪曲普宁英歌的不良现象,地方政府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时加以制止。
(五)提升产业拉动作用
以“英歌+”为重点,开发更多的英歌文化产品,寻求英歌与其他文旅产业、普宁三大支柱产业的结合点,助力打造普宁三大支柱产业品牌影响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在普宁落地见效。如探索英歌队职业化,常态化在普宁各景区表演,用英歌热度将普宁塑造成网红打卡点,吸引游客到各景区游玩打卡,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同时,以数字文化为发力点,开发设计“英歌+”三大支柱产业的创意产品,如英歌卡通标识系列服装、玩具、手办以及英歌logo包装产品、英歌创意广告等,通过英歌热度擦亮普宁城市IP、提升普宁三大支柱产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激活嵌瓷、泥塑、木雕、剪纸、西陇灯笼等其他非遗工艺品的创意设计,以更大的拉动作用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中华战舞礼赞盛世
张仲长
在揭阳普宁燎原街道的腹地,隐藏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落——泥沟村。这个村落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潮汕大地的怀抱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泥沟村,一个被誉为“华侨之乡”“文化之乡”“英歌舞之乡”的传奇之地,更是荣获了“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的美誉。这里,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有着一种独特的“英歌精神”,它如同泥沟村的灵魂,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泥沟村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数百年前。据村中老辈相传,张氏先祖自福建莆田南下,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定居于此。那时的泥沟,还是一片边远的蛮荒之地,湖泊浩渺、丛林密布,台风洪涝频发。然而,正是这样的恶劣环境,磨炼出了泥沟人坚强不屈、敢闯敢冒、坚韧不拔、刻苦耐劳的性格。他们崇拜英雄、追求真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泥沟风范”。
清代前期,泥沟村的贤达志士决定从文化入手,振兴乡村。他们创办了“泥沟万胜武术馆”和“泥沟新和兴武术馆”,利用《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英歌舞。这种舞蹈将武术、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通过演员们的精湛表演,生动地展现了英雄好汉们的英勇形象和爱国情怀。英歌舞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它成为泥沟村的一张名片,也成了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沟英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兼收并蓄,将秧歌、社火、花鼓、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熔于一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文艺表演。英歌舞的表演者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和培训的优秀青年,他们身手敏捷、舞姿矫健,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激情。每逢传统节日、赛会庆典等重要场合,泥沟村都会组织英歌舞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观众前来观看。泥沟英歌舞于2022年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国家级最高奖项。英歌舞成为泥沟村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成了村民们展示自己才华和风采的重要舞台。
泥沟英歌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更是走向了世界。旅泰华侨张珂山先生是泥沟英歌的重要传承人和推广者之一。他已过古稀之年,但心中始终挂念着故土的民间艺术。他亲自在泰国举办了三个英歌班,将泥沟英歌带到了海外。在他的努力下,泥沟英歌在泰国也受到了广泛欢迎和赞誉。如今,普宁人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普宁英歌”弘扬到全国去,乃至走向世界。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