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为什么在陕西?

[复制链接]
bhtl 发表于 2023-8-19 09:10:4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帝陵为什么在陕西?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zlpzyr 发表于 2023-8-19 09:11:2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重点声明:本文内容是庆阳本地学者,长达几十年研究结果,字数接近一万字,内容非常深奥,完全看懂,需要8个小时,外行莫入。
看完请转发给身边的朋友,一起来探讨历史的真相。



正宁县志

汉代阳周县和黄帝陵、蒙恬墓、扶苏墓在一起,秦代时究竟在哪里?
秦大将军蒙恬罹难地古“阳周”到底在哪?
关于汉阳周的地理位置,一说在今子长县,一说在今正宁县,近年因有学者认为“杨桥畔汉代城扯”疑似阳周故城,是阳周故县又有了靖边之说,“阳周学术”一时竞相争辉,大放异彩。
那么,阳周县到底在今何方呢?
著名文史研究者路笛先生,对此作了深度解读,发表了《再论西汉阳周在正宁》,青桐先生之前阅读过几遍,也亲自考证了黄帝冢遗址、蒙恬墓遗址,于2023年6月转发此文,希望各位历史专家和蒙氏研究会进行辨证。


【深度解读】再论西汉阳周在正宁
关于西汉阳周县是否在正宁的问题,一些历史文献说法不一,特别是清代文人提出正宁阳周是北魏“侨置”之说,给我们留下了前后矛盾的糊涂概念,
直接影响了当代一些历史学家对正宁是否汉阳周县的问题作出了不够准确的判断和记述。
对此问题,我曾写了《西汉阳周在正宁》、《西汉阳周城址考》、《泥阳军城考》等文章,阐述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陇东学院张耀民先生,也写了《黄帝冢原址考——黄帝冢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等三篇文章,其中对西汉阳周在正宁的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黄帝冢

此后,《庆阳地区志》也对此事作了肯定的记述。
时至今日,问题在庆阳市境内应当是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持不同观点者仍大有人在,应该允许他们保留不同的学术观点。
但是作为一个文史爱好者,一个参与编写《庆阳地区志》的副总编辑,我总感到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还有一些道理没有说透,所以一些同行者有不同说法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我认为对此事还有再说再论的必要。即使这一辈人说不清,下一辈人还可以继续再说再论嘛。
我认为西汉阳周县不管在哪里,说他在哪里都不重要,
但是由于它和桥山、黄帝冢、秦直道、蒙恬墓等文化古迹连在一起,如今这些古迹尚在,这就不得不将它的来龙去脉讨论清楚了。



正宁县志

真实的历史记载是什么?
最可信的应当是当时当朝的记载,也就是说汉代的县应当以汉代的记载最为可信,以后的记述那就只能作为参考了。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究:



正宁县志

一、汉阳周县是同桥山分不开的。
《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崩,葬桥山”。
《史记·孝武帝本纪》曰:“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
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
《列仙传》云:“轩辕黄帝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
这里都点出了桥山,但未说桥山在什么地方。
让我们引用汉代的文献加以说明。
班固《汉书·地理志》曰:“上郡,秦置。县二十三(有肤施、独乐、阳周、襄乐、奢延、龟兹、定阳、高奴、望松、宜都、白土等),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
这里指出桥山在阳周县的南部,有黄帝冢。
从今天正宁县的临县分析,白土即今旬邑县的一部分,与正宁南部接界,襄乐在正宁北部接界,独乐在正宁中部。



班固 《汉书》

今正宁县榆林子镇所辖的长乐、乐兴、乐子、文乐、乐南方等村名,皆以独乐县所留名。用今古名称对照,可知古阳周县和桥山的位置。
《魏书·地理志》曰:“阳周,前汉属上郡,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桥山、黄帝冢、泥阳城、高平城、秋水……”。
这里进一步明确了桥山和阳周县的位置。泥阳即泥水之阳,泥水即今纵贯庆阳南北的马连河,汉称泥水。
泥阳城即泥阳县城,辖今宁县地域。
宁县同正宁相连接界。
《汉志》记:“泥阳,有泥水,出北蛮中”。
郁郅即今庆城县,属庆阳市辖。
高平城在今镇原,也归今庆阳市辖。
那么古阳周县在什么地方,这还不清楚吗?



子午岭

所以,后来的隋唐宋诸志,皆以正宁县为古阳周。
这里还有一个上郡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据史料记载,秦汉的上郡和北魏的上郡并不在一个地方,管辖范围也不一样。
上郡,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早在公元前408年,命吴起伐秦,一举攻下了洛水以东五座城池,在那里建立了西河郡。魏武侯执政时,又发兵五万,攻占了上郡。
公元前352年,秦国击败魏国,夺取西河郡和上郡。
所以秦代时的上郡,并不在今陕北北部,而在中南部。
那时上郡的郡治在肤施,即今延安西南部的桥山(子午岭)东麓,同汉襄乐县接界
汉代曾在绥德置雕阳县,晋为赫连勃勃所居,后魏在此置上郡,从此上郡郡治北移
后魏的上郡,并未管辖阳周县。
因为那时阳周县已归豳州赵兴郡(今宁县)辖。



子午岭

由于有些人,把两个不同朝代的上郡混在一起,于是秦汉时代的上郡,就到了陕北的绥德,阳周县到了子长、子洲一带,桥山也随之到了横山。
这就是阳周县和桥山错位的实情。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桥山即子午岭。
《元和郡县图志》云:“子午山,一曰桥山”。
《明史·地理志》云:“桥山,即子午岭”,“上郡阳周县南有黄帝冢”。
《读书方舆纪要》卷五十七载:“桥山,也曰子午山,亦曰子午岭,宁州东百里”。
这里明确肯定,子午岭在宁州(今宁县)东百里。
同时,子午岭也在阳周(今正宁)东部,即有黄帝冢的桥山。
如果汉阳周县在陕北北部的话,那里就应该有子午山或子午岭。



子午岭

但是子午岭明明耸立在陕甘边界,子午乃南北走向,并且是泾洛二河的分水岭,怎么会跑到陕北去了?
至今,甘肃省庆阳市有子午岭林业管理局,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有子午岭林业管理分局。
子午岭东坡的陕西省境内,也有桥山林业局。
这都雄辩地说明子午岭、桥山和古阳周县同今正宁县的关系。
由于从桥山到子午岭,它的名字一直从古代沿用至今,所以和它连在一起的阳周县,也不会跑到别的地方。



黄帝冢

二、汉阳周同黄帝陵是分不开的。
上面已引汉代的文献,说明阳周县有桥山,桥山上有黄帝冢,并说明汉上郡同魏上郡的不同。
所以南北朝以后的各个朝代,均记载黄帝冢就在阳周县。
首先是《史记》三家注,均记载了同样的话。
《史记集解》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
《史记正义》引:“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冢”。
唐《通典》记:“宁州罗川县:汉阳周县,今县城是。
后魏为显州,隋改为罗川,天宝初改为真宁,有桥山黄帝葬处”。
此后各个朝代,均对这些记载作了肯定,并有同样的记述。
直到明嘉靖年间的《庆阳府志》还记有“阳周之桥山有黄帝冢”,“桥山陵寝在县东子午山旁”。
经实地勘察,在今正宁县(汉阳周、唐真宁)境东,旧罗川县城东八十里的子午山旁确有一古冢,当地人称“仙人坟(先人坟)”。
《正宁县志》记:“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黄帝葬衣冠处’。
此地,今属五顷原回族自治乡管辖。



黄帝冢

在此乡二顷原村和五顷原村之间,确有一山丘耸起,分外壮观。
证明正宁县的黄帝古冢是存在的,古阳周县即今正宁县更不待说。
如果有人硬要说,汉阳周县,在陕北绥德的话,那我要问:那里有黄帝冢吗?
历朝历代有文献记载吗?
古冢遗迹遗址在哪里呢?
能让人参观一下吗?
现在查来查去,说汉阳周在陕北的只有一家之言,那就是被人多次修改过的北魏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
《水经注》卷三曰:“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古城南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此有黄帝冢”。



黄帝陵

对此一家之言,历朝历代史学家均未置可否,多数志书也未支持此种观点。
特别是隋唐宋金元诸志,均明确指出阳周县汉属上郡,有桥山和黄帝冢,隋改为罗川县,唐改为真宁县(即今正宁县)。
只有《大清一统志》曰:“据《水经注》,古阳周走马水应在今延安府北界,真宁之阳周乃后魏侨置,非故县也。
桥山、黄帝陵皆当据《水经注》改入延安府”,《嘉庆一统志》又云:“阳周故城在安定县北九十里”。
清代的资料来源仍是《水经注》的一家之言,既无其他文献记载,也无实地考察的实物作证据。
岂不知,庆阳地区也有走马水和奢延川,并且有大延川和小延川,小延川即奢延川,两川汇合后名曰襄乐河走马水即是从东北汇入奢延川的固城河
这些河水都发源于桥山西麓,从东北向西南流,并经过魏长城入泥水。
如果《水经注》说,桥山和黄帝冢都在陕北的话,那这么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为什么自北魏至今,已一千五百多年,无人问津呢 ?
看来此事有假,历史不曾承认。
只有正宁县的黄帝冢、桥山(子午岭)堂堂正正,既有文献记录,又有古迹可证。
所以我们说,古阳周县即今正宁县也。



罗川古城

三、汉阳周县和泥阳县,是连在一起的。
西汉时,虽然阳周县和泥阳县,不在一个郡(泥阳属北地郡,阳周属上郡),但是他们的土地却是连在一起的,是邻县。
因为泥阳的取名源于泥水,泥水发源于“郁郅的北蛮中”。
这明明指的是今天的马连河。
泥阳县,当在马莲河畔,即泥水之阳,地点当在古宁州,今宁县。
历代宁县县志和州志,都有汉代泥阳这个建置沿革。
有的学者引用《史记正义》的话,说泥阳名字来源于泥谷水,在罗川县北三十一里,即今宁县的米桥乡。
这是与事实不符的,三十一里恰在正宁永正乡,即阳周县城。




罗川古城

今米桥乡,从来没有发现过,建县达四百余年的古老城池,而且这里距离罗川城约六十里。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符合实际的记载 ?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东汉时,北方少数民族南侵,北地郡富平县,曾从今宁夏南迁彭原,并且又南迁陕西,以后又返回,又再南迁多次,直迁到今陕西富平。
那时泥阳县城确实也南迁过,比如从古泥阳城(今宁县)迁往阳周城,东汉废阳周、独乐二县,将其改属泥阳。
在正宁的建置中,确实是这样沿革的。
这样改迁后的阳周城,就变成了泥阳城,距隋唐罗川城,恰是三十一里。




阳周汉子

东汉末年,北地郡和泥阳县,继续南迁至陕西合阳、蒲城一带。
这也证明泥阳城和阳周城,原是两个山水相连的邻县。
当时襄乐县位于泥阳东部、阳周北部,山水相连所以东汉废襄乐后,其土地也并入泥阳县。
那时,襄乐、阳周、独乐虽废,但土地都归属北地郡泥阳县管辖,
这便是各朝代志中所说的,正宁县西汉属阳周、东汉属泥阳的原因所在。
如果西汉阳周县陕北子长县的话,东汉时他怎能远隔数百里,同襄乐县一起,并入泥阳呢?
关于泥阳城,是否在今宁县城的问题:
汉代班彪的《北征赋》中,有这样的记述,“历云门”,“息郇邠”,“慕公刘之遗德”,说明他到了公刘邑(今宁县城西庙嘴坪)。
然后“登赤须之长阪”,说明他上了一个长坡,“入义渠之阳城”。



古豳国

他在义渠城里 “忿戎王之淫狡,秽宣后之失贞”,又想到 “过泥阳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修”。
除云门和郇邠之外,其他路途均在今宁县,即公刘邑、泥阳、赤须之长阪、义渠旧城。
有些学者,为了将义渠城放在宁县城的公刘邑,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古代城池都放在水边,用吃水来说明和肯定一切,却不顾史料文献的记述,及考古学者的现场考察结果。
试问既然义渠城一定在水边,那么和它并存的泥阳城,为什么要放在米桥镇呢?
米桥镇不是在高原上吗?
还有西汉略畔、东汉富平不是也在高原上吗?
后来的彭原、桐川、长武诸县也都在高原上。
还有,既然宁县庙嘴坪,只有见方数十亩大地方,能放下一个国都,说明这个时候的都城并不大,人口并不多,它和一般县城不差上下,即使放在高原上也会有水吃的。
由于一些学者,把义渠城放在庙嘴坪,逼得泥阳县城无处安身。
一个长达400余年的古老县城,至今竟然杳无踪迹,这不很奇怪吗?
明清《庆阳府志》上说,宁县有个泥阳里,地点都标在原正宁县的平子地界。



古豳国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西魏时,在正宁县境曾设过两个军城,即惠涉军城和泥阳军城,这个泥阳军城恰在平子(古阳周属地),现在城址尚在。
在这里,我绝不否定,正宁在东汉时,是泥阳县辖地的事实,
但是,我理解的是:西汉泥阳城,确实在今宁县庙嘴坪;阳周城,在今正宁永正乡。
义渠县城在宁县西北五十里焦村乡西沟村。
这里不但有古城遗址,有地下文物,还有清赵本植先生在《庆阳府志》中的西北五十里的记载,还有《甘肃通志》义渠城在“宁县西北四五十里”的记载。
由于西汉泥阳县和阳周县的密切关系,可以断定:
西汉阳周确在正宁,东汉泥阳曾驻正宁。



秦直道

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谁的学术权威大,谁的职位高,谁的话就是真理,甚至句句是真理,后人不得破齿,这是一股很不好的风气。
权威大的人不一定每句话都是真理,就拿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来说,他的《史记》中就有不符合科学史观的记述,如他把五帝及后代子孙都说成是黄帝族一个老祖母的血脉后裔,还对周先祖不窋和公刘迁戎狄的记述存在着自相矛盾的问题。
在我们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还能继续糊涂下去吗?
四、汉阳周县和秦直道、蒙恬赐死地,是连在一起的。
秦直道在什么地方?
许多历史学家经过实地考察早有定论。
史念海教授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考察了秦直道的走向,认为秦直道从陕西淳化县北梁武帝村开始,沿陕甘边境的子午岭岭脊(桥山)北上,经甘肃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和陕西定边县,然后到内蒙古包头市西。
此后,陇东学院教授彭羲、李仲立、刘得祯、庆阳市博物馆馆长李红雄、市文物局局长杜养惠等10多人,先后对秦直道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写出了较有说服力的论文。
2013年国务院批准,将秦直道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直道

根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北巡朔方,沿秦直道返回时,曾路过正宁祭奠了黄帝陵。
由于秦直道是秦大将蒙恬,于秦始皇三十五年率30万大军修的,直到三十七年直道还未修成,秦始皇病死,秦二世胡亥假传圣旨赐蒙恬死。
蒙恬被杀于阳周、死于阳周、葬于阳周,即此城,一名驰武城,西魏置显州(今罗川古城),后废。
以上这些史料又把阳周县、秦直道、黄帝陵、子午岭(桥山)和蒙恬赐死地连在了一起。
这说明阳周县,就在秦直道旁,蒙恬墓就在秦驰武城、汉阳周城附近。
有秦直道作证,我们还能说,阳周县在陕北子长县吗?
陇东学院彭羲教授,曾经去陕北考察,发现那里的蒙恬墓和扶苏墓,其实是两个烽燧,夯筑痕迹明显。
自古至今,埋人是不会用夯筑的。



蒙恬墓

那么正宁的蒙恬墓是否是真的呢?
在正宁县的永正乡蒙恬洼村,确实有一高大的墓冢,自古被称为蒙恬墓,连这个村子也是以蒙恬的名字命名的。
古墓曾先后被盗数次,墓冢也被当地群众挖土毁坏,只留下墓穴。
2012年正宁县文化局,决定发掘查看一下这个墓穴。
经深入挖掘,发现以下情况:
1.此墓穴很大很深,是一个朝廷官方官吏墓穴;
2.有放置不规则的一堆骨头,骨头之上有很多木炭掩盖;
3.墓穴中有少量钱币,经专家认定是汉代钱币。
于是有人说“此墓是一座汉墓”,也就是说这个墓不是蒙恬墓。
难道这又是一个假墓不成 ?
但是,经过一些懂行的专家分析,认为这座墓,才是真正的蒙恬墓。



蒙恬墓

其原因有三:
首先,它确实是一座墓,而不是烽燧。
其次,正宁县秦汉时代无人在朝廷任大官,也没有外籍官员死在此地,只有蒙恬死在这里,不但影响了村名而且已记入史册。
再次,蒙恬墓发现汉代钱币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历史上秦汉相接,汉承秦制,汉钱也许就是昔日的秦钱;
二是,蒙恬墓有变迁。
大家可以这样理解:蒙恬昔日以罪臣被赐死,他死后谁还敢将他厚葬呢?当时随便挖个坑掩埋一下就行了。
可是,汉朝是以反秦夺取政权的。
汉朝廷对蒙恬的死是一清二楚的,念起蒙恬曾为国家筑长城、修直道和镇守边关之伟大功勋,重新埋葬,树碑造墓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墓中有汉钱并不奇怪。
其墓中有一堆不成人形的骨头,说明此墓是后人搬迁的。
这是我们从另一条思路中找出的原因,虽然这是推测,但这样分析和理解,比用烽燧造假要实在得多。
说了上面这么多,只是为了证明:西汉阳周城在正宁县。



蒙恬墓

但是,反对这个观点的人,还有几种说法需要澄清:
一是阳周郡之说。
成书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的《中部县志》称:“秦置上郡阳周,即翟道县”。
乾隆钦定《今古图书集成》,在真宁县建置沿革中有:“汉为阳周县……后置阳周郡”。
这实在是为了,将黄帝陵放在中部县(今黄陵县),作出的掩耳盗铃之举。
历史上阳周是一个县,从未设过郡,而且阳周县先归汉上郡辖,后归北魏豳州赵兴郡辖,而汉翟道县是左冯翊下属的二十四县之一,根本不在一个郡,怎会出现这样的笑话呢?
这是这些志书的作者,在熟读史书后,觉得要争黄帝陵,阳周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于是编造了本来就没有但必须有的一个谎言。
二是阳周侨置之说。
《大清一统志》引《水经注》的话,说古阳周在陕北安定县北界,真宁之阳周乃后魏侨置,非古县。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清,什么是侨置?
所谓侨置,应在同一时代,即甲地政府因某种原因侨置乙地,但并不管辖乙地。
在革命战争年代,庆阳地区的国民党合水县政府,因县城被解放区政府占领,将县城曾先侨置于宁县南义井,后侨置于西峰镇合水巷,但它并不管辖西峰镇。
这种侨置均在同一时代。



黄帝陵

而汉上郡阳周,同北魏阳周,中间相隔东汉、三国、晋三个朝代,长达四百余年,如何侨置。
而且从正宁建置史考察,北魏阳周确属实体,并非侨置。
所以北魏之后的历代志书,都说正宁阳周,是重置和复置的,只有清代说是“侨置”。
这究竟是北魏的郦道元先生糊涂了?
还是后人修改了呢?
暂存疑。
三是隔山隔水之说。
《大清一统志》的撰稿者,以肯定的口气说:“唐宋诸志皆以正宁为古阳周,桥山、黄帝陵均在县境。但以地理考之,真宁在子午山西,其东北(其实是东)为中郡县,乃汉翟道县,属左冯翊。 又北为直路县,属北地郡。又北至鄜州,始为汉上郡境。 阳周既属上郡,不应跨越重山在真宁县也”。




秦一号兵站

=这是他们不想承认,正宁县是汉上郡阳周县的唯一理由:
一是,正宁县同古上郡,隔山隔水,地不相连,
二是,正宁距上郡很远。
这种判断是缺乏历史和地理知识的表现。
他们只看到正宁同鄜县不接界,却没有看到襄乐县,既同汉上郡的驻地肤施、和邻县鄜县接界,正宁又同襄乐接界的事实。
独乐和白土同正宁接界。
翟道县,虽在正宁东部,但不改变正宁北部边境,同上郡相连的事实。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区划,来衡量古代的区划,比如古代的肤施(今延安),不在现在的延安,而在子午岭东麓,同襄乐接界。
我们翻开汉代上郡、北地和安定三郡的区划图,不难发现,这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巩固支援北部边境,所做的特殊区划。
安定郡的北部到达宁夏的黄河边上,但它的南部却在泾水一线。
北地郡更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地形,它的北部灵州远在宁夏的黄河边上,南部的戈居和鹑觚县在今长武、彬县附近。
上郡和北地郡地形十分相似,南到白土(今旬邑、淳化),北到秦长城。



调令关

这三个郡各有一条主干道南北贯通,即回中道(安定)、泥阳古道(北地)、秦直道(上郡),其所属县均在古道上或古道两旁。
这样搞区划并非无知,而是政治军事活动的需要。
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
我们知道甘肃是一个狭长的省份,东西远距三四千里,这样区划是无知吗?
回答是:并非无知,而是需要。
而今天又有谁说这不对呢?
又有谁能改变呢?
其中的道理我就不详说了,留待有心人去思考吧。
上面说了那么多的话,但归根到底只是一句话:汉阳周地点搬不得,一定在正宁县。
因为它和桥山、子午岭、黄帝冢、秦直道、蒙恬墓连在一起,一动皆动,一定皆定,
再大的权威,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 本文转自《甘肃史地编研文选》,作者: 路笛 )



青桐先生

陇东庆阳和平凉,自古就是岐黄故里、古豳国和义渠古国所在地、中国中医药发源地、中医师祖岐伯家乡、道家始祖太上老君修行地、黄河古象出土处、中国第一块旧石器的出土之地、环江翼龙化石出土地、周先祖不窋故里、千岁香包诞生地、千年古县城:罗川古城所在地 ..........
陇东也是,长庆油田基地、黄帝陵、周祖陵、中国饸饹面发源地、中国臊子面发源地、华夏中医药发源地、轩辕黄帝的出生地、红色革命根据地、中国小杂粮基地、大陆标志发源地、陇东粮仓等等.........



教育基地

人物简介:
路笛,甘肃正宁人,1938年出生,历任小学教师、正宁县文教局干事、中共庆阳地委秘书、庆阳地区农业局副局长、庆阳地区农作物原种场场长、庆阳地区林校校长、《庆阳地区志》副总编、地区文化处副处长、正处级调研员等职务。
曾经任职:庆阳市民俗协会会长、岐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历史学会副会长、周祖农耕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50多年来,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他还挤时间从事业余文艺创作和文史理论研究,发表和出版了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民间文学、剧本、歌曲、文史论文等300余篇,约200余万字,审阅编纂和出版专著4部1200万字以上;创作大型历史题材剧本《公刘耕春》《赵邦清》《岳飞》等多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万里风烟》、报告文学集《作家与庆阳》、长篇史论《肇周圣祖》和《路迪散文集》。他参与编写并任副总编的《庆阳地区志》达930余万字。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以上奖励10多次。



罗川古城

张耀民,甘肃宁县人,195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西北师大、庆阳师专(现陇东学院)等单位工作,教过古汉语、汉文字学等课程。已发表和出版有关庆阳古代历史的文字约80万字。并参与了《庆阳地区志》的纂修和点、校,整理了明、清《庆阳府志》。 1993年退休。
我们见到老人时,他正卧病在床。但当我们说明来意后,他有些激动,坚持下了床,用他浓重的方言,向我们叙述并揭开了,萦绕华夏历史近千年的一段迷雾。黄帝陵在今甘肃正宁县。张耀民先生向我们简洁地表述了他的研究和观点。
在上世纪90年代,他已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黄帝冢原址考》系列文章多篇,详细地研究和论证了,黄帝冢在今甘肃正宁县五顷塬和二顷塬的接合部,并经实地考察,按照史载确切地找到了黄帝冢。



罗川古城



正宁黄帝陵



正宁黄帝陵



罗川古城

                                              本文作者 :青桐先生




青桐先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omi 发表于 2023-8-19 09:12:0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他总得要有个地方吧
zke 发表于 2023-8-19 09:12:2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问的好
t608 发表于 2023-8-19 09:12:3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水好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黄帝陵景区面积333公顷,有古柏超过六万余株,千年以上古柏三万余株,为中国境内保存最完善的古柏群。陵墓区和轩辕庙两部分。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历经多次修复,黄帝陵基金会以筹措资金,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2001年8月竣工,2004年开始每年对黄帝陵祭祀国家公祭。2006年,黄帝陵祭典活动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自百度
冰点精灵 发表于 2023-8-19 09:12:3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国时代西边一般称什么原什么原的,而东方一般称丘或墟。黄帝生东方无疑问,陵是怎么到陕西那边的?像舜一样巡守国土?考虑到大汶口文化确实叠压到西北一带,黄帝崩于巡狩中?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