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如何知道上古时代尤其是夏朝以前的历史的?《史记》有多少神话成分?

[复制链接]
attribt 发表于 2023-8-19 09:12:44|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好像   轩辕黄帝大战 蚩尤,   羿射九日,尧舜禅让 其实可信度又有多高?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tszqc 发表于 2023-8-19 09:13:41|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上是靠比他时期早的著作,比如说五帝本纪的部分跟《孔子家语》和《列子》里面的内容相似。
《列子-黄帝》:【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羆、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
《孔子家语-五帝德》:【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采之辩,暗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则子之问也固矣。”
孔子曰:可也。吾略闻其说,黄帝者,少皞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齐睿庄,敦敏诚信。长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服牛乘马,扰驯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
然后司马迁的这一章节把上面的内容杂糅到了一块。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还有司马迁关于黄帝的世系跟《国语》里面的内容基本上差不多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国语-晋语-重耳婚媾怀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
司马迁对于上古时代的历史,基本上靠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作为参考的。
再说后羿射日,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历史事件神话版,是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而产生的神话故事,并且被不断的添加内容。
《左传-襄公四年》:【公曰:“后羿何如?”对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因、熊髡、尨圉而用寒浞。】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汤誓》曰:‘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汤誓》里面提到夏的老百姓曾经感叹,太阳啊太阳你什么时候灭亡,我们甚至愿意跟你一起灭亡,这个原因应该很明显,就是夏桀的暴政引起的,而这个夏桀又曾经称自己为太阳。
再结合历史上又确实是有一个后羿,曾经放逐过一个夏的君王,虽然他取而代之以后干得并不算好,但是对于愿意和夏桀同归于尽的人民来说,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
夏桀自称太阳,后羿又曾经驱逐过夏一位的君王,那么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自然也就应运而生了。
但是一开始没有嫦娥,就是后羿射日,屈原的《天问》里面提到这个神话,就只论及后羿射日的部分。
《楚辞-天问》:【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山海经-海内经》:【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到了西汉时期开始出现具体射了几个太阳,并且后羿的活动时间被挪到了唐尧时代。
《淮南子-本经熏》:【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 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然后还加入了嫦娥奔月的剧情
《淮南子-览冥训》:【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
所以不提倡用西汉时期的资料去考证三代及以前的历史。
loooog 发表于 2023-8-19 09:13:56|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肯定的是,他看的是东周时期的资料,大家普遍还是相信司马迁是老老实实从东周的资料中按自己的方法鉴别资料真假的,所有的争论无非是东周这些资料到底真实性如何,东周的资料本身有的确符合层累理论的地方,春秋时基本符合人类认知,越往早越是语焉不详,难以论证。到了战国就各种栩栩如生,连年数都编得整整齐齐的。但核心问题是,由于西周到东周的资料太过于爆炸式增长,我们很多地方无从判断资料的源头到底是某个更古老的记录还是就是记录者自己误写了,或者是编的。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中国的神话体系里,我可以说中国古典神话最完备的时候就是山海经和淮南子写完了的汉朝,但你要我说清楚到底哪些是之前就有的原始神话还是受了阴阳家影响编出来的,是很难做到的。举个例子,在挖出来相关资料前,我们恐怕永远无法知道齐人其实也信仰着司命,那之前各路人马津津有味地构思出来的齐地八主神话就至少是根本说不清起源何时的。

在古人的记录习惯不够完善甚至十分远离完备的记述的情况下,我们要判断一段资料到底是有底本的原始记载,还是路史这样的设定党狂欢,是很难的。
fta5925 发表于 2023-8-19 09:14:53|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迁在史记中自已就说了的,这段历史参照了古代文献,并且走访各方,从年长者中逐渐咨询,最后编辑汇总。
说得很清楚,也没什么忌讳
loeken 发表于 2023-8-19 09:15:11|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假设,秦汉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没有流传下来史书,就真的不知道夏商之前的史事吗(注意不一定是史实)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嘻嘻,我最喜欢举例子了)
这是,战国时期由齐威王铸造的陈侯因咨敦铭文(是不是看起来丑丑的)

隹(唯)正六月癸未,□□(陈侯)因□曰:皇考孝武□(桓)公□□(恭戴),大慕(谟)克成,其□(惟)因□□(扬)皇考,□□(招、绍緟)高且(祖)黄啻(帝),侎□□(嗣桓)文,□□者□(朝问诸侯),合□氒□(答扬厥德),者□□(诸侯夤)荐吉金,用乍(作)孝武□(桓)公祭器□(敦),台□台(以烝以)尝,保有齐邦,□(世)万子孙,永为典尚(常)。
铭文中提到高祖黄帝,这说明作器者是将家族世系的源头追溯到黄帝的。
作器者是陈侯因咨,我们知道,战国时期经过田氏代齐国君家族已经变为来自陈国的田氏家族,在史籍中有时也称陈氏。因咨就是因齐的异文。也就是说这件器是齐威王自作用来祭祀祖宗的礼器。
这件青铜器告诉我们,至少在战国时期,齐王家族已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了。作为印证,来看看先秦史书《国语》:
“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
,陈氏是有虞氏之后,这个记载或可和陈侯因咨敦对应。
继续往下说,关于尧,先秦典籍中多有引述,我这里不展开说。
关于舜,在甲骨文卜辞中经常出现“帝俊”“高祖俊”“高祖夔”等祖先的名字,其字与金文的舜非常相似,结合国语的记载“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不少学者认为舜就是山海经中提到的“帝俊”,卜辞中提到的高祖俊、高祖夔。
而关于禹,在西周中期青铜器遂公盨上有这么一段记载: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 贵)唯德,民好明德,寡 顾 在天下。用厥邵 绍 好,益干(?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 (废)。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侮)。
这段记载表明,大禹治水王天下的传说至少在西周时期已经获得了统治阶层的认同。
所以说,且不说司马迁可以比现代人看到多多少历史典籍,就我随便举得这些例子就可以知道,至少在战国时期,五帝传说就已经相当成熟并且深入人心了,司马迁登山浮海,遍寻史迹也帮助我们看到了现在这个雅训版本的五帝传说。
顺带提一句,这些传说为什么在战国时期才见诸史册?很可能这些传说在战国乃至西周之前就已经以口述史的形式存在了,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成熟历史典籍的出现只不过是将口述史进行了书面化。当然,这些传说我们依然需要谨慎对待,对真实的部分进行确认,对后人歪曲编造的部分进行辨明,这有利于我们了解”我们是谁“这个问题。
以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龙少爷〗 发表于 2023-8-19 09:15:47|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司马迁自己在《史记》开篇五帝本纪的文末已经说了,很多事情考证是绝不可能考证的,司马迁的工作主要是搜集资料,相互印证,并选择比较雅正的予以记录留存。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闲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司马迁的态度。
首先是资料的来源,最权威的是《尚书》《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但资料不全。所以要以“百家言”、“他说”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司马迁又走遍“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以当地老者之言作为印证。显然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传说的成分,太史公对此也不讳言。
然后是信息的甄别。司马迁认为“百家言”中有“文不雅驯”的问题,所以在成书时选择了他认为“言尤雅者”,也就是比较雅正的资料。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不保证正确性,但至少不瞎JB扯的那种。
这在五帝本纪中确实有非常好的体现。在这样描写上古时期的作品中,没有出现怪力乱神的描写。黄帝没有神力,顶多是“教熊罴貔貅貙虎”,也就是驯服百兽作战。蚩尤并非面如牛首,背生双翅,只是暴虐而已。大禹也不是从鲧的肚子里蹦出来的。全篇特别唯物,没有宣扬鬼神,没有神化或妖魔化上古历史人物。
管中窥豹,可见《史记》对史前史的大略态度。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