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描述的是否是上古时代的真实情况?

[复制链接]
sifeng 发表于 2023-8-19 09:11: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海经》中描述的是否是上古时代的真实情况?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xiangwu502 发表于 2023-8-19 09:11:5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有着这样千奇百怪的内容,对满怀好奇与幻想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本珍贵的“奇书”,也难怪会使鲁迅先生年幼时,一拿到手就惊喜得像“遇着一个霹雳”,把给他买书的长妈妈当作神人一般。
那么,长妈妈口中的这本“有画儿的三哼经”,到底奇在哪里?奇在动物,奇在植物,除了被大家熟知的英雄外,还有奇特的国度。下面,分别各举三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神奇的动物
九尾狐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九尾狐无疑是《山海经》中最著名的妖兽之一,尤其是在后世的小说、动漫等作品中,它的身影屡见不鲜,比如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妲己、著名的日本漫画《火影忍者》中的九尾妖狐。
有趣的是,凡是“能食人”的妖兽,多有“音如婴儿”的特性(除了九尾狐,还有蛊雕等),这种反差强烈的设定十分耐人寻味。
凤皇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凤皇,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凤凰,它浑身上下的花纹,正是“德义礼仁信”五个字,仿佛天生就是中国人的道德模范,也自然成为祥瑞,每次出现就意味着天下安宁。
当然,这种记载也可能是后世编纂时的修改、附会之作,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板书|这本书能训练批判性思维,还能助你参加复旦“博雅杯”和自招
比翼鸟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和凤凰类似,比翼鸟同样是知名度非常高的奇特鸟类,不过它(或者叫它们)并不是靠祥瑞的魔力,而是另有特点。
比翼鸟各自只有一只眼睛、一只翅膀,结果必须两只鸟并在一起才能飞。这样的缺陷,反而让它们成了一往情深、形影不离的象征,为无数痴男怨女反复吟咏,也算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吧。
神奇的植物
三珠树

三珠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


厌火国北,赤水岸边,三珠树的形状就像柏树,不过树枝上的“树叶”全都是珍珠,一眼望去就像彗星般光彩夺目。当然,换个角度想,这不正是传说中的“摇钱树”吗?美与财富,三珠树占全了。
扶桑树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传说中天上有十个太阳,他们沐浴的地方,就在汤(音:阳)谷,这里有一棵扶桑树,十个太阳就在这里休息,一个在上枝,九个在下枝,如此交替,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直到有一天,它们遇到了后羿……
建木

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


建木这棵树,既不像三珠树那样美丽,也不像扶桑树那样有名,然而它却是最受古人崇拜的圣树,因为它是沟通天地的天梯,传说中伏羲、黄帝等众帝都走过这一通道,上下往来于人间与天庭。
神奇的英雄
精卫填海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填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精卫本是炎帝的女儿,名叫女娃,她溺死在东海,化为精卫鸟,从西山衔来树枝石块,要填平东海。
“在‘大复仇’精神的影响之下,先秦时期才有一大群勇于任事、珍视荣誉和责任,重然若、轻生死,大节与日争的君子。”(孙见坤)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这个人物在《山海经》中的出场次数非常多,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夸父逐日的故事。追逐太阳,多么壮美的雄心;河渭不足,多么磅礴的气势。最终,因为逐日而渴死的夸父倒下了,他的手杖化为桃林,正是要为更多逐日口渴的英雄们提供援助。
和精卫填海相似的是,夸父逐日同样是看起来不可能做到的目标,然而他们却义无反顾地追求着,并且激励更多人沿着他们的路继续前进。这种死而未已的精神被后世反复歌咏,比如陶渊明的诗写道: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


说到治水,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直接想到大禹治水的故事。然而,在《山海经》中,其实最先站在洪水面前保护众生的,是另一位英雄——也可以称之为“罪人”,因为他盗取了天帝的息壤(传说中生长不止、永不损耗的土壤),来阻挡洪水,拯救黎民。那就是鲧,也就是大禹的父亲。
鲧盗取息壤拯救世人,和西方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故事是何等相似?特别是,按《山海经》所言,大禹诞生于鲧的遗体,他其实正是鲧治水决心不死、精神不灭的象征。可惜,鲧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誉。
神奇的国度
奇肱国

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



奇肱国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奇肱国人虽然只有一只手臂,却有三只眼睛,而且眼睛分为阴阳两种,阳眼在下,阴眼在上,据说阴眼在夜晚也可以看清事物。
二是奇肱国人善造奇器,他们虽然只有一只手,却能造出了不起的飞车,可以乘风飞行——不用挤早晚高峰又不会堵车,还是挺让人向往的……
白民国

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白民之国,顾名思义,那里的人们都很白。不仅如此,还都长发飘飘。再加上国有异兽,名曰乘黄,只要骑上它,就可以延年益寿,活到两千岁之久,拥有那么长的青春岁月,而且肤白貌美、长发动人,恐怕会是很多爱美人士的理想国度吧。
君子国

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


君子国的人,个个腰悬宝剑,而且,竟然以兽为食,驯虎如猫。仅从这样的描述来看,君子国理应是民风彪悍,天生好斗的,也许会凭借强大的实力征战四方。
然而,他们偏偏又是衣冠楚楚,好让不争,并没有把自己的实力全都摆在台面上,正所谓“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不愧被称作“君子国”。
看完这些,不知道大家对《山海经》的印象是否有所改变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zxhk0794 发表于 2023-8-19 09:12:5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海经》不是神话小说,是一本历史真实记录的史书,一部荒诞不经的神话小说怎么可能流传成千上万年呢?只是现代的人们无法理解当时的情况罢了。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这样,上一代史前文明由于某种冲突爆发了全球核子大战(核爆炸),终于一方胜利,消灭了”敌人“,但是地球已经被重度污染,很多生物已经被辐射发生了基因突变,山海经里面记载的4000多种奇怪生物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的动物(背部长眼睛的羊,胸部联在一起的人,人面蛇身,九尾狐,九头鸟,独眼寿。。。),基因突变的动物是无法长久遗传基因给后代的,这也是现在很多书中的动物现在根本找不到的原因。文明也已经被破坏殆尽。于是幸存的少数文明人决定重新净化地球,发展文明。
那么当时的任务有2个,第一,净化全球环境,第二,重新发展文明。
一,净化环境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污染物尽量扩散稀释,方法只有大规模搅动海水,用以制造全球性的洋流和大风,搅动海水可以用撬动大陆板块的方法,这样可以再次用少量核爆达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大禹治水”不是大禹治理洪水,而是大禹制造洪水。这里司马迁都没有读懂(可能是由于司马迁知识结构的局限性。
《山海经》中《海内经》写的很清楚:“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禹和鲧开始布置核反应堆,均匀分布在亚洲板块四周(定向爆破))。。。。。。“帝乃命禹卒布土,已定九州”(黄帝命令禹停止布置核反应堆,亚洲板块的核反应堆已经布置足够了)。。。。。“后土生一鸣,一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核反应堆埋在板块边的海水中,生出巨大的水蒸气鸣叫,过了12年,压力巨大,板块开始移动,也就是地质学所谓的燕山运动,北部的内蒙古本来是海边,结果短时间上涨2500米(参考地质学),然后被困住的大量海水从北方倾泻向南方,由于秦岭的阻碍,海水从禹和鲧已经布置好的河道流出四川西部(当时印度板块还没有撞过来,四川西部是海岸线,西边是特提斯海。我也怀疑四川的三星堆文明的突然消失也和印度板块的突然撞击有关系,因为引发了大地震,三星堆里面的很多青铜造型和山海经里面很相似,所以山海经描述的时期和三星堆文明应该处在同一时期,所以印度板块不是缓慢撞击亚洲板块,也是人为的板块运动,是突然性的,短期的和剧烈的)。
所以《山海经》甚至很多西方古代书籍中的大洪水,都是这些上古文明的幸存者制造的,目的就是利用大陆板块搅动全球的海水运动,扩散和稀释核辐射,让地球恢复正常。但是这同时也造成了全球的板块运动,造成了本来古代中国四面环海的结构变为了北方陆地的连接和西面的印度板块挤压。(山海经的地理是描写板块运动之前的地貌,不是现在的,所以很多人不理解)
第二:重新发展文明,上古的幸存这已经不多,那么地球上还剩下一些尚未开花的野人(人类的祖先),于是这些幸存者商议,大家分成4个小组,分别在全球的四个野人部落传播文明,那就是四大文明的产生。
就说中华文明吧,三皇五帝记录基本上都是神一样的任务,比如伏羲女娲的人身蛇尾,这可能也是受到了一些核辐射的影响,还有黄帝时期的发明大爆发。真正的发明其实是很漫长的,比如火药的发明,要经过很多代人的总结,但是黄帝就1个人直接发明历法,发明房屋(人类本来住洞穴),播种农耕,数学度量,制定音律,养蚕制衣,草药医治(黄帝内经),发明水井。。。。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穿越剧。足以说明黄帝本身就是一个高智慧文明人。
所以《山海经》是写实的史书,然后由帝王皇家保存,但是自从商朝被灭,流落民间,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和幸存者已经灭绝多年,当时的人类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已经没有人看得懂了。
卧薪尝胆 发表于 2023-8-19 09:13:0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有寿麻之国。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以大荒西经为例,这一段话你想到的是哪?
流沙(沙漠)、赤水(红海)、人面虎身(!)、寿麻正立无景(太阳底下没有影子!)... ...
lx111 发表于 2023-8-19 09:13:2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尤其是先秦时代,写书可是个大事,不像现在,语句不通的都敢写书,尧舜禹诺大功业,其形容词不过一个大字。所以说,那时候的人可没有闲情逸致去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写到书上。像山海经这种写自然科学的百科全书更没有理由去瞎编的。所以,山海经的真实性是不需怀疑的。只是遗失图画,缺乏传承,时间跨度太大,造成了后世人看不懂,成了天下第一悬案。我们所做的只好是猜猜猜
白帝 发表于 2023-8-19 09:13:4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史学家们有个比较统一的言论,就是山海经是先有画,后有文字的。曾有“山海图”流传于世。
尤其是《海经》确实是先有图,后有文的。是一本“以图叙事”的古籍。
那么《山经》也是如此吗?
宋代学者朱熹曾经认为,像《山经》这种保罗万象,甚至描述了一些动物的声音,这些是不可能根据图画来展现,那么这些是后人自行想象的吗?
《山海经》中部分的山川河流是现在确实存在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仍旧没有考证出来。
书中有些相当荒诞的生物描述,但也有一部分生物的描写经由现在看来确实存在,只是古人从未见过,所以在当时觉得相当不可思议。
例如文中最著名的一段文字描述,也是后世有相当多争议的:“工虫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海外东经》
这个工虫到底是一种生物呢?还是后世演变为彩虹的“虹”字呢?
我们现在的小学生都能解释出彩虹是怎么形成的,那么古人能理解这种光学现象吗?也许这个“工虫”就是彩虹,只是古人认为是一种虫?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对不起,我找不到原文了,欢迎大家补充)大意是:有一种生物,只有一条腿,盘踞在海上的冰山之上,叫声如同人的笑声。
这种描述看上去很荒诞,但是仔细一想,也许就是破碎的浮冰随身洋流漂流到沿海周围,上面盘踞的说不定就是海豹、海狮、海象一类的。
我们先来做一个假设,假如《山海经》所描述的是上古时期真实存在的,那么我们众多的史官们为何从未引用过其中的描述?
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这一句来自百度)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如果存在,那么他们都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样?
这其中有太多根本无法考证出来。
而清代纪晓岚编《四库全书》,干脆将《山海经》归于志怪小说一类。
对于《山海经》描述的真实性,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而至于其中大量的神话内容,现在看来也绝非荒诞。
有一个例子:孔子集语·子贡第二》引《尸子下》,讲了一则孔夫子解读神话的故事。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过去,传说黄帝有四个面孔,你信吗?孔子回答,这是黄帝任用了四个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去治理四方,他们彼此不用协商就和谐一致,这就叫四面,并非黄帝真有四个面孔。
这似乎为我们解读《山海经》中的神话提供了一种方法。我们古人正是通过神话传说,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记录下来。
其实我个人更多的时候去读《山海经》,并没有一味的纠结于这个是否存在,那个现在在哪里,我只是当做古人所著的一本浪漫文学来欣赏。
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也许是从《山海经》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