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称为“诗圣”是否有些言过其实?

[复制链接]
huanjie123 发表于 2023-8-19 07:50:23|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补充: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从初中到高中基础教育阶段老师讲到杜甫多半是注重他的悲天悯人,儒家思想。可我真不记得他在职期间为百姓做了什么实事。再说为百姓书疾苦,白居易也写卖炭翁,其他朝代也有类似蚕妇这些写底层劳动人民的诗,悲天悯人的不止他一个,或许是大环境让杜甫有所感有所写所以成就了他所以我才说单纯从才华的角度看杜甫诗圣之名。看了一些答主的回答也明白杜甫的诗圣之名不全是靠情怀来的,也准备下来仔细研读他的诗歌。杜甫的诗歌很好,一些诗词遣词十分精妙这一点我从未否认。只是同时代才人辈出,而之前对他的印象太标签化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先说我对诗词真是一点研究也没有,也是突然想到的这个问题所以如果感觉问题很傻也不要骂我好伐⊙▽⊙)
其实光从才华辞藻华丽??来说的话,小杜,小李都比他好吧…以前不记得从哪看的就是说他的为民思想符合哪一派的利益所以人为的将他推到了与李白并肩的高度…所以如果纯论才华,杜甫还担得起诗圣一称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zxzh0003 发表于 2023-8-19 07:51:17|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的作品里确实经常表达对国计民生的担忧关注,极富同理心,这可以说是一个“特点”,但不是说靠这个就奠定地位了,要不然诗圣也太好当。
唱高调谁还不会啊。我也可以说,老天爷,请给我十头牛吧,我愿意全部捐给国家。对,我是没有十头牛,杜甫也没有广厦千万间啊,他又不是王健林。
就道德觉悟上来讲,就文本的道德表现来讲,我现在可以说已经达到杜甫这个高度了,你要是愿意,我也可以拉你上来。你跟着喊一声老天爷给我100只羊吧,我愿意全部捐给兰州牛肉面馆,然后你也在这个level了不是。
那咱哥俩是不是也成圣了呢?
光靠唱高调,是不能成为一个伟大作者的

我们先看杜甫作品的一个称呼,“诗史”。有没有仔细想过这个词汇的含义?
诗歌是用来抒发个人情感的,这一点我们都知道。杜甫的诗歌也是抒发个人情感。
除此之外,杜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记录时代。
杜甫的创作期很长,不过重要的作品基本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完成的。
时代的动荡,个人的困顿,以及满目疮痍所带来的精神刺激,令诗人遭受极强烈的震动,并转而化为灵感。
杜甫的作品,就是用时代的磨难,一口一口喂出来的。
所谓诗史,也就是用诗的形式记录时代。
那么就注定了,你要是想理解杜甫的作品,首先就得回到作者所在的那个场景。
你要知道安史之乱后发生了什么,当时杜甫看到了什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的。
这不是考验你的文学功底,而是一个历史知识储备的问题。
举个例子,比如说《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齿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
单从文字上看,这首诗歌难理解吗?
少陵野老,杜甫自称,也就是“我”,一出场就是我在哭,一边哭一边来到曲江池,这是唐玄宗以前经常来玩的地方。春天来了,看着这个地方我很难受,以前这里是……
大概这么一个事儿。
在写作上这首诗其实是平铺直叙的,没什么文辞技巧的写法,阅读也是零门槛。
里面确实有一些词语,今天读者可能不知道啥意思。比如少陵野老是杜甫自号,曲江是曲江池,皇帝经常临幸的一个地方,昭阳殿是赵飞燕待的地方,唐人经常用赵飞燕代指杨贵妃。
语言关大概就这么点事儿,非常简单。
但是搞定词语后,你就能理解这首诗了吗?
比如上来就“吞声哭”,你哭什么呢。
按照咱乎的标准,哭哭啼啼,没有出息。你们这些穷酸文人,就是没用。皇帝老儿跟你本来就不是一个阶级,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你要拎得清。所谓野老,农民罢了,妥妥一无产阶级,手心手背你分不清吗?小知识分子的软弱性。真要想做官,想收复失地定鼎天下,去跟安禄山打啊。你光明,大唐就不黑暗。
然后这话就没法接了。
但是如果你搞清楚当时的状况,你就会发现,这首诗写得是真好,真的很动人。
天宝十五载,六月九日,潼关失守。随后玄宗跑了,安禄山打进长安城,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杜甫听闻消息,奔往灵武,中途被抓,拘在长安。
作为一名阶下囚,杜甫目睹长安城被安禄山占据,昔日繁华,转为一片荒乱破败,当初的贵族子弟如今求生无计。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样的环境中,杜甫经过曲江时有感而作,写下了这首诗。
“少陵野老吞声哭”,哭,不是嚎啕大哭,也不是只抹眼泪不吭声,而是吞声哭。
啥叫吞声哭呢,各位?
比如小时候爹妈打你,你吃不住痛,哭出声,然后令堂大吼:不许哭!你哭的越厉害她打的越狠,为了避免更痛,你一边哭,一边努力忍住,这就叫吞声哭。
杜甫目前的情况,要比挨打的你更危险。做了阶下囚,朝不保夕,也不知道皇帝怎么样了,战况怎么样了。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叛军手里,随时都可能因为任何理由被处死。在胆战心惊的情况下,睹物伤情,想哭,又不敢哭,是为“吞声哭”。
是不是有点内味儿了?
看多唐诗后你会发现一个特点,前两句一般都会有一个视角交替的现象。比如这个,第一句是心中所感,第二句便是眼前所见。我的心里很难受,为什么难受呢,“春日潜行曲江曲”,因为我来到曲江池这个地方,看到了一些东西。
春日,点名时令。春天是大好时光,万物复苏,人们也都纷纷出来踏青游玩。
偏偏在春日时光,看到的却是家国破败。
这叫乐景哀情,也叫造化冷酷。
杜甫很善于运用这种写法,比如“城春草木深”,国家是破了,但是草木却长得非常丰茂,情和景的不相通,会衬托得人更加无依靠、不被共情。
在《哀江头》里,少陵野老不光是不被共情,他还身处险境。
“潜行”二字,点名这点。
就算这国破春来的风景,也不是由着你大摇大摆看的,你还得偷偷摸摸。
偷偷摸摸地游,眼泪吞声地流,丧家之犬的凄苦不过如此了。
一边走,一边看。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当年玄宗很喜欢曲江池的美好景致。开元年间,大加修治,造起离宫别馆,种上杨柳花木。现在是什么光景呢?
一处处宫馆的门都被锁上了,独栋大别业失去了自己的主人,但是柳树蒲苇却抽枝的抽枝,发芽的发芽。
它们是不理会主人的遭际的。
杜甫写如此景致,不光写其破败颓坏,更要写起万物生长,写破与新的矛盾,文字的张力也正是在这个地方。惹动乱世离人悲伤的,也正是在这个地方。
一方面是热心,一方面是冷眼。
不想看,不愿意看,又忍不住不看。非但忍不住,还瞧得仔细。
江头宫殿我看见了,细柳抽枝我看见了,蒲苇也是一个劲往我眼睛里撞,往我心头上撞,像是一份不容许拒绝的痛苦。
人是有感情、有记忆的动物。杜甫不光活在今天,也活在昨天。今天是这个样,不由人不想起昨天,也更逼人去停在昨天。所谓满纸荒唐言。荒唐言是写给别人的吗?并不是,是写给自己的,因为把现实看痛了,把过去看空了,你孤零零变成一个人,只好自己对自己讲。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由今日细柳新蒲,联想到昨日风光。苑中万物,是因什么生颜色?
因为人。
这句是说,因为贵人的到来,景色仿佛比平常漂亮的更加卖力一般。
今天贵人们已经不在了,没有灵魂了,而记忆却仍旧在那个空间里延展。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首先浮现于脑海的,还不是君王,是杨妃。
杨贵妃伴着玄宗,进入诗人的脑海。这也是对于南苑,对于曲江池的一次复活。
一片颓丧中,春光有了,昨天有了,贵人又开始临幸了,紧接着贵人该有的排场也就到了。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齿黄金勒。
辇前才人开始出现在画面中,多风光啊,带着弓箭。人风光,马也风光,嘴里是黄金衔勒,确实是皇家气度。
请注意,这些都是杜甫脑海中的形象,是跟随意识一起流动的,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对历史的非常敏感的洞察。所谓乐极生悲,物极必反。
正是今日这无限风光的才人,这些配饰,将成为明天击破这场繁华的利器。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作何解释?
才人身姿矫健,一箭就射下双飞的鸟儿来,以此博君王喝彩,博美人一笑。
在这里杜甫用了非常空幻的笔法,一笔道出两个意思。双飞翼既是表演才艺愉悦君王而射下来的鸟,同时也正是玄宗和杨妃这对比翼双飞鸟的命运。
前一句还是南苑行乐,几乎毫无预料,下句便陡然直下,美人受死。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还是漂亮的才人、近侍的弓箭,现在要夺取美人的命,要让君王经受生离死别。
血污游魂,极惨烈,也极现实,诗人也瞬间被拽回当下的场景。
今夕何夕?贼人已破长安,贵人生死两隔,君王何日返驾,生民又当何以自处呢?
杜甫的诗,写情,写景,写见闻。这些都是面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有史的自觉,是时代的见证者。
他所看到的杨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既不是白居易《长恨歌》那样的八卦,也不是杜牧《过华清宫》那样的风凉话,它是和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具有自己的审美意味的。
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哀江头》这首诗里,杜甫是在自己脑海里编排了一出非常谨严的悲剧,奢华享乐和衰败荒芜形成对照,愉悦君王的弓箭最终射穿他们的爱情,这自然是一种非常文学性的排布,是高出现实的。
与此同时,它又是极度写真的。因为杨妃与唐玄宗之纵情享乐是真,而在马嵬坡夺走杨贵妃性命的肯定是近侍也同样是真。
皇家的风光与血污,高贵和狼藉,被极度矛盾地融合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时代的寓言,捕捉到了历史的“决定性一刻”。
更不用说,《哀江头》外,杜甫还有《丽人行》,对昔日现实中的胜景做过分外耀眼的描绘。
《丽人行》和《哀江头》是杨妃的命运,而一部杜诗,更是整个时代的写照。
杜甫确实擅长很多种体裁,很多种写法,但是用的最好的,仍然是“赋”这种手法,赋陈,亦即直书其事。在每一首这样的叙事诗背后,都是动人的故事,是大活人,是活生生的人间写照。要写这样的故事,要求你有非常强的感受力,非常好的概括力,要求你尝尽心酸,遍晓人事,同时还有生花妙笔,以及一种历史觉悟。杜甫没什么仕宦之才,但是这些特点,他都有。
截止今日,由于对当时的历史,大部分读者已经不熟悉了,而你又无法从诗歌当中直接获得,这就造成了理解的困难。
其实不光是你,就是明清时期,距离杜甫也年代够久远了,他们也难。当时有一个大学问家,钱牧斋,今日被我乎列为冬泳健将的那个钱谦益,曾经专门写过一本书,就是考证杜诗之作为史的每个细节。

当然,这也不过是打开杜诗的一种方式罢了。实际上宋代以降对杜诗的研究,可谓是长盛不衰,就各个角度所出的精品著述也是不胜枚举。
我前面只是举了一个很小的例子,不是三吏三别,也不是秋兴八首,在杜甫的作品序列里,应该说算是正常发挥的那种。
关键是他的大部分作品,水准都能保持的很高。
除了作为“史”以外,杜甫对于诗歌的技术层面的东西,也非常敏感,并且完成了许多创新。
比如有答主提到,他在律诗方面的创新和突破,这一块是非常有成就的,杜甫自己也说过,“晚节渐于诗律细”,这个评价是很精准的。从字句结构,到音律声偶,到思想感情,在杜甫这儿都有很大的发展。
以七律举例,按照正常的七律写法,首联、尾联并不需要是对句,而第三联、第四联则必然是严格对仗的,这两联往往也是诗人们展示才情的部分。
杜甫本人则是创作过很多四联八句全是对仗的作品,比如我们都学过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诸位可以观察一下,上面这八句,全部都是对句。你可以再看看其它唐人作品,看看同时期及更早的人有没有这么做的。这种就是杜甫的创制之功了。
音律之外,杜甫在遣词造句方面还有一个更为人知的特色,就是喜欢使用拗句,避熟就生。
如: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后一句,官、军、中三字,皆为平声,也就是所谓三平落脚,这并不是常规的七律写法,但是用在这里,三个平声连着落脚,读来会有一种”稳了“的感觉,用顾随先生的话说,叫做”如磐石之安、泰山之重“。
这里如果不是三平,而是有音声方面的起伏跌宕,便无法顾全情感上的这种细微感受。而这种细微感受,对于表达这句诗所应该承担的含义,又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高手对于细节的把控。
再以大家熟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三重茅“、”长林梢“等,都是这种用法,放回诗句中,卷我屋上三重茅,是不是强化了茅草的轻荡之感呢?
这种细微感受,并不是完全通过字义表达,而更需要音声方面的烘托。
类似的文字小细碎还有很多,诸如倒装出奇句之类,不展开讲了,省的给人一种杜甫只是寻章摘句小文人的感觉。
杜甫是细处照顾得周,但是气象一点也不小,一点也不细。所谓沉郁顿挫,一听就不是追求纤巧之美的那一挂。人家是很有力量,很壮美的。
之前我在一个什么帖子里,曾经引用过一句洋人的话:诗不徒是情感,更是经验。
大家平常说的文采(其实就是半吊子的辞藻使用),跟作品好不好,几乎没半毛钱关系。
好的作品并不是用一大堆花花绿绿的字眼,去包装一坨烂泥。
好作品折射的是一种经验的深度。
同理,一些粉丝,也大可不必在自家爱豆作品被指缺乏文学性的时候,就条件反射般地往所谓文采、所谓文笔上靠,说什么你家爱豆只是不擅长辞藻,但是想象力很强、思想很有深度、格局很大等等。
这压根都不挨着。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才叫文笔不好,丝毫不耽误他是大宗师。文学性好不好那是另外的一个问题,别搞混了。
仍旧可以以诗歌创作为例,比如王维有句诗,是这么说的: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写得非常漂亮,对吧?
你会以为,这是用了什么辞藻,让句子在发光吗?
毋宁说,它反映出的,其实是王维的观察力,是感受力,是构图能力。
他是”看“到了草枯和鹰视的空间关系,是”看“到了草枯之后的空旷给鹰带来的开阔,”看“到了雪融之后给马蹄带来的细微感受。
然后,在”看到“、”感到“的基础上,营造出一种文字的凌厉感。
这些东西,就是”经验“,这个才叫文学性。
跟辞藻不辞藻,没半毛钱关系。
王维能写出这样的诗歌,不是他多会修饰,而是他对世界有洞察的敏感,是他胸中自有丘壑。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其实也是概括着王维的眼力、境界。
杜甫同样是个中高手。
比如他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叙事长诗,《北征》。
这首诗的背景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二年,杜甫因言获罪,被唐肃宗遣归。一个满心思都是致君尧舜的人,就做了几天小小的左拾遗,然后还被打发走了。
此时不管时代的动荡,还是个人心境,可以说都是非常灰暗沮丧的。
《北征》写得正是回来时的一路见闻,“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起手这四句,就奠定了一种非常低落、迷茫的基调,杜甫沿路所见,也都是可以上万言书的内容,这里我就不转述了,感兴趣的大家可以找来看看,是一首非常好的长诗。
但是你以为,面对这样的题材,又是处于这样的心境,《北征》的基调会是一路低沉,一直低到“末法时代,人的心都黑了”这种彻底绝望吗?
其实并不是。
如果你经历过世事,便会发现那也是不写实的。电视剧上看到的悲情桥段,大半都是假的,是想当然的。人在悲伤的时候——无论多么悲伤——,都不会是持续的、一成不变地悲伤。悲伤也是会累的。哪怕是至亲去世,哭够了泪流干了嗓子喊哑了,你也还是会饿的,甚至可能胃口还挺好(托尔斯泰描述过类似心境)。
而且哭完之后吧,好像心底也敞亮了 ,于是也就没那么悲伤的。要等到心情再爬一次坡,然后就可能跌入一个更深的谷底。
这属于天地之文,本身是交错起伏的,但俗手写出来的情节,却只是一味如何如何,哎呀好难受,太惨了,这也惨,那也惨,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给别人的印象,别人给我的印象,都非常沮丧。
没什么经历的人看了,也许会感动,经历过事儿的却觉得非常假。因为真实的经验压根不是那样的,真实经验里经常会有一些匪夷所思的东西。它不是理性的,但确实真实的,这是一种超越逻辑的存在。
在《北征》这首诗里,就有这么一个异样的段落: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明明是一个荒芜的乱世,一次热脸贴上冷屁股的遣返,却突然有一个盎然有性味的瞬间,还挺开心的,“幽事亦可悦”,思绪是有其不由自主的地方的。
随后在那样一个大的时代叙事里,在充满民间疾苦与国事动荡里,杜甫还能慧眼如炬,非常仔细地捕捉到了长在远处的小小山果,乃至于“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单纯写这个,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在这样一部体大思精的作品里,在这样一篇血泪诗里,你还能注意到这些吗?这种非常细微的可爱,苦难生活里那些可以让你展颜一笑的瞬间。
不管是情感,还是情绪,都因为这个小小的变奏,变得很不一样了。

其它回答: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61081645/answer/1077215070" class="internal">屈原到底伟大在哪?
w66133 发表于 2023-8-19 07:51:50|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要弄清楚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这个称号其实是经过一个演变的。在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韩愈这些当时文坛领袖悉数认可杜甫的诗歌地位。
韩愈称“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勃兴得李杜,万类困凌暴”,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
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感兴诗》十五篇。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
元稹在为杜甫作的墓志铭当中写到: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浓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元稹的评价得到后世认可的一点,就在于认为杜甫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宋代秦观将杜甫看作是诗歌领域的集大成者:
杜子美之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当其时而已。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桢之诗,长于豪迈;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澹;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于是子美穷高妙之格,极豪迈之气,包冲澹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诸子之长,子美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子美其集诗之大成者欤?
这个“集大成者”,出自孟子对孔子的评价: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将杜甫看作是诗歌领域的集大成者,与孔子相提并论,而孔子为至圣先师,杜甫也就逐渐获得了“诗圣”的称号。
也就是说,诗圣称号一开始就不是由忧国忧民的道德层面而生的,盖因杜甫诗歌领域的兼容并蓄、集大成,由此获得了诗圣的美名。
回到题主的问题,是否言过其实?有质疑当然是好的,可是不弄清楚事情的原委而妄加质疑,多少是有些盲目的。古往今来,忧国忧民者,甚至为国捐躯的诗人都不在少数,而杜甫能够在漫长岁月中获此佳名,可见事情并非题主想的那样。故而正本清源是必要的。
况且,圣这个字与楼主所理解的也有不同,智慧过人也可为圣,在某一领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可称圣,“万人曰杰,倍杰为圣”。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有些人弯腰做实事,可摇旗呐喊的人也是需要的。过去很多时候,我看到网络上常常站在实干家的角度质疑那些所谓“挑刺”者。实际上一个健全制度下,是需要各司其职的。像包拯,一辈子干的活都是监察之类的。并不直接与老百姓接触,这种人干了什么实事吗?包拯也是一个挑刺的人啊,宰相及各郡县官员站在前头行政,他在背后“指手画脚”。可这样的人却是真正的国之脊梁,掌监察者不畏强权,吏治方能清,受惠的还是百姓。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正因为有杜甫之类的文人,以笔为刀,恪守着他们理想中的道德,才能够教化出后来那些我们认为对社会实用的人啊。从事迹来看,文天祥比杜甫伟大多了。可是文天祥生命的最后时刻,一直与杜诗为伴,他认为杜诗写出了他一生的心声。文天祥这样的人,尚且不嫌弃杜甫没干过“实事”。王安石推行变法,做了大实事,同样对杜甫钦佩之至,他作诗《子美画像》:
吾观少陵诗,谓与元气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有人立德,有人立行,有人立言。无论是王安石,或是文天祥,或是杜甫,都是中国民族的脊梁。仅以为百姓办过什么具体实事来论,是极为不妥的。
回归到杜诗的水平,楼主认为杜诗辞藻华丽不够,不如小杜小李?会发出这样的想法,我认为应该先多读,提升自己的鉴赏力。就算是三吏三别这种让人误解杜甫只会忧国忧民的作品,水准也是极高的。楼主对诗的理解阶段是比较初级的,陆游写给自己儿子的诗里这样说: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
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初学者往往醉心于辞藻的繁丽,热衷金玉其外。随着不断精进,对美的把握也更上高楼。如陆游这样的大诗人,尚且将李杜看作是高墙,深恐难以领会。温庭筠、李商隐这种辞藻高手,在陆游看来甚至都不值得评论。繁丽的辞藻在李杜这种高手面前,是小把戏而已。
世间万物的美是各有不同的。
有一种美是春花秋月,这是很直观的美。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如是也。
有一种美是长河奔流,一泻千里。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是也。
有一种美如高山巍峨,如大海澎湃。杜甫“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是也。
况且杜甫被称为诗歌的集大成者,自是无所不能:
杖兮杖兮,尔之生也甚正直,慎勿见水踊跃学变化为龙。使我不得尔之扶持,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桃竹杖引赠章留后》
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朝献太清宫赋》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江畔独步寻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
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重题郑氏东亭》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登兖州城楼》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杜诗最大的好处是丰富性,就像是一座巨大的综合博物馆,无论何种美感,都为人一一呈现。这也是杜诗能够击败所有作者,成为后世注解者最多诗人的原因。论才华,在诗歌领域,一切至高无上的字眼,杜甫都配得上。
mjp004 发表于 2023-8-19 07:51:55|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你,年老体衰,漂泊日久,你写出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不奇怪,可你心里是不是还能心怀天下寒士,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如果是你,一生卑微,不被重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还有你这样一个人,你还能不能心里想着“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如果你人在乡野,吃了上顿没下顿,你还能不能想着替天下人言悲苦?写出三吏三别?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如果你老婆孩子都吃不饱饭,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恒饥稚子色凄凉,你还能不能直面苦难,想着“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敢不敢宽慰自己“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如果你居无定所,没有工作,靠朋友接济活着,你还能不能保持生活对生活趣味的向往,看到“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你勉强养家糊口,你能不能尽自己的全力给老婆孩子以精神生活: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生活虽然能囚禁他的身体,但困不住他的灵魂。
这个诗人的灵魂,穿越千载,一直到现在,并将永远流传下去。
超级赛亚人 发表于 2023-8-19 07:52:53|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都不言过其实,非常名副其实。
杜甫可不是只写过你学的那首诗,他的名句可多着呢:
1.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2.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3.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4.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5.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6.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7.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8.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9.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0.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11.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12.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13.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1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15.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16.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17.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18.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19.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20.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21.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22.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23.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24.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25.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26.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27.天窥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28.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29.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30.抱叶寒蝉静,归山独鸟迟。


31.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32.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33.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34.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35.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


36. 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
37.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38.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
39.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40.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41.风林纤月落,衣露静琴张。
42.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43.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44.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
45.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


46.白屋留孤树,青天失万艘。
47.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48.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氤氲。
49.龙门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来时屡改,川陆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50.华馆春风起,高城烟雾开。


51.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52.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53.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5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55.凉风开窗寝,斜月垂光照。


56.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57.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58.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
欢迎关注 @Van静石 ,从此刻开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tenbaby 发表于 2023-8-19 07:53:37|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呀,课本无法告诉你,老师也无法告诉你,只有现实才能告诉你。
前几天看到一条微博,让给荆楚大地写一句诗词寄语。评论区简直是现实主义诗歌总汇,杜甫诗歌占了一大半。
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还有李绅的《悯农》、《诗经》的《硕鼠》、白居易的《观刈麦》《卖炭翁》……
每一次满目疮痍,都更能让人读懂“杜甫们”的伟大。
邻邦寄来了“李白们”的浪漫主义关怀与激励,低头都是“杜甫们”的现实主义挣扎与叹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诗在课堂上是永远读不懂的。但你往医院门口一站,瞬间就懂了。
在课本中的无数次“背诵全文”,就是为了那一句在现实中有了触动之后的脱口而出。
想世间多少才人,有艳艳才华者,未必有苦难经历。有苦难经历者,未必有妙笔生花。若真的有哪位薄命文人,历经山河之变,人世万苦,未必有老杜这颗悲恸千古的圣心。因此才有了这位独一无二的“诗圣”。
每个国家都会出现一位文豪类的人物,来固定某种语言或者文学形式的使用规范。比如莎士比亚对于英语,塞万提斯对于西班牙语。诗歌是大唐最骄傲的语言形式,如果说初唐四杰是近体诗的开拓者,随后李白王昌龄又在绝句方面玩出登峰造极,那么杜甫就是律诗的一代宗师。
律诗到了杜甫这里,格律、押韵、用典、对仗、哲理、抒情才算是成熟,杜甫给后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诗歌模板。虽然只是诗歌,但随之影响力扩大,杜诗甚至影响到了汉语言的规范技巧与表现能力。后世金圣叹评“六大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用杜甫一个人的诗作,来代表整个大唐文章。
此时,杜甫手握着一把利剑,但他没有把这把剑当做杂耍娱乐的玩艺,而是当做与黑暗搏斗的一把利器。 世人都知朱门酒肉臭,唯他心怜路有冻死骨。世人皆赞武皇开边意未已,偏他心念青海白骨无人收。世人都受过凄风冷雨,唯他在受寒冷的黑夜,还能心念天下寒士。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悲剧爱情,被世人津津乐道。但石壕村那对离别的夫妇,不更值得世人怜悯吗?
在我的人生路当中,李白永远激励着我昂首前进。杜甫则告诉我,慢些慢些,等一等那些人。我回头望去,有你,有我,有众生。
神、仙、佛,都不是形容人的,而圣永远在人间行走。一个人在人间,做一件平凡却又很高尚的事,这便是圣了,杜甫担得起这个评价。《庄子.逍遥游》说:圣人无名。因为“圣"永远存在于平凡之中。
诗句写的好,这是一种才气。敢用美好的诗句去记录凄惨的现实,这是一种勇气。在黑暗当中他又在艰难的探索光明,这又是一种正气。我们心慕正气,于是称他为诗圣,于是将他的诗歌称为诗史。
只要我们还活在现实之中,只要这片土地还有留一股正气。杜大爷就永远是你杜大爷。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