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杜甫家世很好,为什么从《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看,他穷死了?

[复制链接]
hao898 发表于 2023-8-19 07:45:2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听说杜甫家世很好,为什么从《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看,他穷死了?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elber25977 发表于 2023-8-19 07:46:1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得广厦千万间,广厦一千万一间
fhqitx 发表于 2023-8-19 07:46:2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家境殷实没错,但是都被他拿来早年壮游和旅居长安挥霍掉了,到了中年和晚年他已经没有多少钱了,而且他的后半生不是做小官就是没官做,也确实让他很无奈……
另外,杜甫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让他更穷。比如他不惜跋山涉水也要追随唐肃宗,结果他在唐肃宗手下还丢了官。而严武逝世后杜甫本来过的也还算勉勉强强,他偏要从夔州东下湖南(投靠官场亲戚),结果……
所以杜甫是值得尊重的,其实他这种人确实不适合当官,或者说至少不适合在当时当官,但是他为了理想努力了一辈子直到去世……我李杜二人更喜欢李白,但是我更尊重杜甫。
七晴六雨 发表于 2023-8-19 07:46:5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出身京兆杜氏,确实属于从汉到唐衣冠不绝,百世卿族的高门大阀。但是具体到杜甫这一支京兆杜氏,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永嘉之乱后西迁前凉,前凉灭国,前秦分崩后有南投东晋/刘宋,在南朝,这一支属于晚渡北人,虽然在宋文帝一朝颇受重视,但长期来看还是地位有限。侯景之乱,江陵之破,这一支又入北周,颠沛流离的迁徙导致家族衰落,同时作为南朝投北者,虽然这一支京兆杜氏的郡望仍属于关中,但他们已经流徙几百年,在关中和中原没有政治基础也没有军功勋贵出现,事实上被排除在关陇士族圈子外。到了唐朝,这一支出仕的大多是通过科举,没有门荫入仕的。一般而言,在唐朝能通过门荫入仕的家族,才算是真正的政治高门。
yang1030 发表于 2023-8-19 07:47:0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历了安史之乱,在好的家世都得作弄玩。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读这类诗就知道,当时社会有多萧条了。
你要真对杜甫感兴趣,可以将他的诗分为两块来读。
安史之乱前写的,和安史之乱后写的诗。
你这样读完后,一对比就会明白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bebero 发表于 2023-8-19 07:47:5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761年8月,杜甫的家——成都草堂受了点“风灾”,风灾触发诗圣灵感,于是那首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倾泻而出……
《茅屋歌》高远的立意,高绝的格调,高超的艺术手法,照亮了大唐诗坛,也留下了极大集体误会: 杜甫,原来是个穷屌丝!
杜甫是个穷屌丝吗?
从《茅屋歌》看,的确是!他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任风雨欺凌而无能为力,而同一时刻,富人们隐于朱门中快意酒肉,听风看雨,风雨倒成了一种情调。
可是,你若多读些杜甫的诗,多了解些发生在“杜甫草堂”的事情,你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成都杜甫草堂

隐士生活,不是什么人都过得起的

事情要从公元760年说起。
这一年,是“安史之乱”第五年,北中国的战火,自东向西,直逼长安。长安失守后,唐玄宗及大批官员、富商西逃,躲入地势险要、战火不易烧到的四川。
这一年,杜甫也拖家带口的,进入四川成都。不过,杜甫去成都,除了避乱,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隐居。因为杜甫与继位不久的唐肃宗发生了点误会,唐肃宗不再重用杜甫,将他贬职,做了一名8品小官——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对朝廷很失望,于是辞职,注意,是辞去公职不干了,这是需要底气的。试想,如果一个人穷得叮当响,连饭都没得吃,他会辞去公职吗?8品小官也是官啊!所以,当时的杜甫是有点积蓄的。
杜甫去成都隐居,也有诗为证:
《卜居》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注:引用诗皆出自《全唐诗》,以下同。)



这是杜甫最好看的一张照片


此诗大赞草堂幽静,没有烦扰,可洗客愁。尾联道出他在此隐居目的:从这里可以乘船顺长江飞流直下,抵达他喜欢的山阴,因为山阴发生过王微之雪夜驾舟访著名隐士戴安道的故事。
隐士,这就是杜甫离职后给自己的定位。纵观天下隐士,莫不是遁入山野,居于草庐之中,吟风弄月,或待价而沽,或贻养天年,优雅而闲适,这种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过得起的?
草堂超然于战争之外,风景优美得让人妒忌

杜甫草堂东面是江阔水深,能行大船的浣花溪,南边是郊游胜地百花潭,西面是终年积雪的西岭。杜甫曾欣喜的作诗《绝句》以赞之: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对草堂一带的景色颇多赞美,如《水槛遣心二首》中的温馨喜悦画面:“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还有《绝句漫兴九首》中的狂放之景:“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等等。



杜甫草堂景色果然非同一般

杜甫偏爱雨水,恰草堂处多雨,于是杜甫以诗记录了草堂春、夏、秋、冬四季之雨水。
如春雨之喜悦: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又如夏雨之强势:
“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三日无行人,二江声怒号”
又如秋雨之萧杀:
“凉气晓萧萧,江云乱眼飘。
又如冬雨之壮观:
冬雨主要是雪。除了“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壮丽,还有“练练峰上雪,纤纤云表霓”这种红、白相映的色彩秀,更有“远烟盐井上,斜景雪峰西”的夕照雪峰之美。
正如杜甫所言,全国都在打仗(“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只有他超然战争之外,身处如此美妙画卷之中,实乃人生幸事。



杜甫在成都草堂,年纪已经很大了

草堂主人的朋友圈,都不是一般人

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朋友圈,可不简单。
761年春天,草堂初成,即有朋友到访祝贺。杜甫作诗以记:
《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此人是谁?杜甫特别注明:“喜崔明府相过”,崔明府,就是一个姓崔的县令,可见,来者是县里的一把手,说明那些基层官员们对杜甫是很尊重的。
崔明府之外,还有高适。公元760年,杜甫入蜀之前,杜甫早年的诗友高适就在蜀地任蜀州刺史,离成都很近。761年正月,杜甫已入成都,但草堂未建,高适思念杜甫,写了《人日寄杜二拾遗》一诗,可见二人情深意长。



高适


公元 763 年2月,高适升任剑南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办公的地方就在成都,两个曾经携手游遍山东名山,天天喝酒论诗的老友又相聚了;又是不停地喝酒聊诗,今天去杜甫草庐,明日去高适府上。
一年后,高适离任,回中央做刑部侍郎去了,代替高适职位的是严武。这个严武,与杜甫关系更好。两人打小相识,又是诗友,意气相投,惺惺相惜,少不了你来我往,诗酒相酬的。后来,严武索性让杜甫到他的军中做了“工部员外郎”,杜甫的“杜工部”之名由此而来。
杜甫的诗集中,有35首诗与严武相关,而严武在《全唐诗》中仅6首诗,其中4首与杜甫相关,这里不想一一列举。
不说崔明府一介县令,单说这高适与严武,乃朝廷正二品官员,位高权重,却与杜甫推心置腹,往来频繁,穷屌丝能这样吗?



严武和杜甫在成都草堂痛饮


杜甫的母族与父族,你只能仰望


杜甫之所以能结交天下英豪,皆因家族之渊源。
杜甫有个皇族出身的母亲。
李世民第10个儿子是纪王李慎,武则天称帝后清理李氏子弟,纪王李慎被流放岭外致死,李慎次子义阳王李琮在河南狱中折磨死。李琮有一女,嫁入清河崔氏,此女即杜甫外婆;她嫁入崔家后生下杜甫的母亲崔氏,所以杜甫的母亲崔氏有50%的皇族血统。其另外50%崔氏血统也相当不凡,因为清河崔氏乃当时天下闻名的“五姓七望”之一。
杜甫的父族也很厉害。
其先祖是西晋名将——灭掉了三国之一吴国的镇南大将军杜预,爷爷杜审言是唐初大诗人,官至洛阳丞,父亲杜闲做过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我们一般把这种连续几代做大官的家族称为士族。
皇族兼士族的后代,杜甫的出身不错了。这两族数百年来积攒的人脉资源岂是一般人可比的,所以我们看到他即使落魄不堪,也不乏贵人接济。



杜甫的先祖杜预


其实杜甫自己的经济状况也不差,他做过左拾遗,参军,工部员外郎等官职,跟祖辈比,是落魄了,但不算穷,更不能说是穷屌丝。至于发生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悲摧事情,那不过是秋风对他隐居生活的一个考验而已,不是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