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郭沫若不配给黄帝陵题字?启功:要是不服气,看看街上的中国银行

[复制链接]
tjohn 发表于 2024-8-22 12:08:39|来自:美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沫若是上世纪中国著名知识分子,其名声之响亮,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郭沫若一生有多重身份,他是一名革命活动家、是文学家、是历史学家,他还是一名书法家。如果说郭沫若的前几种身份都有争议的话,那么他作为一名书法家则是当之无愧的。

郭沫若
在古代中国,书法一直具有独特的地位,因为对于古代的中国人来说,书法就是一个人的脸面,所谓“见字如见人”,如果写不了一手好字,即便是再有学识和文采,恐怕也不会受到尊敬。
但随着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古文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抨击,书法的地位也一落千丈。伴随着简体字的推广和电脑、手机的广泛使用,人们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书法似乎也很少受人重视了。
所以我们现在越来越推崇上世纪的几位书法大家,比如毛泽东、郭沫若、启功等书法家,但其中只有郭沫若的书法备受争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本文就让我们来聊聊郭沫若的书法,并看看有关郭沫若的这些争议到底靠不靠谱。

山东博物馆
博物馆名其实是个误会,题写故宫匾额成为经典
现在有很多段子来诋毁郭沫若的书法水平,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山东博物馆的题名了。他们说郭沫若给山东博物馆的题字,就像是“山东情妇馆”。这种调侃一方面是嘲讽郭沫若的书法水平,另一方面则是暗讽郭沫若受争议的感情生活。
其实山东博物馆的题字是一个误会,因为郭沫若根本就没有为山东博物馆题字。当时山东博物馆是从郭沫若的书法作品中分别摘出了“山东博物馆”这五个字,强行凑在了一起。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在郭沫若所写作的各种字体中,山东博物馆唯独选择了郭老的草书。

郭沫若
草书的写作往往一气呵成,每个字都是与上下文相呼应的,但山东博物馆把郭老五个毫不相干的草书字挑了出来,硬凑到一块,看起来肯定不舒服啊!所以说这锅郭老是不应该背的。
郭老一生题了很多字,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黄帝陵、故宫博物院、中国银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这几个题字都是特别具有重量级的。
现在我们前往故宫旅游,都能看到硕大的“故宫博物院”匾额,这五个字果决干练,斩钉截铁,很明显是一气呵成的,没有丝毫的犹豫,这也是郭体的标志性风格之一。当然,这也和郭老当时题字的环境有关。

吴仲超(中间)
1971年,故宫博物院重新开放,郭沫若和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等人都来到了现场。但在准备重新开放的时候,一个问题出现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故宫的匾额也难于幸免,原来的匾额被一块大白布给盖着,上面还写着三个大字“血泪宫”。
这样的匾额肯定是不合适的,于是工作人员想启用新匾额。新匾额需要新题字,这也预示着故宫博物院的新气象,正巧郭沫若就在现场,于是工作人员便邀请郭沫若题字。
对于这个随口一说的要求,郭老也没有犹豫,立刻就答应了。于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郭老挥毫泼墨,当即在几张纸上写下了“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据在场工作人员回忆,这几张纸是临时找来的,所以甚至有一面还打印了材料。

故宫博物院
郭沫若自然地翻过有字的那一面,在空白面一气呵成,写下了经典的“故宫博物院”。后来,经周恩来总理批示,故宫博物院正式启用了郭沫若题写的匾额,并延续至今,成为一块经典匾额。
拆除北京城墙成为遗憾,发掘万历帝陵备受争议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最负盛名的博物院之一,里面收藏有前清及以前的大量珍贵文物。郭沫若本人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与故宫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但郭沫若也因为自己的历史学家身份,遭到了大量的抨击与污名,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拆除北京城墙和发掘万历皇帝陵了。

梁思成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于是否拆除北京城墙,是掀起过一场争论的,当时,以梁思成为首的一派,主张保存北京城墙和古北京城,在北京城外另外建设新城;而以郭沫若为首的一派,则主张对于北京城墙进行拆除,这一方面是因为北京城墙代表的是封建“旧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北京城墙会阻碍北京的城市建设。
两派人士争论不休,都有自己的道理。后来,政府决定采纳郭沫若等人的意见,对北京城墙进行拆除。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对于北京城墙的拆除确实是一种遗憾,梁思成等人的观点倒是在今天得到了采纳。各地都在老城区外建设新城,对于古城墙则加以保护。甚至有的城市古城墙早已消失多年,也要修建城墙,人为制造旅游景点,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北京古城墙
但我们不能用今天的视角去凭借七十年前人们的行为,梁思成等人的思想确实是超前的,但他们的想法不免站在了纯粹的历史和人文角度,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情况。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北京又被确定为新中国的首都,大量的政府部门都需要办公场所,并且北京的发展速度会远超清朝和民国时期,城墙的存在肯定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北京的发展。
郭沫若主张发掘帝陵也是他饱受争议的原因之一。因为蒋介石在败退台湾时,将大量的中国珍贵文物也带了过去,比如翡翠白菜、清明上河图等,实在让人觉得遗憾。

郭沫若
为了缓和中国大陆珍贵文物缺少的尴尬窘境,郭沫若等学者主张对帝陵展开挖掘,因为皇帝的陵寝往往拥有大量的珍贵陪葬品。郭沫若等人把重点放在了明清两朝的帝陵上,因为相比于明朝以前的帝陵而言,明清两朝的帝陵保存得较为完好。
考古学家在商议一番后,决定先从万历皇帝陵开始,然后对所有的明清帝陵都进行考古发掘。1956年,在郭沫若和吴晗的领导下,对于万历皇帝陵寝的发掘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万历皇帝的陵寝终于被打开,这也是新中国发掘的第一座帝陵,里面的景象让所有在场人员都感到惊叹。万历皇帝朱翊钧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他的陵寝也建造得十分豪华,而且保存得十分完好,里面的陪葬品数不胜数。

万历皇帝陵
但还没等考古人员高兴多久,问题就出现了。因为陪葬品在地下封闭环境内保存得太久,突然接触到外面的环境,必然会受到破坏。但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考古人员很难对这些陪葬品进行保护,结果就导致大量珍贵文物因为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而被破坏了,实在是可惜。这次发掘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此后国家便不再主动发掘皇帝陵寝了。
拒绝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感情生活一波三折
郭沫若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备受争议,经常处于风口浪尖。但除此之外,人们对于郭沫若的私生活也是有很多的猜测,甚至有人称郭沫若的私生活极为混乱。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青年时的郭沫若
郭沫若确实经历了几段婚姻,但我们不能用今人的眼光去评价当时人们的做法。在那个新旧社会转换、社会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人经历几段婚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郭沫若,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观峨乡沙湾镇,他的家庭在当地还算不错,是个既是地主又兼营商业的家庭。因此,郭沫若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郭沫若的父母比较开化,他们让郭沫若上了新式的学校,接受新式的教育。

张琼华与郭母的合照
郭沫若的父母虽然在教育上很先进,但在婚姻问题上却比较守旧,他们仍然坚持包办婚姻。于是在郭沫若父母的联系下,一个名叫张琼华的女子进入了郭沫若的生活。从小接受新式教育的郭沫若,对于父母包办婚姻的行为非常不满,因此一直都十分抵触这场婚姻。
但在那个年代,父母对于婚姻拥有决定性的话语权,因此,在1912年正月十五这一天,郭沫若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与张琼华结了婚。张琼华是个典型的旧时代女子,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张琼华从来就没有读过书。

郭沫若与张琼华的新婚洞房
因此,郭沫若在结婚五天后便选择了离家出走,他以外出求学的名义离开了家,前往了成都。张琼华始终没有与郭沫若离婚,她不仅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而且独守空房68年,也让人感慨万千。
后来,郭沫若前往日本留学学医,郭沫若结识了佐藤富子,她是一名护士。佐藤富子作为日本的新式女性,很让郭沫若着迷,而才华横溢的郭沫若也深深吸引了佐藤富子。两人情投意合,很快就坠入了爱河。

郭沫若与佐藤富子的合照
1916年,郭沫若与佐藤富子相爱了,并给她取了个好听的外国名字——安娜。郭沫若和安娜相爱,这遭到了安娜父母的强烈反对。安娜为了与郭沫若在一起,选择与父母断绝关系。从1916年到1937年,安娜与郭沫若度过了21年的同居生活,并为郭沫若生下了四子一女。
郭沫若当时在日本的处境十分艰难,安娜为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随着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郭沫若便启程回国参加抗战了。郭沫若离开后,安娜只能独自一人在日本生活,因为日本和中国全面开战,安娜在日本的境地相当艰难,她还要拉扯几个孩子长大,可以说生活过的非常困难。

郭沫若日本留学时的合照(中间穿黑色衣服)
郭沫若早在日本时,就结识了来日本治病的于立忱。于立忱是个思想活跃的青年女性,而且喜爱文学和话剧,这恰恰就是郭沫若的专长。于是两人在接触后便情投意合,感情进展神速。但毕竟当时郭沫若还与安娜生活在一起,所以与于立忱的感情并没有什么结果。
后来,于立忱因为失去旅日的费用,而不得不于1937年回国,在疾病的折磨下,于立忱选择了自杀。也正是在这一年,郭沫若也回到了中国,他虽然没有见到于立忱,但见到了她的妹妹于立群。

年轻时候的于立群
于立群跟她姐姐一样,也是个新青年,并且是个大才女,书法写得也极好。于是郭沫若慢慢也喜欢上了于立群,于立群早已从自己姐姐口中得知郭沫若的才华,如今见面后更为之倾倒。于是于立群便与年长自己24岁的郭沫若走在了一起,并与郭沫若相伴一生。
对于郭沫若的感情生活我们不便做过多评价,但他的婚姻之所以一波三折,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离不开的,有些事情并不是他所能决定的。
谣言频出被批没有“风骨”,始终追随革命铁骨铮铮
除了在历史考古学和感情上颇受争议,郭沫若作为一个文人也饱受指责,近年来,关于郭沫若的讨论一直热度不减,其原因便在于郭沫若实在太富有争议性。

郭沫若
一些流言蜚语直指郭沫若本人,甚至有对他污名化的趋势。这些流言蜚语,大多都是未经证实的谎言,其出发点基本都来自于一点,那就是郭沫若缺乏文人风骨,是个喜欢谄媚和阿谀奉承的“软骨头”。
网友们经常喜欢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讽刺郭沫若,那就是“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指责郭沫若没有文人风骨。
当然,鲁迅先生肯定是没有说过这句话,毕竟现在网络上到处都是鲁迅先生的名言,而鲁迅先生本人恐怕都不知道自己原来说过这么多话。不过,污名郭沫若的这句话,倒可以称得上是网友编造鲁迅名言的开端了。

郭沫若
网友们之所以认为郭沫若缺乏“文人风骨”,主要是觉得他在权力面前丧失了文人的骨气,所写作的作品丧失了独立性,成为歌功颂德的宣传品。
这些污名郭沫若的人,有没想过,郭沫若除了文人名号外,还有另一个身份呢?郭沫若不仅是一位知识分子,更是一位革命活动家。他不仅响应过辛亥革命,而且后来始终站在共产党一边。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郭沫若专门发文抨击蒋介石的反革命行为。郭沫若还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在行军途中加入了共产党。

郭沫若
在那个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对于共产党进行了残酷的屠杀,郭沫若能在这种时候站出来抨击蒋介石,并选择加入共产党,这种精神试问有几人具有?那些嘲讽郭沫若没有“风骨”的人,能做到郭沫若当年的壮举吗?
一生题字无数成为经典,书法大家不应受到污名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郭沫若的书法,对于郭沫若的书法其实也有一些争议,网友们经常搬出康生的一句话来讽刺郭沫若的书法。
在这种说法中,康生在一封信中曾写道:“若论书法,我用脚趾,夹根木棍都比郭沫若写的强。”这封信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我们先不论康生本人如何,他的书法造诣确实深厚,因此网友们便用康生的说法来贬低郭沫若。

郭沫若晚年
但事实上,这封看似有鼻子有眼的信,却漏洞百出,既没有落款日期,也没有上下文。而且郭沫若当时担任重要职位,康生怎么会在一封信中嘲讽他呢,这不是主动留下证据吗?
郭沫若纵使有很多争议,但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却是无法抹黑的。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就曾为郭沫若正名,他生气地回应那些抹黑郭沫若不配给黄帝陵题字的人,“要是对于郭沫若的书法不服气,那不如走上大街,看看满大街的‘中国银行’吧!”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黄帝陵”、“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一个个重量级的题字,是证明郭沫若书法造诣最有力的武器。
郭沫若的书法气势磅礴,笔墨酣畅,充满着震撼人心的激情。这一幅幅书法也对应了郭沫若跌宕起伏的人生,他这一生中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事件,几乎成为了近现代中国的缩影。书法家郭沫若,不应受到污名!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