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中晚年为什么会那么惨?

[复制链接]
chouwa 发表于 2023-8-19 07:20:4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看了一下,早年家境还可以,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虽然流离依然有人照顾,为什么?后期甚至没有朋友书信来往。惨成那个样子?
全部回复3 显示全部楼层
旅顺的海 发表于 2023-8-19 07:21:0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的诗在他活着的时候,大家并没有很看重,所以才潦倒半生。
收录盛唐诗人的诗集《河岳英灵集》里面,也没有杜甫的任何一首诗。
一直到50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把杜甫的尸骨迁回河南老家的时候,请元稹写墓志铭,这个时候重新“发现”了杜甫。后来的文坛领袖韩愈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个时候杜甫才被世人所推崇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
李白的诗古风、绝句占了一大部分,律诗反而不太擅长。李白主要受魏晋的影响,“古诗”发展到李白,形成了一个高峰。而当时的“新诗”——律诗的高峰,在杜甫那里。
杜甫小李白11岁,到杜甫的时候,律诗的技法已经发展成熟,杜甫写了大量的律诗,成就最高的也是律诗。从当时的反映看,杜甫的诗甚至是超前于当时的时代,到了几十年后,大家才认识到老杜的水平是多么高,可以比肩李白。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苏轼说: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元稹说: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
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人很多,出将入相的人也不少,但就是潦倒落魄的李白、杜甫,为我们留下了千年不朽的诗篇。
浏次最览 发表于 2023-8-19 07:21:2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返乡省家,惊闻噩耗

公元755年,为了求官,已经在长安蹉跎了十余年的杜甫,终于被授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
11月,杜甫回乡省家,已经44岁的杜甫没有衣锦还乡的喜悦,但也有终于有了一份养活妻儿的工作。
谁知道,他正心怀忐忑的走到家门口,突然听到一声接一声的凄惨哀嚎,他听出,这似乎是自己妻子的声音。
杜甫本就忐忑的心彻底提了起来,再也顾不得左思右想,推门而入,只见已经红颜褪去的妻子正怀抱着一个孩童在哭泣……




1.官宦世家出身的杜甫

在我们的印象中,杜甫总是给人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似乎一生过得都很落魄,很多人便以为他出身贫寒。
其实不然,杜甫出身还是很高贵的,跟我们普通人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杜甫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代有名的酷吏杜周,晋朝名将杜预。
哪怕是在当时,杜甫的曾祖父就曾做过县令,祖父杜审言更是初唐名人,他父亲也是在朝官员,而母亲更是出身于有名的世家大族崔家。
杜甫是地地道道的官宦世家出身,青少年时期因为家庭优越,一直过着“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放荡生活。
也许是因为他祖父就是诗人的缘故,杜甫自小就受到了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所以七岁就能作诗,如他自己在诗中所写一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2.杜甫的四次远游

731年,19岁的杜甫开始第一次出游,此时的他正值少年,意气风发,徘徊吴越之地,历时数年,直到735年才回到故乡参加“乡贡”。
736年,参加完乡贡的杜甫来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名落孙山。
这时,他的父亲官任兖州司马,于是杜甫赴兖州省亲,在齐赵一带过上了“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
也是在这段期间,他留下了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出了他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742年 ,三十岁的杜甫暂时中断了在齐鲁燕赵间的游历,回到洛阳,迎娶了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为妻。




司农少卿相当于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官职显赫,与时代为官的杜家也只能算是门当户对。
2年后,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李白年长杜甫11岁,此时已经名扬四海,而杜甫也算风华正茂,二人一见如故,同游梁、宋之地,并约好下次一起游历天下,访道求仙。
又一年后,也就是745年,杜甫开始第四次游历,在齐鲁与李白相遇,二人携手同行,还互赠了诗篇。
3.长安求官

杜甫与李白辞别之后,便来到了长安,准备跟自己的先辈一样,踏上仕途之路。




以杜甫的家世,世代为官,原本以为在长安谋求一官半职的并不是难事,谁知道这一蹉跎就是十年。
747年,唐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这场考试。
谁知道,宰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号称天下贤才已经全部受到重用,没有任用的当然都是庸才,于是这场考试成了笑话,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正规的科举之路行不通,杜甫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 ,四处求人,但是依旧无人慧眼识才。
751年,唐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天地三大盛典,杜甫献上《三大礼赋》,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命其在集贤院待用。
因为集贤院主事者依旧是李林甫,杜甫仍旧没能得到官职。




直到755年,杜甫已经44岁,这才被授予“河西尉”一职,河西尉只是个不入流的小官,官宦世家出身的杜甫看不上,表示“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于是朝廷将之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虽然依旧不满意,但是为了生计,他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命。
4.老年丧子

同年11月,杜甫返乡省家,谁知道刚进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他的幼子竟然被活活饿死。
杜甫万分悲切,联想到自己这十余年来在长安的见闻,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老年丧子,伤心之余写下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上面写道:“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我好歹还是个官儿,享有特权,既不用服兵役,也不用交租纳税,儿子都活活饿死,那些老百姓又是如何渡过的呢?
5.晚年凄惨

就在杜甫省家的这段时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唐玄宗就带着杨贵妃仓惶西逃,没多久肃宗在灵武继位。
杜甫听说换了皇帝,便只身北上,准备去灵武投奔肃宗,谁知道途中遇到叛军,竟然被叛军俘虏,押送到了长安。




757年,郭子仪兵临长安,杜甫趁机逃脱,终于找到了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一职,所以后人称其为“杜拾遗”。
苦尽甘来,杜甫总算是简在帝心了,可以飞黄腾达了吧?
然而,他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又因为房琯一事,触怒唐肃宗,被贬放到了华州做司功参军。
两年之后,杜甫放弃了华州的官职,辗转到了成都,在严武的帮助下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也离开了成都,依旧是四处漂泊,幸亏路上所遇贵人无数,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770年,58岁的杜甫准备去投奔自己的舅舅,谁知道刚到耒阳,恰逢雨季,江水突然暴涨,杜甫只得停泊方田驿,足足五天没吃东西。
幸亏此县县令听闻杜甫大名,积极派人搜救,这才能没有饿死。
县令得知杜甫此前的遭遇,知道他已经饿坏了,便派人送上了烤牛肉和酒,让已经饿晕了的杜甫大快朵颐。




也怪这县令不懂养生,杜甫本来就空腹许久,再暴饮暴食,让杜甫根本消化不了,很快便死在了路上。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旧唐书》
杜甫为了求官,饿死了儿子,到底值不值得?

以前偶然看到这么一个问题,杜甫从三十多岁,就一直在长安求官,一直到44岁才好不容易谋得一个八品小官,可是这时候他的儿子都被活活饿死了,他这个官求得到底值不值?
杜甫有手有脚,又年轻力壮,干点什么不能养家?自己种地不行吗?就像他自己所说,相比其他百姓 ,他还不需要服兵役, 也不用交租纳税,为何非要去长安求官?
其实,这种想法放在当代,确实是这个理,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别说已经到了饿死边缘,就是家有富余,下田种地,工地搬砖都可以养家糊口,根本没有必要为了一官半职蹉跎十年。
可是,这些对杜甫来说,现代的想法对杜甫来说,其实是不符合实际的。
我们暂且不考虑杜甫的才华,只说家世,世代为官的杜家,若是他真的去种地,或者经商,这叫“自甘下贱”,很可能会彻底断掉子孙后代的出仕资格。
在阶级固化的封建时代,世代为官就是一个金字招牌,无论多么贫困,总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一旦为官,很快就能东山再起。
再者,杜甫幼子的饿死,对于杜甫本人来说,这完全是他没有想到的一个意外,富家公子哥出身的杜甫,根本没有想到他的儿子会被活活饿死。
若是知道的话,想必他也不会去种地什么的,他必然有其他的办法可以暂时渡过眼前的难关,比如投奔他的舅舅,崔家可不像他们杜家,家道中落,应该还是比较富裕的,否则他也不会在晚年去投奔舅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66i66 发表于 2023-8-19 07:21:5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安史之乱。
至于中晚年惨不惨,这个也是有标准的。如果是以吃不上饭,穿不上衣为惨,其实惨的时间也没有多久,主要还是在同谷那俩月时间,野菜都挖不到,生活没有一点保障。其余时间都没有特别惨,吃饱穿暖问题不大。老杜会写诗文,还有一堆亲戚和朋友,走到哪里都有救济,所以温饱问题一直都可以解决。
如果是别的方面的惨,比如回不到家乡,见不到家人朋友之类的,那确实是贯穿于老杜的后半生。老杜直到死都没能实现回家梦,晚年最好的几个朋友几乎凋零殆尽,最后病逝于一条小船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也是很凄惨了。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