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在书展“撞”作家丨黄德海:经典不是跟我们无关的东西

[复制链接]
自由使者 发表于 2024-8-22 11:58:05|来自:美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我们应该读经典”,似乎是个近乎真理的命题。但现实中,我们该如何实践?
评论家、《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新作《史记今读》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8月16日下午,《史记今读》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举行,黄德海、刘铮、肖海鸥共同沿着《史记》的脉络走到当下。
努力越过经典的高墙
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史记》?
活动之初,黄德海先讲了一个故事:孔子去世几年以后,他的弟子子贡当时已经成为中国首富了,名声很大,又参与政治,特别有名。有人对子贡说,你现在已经超过孔子了,为什么还要说老师特别好?子贡打了个比方,“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墙就是外墙,赐是子贡的名字,子贡的墙的高度到肩膀,“夫子之墙数刃”,围墙里的好东西你们都看不到,我老师的墙太高了,因此你“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黄德海表示,这不仅是子贡与老师孔子的关系,更是我们和经典的关系。其实大部分经典门槛非常高,也就是说“墙壁”特别高,不是就能一下子看懂,所谓读经典,要有方法。
“比如《史记》,我最早很傻,买了个白话文本,一个暑假看了一遍,现在想想,简直傻透了!没有注释是看不懂的,读几个故事还行,到了精深的没有注释根本不行。但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也想知道《史记》写什么,到底是怎么好?就是这个念头导致这几年写了一些关于古代的东西。其实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作为一名写作者,黄德海践行了一句很牛的话——“如果你想熟悉一个学科,就去写一本这个学科的书”。

活动现场 上海文艺出版社供图
刘铮则认为只有看到过去几千年留下的这些东西的时,才意识到当下感到困扰的那些东西,也许它像蜉蝣一样,是短暂的;而有很多更崇高、更伟大,也许更值得你花时间追求的东西。这或许就是经典的意义,它实际是在提供我们视野之外的一个东西。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自己在这个地球上有限的生命?如果你把时间尺度拉到很大,空间尺度拉到很大,每个人都会感到自己的渺小。我们作为人,有一个劣势,就是你会思考,这个世界上几十年,往多了说一百年,我想做一点什么?假如偶尔脑子里闪现过这样的疑问,我觉得经典就跟你有关系了。”刘铮说。
解读司马迁的生命之书
在黄德海眼里,写《史记今读》并非要证明自己的天才,相反,是证明自己的普通,写这本书是一个完全“放飞自我”的过程。
“我没有任何想法去把《史记》高精尖问题研究一遍,我只关心一个问题:司马迁带给我什么?他到底哪里比我伟大?《史记》里闪光的地方可以用在我这样一个普通人身上的,是什么?我最关心的是这些问题。”
写着写着,黄德海发现,如果不能理解这本书的性质,自己就没有办法真的学习,“我希望司马迁的方法成为我的,而不是教一个故事现学现用,他的思维方式也可以是我的,看世界的眼光也可以是我的。当然,我永远不会像他那么高明,但我希望有一个部分可以学习、传达,我把它传达出来、写出来。因此,我越写会越开心。”
《史记今读》黄德海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主持人肖海鸥回忆道,“我也完全能回忆起2022年秋天,德海在巨鹿路那间灰暗的办公室里满是杂书的座椅上,眉飞色舞讲巫史传统的心得,是在那个眉飞色舞的时刻让我决定,我要出这本书。”
在肖海鸥看来,《史记》是司马迁的一部生命之书,最打动人的是司马迁的“志”,他要把这本书写下来、留下来,甚至这个志不仅来自他自己,而是他继承了父志。他父亲临终前引用了《孝经》的话,“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司马迁怎么扬名于后世?他受李陵之祸,当时三个选择,要么赎钱,他没钱,要不自杀,他选择了宫刑,什么让他忍辱偷生的?什么让一个人坚持下来?这是最打动我们的,也是今天这本书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