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更喜欢苏东坡还是王安石?

[复制链接]
lfz3999 发表于 2023-8-19 06:26:0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在看《苏东坡传》,里面对王安石的描述感觉不是很客观,那么你更喜欢王安石还是苏东坡呢?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alleles 发表于 2023-8-19 06:26:2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岁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大气豪放浪漫潇洒的诗词,“一蓑烟雨任平生”真真是才气无双,李白之外没人压得住。
三十岁后,更喜欢王安石,因为对那个时代和那段历史了解更多了。
王安石,更被人记住的身份是一个东方大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宰相;苏东坡,则是一个“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大文豪,就任地方虽多有功绩,但在政治立场上是北宋时期的旧党保守派,站在王安石的对手一侧。
拗相公虽然和苏东坡同列唐宋八大家,但他本质上是一个改革家和思想家,相比国家的变法图强,个人的文学造诣他应该是根本不在乎的。倡立新学,确立各项法度都是为了富国强兵,他是一个一心为公,极有政治理想和抱负的政治人物。
在神宗时期的北宋,西北有西夏,北边有大辽,南边交趾,大理也并不省心,“三冗”问题严重,燕云故土未收,国家更需要的不是才华横溢的诗人,而是实干兴邦的政治家。


王安石变法对当时的北宋和未来的中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部分富国强兵的效果。可惜的是,变法没有大成,做到了富国,却没富民,之后的北宋也没有改变被北方邻居侵略的命运。
王安石变法(1069—1085)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进了军队建设,但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出现偏差,变法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加之朝廷“新旧党争”,使得王安石变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议。王安石被迫在七年、九年两次辞去相位。其后,在神宗支持下,新法仍基本推行。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子哲宗即位,高太后(宣仁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除置将法外,全部被废。
中国历史上首倡变法图强的改革家多数命运都是不太好的,商鞅被车裂,张居正死后被抛棺掘尸…因为他们需要打破既有平衡,与强大的既得利益者对抗,“虽千万人吾往矣”,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强大的神经根本不行。
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但国家留给他变法的时间并不多,十多年时间里数项改革领域全面铺开,操之过急导致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就成了必然。两杯毒药,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他一心希望新法能振作大宋,让“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却得罪了大半个官场同僚,从欧阳修到司马光,最终都成为他的阻力,就连王安石的亲弟弟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到了变法后期,王安石身边几乎已经没有可倚重之人,奋其一生落一个拗相公的名号,孤家寡人不过如此。
但不执拗如此,何以变法?!
不破旧时代,何来新秩序!?
虽然与横渠先生张载的治学理念不同,但王安石这战斗的一生可谓亲身实践士大夫如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用另一位近代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的话来说,王安石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只是受制于时代,主导一场超越时代变革的王安石代表“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士大夫阶层,他的变法在执行中存在与民争利等弊端,还无法完全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
如果生在新中国,王荆公又会如何??
一个闪烁理想主义光芒,又带有悲剧主义色彩的政治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王安石身上最吸引我的地方。
<hr/>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563912471550599168">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怀念唐朝,以唐朝为荣?
近现代史中学教科书之外的小段子—《剑桥中国史》读书摘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Lx7159 发表于 2023-8-19 06:27:0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安石。
要是以前肯定喜欢苏轼,苏轼潇洒不羁,文采斐然,又富有创造力。
但是历史看多了,我常常对变法者怀有极大敬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变法,重新分蛋糕。而王安石以超越时代的眼光变法,对抗旧党。最后落得个千古骂名。

贴一首王安石的诗
欢乐欲与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迟。
白头富贵何所用,气力但为忧勤衰。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
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可能荆川公也想过像苏轼一样潇潇洒洒,写诗作赋,可终究还是走上了勾心斗角的朝堂,以实现自己的变法之志,使国富民强。
王荆川千古。
zg185 发表于 2023-8-19 06:27:3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安石(1021-1086)与苏轼:(1037-1101)
论科举,王安石错失状元(文章用孺子其朋的典故),居第四名(状元杨寘,傍晚王珪,探花韩绛)。苏轼是嘉祐二年龙虎榜,(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居进士乙科(第二等)第十名,并非误传第二名,但是胜在年龄小(安石21,苏轼20,苏辙18)
文学,同居唐宋八大家之列,欧阳修评王安石: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赠王介甫》
将之对比李白韩愈(一说谢眺,个人倾向于韩愈,韩愈曾任吏部侍郎),诗歌方面以晚年为最佳,短板在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后世视为绝唱),但王安石是秉承文以载道,(文章为政治服务)前期文字以说理居多。苏轼天纵文字,才气纵横,自不必多说,诗词皆为皆为宋之高峰。二人皆为一代文宗。(如果有兴趣可以对比一下《上仁宗皇帝书》和《上神宗皇帝书》)
政治方面,中国古代史纵向对比,王安石是与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张居正并列的政治家,同时代和他对标的应该是司马光(对,就是砸缸,编《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有宋一代应该是王旦,王曾,李沆,赵普,韩琦,富弼(范文正公是参知政事,副相,苏辙后也为参知政事),苏轼甚至不如苏辙,为森么能和王安石打一个平手(变法前期苏轼为保守派,苏辙为改革派,也只是权宜之计,两头押宝)
作为思想家,王安石著《三经新义》,
作为官方教材,其思想以重道崇经、济世致用为核心,强调“文”与“道”“经”“政”的一致性
学术方面,包括《易解》《周礼新义》《尚书新义》《诗经新义》《礼记发明》《字说》 等经部六种;《熙宁日录》《老子注》《楞严经解》《唐百家诗选》等
真正做到文章起八代之衰,学术集九流之粹,借用一位知友的说法:
你混江湖的时候哥已经是个江湖传说(一代文宗)了,后世讨论哥的剑术秘籍(变法成败)的时候,你也就是个江湖传说  


作为具有强烈个性的文学家,王安石兼擅散文、诗、词,取得很高成就,尤以论说、书序、记、墓铭、祭文为突出。但他的创作还不止于此。有学者认为,包括王安石、欧阳修、苏轼在内的北宋知名文人,大多是集官员、学者、文士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达到“文章之美、经术之富、政事之敏”,成了宋代有识之士的终身追求。
这大概也是北宋特有的一种现象吧!
ggm 发表于 2023-8-19 06:28:0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
这是个好问题。好在,谁都能说上几句。大家也都爱说上几句。
至于答案,那自然是因人而异。
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东坡先生。不过,多数人,只知道东坡的才情,知道东坡肘子,知道苏堤,等等。东坡确实太生活了。当然,也有人知道他仕途不顺。但,也仅此而已。至于仕途如何不顺,又因何不顺,可能就说不上来了。
喜欢王安石的人,则不然。王安石固然文采斐然、书法了得。但喜欢他的人,更多是源于他在政坛的作为,那种为济世为民、富国强兵的果敢和决绝。近千年来,每有社会变革,王安石就会被人评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苏东坡更生活,王安石更政治。
不管如何,苏、王,都是华夏千古人物。他们身上,有中国人的灵魂。
关于苏、王,关于两宋,我在知乎连载的新书,可能会给您一些更好答案。
知乎用户节选:
     (50)
神宗十九岁继位。
表面上,大宋繁华锦绣,实际上却是外强中干、危机重重。
青年天子,血气方刚,踌躇满志。深受父亲的影响,他早就跃跃欲试了。只是,面对这庞大的帝国机器,从哪里入手呢?
他需要忍耐。
需要等一个人。一个和他有千古君臣之遇的人。
王安石。
只不过,王安石等待的时间更久。
终于等到了。
君臣相遇,胜却人间无数。
这君臣二人,很难说,谁影响了谁,谁又左右了谁。
那份默契、那份心灵相通,让彼此都陶醉。
有人就办法。有默契就有合力。
君臣一心,其利断金。说走就走,说干就干。公元1069年,赵佶出生11年前,神宗和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政变法。
这是项庞大的系统性地改革。
体系庞杂、内容丰富、涉及帝国政治从农业到商业、从百姓到官僚,从科举制度到百姓差役、从地方到京城等。
这是一场彻底的、全面的改革。
放在大历史中看,这或许是宋之前历代的最强变法,程度彻底、烈度空前,往前或许只有先秦的商鞅变法可比。后续的元明清三朝,或许只有晚晴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可比。
这又是场怎样的变法?
(51)
这是一场雄心勃勃的变法。
这里面,有神宗皇帝的雄心大志,他要比肩唐太宗,做一代大有为之主。王安石,则又拔高了神宗的目标,要比肩尧舜,做千古名君。
这里面,有王安石的远大抱负,融合了他在基层摸爬滚打的经验和思考。他卧薪尝胆数十年,多次拒绝朝廷入京的要求。
有人说,他是沽名钓誉,自抬身价。
或许,有这方面考量。
但,如果从他后来推动变法时,那种不顾一切、甚至不择手段的决心,我们更愿意相信他是在积蓄能量。
就为这场人生最精彩的演出。
然而,个人的精彩,未必是王朝的绚丽,更未必是国运的辉煌。
千古功过,任凭后人评说。
王安石变法,已历千年,虽已盖棺但仍未定论。各种声音、各种论调都有,而且都言之凿凿,似乎也都言之有理。
如果从富国强兵来说,变法是失败的。吃了这剂猛药,大宋帝国不仅没能康复、更没能崛起,可能还加速了灭亡。
如果,从变法本身来看,则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先进的商业理念、积极的财政扩张、金融刺激政策等。变法者对政府和经济两者关系的理解,让人叹为观止。
似乎,王安石是从现代穿越回宋代的改革家。
做人做事,最忌讳,不合时宜。
无论是超越时代、还是落后时代,最终都会遍体鳞伤。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生境界,本质上是一种悲剧。
(52)
王安石本人,也是话题人物、争议的焦点。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才高八斗,唐宋八大家有其一,诗词文章冠绝天下;
他脾气极大,清高自傲,固执己见;
他不修边幅,衣着邋遢,我行我素;
他胸怀大志,意志坚定,事不避难;
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嫉恶如仇;
他重情重意,待人真诚,直来直去。
这就是他,王安石,一个充满矛盾的人。
爱他的人,把他捧上云端。
恨他的人,把他踹入地狱。
这里面夹杂了太多的东西。
其中,有个东西叫道德。论人、论事,只要加上道德,就会变得无比的复杂。
道德是标准,道德更是武器。
当年,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激进蛮横地推动改革变法。朝廷上下,上至宰执、下至小吏,他把能得罪的人几乎都得罪光了。
从上到下、从京城到地方,那些恨他的人,提及他的变法,无不咬牙切齿。但若提及他的道德,很多人又都支吾不言,有的甚至心悦诚服。
司马光,王安石一生最大的政敌。
他们交往了一生,也斗了一生。
当王安石去世的消息传到东京时,司马光已病入膏肓,但仍大权在握。他挣扎着从榻上起来,老泪纵横之余,亲自上书皇帝,请求朝廷以最体面的礼仪厚葬王安石。针锋相对了一辈子,对于王安石的道德修为,他仍赞一句,正人君子。
这就是道德的力量。
这种力量,看似无形,却能强大到让对手无从发力。当你面对道德时,似乎是面对一垛海绵墙,无论多么用力,都无法将它击倒。
是非功过,就事论事而已。
多么简单的道理,做起来永远都那么难。
(53)
富国强兵。
首要任务就是搞钱。王安石的办法让政府直接赚钱。
就这条,司马光这样的老夫子,一辈子也想不明白。
在他们看来,朝廷的责任,在于教化民众,让人民有道德。人人有道德,人人讲道德,自然天下太平。让政府直接去赚钱、与民争利,怎么看都不是君子所为,也不是国家该干的事。
听上去很正确。可是不解决问题。
政府财政早就左支右绌、不堪重负,出现了巨额赤字。道德是个好东西,但能变成前线的军费、官员的工资?
司马光也想解决问题。
他认为,朝廷的法度没问题、祖宗之法也很完备。之所以出现问题,是人的问题,是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只要用人得当,问题自然解决。那用什么人呢?有道德的人。
呵呵,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王安石,是个干实事的人。他想把问题踏踏实实地搞定。
这就不容易了。
在任何时候,想干事,都是不容易的。
真正做事的人,永远值得尊敬。
把事情做成,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王安石就免谈了。他那臭脾气。
地利,无所谓有无。
好在,他有天时。
时代给了他解决问题的土壤。
(54)
这就得说说宋朝的商业发展。
有宋一朝,或许是中国古代商业文明发展的最高峰。
宋人重商、爱商、敬商。
商人地位前所未有之高。就连郑屠卖个猪肉,也能称为大官人。西门庆开个药铺、当铺等,也能称为西门大官人。至于穿绸、乘轿、参加科举,更是不在话下。
政府甚至鼓励高官、军队、士大夫经商,公务员里面的投资高手也是比比皆是。不考虑可能涉及的贪腐和滥用职权,就是这份宽容,也让人难以想象。
对于民间商业,政府更是宽容、支持、默许,乐得其成。
商业在国家生活中举足轻重。北宋中后期,无论经济繁荣程度、城市化率、商业税收占国家收入比例、海外贸易、商业行会等等,都是前所未有。
甚至,说宋人以商立国,似乎也没问题。
就拿海外贸易来说,可谓空前繁荣。
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是自由贸易港,完全对外开放,没有任何政策性限制。
政府按照港口大小分别设立市舶司、市舶务,类似海关,管理外贸秩序和收取关税。每年多少钱呢?北宋末年,海上贸易每年税收二百万贯,折合白银近一百万两。要知道,几百年后的明代隆庆年间,海关税收仅几万两而已。
这就是印钞机啊。
这就是,王安石当年面对的国内经济环境。
看着民间经济繁花似锦、海外贸易兴旺发达,再看看那些巨商大贾如鱼得水、富得流油,政府财政却捉襟见肘。王安石能没有想法?
当然有想法。敢想敢做。
(55)
王安石的做法就是,出动国家队。让政府直接进场。
比如青苗法。简单地说,以前青黄不接时,农民是向商家大户借贷,利息高不说,钱都让大户赚了。变法,让农民直接向政府借贷,不仅利息低,而且钱进了国库。
农民反正要借贷,利息低点不好吗?政府还增加收入。两全其美。王安石在地方做官时,就试行过此法,深受当地百姓欢迎。
为了变法,王安石说破了嘴皮了。
可惜,保守派就是不领情。
这是世界观的问题。
这就得说到北宋的儒学复兴和士大夫精神。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也只是位尊而已。后来又受道家、佛教的冲击,再经五胡乱华、东晋十六国,历南北朝,儒家并没有迎来真正长足的发展,前后徘徊而已。
唐朝建立,李家天子自称老子后人,尊道教为国教,儒家的发展再次受到牵绊。
北宋以来,随着程颢、程颐兄弟、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陆九渊、张载、司马光、苏轼等一批大儒的出现,他们重回千年前的孔孟之道,重新阐释经典、发扬革新经典。
儒学迎来了真正的高光时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横渠四句,震古烁今。每每读来,都让人心潮澎湃。这几句话,把那个灿烂时代,那群大儒们的精神世界挖到了根上。
这些士大夫,精神上高贵的一尘不染。
(56)
对于商业,士大夫更多主张宽容、包容、不干预。对于百姓,他们坚持不能打着改革、新政、为民谋利的幌子去骚扰,更不能容许政府与民争利。站在官的立场,即便大户也是民。吃大户,一样也是扰民。
在保守派看来,王安石的改革是能搞到钱,也会在短期之内让国库充盈,或许能解决政府危如累卵的财政危机,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富国强兵。
但这样的富国强兵,不是他们要的富国强兵。
代价太大、成本太高。
首先,扰民乱民、与民争利,会破坏民间的市场基础、打击民间的商业繁荣,让百业凋零、百姓困顿、民不聊生。其次,国家利字当前,会混乱人们的思想、错乱人们的价值,让整个社会脱离儒家的精神轨道。长此以往,危及国本。
如此选择,实乃舍本逐末。
对于变法新政,即便有天子全力加持、宰相铁腕推行,以司马光、苏轼兄弟等为代表的保守派,依然不屈服、不支持、不配合。即便罢官、贬谪,也在所不惜。
在他们眼中,王安石已背离儒家治世之学,是离经叛道,会将大宋带上不归路。
王安石,欲哭无泪。心中惆怅谁人知?
ytey3j47r4 发表于 2023-8-19 06:29:0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安石吧!不可否认,东坡先生的文采很好,我想若不是他的文采出众,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拥趸了,毕竟大多数人了解他都是从诗词开始的嘛。而我不是风雅之士,也不想附庸风雅,虽然我也很欣赏东坡先生的达观,但我更喜欢半山先生。他不逐名、不逐利,看出了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法,纵使前方有许多人阻拦,纵使变法让他从誉满天下到谤满天下,他也从不后悔、决然前行,“虽千万人,吾往矣!”
在我看来,东坡的文才很好,但半山也不差;政治眼光上,东坡别说与半山相比了,就是相比其弟也不如吧!而就私德而言,谁有能说东坡超过半山呢?可能我对于历史人物更看重私德,在许多人都反对变法、猛挖黑料的情况下,当时的人都不能对王安石的私德有半点指摘,许多抹黑多是后世无耻文人所写。要知道欧阳修在濮议之时都被攻击过私德有损,更何况党争范围更大的熙宁年间,试想一下,如果东坡支持的是新党,那我估计奸臣传里可能少不了他,毕竟章子厚也进了。诚然,“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很是令人感动,但谁让与东坡相比的是半山呢,他可真正做到了“一生一世一双人”!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先看了梁启超的《王安石传》,先入为主吧。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