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东坡会受到大家的喜爱?

[复制链接]
cq987 发表于 2023-8-19 06:02:0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苏东坡会受到大家的喜爱?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halczy 发表于 2023-8-19 06:02:5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恕我直言,苏东坡这家伙,在现代社会将越来越受人喜欢,现在还远不是个头。
其原因也不仅仅是乐观潇洒、文学成就高所能概括,因为这样的人在历史上也不少的。我的看法是:
第一,苏东坡有着完美的让人喜爱和崇拜的古代文人特点。
这个完美,不是指的他的作品、性格、人品完美,而是,他的特点完美。
从地理上看,苏东坡出身四川,在中原考中进士,在陕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河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为官或者谪居,在江西也留下很多诗篇,晚年遇赦还一度要湖南永州安置。这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古代现代的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说实话,江山需要文人扶,所以“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另一方面文人也要江山来扶。否则你如何解释杜甫诗歌成就最高的地方是夔州(奉节),而人们今天却大多只知道成都有个杜甫草堂。
从人生来看,苏东坡60多岁的生涯,在古代不短了,如果他真的死于海岛,那不算完美,会让爱他的人过于心酸。好在他最后的岁月终究遇赦返北,“曾见南迁几个回”,又圆满了,但很快逝世于常州,戛然而止,余响不绝,却又避开了二十多年后的靖康之变。他的人生几乎是被造物主安排得恰到好处。
他21岁高中进士,才华被所有人包括政敌承认,他享受过最高的恩宠荣耀,太皇太后用金莲烛送归,又曾经被关在监狱。一生有过困窘,但不缺富贵。比起逃难贫困的杜甫,想当官而不得的李白,苏轼有着文人中的完美履历。喜欢他的人,几乎不用去为古人担心,思考他的人生遗憾。
第二,苏东坡的作品有穿越时空和身份的神奇特点。
举个例子,我看到很多自媒体说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比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感人。这是故意在为了标新立异,煞有介事,他们没想过,为什么类似的主题,今人就最喜欢苏轼的《江城子》,而不是贺铸的《鹧鸪天》。因为……苏词有穿越时空的神奇,“小轩窗,正梳妆”是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场景。贺词“谁复挑灯夜补衣”则基本退出了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你说今天的读者读到哪个词句更会感动?
至于身份,苏轼是个封建文人、士大夫,可是他的作品却会让你不管是处于什么阶层,都会被深深打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不管后人是在承平盛世,还是兵荒马乱,不管你是成功者,还是失意人,都会从中得到深深共鸣。
举个例子,很多人说过苏轼的豪放算什么,谁谁的睥睨众生、指点帝王,谁谁的整顿乾坤,移星换月,那才是不可一世的伟岸豪放。——这样的评论,我认为都是因为年龄太小了,真以为自己也是个不世出的英才,能够改变同类命运。等你们一把年纪了,发现自己不算根葱,再去读,就会明白,剥离身份(英雄豪杰加成),谁才是真正的文学大家。
说来说去,为什么苏轼就是比别人更获现代人的爱?
因为看透了人生,他还是爱这个世界,更不会拿自己生命去为理想殉葬。——屈原跳江,何苦呢?
因为看透了人生,他可以不去掺和朝政,“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该我做事我就做好,不想理我就主动请求外放。——杜甫未尝一饭而忘君,何苦呢?
因为看透了人生,可是又需要这份俸禄养家,那就抓住每一刻属于自己的空隙去放松。“独求僧榻寄须臾 ”——对比陶渊明真的回去种地,何苦呢?
现代人绝大部分也不可能霸气地把辞职信甩主管桌上,说走就走。有人笑话苏轼总想归隐,总不像陶渊明那样真的做到了。殊不知这恰恰是苏轼能够让现代人感到共鸣的原因之一。
至于文学上的成就,那就不多说了,岂止文学,几乎所有的文化门类,人们都可以和苏轼联系起来,包括书画、收藏、美食、茶道、园林、养生等等,他的影响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所以不管是哪个成了显学,他都会被推崇,没办法。
owlzhu 发表于 2023-8-19 06:03:3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回答这个问题,我足足犹豫了一整天。
还是决定不犹豫了。
先歪个楼:我这个人有个恶趣味,喜欢在抖音上看小姐姐。有个小姐姐是我经常刷到的,叫奶黄包。
这个小姐姐很爱她的男朋友,也非常依恋男朋友。可惜所托非人,这个男朋友人品很差,对奶黄包也不好,屡屡伤害她。但是因为太爱了,她一次一次的选择了对伤害的原谅和对坏德行的视而不见。最终,还是以非常难堪的方式的分手了。奶黄包也患上了重度抑郁,并且严重的暴食催吐。小姐姐被折磨的只能选择休学。
人,在爱一个人的时候,会刻意忽略他不好的一面。
人,在试图塑造一个精神上帝的时候,也会刻意遮住自己的眼睛不去看他不好的一面。
苏轼,进入大众视野的,其实只是他的一两个侧面,而且是被人造阳光照耀和渲染过的侧面。月亮还有阴暗面,何况苏轼只是个人。如果看到了月亮背面像癞蛤蟆一样丑陋冰冷漆黑的坑坑洼洼,您还是觉得能够接受的话,这才叫真正的爱月亮。而不是仅仅片面的爱月光的温润如玉和月宫的浪漫香艳。
对苏轼也一样。
就苏轼的文章而言,梁启超的评价是:“纵横家之言也,词往往胜于理,其说理虽透达,然没乞灵于比喻,已足证其笔力之不足。其气虽盛,然一泄而无余,少含蓄......以东坡文比荆公文,则犹野狐禅之与正法也。”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同样都是改革家变法派,梁任公对王荆公别有所爱——我相信这个理由是站得住脚的——仅就梁任公这段评语来说,确实没啥毛病。相比较来说王安石的文章格调严峻,恢弘大气,化繁为简,苏轼的就显得有些狂生气,孩子气。当然了,前提是这两位相比。我向来认为王安石文如马龙,六边形战士,强者恒强,无懈可击。苏轼文如许昕,纵横捭阖,上天入地,但是和龙队相比,差了那么一丝丝,就一丝丝。
如果说梁启超有明显的风格倾向,那么袁宏道算是接近一碗水端平的。他对苏轼文章的评价:“今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其高文大册,人固不深爱也。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东坡哉?”跟王安石一比,苏轼格局确实小了一丝丝,就一丝丝。
再说苏轼的不走寻常路。
他总有点游戏人间的雅趣,但是,时不时的就用错了场景。典型的就是考试的时候作弊,想不起来典出何处,就是弟弟甩眼色打信号。苏辙是真的了解他哥啊,“笔管一卓而以口吹之”,苏轼秒懂,原来是《管子》。大哥,您是在考试啊,这么做真的好吗?去年考生在群里讨论复试题目,直接被人大除名了,苏轼现场作弊,实在算得上一个小小污点。
再说说谁也逃不开的“色”。
是否好色,似乎是现在评价古人的一个硬指标。元稹、白居易、杜牧就因为事实或者非事实的不检点,被网络黑出翔;李商隐林逋就因为事实或者非事实的不好色,被网络捧上天。我个人觉得,慕艾之心人尽有之,守之以礼就可以了。比如路过一个长腿黑丝的小姐姐,我一定会多看一眼,但是就一眼。在我的价值观里,多看一眼代表欣赏,但是多看两眼就是动物属性了。
苏轼好色吗?
从主流的宣传文案来看,他是不好色的。一辈子一个发妻,一个续弦。哪怕有青楼女子爱他痴狂,他也只是临别之际赠诗一首,发乎情止乎礼,妥妥的道德楷模,这样的东坡谁不爱啊。
问题就在于,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来看下面这首词:
《祝英台近》
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酒病无聊,欹枕听鸣舻。断肠簇簇云山,重重烟树,回首望、孤城何处。
闲离阻。谁念萦损襄王,何曾梦云雨。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要知欲见无由,痴心犹自,倩人道道、一声传语。
很明显的,他在想念着什么。想念什么呢?“谁念”,想念的是一个女子。他写这个词的时候从浙江金华出来,这个跟他有了一夕之欢的女子显然并不是他的妻子,我估计是苏颂送给他的歌妓。而且应该是苏颂自己养在家里的歌妓。一夜癫狂是可以的,苏轼是苏颂的客人,在古代让家里的歌妓招待贵宾是有这个陋习的。但是既然您都离开金华了,实在没理由再让这个歌妓陪自己了。所以苏轼词中话外颇有些恋恋不舍。甚至想让人再给那个歌妓传个话,请她相会。
这个事情在宋人眼里是正常的,但是用今天的价值观衡量,多多少少有点王某宏的意思。您看,他真的不是那么完美。
假如上面的可以原谅,再往下,您看看能接受不?
《荷花媚》
霞苞露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夭邪无力。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这个词,那真是车门都焊死的节奏了。这个词写的可不是荷花,而是一个叫双荷叶的女子。这个女子被老地主贾耘老看上了,花钱留宿。这首词是非常荒唐的,连我这么一个苏轼的迷弟都不太好愿意接受这首词,甚至我翻检文献试图证明这首词不是苏轼写的。遗憾的是,暂时证明不了。
下三滥的地方在于,双荷叶这个女子未经人事,贾耘老花钱要了她的初夜(后来据说带回家当了妾)。这首词描写的就是那个不堪的夜晚。“重重青盖下”,是指事前女孩子盛装,“千娇照水”是事中女孩子很羞涩  ,“好红红白白”呢?这句最恶心人:双荷叶是第一次,古时候没有避孕措施,红红白白是结束时候的样子。
这样的苏轼还招人爱吗?
我估计看到这里的朋友就要在心里打上几个省略号了。
更何况,在网络上被黑成海王渣男的白居易,居然也被苏轼引以为同道中人:“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樊素和小蛮是白居易的两个妾。我们听到的“小蛮腰”,就是指的这里的小蛮。
置于苏轼在行政能力、军事能力、改革能力上的瑕疵,姑且就不谈了。因为我估计这个帖子会引起不少争议,我不想把历史专业的同学一起卷进来。
总而言之,东坡的背面有西坡。 他不是什么圣人,他有七情六欲,他有缺陷不足,他有时代局限,他有名利钻营,这些都像太阳黑子一样,在他高不可攀的人文地位照耀下遮盖了过去,但是遮盖了的不等于不存在了。
我喜欢苏轼,也钟爱王安石,我知道苏轼不足,也知道王安石的邋遢。在知道了这一切以后,我认为我可以接受他的大部分缺点,可以正视他的大部分缺点,谁还没点恶趣味呢对吧?只要不用这些恶趣味去霍霍老百姓就可以了。
如果朋友您跟我一样,知道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苏轼,还是很爱他,那我自无话可说。假如,您只是被宣传文案所蒙蔽,只看到立刻他耀眼的几个侧面,甚至把他当成圣人,那我不得不说:崇拜有风险,相爱需谨慎。
blair 发表于 2023-8-19 06:04:1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问题。
依旧结论先行:东坡的言行是发自本真生命情感,不虚伪,不矫饰,内外洞达,光明磊落。
发而为行动,是为民谋福,平易近人;发而为文字,精光璀璨,直击人心。
而面对人生的苦难、命运的不公,他傲然独立,绝不被击溃,为后世无数人提供了精神力量。

1.他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以审美享受,心灵慰藉和精神启迪。
一个人被人喜欢,最基础的一定是他足够强,并且以他的能力可以去为其他人提供价值,也就是能够对世人有益。
否则就是,你再厉害,与我何干?
苏东坡一生创作了上千首的诗文词,这些作品,千百年来,照亮了无数处于黑暗和困顿中的人们。
从密州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到黄州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从黄州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到大庾岭的“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
这些几乎出自造化之手的,神秘绝艳的,能够震撼和照亮人心灵的文字,是东坡精神的外化,也是民众得以了解东坡进而喜爱东坡的载体。

2.他对待人生的智慧,给后人以启发。
即一个人,哪怕被人性幽暗所伤,他的心灵也不会变得阴暗扭曲;哪怕经历命运不公,他仍然可以以强大独立的姿态傲视苦难。
他的生命没有因风霜而枯萎,相反,而是变得更为丰盈、浑厚、蓬勃。
北宋朝政波诡云谲,新旧党争中有很多小人为了一己之利,比如吕惠卿曾多次打压东坡,东坡甚至遭到朋友章惇的算计,东坡那么聪敏一个人,深谙人心鬼蜮,但是他仍然没有被仇恨扭曲心灵,没有对政敌憎恨咒怨。
甚至后来打压他的章惇被贬海南后,章惇之子害怕东坡报复给他写信,东坡回信,称海南并没有那么可怕,让其家人放心。
而更重要的是,苏东坡面对苦难的傲然姿态。暮年苏轼被贬海南,写过一句诗:平生傲忧患,久已恬百怪。这正是东坡对苦难的态度。
已故的苏轼研究大家冷成金先生说过一句话:
当人不再单纯地同命运作斗争,而是将同命运作斗争当作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的手段的时候,命运消失,境界显现。境界不是否弃命运,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涵容和观照命运——一种形上价值的涵容和观照。
这是东坡对自我力量的绝对坚信,他以主人的姿态,睥睨着苦难的人生和无法把控的命运。
如此,凡所经历,皆为资粮,无常的命运便成为发展个人境界的手段。
苏东坡正是这样,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经历,并没有摧毁他,相反,他以强大的主体意识,转不测的命运为个人的境界,最抵达了他在精神之路的终极。
那里澄明、高远、浩渺、寥廓。
我们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可以略窥一二。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苦雨终风终于消散,明月高悬,天海之间,一派澄明辽阔,这更是暮年苏轼心境的澄明。
苏轼对苦难命运的不屈,对苦难解决之道的探索,都为后世无数遭受命运凌虐的人们,提供了精神的支撑和化解的方法。

3.他仁民爱物,平易近人。
苏轼在朝其间,因新法改革与人产生了政见上的不和,很多人说苏轼很蠢,其实苏轼不管是反对彻底实行新法,还废除新法,都是站在于百姓是否有利的立场上的。
他在地方任职其间,也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在密州救蝗灾,在徐州亲自带领百姓抗洪,在杭州建苏堤。甚至在他被贬的时候,也在尽其所能为百姓谋利,在黄州救弃婴,在惠州捐助修桥。
苏轼写了大量关心民生的诗歌,其中对苦难中的百姓的深切同情,对严苛赋税和官吏不作为的讽刺非常辛辣。
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讽刺官吏们,高高在上,对百姓的灾难袖手旁观。
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其二》)
这是讽刺朝廷赋税严重,百姓不堪重负,致使乡村寥落。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荔枝叹》)
这首《荔枝叹》是他被贬惠州所作,要看一个人的人品,往往要看他失意的时候的表现,东坡在暮年被贬荒蛮之地,已是低谷中的低谷,可他仍然心系百姓。甚至不惜为百姓发声,而得罪权贵,指名揭露官僚争新买宠,厚颜无耻的行为,可见苏轼仁民之心。
苏轼虽然才华横溢,位及人臣,但是他从来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大人”“老爷”形象,而是平易近人。
他自己说,“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他在被贬的黄州、惠州、儋州结识了很多平民朋友,有农民、歌姬等等。
相传苏轼贬官海南,遇一老妇,安慰苏轼曰:"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里人因呼此妇为"春梦婆"。
宋苏轼《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一个平民老婆婆,就这样留在了苏轼的诗文中。
只有深爱人民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热爱。

4.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他的所言所行,都是基于本真生命情感,因而真诚洒脱,极具人格魅力,这一点是基于他哲学上的“情本论”。
要深入了解一个人,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了解他的本体论。
一个人的本体论,就决定了他的世界观、方法论、具体行动,比如,我们现代社会中流行“唯物论”,即物质第一性,所以强调理性精神,实事求是。
东坡不仅是一个诗人、词人,他是北宋蜀学的代表人物,哲学造诣很高,一套完整的哲学系统。
在东坡看来,“情”一个人生命底层的东西,驱动一切的生成发展,具有本体的意义,被称为“情本论”。
苏轼把情看作人类最根本的自然属性,所以在他的人生观价值体系中,情感就具有最基本、最重要的本体论的意义。在苏轼看来,政治理想也好,人伦道德也好,都应根于人情,而不应违背人情。(莫砺锋《苏轼与人生》)
所以,在苏东坡这里,一切的言语、选择、行动,都是发自人性,发自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涌动。
他在《思堂记》中说: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
苏东坡的诗文何以能够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这与他所言皆为真心真实感受、真实想法,他是坦诚地、无所顾忌地喷薄而出。
苏轼的“情本论”则充分尊重人的本然需求,情本身,具有巨大的内驱力,一旦人能够真正做到遵从内心的生命情感,那么他的现实行动也会有强有力的支撑。
这个人在行事过程中也会是风神潇洒,自如自在,极具魅力的。
通俗一点说,这个人内外通畅,不拧巴。
后来清代张问陶称东坡:“宋时多拘儒,惟公有生气。”正是因为东坡充分尊重、发挥自己内在的生命情感,他的生命活动才能呈现出鲜活的生气。
情为本体,在外则体现为真性情,一言一行,皆发自本身的生命情感,没有扭曲、压抑、做作、虚伪,这正是东坡巨大人格魅力的根源。
真正打动人的,从来都是发自本真情感的作品和行动,而虚伪、矫情,总是会被轻易地拆穿,厌恶。

总结一下,最后一点“情本论”是根源,即东坡的言行都是发自本真的生命情感,外显为行动、为语言,故而风神洒落,仁心宽和,傲岸不屈,文字璀璨。
wmywind 发表于 2023-8-19 06:04:3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鼓舞自己的东西。你可以看到乐观、可以看到彷徨、可以看到睿智。
vfi10863 发表于 2023-8-19 06:05:0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知道大家喜欢东坡什么,我就觉得他身处逆境,处之淡然的态度很棒。一直影响了我好多年。
要说喜爱,我觉得一个会做饭,会种地,也会写文章,写出绝美诗词的人,怎么会不招人喜爱呢。并且为人幽默风趣,诙谐亲和,人生阅历丰富,时不时散发人格魅力,闲暇时杯盘狼藉,忙碌时躬身自耕,还不忘记搞些小发明。
更重要的是,他总是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就很了不得了。
这个男人,除了不太会阿谀奉承,官僚作风,仿佛无所不能。
东坡多帅啊,从人格魅力到气场胸怀,是个不可多得的偶像派啊。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