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李泽厚对苏轼的这个评价:“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

[复制链接]
unitar 发表于 2023-8-19 01:19:1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先生似乎对苏轼的文艺成就评价不太高,以下是原文: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摘自《美的历程》之《苏轼的意义》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xhpzjcom 发表于 2023-8-19 01:20:0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答主都在彰显自己的浮躁吗?
您们哪怕再往后多看一行字,都不会说出这种话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南京电信 发表于 2023-8-19 01:20:1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如来看看苏轼本人对屈、陶、李、杜四位大诗人的评价。
1.屈原
苏轼年轻时曾经过湖北秭归屈原故居,当时被改建为屈原庙,但年久无人维护,早已荒废。苏轼感慨万分,写下了《屈原庙赋》,回顾了屈原的一生,并歌颂了屈原高洁的品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惸惸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而后经过忠州时,当地和屈原本身并没有关系,但老百姓十分尊崇屈原,并建立了一座屈原塔,苏轼随即写下一首《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可以看到,年轻时的苏轼对于屈原的精神品格是极为景仰的,以至于将屈原视为士大夫最崇高的精神榜样。而后从苏轼的一生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苏轼如同屈原那般高洁而坚韧的一面。虽然他对屈原的作品本身评价不多,但实际上精神品格也构成了诗人作品的很大一部分。
2.陶渊明
苏轼对于陶渊明极其崇拜。只要提到陶渊明,几乎都是吹捧。他不但到处搜集陶渊明的诗,还一再点评并学习。可以认为对陶渊明的学习构成了苏轼本人淡泊而恬适的一部分。
例如《东坡题跋·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生怕自己把陶渊明的作品读完了就没了:
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余,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在弟弟苏辙的《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中,苏轼曾给苏辙写信说: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苏轼喜欢的诗人很少,只喜欢陶渊明。认为即便是李杜相比,也有不如之处,还专门和了陶渊明的诗一百多首,就算到了晚年还仍然想从他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可谓喜欢到无以复加了。这些和诗在苏轼的诗集中能看到,这里不贴出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因为被贬而四处辗转时,时刻不忘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他甚至为《归去来兮辞》不能像宋词那样唱出来,感到可惜,专门将它改编成了《哨遍》一词,并和朋友在干农活的时候一起唱:
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 使家童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苏轼的书法真迹《归去来兮辞》:


3.李白
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苏轼对李白、杜甫的评价更高于陶渊明,认为有了李杜使得“古今诗人尽废”:
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
此外,苏轼对李白的评价总体和前人差不多,认为李白是才华横溢的谪仙诗人。
如《李白谪仙诗》:
佳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
《沿流馆中得二绝句》:
李白当年流夜郎,中原无复汉文章。
《水龙吟·万里》:
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八表神游,浩然相对,酒酣箕踞。
《王定国诗集叙》:
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虽然后人时常用苏轼和李白相对比,例如王国维言:“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实际上苏轼对李白的直接学习不多,两人更像的是超群于时代的天才气度。但从苏轼的评价来看,他对李白的才华还是万分敬佩的。
4.杜甫
上面苏轼已经将李杜并列为古今诗人第一了,而单就李杜二人而言,苏轼对于杜甫评价更高,原因在于杜甫的人格精神更为伟大。
还是《王定国诗集叙》: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东坡题跋》将诗中的杜甫和文中的韩愈、书法中的颜真卿、画中的吴道子并列:
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而在《书唐氏六家书后》评价颜真卿的书法时,也不忘把杜甫拉出来夸奖: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类似的评价还有很多。苏轼不仅对于杜甫的诗,更对于杜甫忠君爱国、虽身处困厄仍不忘忧国忧民的人格有着很高的评价,并同情其坎坷的遭际。
有趣的是,苏轼写过一篇《书子美屏迹诗》,抄了一遍杜甫的《屏迹》诗,然后当成了自己的诗:
“用拙成吾道,幽居近物情。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杖藜从 白首,心迹喜双清。”“晚起家何事,无营地转幽。竹光团野色,山影漾江流。废学从儿懒,长 贫任妇愁。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子瞻云: “此东坡居士之诗也。”或者曰: “此杜子美 《屏迹》诗也,居士安得窃之?”居士曰: “夫禾麻谷麦,起于神农、后稷,今家有仓廪,不予而 取辄为盗,被盗者为失主。若必从其初,则农、稷之物也。今考其诗,字字皆居士实录,是则居士诗也,子美安得禁吾有哉! ”
与之类似的是,苏轼十分欣赏杜甫诗中的生活情趣:
子美诗云: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东坡云: 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黄四 娘独何人哉? 而讬此诗以不朽,可以使览者一笑。
晚年还经常以杜甫自比并自嘲一番,如《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
“晚年更似杜陵翁, 右臂虽存耳先聩”。
此外,苏轼有时还故意给杜甫挑刺,说他哪里写得不好,如《记子美逸诗》:
“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向来云涛盘,众力亦不细。呀帆忽遇眠,飞橹本无蒂。得失瞬息 间,致远疑恐泥。百虑视安危,分明曩贤计。兹理庶可广,拳拳期勿替。”杜甫诗固无敌,然自 “致远”以下句,真村陋也。此取其瑕疵,世人雷同,不复讥评,过矣。然亦不能掩其善也。
<hr/>总体而言,苏轼最喜欢陶渊明,对杜甫评价最高。
我个人认为,在文学创作上,苏轼对前人各种成熟风格多有学习,集众人之长;在体裁上,苏轼诗词书画文章,无所不能;在精神品格上,同时结合了儒释道三家,既有豪情万丈,又能安于困苦。苏轼算是一位集大成者,这也是苏轼伟大之处。但单就文学上的创造性而言,苏轼大概还是不如屈陶李杜的。
苏轼所擅长的几种体裁中,词的成就高于诗文,而苏轼并没有专心作词。即便在宋词之中,苏轼也并没有取得李杜在唐诗中那样至高无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宋之后的元明清是戏曲、小说的时代,诗词的创造力陷入低谷,使得苏轼的影响总体不如以上四人。
这既是时代较晚的优点,同时也是缺点。若苏轼生得更早,未必会低于上述这些人。但相比绝大多数名留青史的文人而言,苏轼仍然是不可企及的高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zgjk 发表于 2023-8-19 01:20:2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题目完美展示了什么叫“断章取义”。
人家说“苏轼的文艺成就不算太高”,是相比下文提到得“屈陶李杜”。也就是三千年的文人里,他进不了前三,只能排第五。在屈陶李杜之后。
不是在王维白居易辛弃疾之后。是这么个“不太高”。
题主有什么意见吗?你是一直觉得苏轼比屈陶李杜还高吗?你问苏东坡他自己敢承认吗?
w66133 发表于 2023-8-19 01:21:1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文的本义不是题问者断章取义的意思,而是欲扬先抑强调苏轼的人格魅力。然而,人格却正是李泽厚最不该扯谈的话题。
李泽厚先生自比乞丐,在金庸死后发出了“有件事至今未忘……岂能六千美元作乞丐打发”的诘问。然而正常乞丐不会因为别人给的少或者不给心怀不满,只有下流乞丐会这样。
而且这不满暗暗惦记好多年,早不说迟不说,等对方刚死就一吐为快。说好的“无话可说”呢?
一个人品连乞丐也不如的先生,也来评价光风霁月的苏胖纸。他不配,也不见得懂文艺。“其实,李的人品本身并不算太高。”而金庸的六千美元已经过于大方。
如何看待李泽厚悼念金庸文章称其小气?有空理解苏轼去,大可不必理解李泽厚对苏轼的评价。纪念高贵者,忘却鄙陋者,这才是自古以来美的历程。
永不死机 发表于 2023-8-19 01:22:1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这个评级已经是很高了。说他不高,要看和谁比,屈、陶、李、杜是什么人?是中国文化尤其是诗词文赋的巅峰啊。要和他们比肩才算是高,无疑是说只有成为顶尖才算到高的范畴里。纵观中国文化历史,文人墨客多如繁星,苏轼被排在第五,还说不高?!
苏轼“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其中每一样都需要耗费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才能有所成就,他却样样都能,成为文艺全才。比他文学成就略高一筹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哪一个可以做到既专又博?
所以我觉得题主的问题中缺少了比较对象,使得李先生对苏轼的评价变了味了 。
评价原文: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见。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