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秦始皇粉丝这么多?

[复制链接]
xxdddd 发表于 2023-8-19 00:12:1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题主说:“记得13年以前网上关于秦,秦始皇的评论态度都以负面为主。现在嬴政粉已经多得难以忽视了。而且吹秦吹始皇都形成套路了。希望能看到现状原因的分析而不是吹秦套路123……”
我想说:“其实秦黑诞生的原因和秦吹诞生的原因差不多。彼此彼此罢了。”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xinzhyu 发表于 2023-8-19 00:12:3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始皇是一个原生家庭受害者自我救赎的绝佳学习范本。
不可否认古代人的家庭观和表达爱的方式和现代截然不同,更不用说他所处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大乱世。但即便如此,嬴政的原生家庭,依旧差得让人目瞪口呆:还没出生就被亲生父亲抛弃,多年被人打压嘲讽,明明是无辜的稚子,却长期处于生死危机之中,好容易回到母国,结果父亲死了,母亲沉迷声色,宁可和情人生孩子也不管自己的死活,所谓的大功臣更是政治上欺压他,生活中让他长期顶着“野种”的恶名,手足兄弟也背叛自己,他几乎没什么可以放心信任的亲人。
一般人处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就算不死也会发疯吧?在手握大权、别人的生命随便拿捏的时候,有几个能确保自己做到尽量保持理性、不残害无辜呢?很多皇帝生活环境比秦始皇好多了,可是他们依旧管不住自己。
秦始皇做到了。
诚然,他长期顶着残暴的恶名,但更多的强调的是他穷兵黩武、修建长城、焚书坑儒(存在争议),而不是因为家庭导致性格有问题,因为性格有问题而做出各种暴虐昏庸的事情。不少人说,自己的原生家庭如何如何,所以自己的性格存在什么问题基本解决不了,但顶着这样大精神摧残的秦始皇,居然不仅没有被负面情绪吞噬掉,反而在执政期间维持了极高的理性,甚至盛怒之余依旧听得进别人的意见。
更不用说他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对远大理想的坚持,长期坚持认真工作,保持着改变世界的勃勃雄心。很多人的经历还没有他悲惨,就已经选择了摆烂,可是秦始皇在没有心理医生的前提下,用高度的自律将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有,但是从一个皇帝的角度来说,他尽力了,也给了超满分的答卷),真的非常不容易。
秦始皇的人生经历也带给了我一点启示:到底怎么样,才是真正解决原生家庭问题?
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治愈原生家庭≠你变成不同于父母的天使≠你不会再因为原生家庭有一丝一毫的情绪」,没情绪那是伟人,而且是入土几百年的那种。
而且就算有情绪,也不等于没有能力过好人生。
个人观察,治愈原生家庭的方案大致有几种:

  • 最优解是总结并超越原生家庭,这类人是真正做到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走向了更大的世界,继承了家庭的优点修正了家庭的缺点,不出意外前途无量,大概率能把日子过得比父母好得多。
  • 次优解是和原生家庭达成和解,这类人虽然做不到第一波那么厉害,但把当下的问题彻底解决后,原生家庭甚至有概率给自己提供一些助力。
  • 中等解是最大限度降低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诚然,偶尔想起来还是难受痛苦,不过至少不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可以保持基础的开心快乐。
以上三种严格来说都属于「治愈」,只不过区别在于:一个不仅恢复健康还打通了任督二脉;一个把病症都治好了;一个可以永久保持身体正常,但需要定期服药。
目测秦始皇个人层面属于第二到第三种,政治家的层面是妥妥的第一种。
古人没有心理医生,尚且可以在那样高压的环境下变成更好的自己。咱们作为踩着巨人肩膀的现代人,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由了,做不到功勋卓著,至少也抱着努力生活的态度,好好经营自己的每一天。
以上就是我欣赏秦始皇的理由,他是我自怨自艾妄自菲薄时的激励。
zah1111 发表于 2023-8-19 00:12:4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辛弃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有人问他:“孙权不会打仗,对曹操称过臣,晚年还瞎搞,这么猥琐的人,你为什么会赞美他是英雄?”
辛弃疾答道:“至少面对强敌,孙权敢打,敢重用周瑜陆逊去打,不像本朝既不敢打,还迫害敢打的武将。孙权当然算不上千古江山无觅的英雄,但却是陛下当前最该学习的榜样。”
screets 发表于 2023-8-19 00:13:2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始皇有粉丝才是正常的,像秦皇汉武李二朱八这些人,如果哪天他们没粉丝了,就说明中华民族死了。
秋之舞 发表于 2023-8-19 00:14:2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现在民族主义者们终于可以发声了,而不是舆论氛围都被一群媚外主义者掌握。
古代强人君主被现代后代推崇,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只要是有古代历史的现代国家,民间对于古代强人君主的推崇,都是很常见的事情,相反的,清一色的不推崇,才是很诡异的事情——
换而言之,这个国家的舆论氛围连自家的古人都不推崇了,这个国家的民族主义基本上也走到头了。
或者更彻底点说,这个国家民族也走到头了,该被消灭了。
说的难听点:
对于那些不介意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血统,甚至于是黑色的肤色的人来说,现阶段的民族主义舆论氛围的确难受,因为他们追求的是绝对的自由,所以就算自己的孩子肤色是黑的,他们也要追求自由,所以民族主义会让他们难受。
但是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你还觉得难受,那么只能说你双标——
一方面你讨厌民族主义叙事,一方面你又讨厌自己的血统不能延续。
哪有这种奇怪的双标?
所以答案只有一个,你习惯了过去几十年来的去民族主义叙事结构,只是你不知道这种叙事结构是故意的,现在这种去民族主义叙事结构消失了,但是你还没缓过劲来而已。
另外——
按照某些答案的逻辑,人类工业时代之前的所有统治者都不应该被推崇——因为你穿越回什么时代,日子大概率连现在的猪狗都不如。
所以他们最好也能做到这一点,而不是对于中国的君主万分摒弃,对于外国君主津津乐道。
qaz8888 发表于 2023-8-19 00:15:0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人们开始客观的看待他的功与过了,不再一味地说他昏庸残暴。
虽然他称得上残暴,但比不过大多数皇帝。
比起刘彻,他爱惜武将;
比起李世民,他不杀兄弟、侄子;
比起赵光义,他能留亡国宗室;
比起朱元璋,他不杀开国功臣。
当这些皇帝都能被称为贤君、仁君、圣君、明君,怎么他就非得被冠以暴君之名?
这不对。
秦始皇伟大吗?
伟大,也不全对。
因为他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伟大。
01「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成功者

说起我国的统一,大家一定会想到秦始皇嬴政,因为他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华夏的人,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以皇帝自称的人,两千多年来都传颂着他灭六国、大一统的功绩。
不过,这份功绩并非完全归于他这一代,因为他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成功者。
秦孝公时期,广发求贤令。
卫国人商鞅自告奋勇,携《法经》前往,分别用「帝道」、「王道」和「霸道」游说秦孝公,但秦孝公不为所动。
直到商鞅第四次,畅谈富国强兵之策时,秦孝公两眼放光,听得不亦乐乎,二人畅谈数日。
商鞅这时候已经知道秦孝公的野心,是要在当今争霸天下,所以对帝、王、霸三个耗时太长的学说不感兴趣,来直接的富国强兵。


商鞅:终于找对主子了~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以《垦草令》为序幕,开启了两次变法,(虽说商鞅后期也比较惨)。
变法使得秦国经济空前发展,兵强马壮,用法家思想的官僚政治代替春秋的贵族政治,「阳儒阴法」的政治模式为汉朝所继承,深深影响了中华名族的发展。
之后秦惠文王在这个基础上又灭了秦国以南的巴、蜀、苴三国,并屡屡击败关东列国。到了秦武王与秦昭襄王两兄弟这代,又继续着军国主义,将秦国的实力推到了列国之首,几乎再无一国能够独自战胜秦国。
秦昭襄王被称为「超长待机王」,因为他在位长达 56 年,享年 74 岁。
但有意思的是,他 18 岁继位时大权一直被掌握在其母亲秦宣太后与其舅父魏冉手中,这一晃就是整整 41 年。
但好在这两位秦国的实际执政者最终并未致使王位易主,在秦昭襄王的努力下也算是平稳交接。
这位「超长待机王」不仅熬死了自己的长子,次子安国君也在正式继位 3 天之后去世,孙子异人则又是在继位 3 年之后去世,然后就轮到了曾孙嬴政,前后 4 年就这么换了 3 任秦王。
可以说,嬴政之前几位秦王对军事有执念,而军事的强大,是秦始皇统一全中国的最大基石。
商鞅变法推行的郡县制度和中央集权,使得秦始皇灭六国一统中华后,治理国家方面有「作业」可抄。
(是的,中央集权不是秦始皇搞的,是商鞅,秦始皇只是抄作业而已。)


商鞅巡视秦军,这才是能一统六国的雄狮02 韬光养晦,识人用人

嬴政 4 年前,还在赵国当人质,继位这年不过 12 岁。
几乎是直接从其曾祖父手中接下了这个空前强大的王国,他在秦国可以说毫无根基,没有一丁点犯错的资格,稍不留神就被「停机关服」,轻则死于非命,重则有亡国之危。
嬴政虽然登基,但是没有实权,因为必须要等加冠之后才能参政。
一般列国习俗是,20 周岁加冠。
唯独秦国是按 22 虚岁来算,这就意味着嬴政要平安地度过未来的 9 年,才能亲政。
这时的他可能连秦语都说不流利,对庞大的秦王宗族来说更像是个徒有其名的新贵。
卫国另一能人、商贾,吕不韦,因奇货可居资助异人成为秦王,也成为了秦国的丞相。
少年嬴政尊称吕不韦为「仲父」(也不知道真假)。
嬴政这么做,示弱和笼络的意味更重。
身为相邦兼秦王仲父的吕不韦有权摄政,国家大事都由吕不韦独断,这让这个唯利是图的权臣继续膨胀。
他竟还在后宫私通了寡居的太后,也就是他的老相好,也是嬴政的生母赵姬。
不过他也觉得小秦王一日日成长,与太后的这份关系不能再这么下去,毕竟当年义渠王私通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就没什么好下场,落得个身死国灭。
于是吕不韦却做了件更出格的事,那就是将自己的门客嫪毐伪装成宦官送给了太后,任由太后将其封为彻侯(二十等爵中最高一等),还偷偷生了两个儿子,在封地之内声色犬马,甚至还公然自称是秦王的「假父」。


嫪毐:背对着群臣,才更彰显我秦王假父的气质而吕不韦自己呢?他高调地效仿了战国四公子,招募了三千门客,蓄养了一万家僮,这规制堪比一国之君。
又学着诸子百家令门客们著书立作,挂名主编了杂家新作《吕氏春秋》。
此时的秦国虽然名为天下第一强国,但其内部实际上经不起任何稍微大点的损耗,因此嬴政如履薄冰。
谁都没想到这 9 年以来他一直是在韬光养晦。
许是参考了其曾祖父秦昭襄王的教训,不想被架空 41 年。
嬴政在此期间明里暗里扶持了一批效忠自己的能臣,这其中就包括吕不韦的门客,楚人李斯。
李斯是荀子的弟子,钻研法家学问,见六国皆为颓势,便到秦国寻找机会,吕不韦赏识其才华,任命为郎官。
李斯没有满足,找到与秦王面基的机会游说,鼓励嬴政早日谋划灭六国的大计。
与嬴政说,现在秦国强大,大王贤明,周王室卑弱衰微,六国互相征战兼并,还没有订立合纵联盟,此时是最好的出兵时机。


大大大大大王,臣李斯,有话说~李斯一番大说特说,深得嬴政心,必须升官,任命李斯长史。
李斯再献计,可暗中派遣谋士(放现代就是间谍)以财物渗透列国贵族之中(搞腐败),那些不能被收买的会被刺杀(特种斩首行动),这样就能好好用离间计。
这样一国的能人都被国君排挤或被秦暗杀,贵族被金钱笼络,这时候就再派遣良将大兵攻打,所到之处,秦军如摧古拉朽般攻城略地。
正因为李斯的「反间计」,减少了大规模的秦军伤亡,又一次「深得嬴政心」,继续升官,
嬴政拜李斯为客卿。
李斯能出主意,但是执行不能让他去啊。
与李斯出现在嬴政面前的时间差不多的,还有曾服务于赵国的谋士姚贾。
姚贾是魏国大梁看门人的儿子,出身卑微,韩非还说他曾是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不过这不是诋毁,而是事实。
姚贾说实话,正是这反间计害的,被赵国驱逐的,然后来到了秦国讨生活。
谋士的工作,四处游说,出主意,还有一部分就是刺探各国国情,这活儿现在也叫间谍。
嬴政这一看姚贾,这不妥妥的,间谍,不,是国之栋梁吗?
在深入了解过姚贾的能力之后,嬴政想,这个瓦解列国内臣的重担就交给姚贾吧。
姚贾接命,用重金贿赂楚、燕、赵、魏四国政要,瓦解各国联盟,嬴政大喜,升官,封为上卿。
同时,李斯加入嬴政之前,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私下的一些勾当,嬴政了如指掌,只是没有实权之前什么都干不了。
秦王用人和谍战,这国内国外,有没有点锦衣卫和 007 的味道。
李斯主内,姚贾主外,全天下的消息尽在嬴政眼前,正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所能做得到的,秦昭襄王在 59 岁之前可都还是战战兢兢的。
这都是嬴政正式掌权前,给自己物色的能臣,可谓知人善用。
03 平叛乱,加冠亲政

在秦王加冠前一年与当年,秦国先后发生了两次叛乱,第一次是王弟成蟜,第二次是太后的男宠嫪毐一党,两次均以失败告终,没泛起什么水花。
嫪毐为假宦,按嬴政这情报系统,早知道了。
但逐一查证后,梳理清楚了来龙去脉,知道与吕不韦相关,只能按兵不动,等时机成熟,将计就计,来个「一箭双雕」。
所以加冠前向外发出假消息,有人告发嫪毐为假宦。
但嫪毐不知道啊,想着先发制人。
谁知道都在嬴政的设计之内,最后嫪毐被四马还是五马,给车裂了。


士兵:王上,假父嫪毐我给您绑来了,请您发落有意思的是,虽然没说吕不韦参与了嫪毐的叛乱策划。
但吕不韦此时并没有丝毫的反抗,而是积极配合了平叛的前期工作,这就很说明问题。
吕不韦这个时候,可能已经被嬴政架空或者说捧杀得差不多了,朝中支持他的人并不会多,因此只能听从翅膀硬了的嬴政的摆布。
而且,此战中论功行赏的竟然还提到了宦者,说明嬴政早早地就将身边的宦者也都培养为可用的亲信,并教授武艺,以备非常之用。
叛军根本威胁不到年仅 21 岁的嬴政,远在雍城的他顺利加冠,正式开始亲政,几个月后叛军残部被彻底消灭,太后被幽禁于雍。
尚未亲政的秦王在第二次叛乱中充分展示了身为政治家的卓越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解决。
嬴政对吕不韦心存仁慈,感念扶立先王,在平定叛乱一年以后,只是罢免了吕不韦相邦之位,没有杀他。
而且还给他保留了河南洛阳十万户的封地,一户都未减。
十万户什么概念呢?假设每户 5 口人,那就是 50 万人口,当时华夏诸国的总人口不超过 2000 万,秦国的总人口大概也只在 300-500 万之间。
说到这里,其实嬴政是真的仁慈,可吕不韦却作死。
洛阳是当时秦国的东大门,临近三晋还有楚国。吕不韦到了洛阳不过一年多,列国宾客使者在此期间相望于道,都想请他去下一个国家出仕。
嬴政表示很生气,明明已经不追究吕不韦的罪责了,他竟还敢明着跟外国人交好,不安分啊。
于是嬴政写了封信训斥道:「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信里要将吕不韦流放至蜀郡,吕不韦看完怕嬴政对其痛下杀手,于是饮酖而死。


吕不韦:嬴政这年轻人在想什么!算了,还是自杀吧免得惨死04 善待六国能人,得关中良田

这个时候,嬴政大权在握,开始筹备灭六国了。
都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即使不打仗,粮食也是各国君王的心头事。
在嬴政改元当年(就是登基但没有掌权),韩国看秦国这架势,吞并六国是迟早的事了,为了使秦国缓下吞并自己的步伐,出了个馊主意。
让秦国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最终拖垮秦国。
韩国就派本国的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国,凭借水利专业知识,给秦国出主意,说修一条引泾水东注洛水的渠,长达三百余里(折合 700 公里以上),可以为关中农业灌溉提供水源。
明着是专家,暗地就是韩国间谍,而且是死坏死坏那种。
秦国官员正愁粮食问题,一听拍手叫好,还得是专家,说的有道理。遂即同意开挖。
这可是一项大工程,韩国朝野上下都认为这样大的基建,肯定是能牵制住秦国的人力、物力,最后也修不好。
哪成想,郑国是真的水利专家,不是砖家。
兢兢业业在秦国修渠十来年的郑国,最终没能隐瞒住「间谍」的身份,郑国也摊牌了,据理力争,说,如果渠成,泾河中淤积混浊的水可以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碱地,面积可达四万多顷,从此关中成沃野,再无饥荒。
一般皇帝,哪还听你说这个,直接杀了。
但嬴政最终命令郑国继续把渠修成,并命名为「郑国渠」。
6 年后,后勤补给充足的秦军,第一个灭的就是韩国,不费吹灰之力。
如果不是嬴政宽广的心胸,韩国自然是灭不了的,更别提统一天下。
继韩国之后,赵国、魏国也都灭亡了,而南方的大国楚国,是秦国唯一的强敌。


秦军来也,六国休狂05 爱惜武将

收拾完三晋,嬴政叫来武将商议,攻打楚国应当动用多少人马。
李信和王翦这一少一老两名将军,一个说是 20 万,另一个说是 60 万。嬴政采纳了李信的说法,命其与蒙恬带 20 万兵力灭楚。
王翦知嬴政不用自己后,脾气还挺大,谢病归老于频阳。
出兵之初,李信、蒙恬一路凯歌,但很快就被楚军击败,战死了七个都尉,秦军败走。
嬴政得到了这个消息,大怒,但他并没有急着杀败将,而是亲自跑到上百公里外的频阳当面去请老将王翦出山,对着王翦认错,原话是:「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这个王翦也是要面子的,居然推辞道:「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嬴政恳求道:「已矣,将军勿复言!」
王翦进一步提出了条件:「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嬴政只好客客气气道:「为听将军计耳。」
知道王翦有多无礼吗?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