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多活十五年会不会成为从开国到亡国的第一人?

[复制链接]
qq1981 发表于 2023-8-19 00:08:0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秦始皇多活十五年会不会成为从开国到亡国的第一人?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ztl1981 发表于 2023-8-19 00:08:4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能说,如果始皇帝多活十五年,他干的再差也不可能差到胡亥这样。

举个例子:

陈胜等人在二世元年七月就开始举兵反秦,可秦二世到了周章等人的军队已经逼近咸阳,才开始正式组织军队“平乱”。

这期间,有使者说山东有叛乱,有博士说应该发兵平叛,秦二世管了吗?

人秦始皇帝再怎么着也做不成这种行为吧?

秦廷在秦二世等人的一通乱搞之下,还能在“平乱”上取得一定的成就(“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钜鹿”),换了始皇帝,我觉得肯定可以干的更好。

至少三年亡国这么离谱的事情是干不出来的,再不济也能撑个七八年或者保留秦地。
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胜自立为楚王,居陈,遣诸将徇地。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

谒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吏。后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上悦。武臣自立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沛公起沛。项梁举兵会稽郡。

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钜鹿。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博士诸生三十馀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二世喜曰:“善。”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叔孙通已出宫,反舍,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 以上论述不包括那种“判若两人”的情况,你说始皇帝在那多活的十五年变得和胡亥一样,甚至更差,我不排除有这种可能,虽然我感觉可能性很小。
tjjiori 发表于 2023-8-19 00:09:1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晚年嬴政认识到大秦帝国的问题主要是在六国贵族改造、官僚队伍建设、思想意识混乱三方面。
帝国统一后驰道、长城、阿房宫等各项基建项目陆续进行,战争摧毁了原有的一切,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中心。从嬴政到地方官僚对建设热情高涨,在特殊的选拔机制下,这种建设热情变成了建设比赛,中下层官僚惧怕落后同僚招致上级或皇帝的不满,这种不满往往意味着官员无法升迁,甚至有贬官或罢官的可能。所以中下层官僚在实际建设工作中出现竞赛风和虚报风。官僚之间的恶性竞争造成极大的人力与资源的浪费。
针对这些问题嬴政在骊山召开会议,学习《商君书》,结合《商君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偏。骊山上嬴政问邯郸郡守为何那些官吏瞒报虚报,邯郸郡守回答「上有所好」。骊山会议以纠正存在的问题为主,要求各地郡守齐至骊山,商讨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但王绾上书事件的出现,使得嬴政与丞相王婠的矛盾激化。嬴政认为在上下建设秦国过程中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是难免的(始皇实录有御诗「行路虽盩厔,人亦可胜天。」两句)。王婠对中层和基层官僚非常了解,他回乡参加一次婚礼时问一位秦军老吏生活如何,秦军老吏答道「吃不饱饭」。王绾对自己家乡的情况做了一点调查。王绾在与地方郡守谈话中根据自己的调查,说「必须制止这种一团漆黑的建设,饿死了这么多人陛下与我是要进历史的」,但并不是每个郡守都这么认为,当场也有人提出反面意见。王绾认为必须统一各地郡守的认识,当夜给嬴政上书,在这篇上书中王绾说「赖陛下之力有此泼天之伟绩,圣明无过陛下,下臣之过亦为陛下所查。南阳郡所为可称荒谬,积粮不顾黔首死活,致使陛下背负骂名,此辈皆该杀」嬴政看后对中书令赵高说「王绾所书皆罪人,何不罪己?王绾所书唯忧,偌大秦国,岂无喜耶」亲题为「王丞相之意见书」传抄与会大臣阅读,一时群臣大骇。会议的方向由整顿吏治、纠正错误,转移到了讨论王绾的这篇上书。客卿李斯言道「王婠奸贼当诛之。所以不美,乃吾等未及陛下之智,错会陛下之意所致」嬴政闻之道:「此嫽人也」而后王婠罢相,李斯先为廷尉后居丞相。会后嬴政对王婠的意见命中书令赵高调查,赵高的部分结论与王婠相同,赵高因此被嬴政认为是王婠的人,大骂一顿并冷落数年。(实录有御诗「横眉冷观宇内事,春风化雨乐安康。」两句)
六国贵族虽居咸阳但仍念昔时之高位,有的还与六国叛乱余孽暗中勾结,因此嬴政认为很有必要对他们这种错误思想和行为进行纠正。首先是在咸阳宫开经筵,由秦国官吏讲解法家思想与秦律。六国贵族在听完后深刻认识到秦庭的强大和嬴政的威仪,许多人主动交代了自己过去错误,六国贵族听完九九八十一天的经筵后各自写了「吾过批判书」。经筵的影响只是对于贵族,文化界的纠偏对于法家文化的发展和六国移民的影响才是深远的。六国各国治国思想不一,天下百家兼而有之,是故国家败亡。所以文化界首先开展了批儒批王,评法尊韩非的行动。史官以秦宫藏书为主编纂新秦史,新秦史以秦国为中心,以商鞅韩非思想理论为指导,将统一六国作为历史的终极任务,秦国统一的根本原因是将法家思想与秦国实际相结合,也就是法家思想秦国化。新秦史的出现代表法家史学在秦朝史学界占据统治地位,这为嬴政焚书做了重要理论准备。文化界另一件重要的事件就是傩戏「范蠡去官」事件,这是整肃傩戏的开始,也是秦国的一场大混乱到来的导火索。
先是,嬴政看六国贵族经筵所书,大善,以为此辈无患矣,与其大宴咸阳宫,其间嬴政谈及齐威王时,伪故齐王田健言邹忌巧柬之事,李斯言今天下大治,然国政亦难。嬴政想起齐威王故事,言道齐威王广纳言路是贤君也,今寡人亦广开言路,殿上之臣能面刺国政之过者封万户侯,能书国政之过者封千户侯。一时群臣皆呼陛下圣明。初时六国贵族仍心存疑惑,嬴政命李斯登门劝说六国贵族上书,并附嬴政手书「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又发诏云「知者当言尽所知,闻者可以戒之矣」,六国贵族遂始上书。其间田健尤其上书热情高涨,他在一封上书中说「臣等本山东愚人,不通秦之政律,今经筵之所学实如再生,于之秦之政律亦有所得,我山东亦有如陈轸之才者,愿三生以报陛下再造之恩德」。据《秦东野语》记载田健私下对人说,「尔等上书皆言九卿之下,敢言三公者一二人。此即小大巫祝之论,小巫祝者乃三公九卿,其虽有过终不至大错。而能乱国者,大巫祝之过也。今有敢言大巫祝之过者否?有,请自健始。」这封上书和小大巫祝之论引起了嬴政和李斯的注意,他们认识到事情正在起变化,纳谏正在朝相反的性质发展。嬴政以秋狩之名,召三公九卿于甘泉宫谈论对纳谏一事的态度,多数人以为应当反击。嬴政以为时机未到,要求他们对纳谏一概接受,让那些六国小丑们全都自己跳出来,再进行集中处置。
而后燕人高渐离出演博士叔孙通所编傩戏「范蠡去官」引发了咸阳一场大地震。范蠡在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迅速感受到勾践对他态度的转变,有时意见相左时甚至能感受到杀机。故第二年范蠡以「十指连心痛刹人」为由去官而走。李斯告诉嬴政「范蠡去官」的实质是为王婠罢相鸣不平。嬴政此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六国贵族的改造彻底失败了,必须要对这些人进行处理。经李斯与廷尉商议,叔孙通、高渐离发配骊山修陵,面刺者发配南海、交趾,书刺者发与蒙恬修长城,其它言及秦政之过者由廷尉府一一治罪。
「书未完,但不续」
lingli125 发表于 2023-8-19 00:09:4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秦朝超过一半的国土是秦始皇亲手打下来的,一堆答案比李隆基真的合适吗?要这么生拉硬拽的硬套历史,李世民活过李隆基是不是也要被媚娘给篡了权?
秦始皇最好的比照就是汉武帝。
少年上位,初期傀儡。亲政之后,培植自己的军方少壮派嫡系。伐国拓土,开启中央集权,定立统一体制。对内弹压旧贵,削弱血统世袭传统。封建势力畏惧中央军实力和帝王声威,虽有怨言却不敢轻举妄动。但众多战争工程浩大,移民规模处于高位警戒值,透支民力,海内虚耗,国政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在拓土移民之前,执政前中期人口都逼近峰值,人口与土地矛盾尖锐,面临马尔萨斯陷阱,二人可以说共同点很多。
当然,有不同点。秦始皇是以吏为师,尊法家。但儒家博士一直活跃到二世时期,儒家一直也是一股秦廷力量。汉武帝是以儒取仕,尊儒家。可汉武帝是外儒内法,酷吏治国。
两个人都是军事战略大师,一半的国土是自己打下来的。战争就是俩人的长项。
汉武帝时期,关东流民一度高达二百万人,丞相差点为这事自杀,这个其实比秦朝更凶险。但就是因为汉武帝本人还压得住这局面,所以史书在这里着墨就不太多,显得好像不是大事。汉武帝晚年的“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并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形容,而是当时的局势就是这样。可因为汉武帝晚年罪己诏后政策调头,以及其继承人逐渐转向与民休息,所以没有像秦朝那样崩盘。
再看秦二世在干啥:
上台俩月,杀光秦始皇所有子女。政治是残酷的,皇家无亲情...但秦二世这么干,两千年的帝制社会,也就这一个案例了。他连姐姐都不放过。以至于二世死后,想找出个能凝聚秦廷人心的皇子都没有。秦宗室是被秦二世给一屠。
然后他又修法,让赵高把秦律更改的更加严苛,不顾自己刚刚继位,关东黔首未集的局面,继续推动秦始皇晚年的高风险工程。像骊山陵工程,秦始皇都死了,已经葬入陵寝,胡亥又只有二十岁出头,完全可以停下。但他不。
后来他又不问政了,觉得人生苦短,决定及时行乐。到陈胜吴广起义了,情报人员说这是叛乱的就杀掉,说这是闹土匪才能活命。儒家博士也是,说这是叛乱的就逮捕,说这是闹土匪的就免官。他听不进去军事情报,而且让底下人不敢说出真实的情报...秦始皇会这样吗?
由于耽误军情,秦军主力一直没有进行及时调度。地方戍卫军节节败退,周文打进了关中。这下藏不住掖不住了,二世才发现自己有性命之忧。这才让章邯把骊山刑徒临时编组成军队抗敌。苦秦苛政之人,为秦续了一把命。章邯打退周文,秦朝军队转为上风。秦军主力也被调回腹地平叛。
这个时候,原本为秦始皇设计苛政的李斯,都看不下去了,谏言胡亥停掉阿房宫和骊山陵等工程,被胡亥断然拒绝。纵然这些工程是秦始皇发起,但秦始皇会不会到关东大规模席卷式反叛的情况下,还搞这些?秦始皇搞完了郑国渠才开始发动统一,统一七年之后才开始搞宫陵长城。秦始皇会不会像胡亥一样,一手内战,一手徭役,同时进行?
形势刚好,二世又把李斯给杀了。是李斯在给章邯、司马欣、董翳做后勤支援。李斯死了,胡亥和赵高连章邯军队的后勤补给都给断了。要知道,章邯这个时候是和叛军做大决战啊。三大战役的节骨眼断自家军粮是何等操作?蒋公惊呼自愧不如...章邯等人不放心,让司马欣回咸阳探探局势,结果司马欣从咸阳逃回军营后,得出结论是李斯死了,赵高当了丞相,连他们这些在前线拼杀,属于进行时的秦朝支柱将领也要清洗,于是决定临阵投敌。秦始皇能干这事?
然后,秦朝军队全被坑杀了。赵高指鹿为马,又杀了秦二世,并且否掉了秦朝的法统,自降为秦国,企图向反叛势力认怂讨安,结果被子婴杀掉。反叛势力也没放过子婴,还是屠了咸阳。秦始皇能这样?
刘彻70岁,朱元璋69岁,康熙69岁,乾隆87岁,忽必烈80岁...这些个开疆拓土的皇帝,在位时间长,哪怕晚年弊政丛生,也没见就立马崩了。秦始皇是第一个连挑六局实现统一的皇帝,可以认为他统一后的政策是有问题的,但质疑他的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就像怀疑一个学术上硕果累累的老教授是小学生伪装的一样离谱。
否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叫历史虚无主义,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因为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更强调社会规律,反对唯英雄论,但社会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决策,选择顺应规律,或者逆反规律,对历史的客观作用还是存在的。不唯历史人物作用论,不等于否定历史人物作用。
显然,胡亥集团的表现,是逆反正常规律的表现。秦朝灭亡,他有绝大部分责任。
当然,秦始皇也有一部分责任,那就是他晚年的苛政。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秦始皇修长城,修阿房宫,修秦始皇陵,修直道,开发五岭,禁书坑儒,罢黜长子,北夺河套,以吏为师,法家治国,我们可以第一时间想到的,秦始皇最被诟病的事件,都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二年之后。那么,如果秦始皇只活到秦始皇三十一年,他还是暴君吗?
这些都是秦始皇最后五年才启动的。秦始皇的决策存在问题,但这些并不是出于他本人什么“暴君”本质,所做出的一惯性决策。而是一种在历史形势的应激下,有意识的决策选择。他是试图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哪怕方案可能并不奏效。这是面临新生的国家形态,一种缺乏经验下的应对抉择。所以才是集中于最后五年集中上马。否则,他45岁以前是个明君,45岁以后是个暴君,那是否任何人都可能今天是个好人,明天就会原地变成个混蛋。那今天谴责坏人的人,又有什么道德立场保障呢?
正因为这是一种管理决策,哪怕它的效果并不好,出现了负面作用,它依然是在秦始皇本人,基于曾被历史证明过的,丰富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管理经验,进行有效风险管控,可掌握的预期目标之中。我们看书中的历史人物,一笔就是数月。实际上,那是其本人每天的微操,以及不断调整修幅的目标管理和风险管控。他们与动态历史存在持续的互动与博弈。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奏牍字数有几万至十几万字,一百多斤,他会像胡亥不问政?就这么划等号,硬安同样的结局了?
就像汉武帝,二百万流民,一旦与关东政治问题相结合,爆发为军事问题,恐怕依然是摧枯拉朽的颠覆力量。但是有些帝王可以管控住这种局面,有些帝王就管控不住,甚至火上浇油,进一步逆规律而行。这个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秦始皇既然是在最后五年,才出现了苛政举措,那么谁又能保证,秦始皇多活十五年,甚至二十年,他不会降低政策的高压严苛程度,或者扭转政策方向,进而缓解这种压力局面,像汉武帝一样。或者在最后的几年十几年,也做出颁布罪己诏这样的行径,彻底扭转路线呢?如果政治家的决策是一条线一样从头到尾不变,他就不是政治家。如果政治家是可预测的,他也不是政治家。
不是说秦始皇一定不会亡国。这样说也是英雄主义。任何人都可能亡国,也可能不亡国,这是一个众多复杂因素叠加影响下的概率问题。没有人任何一个人能百分百脱离这个概率。如果说谁百分百不会,或百分百会,那都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但基于秦始皇过往的军事和政治成就来看,他大概率不会亡国。因为他们会因时而动,因时而变。奥运冠军很少是靠临场发挥异常蒙来的,而是靠日常大量的训练和经验,以及一点点适配这种职业的生理与思维天赋。政治家也是。秦始皇、汉武帝这类,虽然不是严格的创一代,但也是创二代。他们把前人的基业成倍扩大。与守成之君的守二代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没法简单和其他皇帝去套。
说秦始皇多活十五年,依然会亡国,是因为他的政策。但他的这些政策是最后五年才制定,是不是说他少活五年,就成了千古完人?显然,这就成了薛定谔的亡国之君...别说历史唯物主义,整个一个历史静止主义,全看他死的那一刻恰好处于什么动态节点...
kninja 发表于 2023-8-19 00:10:2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会,真就以为反胡亥啊
azhe666 发表于 2023-8-19 00:11:0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宗不死,禄山不反!
如果唐玄宗早死15年的话。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