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时代是否被考古证明为信史?

[复制链接]
龙岗数据1 发表于 2023-8-19 00:03:1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闻原文:京华时报讯(记者张然)尧到底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还是确有其人?其都城在哪里?昨天下午,中国社科院、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国新办举办山西陶寺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宣布,“尧都平阳”正在走出传说时代成为信史,尧舜古国文明不再是传说,多年考古形成的一系列证据指向陶寺很可能就是尧的都城。
遗址与尧都相当契合
发布会上,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全面介绍了陶寺遗址37年来尤其是近10年的重大考古发现与部分研究成果。1978-1985年陶寺遗址揭露了居住区和墓葬区,发掘墓葬1000余座。其中大贵族墓葬6座,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已经出现了王权,这些发现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1999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合作,在陶寺的考古工作围绕寻找城墙为中心。2002年之后陶寺遗址发掘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12年之后又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已发掘面积约8000平方米。
王巍指出,一系列的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遗址的内涵、规模和等级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相当契合。
尧舜古国正走出传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工作队队长何驽指出,陶寺是最初的“中国”。中国最早的国家社会不是夏朝,而是“帝尧邦国”,甚至更早。
何驽指出,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悬案:尧舜禹时代是否存在?它是不是一个传说时代,是不是信史?这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挥之不去的。说陶寺很可能就是尧的都城到底有哪些证据?
何驽列出了几大证据。
首先,陶寺遗址出土文字可以自证。陶寺遗址出土的一把朱书扁壶上有“文尧”二字,是陶寺城址为尧都平阳的文字自证。
再者,陶寺城址考古资料可与文献中关于尧都和帝尧的史迹系统对应。
还有《竹书纪年》传说尧母庆都感于赤龙而生尧,尧曾梦攀天而上。陶寺早期元首墓中出土的龙盘,画面中赤龙攀天而上,恰似相关传说的生动写照。
“初步形成的相对完整的考古与历史文献对应的证据链,不由得使我们相信,陶寺都城遗址就是尧都。”何驽说。
王巍指出,尽管目前还不到“一锤定音”的时候,但目前没有哪一个遗址像陶寺这样与尧都的历史记载等方面如此契合。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jackboy 发表于 2023-8-19 00:03: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文明都是循序发展的,夏朝的体量已经是苏美尔和阿卡德的总和,很难想象中国是一夜之间发展到这个水平的,在这之前一定有一个发达的邦国时代

目前的二里头遗址考古,已经基本证实了4000年前古代中原”大洪水“的真实性,所以即使大禹不存在,古中原人治水的那段历史也真实存在,
即使二里头不是夏都,那也是夏朝这个复杂的酋邦制国家的重要成员

比起信史这个历史概念,”最早的中国“这个概念更具有意义
历史和考古是两套语汇,在许多国家都存在,我们论证”最早的中国“,只要出入不大,不一定要和历史传统划等号
陶寺同理,学界”陶寺是最早的中国“的呼声并不比二里头小,至于那位君主叫不叫”尧“,并不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但尧舜禹这一叙事传统,在形式上必须也一直坚持,不能丢弃。禹即使不是那个治水的国王的真名,那禹这个人物的起源和那场治水也密切相关。


我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为了防止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干那些很坏的事儿
良渚发现水利工程了,就迫不及待的论证大禹是良渚人
明天是不是也得论证炎帝黄帝都是良渚人呢?
干这事的人到底再想什么呢?
yilaipan 发表于 2023-8-19 00:04: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老祖宗工程都是学官包揽的,拿了国家的钱,是要出成果的。
成果有两个,“是”和“不是”,领导肯投钱是有万二分信心开大,开小就是打领导的脸。
“牵头的项目打自己脸,同级面前怎么抬得起头?怎么竞争中央委员?”
学者也许会说实话,但学者做不到能说话的位置,能说话的都会体谅领导。
王之一站 发表于 2023-8-19 00:05:3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尧字,包括那个甲骨文的尧字是一个无法证实的字形。因为那片甲骨上就写了两个字“尧入”,可能是个人名,无法从文义上判断这个就是“尧”字。目前可以明显确认的尧字大多是战国文字的字形(看了考证为“文尧”二字的文章,论证时提到了两件西周早期铜戈上的墨书“尧”字,其实那也是人名,而且字形与战国的尧更不类)至于甲骨文是不是这样,不好说。但是,简单地用甲骨文、金文可疑的“尧”字,以及东汉时期《说文解字》的字形来讨论,很不可靠。


甲骨文中所谓的“尧”字,实际上并不一定对
另外那个“文”字,很多学者支持,当然在字形上有道理,但也很可疑,有些人也许听过清末学者通过甲骨文金文字形考证出《尚书》中的“寧王”实际上是“文王”讹误的经典论述。实际上为什么会讹误呢?因为早期一些金文中的“文”字中间部分是有一个“心”字的。这个“心”字也可以写作一点、一个圈、一个v形或者一个x,总的来说,“文”字中间是有笔划的,代表人身上的纹身。早期金文少有例外(早期金文实际上一般代表着比甲骨文更古老的字形),甲骨文作为俗体,尽管有部分字形中间是空白的,但字形上也不是与陶寺的这个字一模一样的,比如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完整的“文”字,第一笔应该是正上方的一竖。换句话说,甲骨文金文中最早期的“文”字应该是中间有笔画那一类“文”字。而比甲骨文金文早一千年的陶寺中所谓的“文”字形竟然与后期的减省字形一样,这本身就很奇怪。


随手贴几个早期金文中的“文”字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用晚了近一千年的、而且还是“文”字后期的减省写法来做简单地比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佳宁 发表于 2023-8-19 00:06: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答案我才发现原来中国考古学派如此众多…什么“新闻报道考古派”啦,“闭眼睛yy图片考古派”啦,“百度维基考古派”啦,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同志,中国考古的理论突破就靠你们了。
荷尔蒙暴民 发表于 2023-8-19 00:07:0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看到新闻的第一反映就是撕逼大战又要开始了。但没想到质疑的水平如此之低,看不到对考古学有丁点了解,上来要么抖一句机灵,要么扔一篇骂街文,无语!
先说一下中国考古理论的历程。 和西方对文化进化论历经应用,抵触,不满,修正的道路不同。中国的文化理论一直受马克思主义、摩尔根-恩格斯理论所左右。导致基础理论薄弱,偏爱单线进化模式。
根据这种理论,金属工具的出现,导致了氏族内部等级化,随后,城市,手工业中心,商业中心产生,建立起阶级社会。
这种模式根植于几代学者的脑海里,也根植于很多历史爱好者的脑海里。以致有些爱好者们一边对马恩冷嘲热讽,一边用这个理论对考古指指点点。
现代的研究提供的证据却与这个理论相左。如,关于母权社会证据薄弱。早期社会也很少将金属用于农业生产活动。因此,这些年这种理论开始淡化。
80年代后,赛维斯和萨林斯的新模式传入中国,即游团——部落——酋邦——国家。所以,一些考古学者开始采用酋邦概念来解释新石器社会组织情况。
酋邦理论最近几年颇受非议,但目前还未找到代替酋邦的更好的新术语。酋邦的定义也比以前更宽泛。如厄尔定义酋邦:控制数千人口,有一个集权的决策中心,但统治功能是对外的,对内不存在行政专业分工。
由于众多原因,中国学界长期借用外来理论,结合文献来重建中国早期社会的发展历程,自然是畏手畏脚,甚至有意压低自己。近几年,一批学者开始建设适合本土历史的新框架。虽然还未成熟,但是是个很好的开始。
不管是谁提出的理论都是在自己对某个区域文明总结的一个说法而已。早期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不会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把某人某个理论奉为金科玉律的人才是有问题的。
说回陶寺
最新的报告没看过,仅以前报告来看:
陶寺早晚期均显示三级等级。陶寺为主中心,次中心呈凹形分布,表明陶寺为临汾社会系统中心,可能统治3300平方公里区域。
遗址包括墓葬区和居住区,墓葬区分为三个等级。表示社会等级的分化。
两个最高等级墓葬主人不属于同一家族,表明已经不是早期氏族部落,等级分化不是在血缘内部发生。
陶寺遗址西北一片墓地年代在陶寺早期,随葬品与陶寺相近,也分为三个等级,表明一个地区不同墓地也存在等级分化,最高级仅在中心地区出现。
墓葬中,鼉鼓应为沿海地区得来,玉礼器与陕北,山东同类器型相近。表明不同地区社会上层人物长距离交换特殊奢侈品及礼仪用品。
陶寺城墙规模宏大,并发现劳工居所,表明可以调动大规模人力。
城内南部有一片5万平米宫殿区和1.6万平米贵族居住区。有1000平米仓储区。有数座陶窑。表明陶寺明显是所在地区经济和政治中心,从事手工业生产,存在社会上层集团。
陶寺晚期遗址发现暴力行为,夯土城被损坏,宫殿区变成手工业区,表明军事冲突存在。
因此,即使以以前报告把陶寺定义为早期国家也完全没有问题。
关于尧都命名。
首先,从现有考古证据链来看,确实有这个指向,得出这个结论完全可以。想要某些人想象的那种证据,在这个年代的考古来说根本就不可能。汉谟拉比的城市遗址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了,也没见谁去质疑了。
其二,将考古遗址和后期文献对应起来本来就是惯例,因为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否则,除了对这个专业有兴趣的人,谁知道西萨莉亚山,希拉康坡里,乌鲁克都是些什么鬼?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