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尧故里在哪里系列谈(之四)

[复制链接]
Iriskang 发表于 2023-8-19 00:04:44|来自: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晋南等地是帝尧的迁居地和建都地
尧帝之相关地名至少10省24处以上。主要是:其中称故里的7处:河南濮阳,山东菏泽,山西长子、黎城,河北顺平、唐县,湖南攸县;称都城的6处:河南濮阳,山西临汾、黎城、清徐,山东日照、青州等;称葬地者9处,其中有:山东鄄城,河南鲁山,山西临汾,陕西华县,山东鄄城等地。另外,称“陶唐氏”发源地者5处:河南濮阳,山东菏泽,山西临汾,河北唐县,江苏高邮;称为都城“平阳”的4地:山西临汾,山东菏泽,河北唐县,湖南攸县;称尧生地“丹陵”的4处:山西长子,河北唐县,江苏高邮,湖南攸县等。
可采信的是:尧帝故里在河南濮阳;早期活动地在河南濮阳和山东菏泽一带;都于山西临汾;山东青州为伯益都城;尧帝陵在河南范县相临的山东鄄城富春乡榖(①gǔ;② yù。这里读音①)林。其他地方,要么是尧帝出巡、活动地,或尧帝后代迁居地。
山西5第9处说。晋中南之平遥、霍州、浮山、古县、翼城、蒲县、吉县、清徐、隰县等,均有着尧文化遗迹和传说,因尧帝而得名的地名也多,如:临县有尧昌里、孝义有尧仲、芮城有东尧和西尧、翼城有尧都、浮山有尧头和尧山、古县有尧店、沁县有尧山、阳城有尧沟和西尧、泽州有尧头和尧圣头、陵川有西尧、清徐有尧城、原平有尧山、五台有尧沟、绛县有尧窝村等。与尧帝及其后人相关的重点遗址有5地。
一、临汾尧都区不是故里,只是迁居地和建都地。
(一)临汾尧都区的说法。
【北魏】阚骃《阚骃十三州记》记载:“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唐】杜佑《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在临汾市南,还有始建于晋的巍峨壮观的尧庙。尧都区城东30公里的大阳镇北郊村,至今有尧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传说,葬尧时人们掬土成陵。陵前筑有祠宇,相传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 (1202)年碑载: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谒尧陵,遂塑其像。唐显庆三(658)年重修。元中统年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筑尧陵,再次重修尧陵。明成化十(1481)年、嘉靖十八(1539)年、弘治四(1491)年、万历十二(1584)年、万历十八(1590)年及清雍正、乾隆年间,都对尧陵进行过修葺补建。明清时尧陵春秋二祭,沿而不废。陵前祠内立有元代以来碑碣十余座,记述陵宇沿革和帝尧功绩。其中明嘉靖十八(1539)年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这里,还办有《尧文化》杂志。
(二)对临汾尧都说的辩析。
山西临汾说帝尧陶唐氏的居地在今山西南部。按【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称“帝尧为陶唐”,而【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尚书·禹贡》)曰,又有“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的句子,将这二者合观,似乎可以得出尧的居地在冀方亦即晋南一带的结论。然而《左传》虽然谈到了陶唐氏拥有冀方,我们在晋南却找不到陶唐氏的踪影。
【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便说:“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此解说似乎有理,却与史实相违。按《左传》昭公元年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兴,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按此说法,唐人的国家只是在继承实沈国家的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而实沈之所以出现在晋南大夏这个地方,乃是“后帝”尧(杜预注:“后帝,尧也。”)把他们从别处迁移到这里的结果,至于唐人在实沈之后,复又在大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则更在夏、商时期了。如是,怎么能夠将唐人或唐国与尧等同起来呢?更何况上引《左传》哀公六年那段话的后面还谈到唐人的国家是由于“乱其纪纲”才招致了灭亡,这些事情就更与尧沾不上边了。
《左传》除哀公六年这则有关陶唐氏的记载外,其襄公二十四年记范宣子之语亦提到了陶唐氏,其文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按这个说法,陶唐氏之后曾有过多种不同的名称,并辗转迁徙到不同的地方。根据注解,御龙氏所在的地方为今河南省中东部的临颍县,豕韦氏在豫东北的滑县,唐杜氏在今陕西西安东南,是陶唐氏后裔一直在由东向西地迁徙。还有,与河北唐县相关的说法等。如此说来,陶唐氏的始居地大概也就在今豫东和鲁西一带,绝不会是在西边晋南的某个地方(见河南说与山东说)。推测这其中的唐杜氏或许与晋南的唐氏有些关系,因为杜预注解“唐、杜”为“二国名”,说“殷末,豕韦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于杜,为杜伯”,是以唐杜氏为唐人迁到陕西以后的称呼。他并且认为唐也是豕韦氏迁往晋南以后的改称。如此说来,所谓陶唐氏拥有冀方的说法,不过是在讲陶唐氏的后裔唐人曾经拥有过冀方,拿它来证明尧一开始就居住在晋南大夏一带,并不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另外,关于“平阳”,还有河北唐县“平阳”迁都临汾平阳和山东山东菏泽平阳(古成阳)说。据考,临汾的“都于平阳”大体上拟可采信。
至于晋中南之平遥、霍州、浮山、古县、翼城、蒲县、吉县、清徐、隰县等地,其尧文化遗迹和传说,均为因尧帝而得名的地名,如:临县有尧昌里、孝义有尧仲、芮城有东尧和西尧、翼城有尧都、浮山有尧头和尧山、古县有尧店、沁县有尧山、阳城有尧沟和西尧、泽州有尧头和尧圣头、陵川有西尧、清徐有尧城、原平有尧山、五台有尧沟、绛县有尧窝村等,以及与尧帝相关的重点遗址有5处。这些,大体上可以认定,是尧帝的临时居住、活动地,或其后人的迁居地或活动地。
二、绛县尧寓村为尧王故里说。
绛县原称翼城。【汉】班固《汉书·地理志》载:“(绛)为翼州之城,尧之故墟,本唐尧所居。”《翼城县志·沿革考》《平阳府志·建置沿革》《绛县志》《五千年文明河东人》《晋国史》《山西通史》,均载;尧王故里在绛县。遗存文物堪佐证有尧庙(今有遗址)、“唐尧寓处”古石碑和“创建寨记”残碑与“古驿道碑”,以及“唐甸服”“陶唐遗风”“巍严配天”等石匾。还有瓦鼓陶、陶寺遗址毛笔朱书文字、特磬。从“唐尧寓处”之“寓”字含义分析,此处应该是尧寓居过的地方。现在是国家和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近年来,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绛县南樊镇尧寓村都举办绛县尧王故里,举办祭祀尧帝文化节。到2019年,已经举办了十八届。
三、长子县“尧王故里”说。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李蹊长江在其校报载文《丹朱封长子考兼论尧的生地、发祥地和兴旺地》,称:“尧王的故里和发祥地,极有可能就在今天的长子县……‘丹陵’就是今天长子县的丹朱岭。传说,尧的大儿子丹朱被封到这里,所以这个县的名字叫长子。由于丹朱被封在此地,后人把这个‘丹陵’称为丹朱岭或丹朱陵。……‘ 林’‘陵’‘岭’古音接近,演变成‘丹陵’。”清道光初,乡民曾集资在村西北重建了土地庙,在解放初期拆毁,所留石碑上写着“本村西土地庙即帝尧避暑乡”的字样。长子县大堡头镇韩坊尧王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仅存倒座跨门舞楼、正殿。元至元十五(1278)年,殿内残存有明清重修时所绘壁画等。
2007年3月31日,长子县邀请省内的20余名文化历史学者和专家,召开尧王故里暨尧文化研讨会。与会者称:“长子县就是尧王的故里,是尧文化的发源地。”长子县尧王故里文化研究会会长申修福还说:“尧帝号曰陶唐氏,长子县内有个村子叫陶唐村。”并汇编《尧王与长子》一书。
据考,长子是尧帝儿子的封地,未必是尧出生地,不然尧帝应该是这里的主角。并且,出土碑文即载“避暑”,说明尧帝曾经在儿子这里住过。
另外,“丹陵”还有湖南说、河北唐县的庆都山说。
四、黎城“尧帝故乡”说。
钮宇大在《山西日报》(2008年12月1日)载文《尧帝故里应在山西黎城》写道:“《山西通志》中‘生长居处’四字确切指明尧是‘今山西黎城人’。《山西通志·名贤辑要·帝王类》开篇即为尧帝。文称:‘尧为黄帝五世孙,生长居处于伊耆二地,即今山西黎城县也’。关于‘伊耆’,【汉】《史记·五帝纪》说:‘伊祁,古帝名’。北齐熊安生、南朝梁皇侃都说‘伊耆即神农’。【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诸书谓尧帝姓伊耆,以伊耆为尧帝。【明】王世貞《纲鉴会纂·三皇篇》说:‘神农,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又号伊耆氏’。《中国古地名辞典》称:‘耆,即黎国也。’《辞源》注为:‘伊祁,复姓,亦作伊祈、伊耆’。由此可知,黎国与伊耆国本为一地,即今之黎城。”
史载,黎城曾存有“尧母洞”(此洞明代划归平顺地),又是一佐证。”黎城地下大量出土仰韶文化后期和龙山文化遗迹,大量出土的陶窑、制陶工具、穴居遗迹,印证了尧时代,制陶是最有特色的手工业,而掌握这种技术的是陶唐氏。其父帝喾也在黎城一带起兵击败黎氏、共工氏占据太行山腹地黎城。为其出生找到了物质基础。尧帝祭祖之地,就在“六井古社坛”以东的高岗上。由于其上的三皇庙,后人称为“三皇脑”。尧帝在此祭祀5世祖黄帝设坛,完成祭天、祭祖的国之大事。“三皇脑”与‘6井古社坛’东西相对,东祭祖,西祭天,寓意‘西天’。直到今天人们仍有“西天”之说。现遗址有“京老凹”“尧山”“尧祠”“尧庙”“尧母洞”“陶地”等。相关的地名还有:柏官庄、玉石桥、黄须轩、东长垣、西长垣、北桂花、上桂花、下桂花、白马驿,现在的黎城县城就是古之白马驿,古时尧帝喜乘白马。往返临汾,有许多驿站,皆为白马驿。附近的洪河村周围,还有尧头村。
钮宇大以《山西通志》为据,有“狭隘地方”色彩,没有权威典籍支持。黎城人认为,这里的地下、地上实物和历史记载等各方面的资料相互印证,尧帝生于黎城、终于黎城,也难以采信。应当说,是尧帝的短期居住地或后人的迁居地。
五、清徐尧城,是尧帝最早立国建都的地方。
尧城村,有后世人在当时尧帝居住的茅屋基地上修建了帝尧庙。是尧帝最早立国建都的地方,后因水患迁都至平阳(临汾)。已经发掘出的一通清雍正四年的《圣师寺重建碑记》中叙,寺始建于金天会三年(1125),是在“帝尧故墟”中才有“圣师寺基焉”的记载。据此可知,在北宋宣和七年(1125)之前已有尧城的存在,元至正年间重建,明正统年间重修。直到清末、民国年间,尧城依然是一座规模完整的城堡集镇。近年来,县文物管理部门在尧城村发动民众集资集物,相继修复了尧庙西侧的九莲洞、圣母庙、狐仙庙、乐台及其他建筑。
相传,尧在此地时,令当时的天文官羲仲、羲叔与和仲、和叔两对兄弟分驻尧城东西南北四方,昼夜观察日月星辰。
二、结论。
尧帝之相关地至少10省24处以上。主要是:称故里的7处:河南濮阳,山东菏泽,山西长子、黎城,河北顺平、唐县,湖南攸县;称都城的6处:河南濮阳,山西临汾、黎城、清徐,山东日照、青州等;称葬地者9处,其中有:山东鄄城,河南鲁山,山西临汾,陕西华县,山东鄄城等地。另外,称“陶唐氏”发源地者5处:河南濮阳,山东菏泽,山西临汾,河北唐县,江苏高邮;称为都城“平阳”的4地:山西临汾,山东菏泽,河北唐县,湖南攸县;称尧生地“丹陵”的4处:山西长子,河北唐县,江苏高邮,湖南攸县等。
可采信的是:尧帝故里在河南濮阳;早期活动地在河南濮阳和山东菏泽一带;都于山西临汾;山东青州为伯益都城;尧帝陵在河南范县相临的山东鄄城富春乡榖(①gǔ;② yù。这里读音①)林。其他地方,要么是尧帝出巡、活动地,或尧帝后代迁居地。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