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9年前,余秋雨辞去大学校长,前往西北找阳关,目之所及全是坟堆

[复制链接]
泪下兰泽 发表于 2024-8-21 17:37:14|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放弃名利为从头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本惊世骇俗的文化著作诞生了——《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重走古老文化的路线,感受文化的兴衰,体悟先人的悲喜情怀,历时数年才写就了这部文化散文集。此书有极具学术价值的文化研究成果,也充斥着荡气回肠,低回婉转的艺术文字加工。此书自问世伊始,一时之间,畅销海内外,成为了许多青少年的文学启蒙。
余秋雨,是一位充满情怀与激情的文人,他不是坐在高台传授理论的老学究,而是一位愿意走出去,寻着古迹逐步探访中华文化真谛的“年轻人”。1991年,他还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校长,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那时候的他,已经在文学艺术领域有了登峰造极的成就,他出版了许多学术著作,更是国家级戏剧专家。然而,就在事业一帆风顺,高歌猛进的时候,余秋雨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裸辞去西北寻找阳关。

结果显而易见,因为他的职位具有特殊意义,几次请辞全部被拒绝。无奈,余秋雨只好拿出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以抒己志,才获得了“自由身”。
辞职之后的他,拿起一件破棉袄,便去寻找中华文化的灵魂和本源。
人们对他的行为感到不解,他完全可以带着钱财,驾着车,安稳的去西北考察。这种优越的科研条件不是更有利于他做出成果吗?余秋雨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他必须身临其境才能与千百年的出关之人感同身受,他想真正体验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
文化自苦中酝酿
这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寻访居民,处处碰壁。狂沙散漫风萧索,戈壁滩风沙毫无规律的悲鸣声时时萦绕耳边,他不禁被眼前这悲怆宏大的景象折服。他询问当地农民阳关的所在地,竟没有人知道,这么有名的历史遗迹!

费尽周折,他终于找到一位老者,这老者的眼神中散发着智慧深邃的光芒。他告诉余秋雨,阳关早已是一片荒蛮之地,鲜有人涉足,也没有什么好看的,这眼下雪下的这么大,就别去受这个苦了。余秋雨郑重的向老人鞠了一躬,转眼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风雪之中。
老人善意的规劝他已经牢记,然而,心中却也生出了一丝复杂的情绪。曾经写满了血雨腥风的战场,曾经见证了多少离别与死亡的地方,已经没有人再放在心上。传播发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不由得充斥着他的胸腔,他决心将这些沉睡千年的文明带回人间。
走出县城,便是沙漠,正如老人所说,四周杳无人烟,烟火气在此地绝了迹。就这样走着,不知道就,余秋雨看到远处一处坍塌的遗址石碑,上面用繁体字写着“阳关古址”。终于,找到了!

眼前那景象,已经破败不堪,如同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萧萧大漠中了此一生。然而,在这悲凉的背后是气吞山河的豪迈胸怀,藏着数不尽的悲欢离合。风雪所蚀,枯瘦萧条的断壁残垣是曾经战士生命终结的最后归宿。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风停了,沙落了,阳光普照金灿灿的大地,带来了温柔的抚慰。然而,眼前,只是满目的坟堆。一个挤着一个,一排挨着一排,密密麻麻排列着。没有墓碑的小沙丘,已经随着风沙的侵蚀而凹凸不平,大小不一。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些曾经浴血沙场的英魂亡灵,将永远被埋葬在这片荒芜的大漠之中。不知是谁望眼欲穿的等着丈夫归家,不知是谁还在为儿子做着手中的针线活儿,不知孩子是否还记得,脑海中有一个男人的影子,他叫“父亲”。

时过境迁,他们渐渐被人们遗忘,在烈日的炙烤下,在风雪的铺盖下,安静地将灵魂寄存在这片土地。这古战场的遗迹,战争不论胜败是非,对于这些亡灵来说,无疑不是一曲悲壮的挽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到了他日夜渴望探求的答案。
中国文化的根脉,是大气磅礴的,是细水长流的,是包罗万象的,是苦难又是刚毅的。正如他在书中这样写道:“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怒吼时的怒目,丢盔卸甲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怎能不联想到杨慎百年前写下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的绝唱。
《文化苦旅》中的文化韵味
这次西北游历,对余秋雨的学术研究和心境变化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躬身亲历才有属于自己的经验体悟。不久之后《文化苦旅》一书写成了,余秋雨以自谦的口吻骄傲地描述了中华文脉的精髓。

他认为,在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下,他只不过渺小地如同一粒尘埃,与其精于算计个人名利,不如做一个文化的加工者,让更多的人看到尘埃掩盖下灿烂的华夏文明。他融入无比动情的文字于文化古迹的描写之中,在他的笔下,仿佛西北荒漠中冷冰冰的飞石走砾都有了鲜活的生命和爱恨情仇。
读他的散文已经不再局限于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知识,更多的是身临其境的感受。余秋雨的游历不仅是一个人的旅程,更是千万读者的旅程。虽然,我们的一生都可能无缘亲临西北荒漠,但是,字里行间透出的画面感足以让我们为之感怀。
生活就像一场漫漫旅程,有风雨亦有彩虹。有的时候,我们活着,不单是个体的生存,民族,文化,血脉,基因会给我们的生命刻下独特的烙印。我们是华夏民族的后代,是炎黄子孙,是黄河长江的儿女,不论身在何地,所为何事,都有我们共同的特征。

躺在沙漠中的坟冢是生命的落幕,旭日东升的太阳是生命的诞生。《文化苦旅》带给人们一种精神力量,对生活,对人生,我们都不再如此迷茫。它引领我们从更大的格局去看待文化,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历史轨迹。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