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始皇陵至今未开?

[复制链接]
blair 发表于 2023-8-18 23:51:2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始皇陵封土下的地宫距现地表深约30米。地宫的周围有近似方形的地下城垣。关于地宫内的情况,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是这样记载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也就是说,秦始皇陵地宫建筑犹如秦咸阳宫殿,内有百官位次,地宫屋顶砌筑了纹石和明珠像征日月星辰,地面还以水银像征百川江河。而且,这座埋藏着无数珍奇动物及物品的地宫中,还有用人鱼膏(据说是东海中的一种形似人的四脚鱼)做成的蜡烛永不熄灭地燃烧着,使地宫常年形同昼。为了防止盗墓贼进入,工匠在地宫内制作了神奇的机关暗弩,当盗墓贼一旦接近墓门,便暗箭齐发,将之射杀于墓外。

因为没有挖掘地宫,司马迁的描述还无法得到印证。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轻舞任逍遥 发表于 2023-8-18 23:52:0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兵马俑


出土的兵马俑


推测的兵马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yyctt 发表于 2023-8-18 23:52:1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太花钱了』绝对是个重要的原因!
看了前面的回答,主要从技术层面和道德角度来解释的,我就从俗气的“钱”讲讲吧。当然是用栗子去说明的。(好吧,我正在吃栗子)
我的专业是历史。去年的十月份,正好因专业方向以及课程需要,导师带我们去参观我们这边一个古城遗址考古现场。这么说吧这座古城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因为负责这个工地的老师(H)和我们导师是同学。所以H就亲自带我们去现场。这里需要补充一下,考古专业的把考古现场都叫做工地,所以负责工地的老师们就类似包工头,和盖楼的工程队差不多。反正让我有种活人和死人都一样的赶脚。

  去之前我们先去了H老师在工地附近租(注意是租的)的两处农家院落,都是两层的小楼,一处是放文物的,一处是办公兼复原文物的。里面还有一张航拍地图,整个古城遗址的边缘轮廓都很清晰,因为就是这里的人所以对这边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知道这个古城真的好庞大。所以我们都觉得工地那得有多大。(大家可以到Google Earth上查,好多古城的古城墙都特别明显)。参观完之后,我们就去工地了。
工地在郊区,离刚才那个村庄还有段距离。就在一个村子(G村)的旁边,具体挖掘现场选在市林业局的林园里,原因接下来会说到。我们进去一看,尼玛就十来米长的一条“沟”,倒是清理的干干净净的,台阶、柱基什么的都很清晰。H老师说,本来东边还挖出一条,不过为了保护都回填了,还解释到,好多考古现场出于保护的目的后来都回填了。我们都觉得大失所望(毕竟是那么重要的古城遗址,前面介绍过了),还以为得是多么宏大的遗址没想到竟然是一条小沟!!H老师知道我们会有这样的反应,于是就开始给我们介绍。(由于已经过去几个月了,以下涉及的具体数字可能与原先说的有出入,但不会很大)首先,古城很大,但是挖掘为什么先选了这里呢?因为这里是园林局的地方,通过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地租会便宜点(后面会说为什么不选择那个G村),便宜点是什么概念呢?首先得把园子里的树挖掉一批,虽说开挖的遗址不大,但是比如停车、存放其他设备什么的也需要占地方,所以挖了不少树,园子里的树主要是松树和银杏树。松树(忘了什么品种)500/株,银杏树1000/株(刚才专门问了同去同学说一棵应该不止一千),反正最后光树的赔偿就上了百万(注意:这还是政府出面已经是便宜了的)。再说我所知道的其他开销,考古工地上干活的,其实都不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考古专家,像H老师就属于负责的专家,但是具体干活的其实是专业的技工,考古专业的学生实习一般只是寒暑假才去,而且工资很低,参考我们宿舍考古专业的学生(女生),暑假跟老师去外地的一个工地干活(有能力的考古专业老师的工地不仅仅限于本省),差不多在那里呆了一个半月,最后给了600块补助。但是那些技术工人就不一样了,每天的工资是200块。(技术工人其实好多都不是专业学考古的,比如在某地发现了什么重要遗址,很多当地人也会参与到考古工作中,就是前面说到的这个同学,她们专业的另外一个女生父母就是在他们村子的考古工地干活,当技术工人)。像这个古城遗址,当时请了一百来个技工,光这些工人每天的工资就得上万。这还没有算下雨天停工以及其他的零碎支出(毕竟不是考古专业的学生,具体还有哪些支出我也不是很清楚了)。总之,H老师说,每天的开销大概在几万吧(这个数字肯定比这个还要大,后面会说到)。然后再说考古挖掘选址的问题,尽管之前的设想是将古城遗址都进行挖掘,显然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前文所说的为什么不选与目前选址紧邻的G村,这个村子是这个古城遗址的中心,但是无法开挖。为什么呢?很简单,拆不起呗。这个村子人口2000多口户,将近7000人,全村占地7000多亩,耕地2000多亩(这里都是问了度娘后只用的大概数目)。按照我们这边的行情,差不多每户赔偿100多万,还得按每户的人数分楼房,粗略估算一下就是一笔巨资。而且,考古工地经常发生意外,给每个死者家属的赔偿最少60万。
这还不算,我记得我们临走前,我们导师问H老师,在这个工地得干几年?“20年”,对没错,就是20年!他还说,能在他(今年应该是35岁)退休前弄出个大概就很不错了。这里也有必要说明一下,挖掘工作差不多一年(仅仅是两条十来米的“小沟”),但是后续工作很多,比如前文提到租的两个院子(其实是三个,还有一个类似于临时大本营),需要存放和修复文物,需要写考古挖掘报告等很多繁琐的后续工作。
好,现在我们可以算总账了。算总账?!我数学真的不好,高中数学就没及格过,幸福的是从大学到现在学的专业没有这个科目(好开森)!留给大神们自己算吧。我知道的也就这么多,好多数字也一定准确,而且有些对于考古专业的东西有错误的地方希望专业的老师同学指正,小女子定当虚心接纳和改正!
“等等等等,这就完啦?”
“对啊,不然还有什么?”
“你还没说秦始皇陵为什么至今未开啊?!”
“我。。。来我问你啊,你知道秦始皇陵么?”
“废话。”
“那你听说过几个正在考古发掘的古城遗址?”
“呃。。我想想。。。”
“你知道保护文物需要花多少钱吗?”
“不知道”。
“那我告诉你这个古城遗址目前还没有特别有价值的文物发现,你能确定秦始皇陵究竟有多少‘宝藏么’?”
“不能。”
“好,那我再问你,秦始皇陵占地多少?”
“56.25平方公里(度娘说的)。”
“好,我现在告诉你,这个古城遗址20平方公里,现在只开挖了两条沟。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没了。”
“那你看在人家纯手打的份上顺手点个赞好么?”(羞涩状)
2015.2.1
fifa8808 发表于 2023-8-18 23:52:5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般上知乎都是只看不评论,今天偶然看到这个文章,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亲身经历吧。我家一家三代都在和兵马俑打交道,每天路过秦陵都会YY哪天把它挖开看看。以前听老爷子讲秦俑刚发现那会儿考古现场的事情,又在单位资料室翻看了些资料,我们的发掘和保护工作真心还是不行。后来我爹大学毕业也去了兵马俑工作,一心研究原大复制,20多年过去了。12年在考古队工作了一段时间,先是在陵上的一个考古现场做发掘,西安室外40多度,坑里长袖长裤还觉得瘆的慌,一起工作的大多是附近农村的村民,很多老人还是我爹原来的手下,干了一辈子还都只是临时工。(好像有点跑题)因为一直在坑里工作,去的时候刚好把墓土清理完,就直接参与到文物出土的工作。我工作的坑编号K9901,又叫百戏俑坑,你们看到的兵马俑都是180左右的战士,我亲手刷出来一个2米3左右的一个角力士,那个体型和奥胖差不多。最精美的是一套铠甲,颜色保留完整,铠甲上的泡丁完好无损,相当精美。因为在土里时间长了,有些颜色会成片剥落,保管部的工作人员就用纱布和一种胶把碎片粘走,这些小碎片真的不会丢了么?我们现在的初期定点技术还是老式的野外普探,我有幸抡了一个星期洛阳铲,1米一个洞,一个洞2米深,8点打到11点半,2点打到5点,8月的西安,死的心都有了,每天就盼着下雨,临时工们好奇我一大学生怎么跑来打洞了。第一次回答,文化水平也不高,让各位见笑了。第一次回答,答的乱七八糟,各位看客海涵。
大家这么捧场,我就送点福利吧
洛阳铲镇楼


这个玩意是可以无限加长的,不过你抡的动吗。除了这种原型机,后面还衍生出来了炮铲(据说前端装火药)夯铲(手动版打桩机)土打上来是个圆柱,把它整个抖下来就需要技术了


这是建造时候一层一层的夯土,比砖还密


每天扫完土要盖上,有的还要敷面膜保湿


野外普探,野草跟人一样高,早上喂蚊子,下午喂跳蚤,人手一只洛阳铲,撸着袖子就是干


还需要留影像资料,随手一拍,水平不好,献丑了
2016.4.24
今天去拍了张照,放上来看看吧



        转载麻烦标明出处
2016.5.19
我在另一个问题里回答了兵马俑的制作方式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443255/answer/79767970

----------更新---------------
2017.9.26
学校开学了,第一节美术理论课
转述一下艺术考古大拿周晓陆教授关于为什么秦始皇陵至今未开的几个观点:
1.你会去刨你家祖坟?
2.墓葬文物不会超出已出土文物。
3.保持神秘感---
似乎又有理由回去考古队干活了:)
-----------更新---------------
2022年10月9日
我又跑回来更新了,这次我是坐在办公室里更新的,因为我成工作人员了!
为期三个月的岗位实习10月底就要结束了,我已经给几十批游客提供过讲解服务了,如果以后有谁来了也可以点我,但是我比较贵

-----------更新---------------
2023年5月8日

博物馆工作还是很忙的,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整天在办公室喝茶看报
我日常工作要给文物拍档案照,外展文物点交需要给同事们拍工作照,反正是没闲过。有时候还需要值夜班,闭馆以后我们才能进行有些工作,夜间的博物馆感觉也是很不错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foxfly 发表于 2023-8-18 23:53:1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到专业领域(或者伪专业Orz)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_←太激动了今天也是如此帅气—美少女战士手—
1.和大家说的一样,现代文物保护技术不够发达,墓室内气候和自然环境差距极大,氧化变形算轻的,马王堆出土的漆器里有新鲜藕片,接触空气不久就变成灰了.....没错,灰飞烟灭的灰,于是研究农作物发展历史的机会就这么擦肩而过—年轻人我们不约〈藕片严肃脸〉—
诸如此类的还有各类漆器竹简丝绸画作,壁画上红色暗得跟隔夜大姨妈一样已经算是鲜艳了,竹简直接碳化萎缩,完全失去历史价值,连马王堆汉墓闻名的帛画都分分钟暗沉脆裂。定陵的悲剧就不再赘言。
睡醒了开撸,多图预警←_←
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大量竹简,而且十分珍贵 ,其中有《孙子兵法》、《六韬》等。
说到竹简,你心里想到的是这样



文物的话不应该这么新,那这样?



哦少年too young too willful ,真实情况是这样


这样



以及,这样




最后一张图里面,细的是出土实物,粗的是局部放大图,没错,就是这么细〈叫我细长君—竹简傲娇脸—〉。
在墓中竹简处于饱水状态,取出后迅速脱水,像图一中一坨烂木条的状态不算最糟的,银雀山汉墓刚出土竹简的时候保护不到位,好多都缩成了黑色的细线,细,线......一碰就碎,又变成灰了Orz


板子上那一坨就是竹简



泡着的黑乎乎的东西也是竹简
所以竹简修复过后必须永久储藏在灌满蒸馏水的密闭玻璃管中
如图





就像马王堆汉墓的女尸一样,由于技术限制,只能浸泡防腐液保存(私以为挖了坟解剖了墓主还要展出尸体实在不厚道啊Orz)
所以,出于代际公平(未来科技更发达)以及不挖也无妨的考虑,还是置缓再谈吧。


2.真要钻牛角尖的话,其实发掘秦始皇陵也不是不行,只要搭一个全包围的屏障,二十四小时保证固定的湿度温度以及各种条件,把自然环境和墓室完全隔离开。这是有先例的,极简版是兵马俑坑(陶土的奈操,但俑身的彩绘基本消失,对,这货本来有颜色的),简化版是金沙博物馆,上面游客参观,下面进行发掘工作,博物馆本身就是良好的屏障,各方面的管控力度都比较到位,相对而言避免了很多历史文明上的损失。
但是!!!!!!!!!!!!!但!!!!!!!!!!是!!!!!!!!!!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 秦始皇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
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
好,可能这么说还不够直观,直接上图


(这是复原图,你可能会吐槽,什么吗,不就跟贝老的玻璃金字塔差不多吗)



感谢@李鱼鱼同学的提醒,上图为乾陵,学艺不精,深刻检讨
以下为秦始皇陵




(题主你睁眼看看啊!!!这塌马就是一座山好吗!!!!!!货真价实要树有树要高度有高度要风景有风景的山好吗!!!!!!)大型陵寝一般有封土,早期为了祭拜方便以垒土或者种树的方式来标记墓穴位置,后来封土规模逐渐演变为墓主人身份财力的象征,秦始皇陵就是迄今发现的封土最大的垒土陵墓。
就是说真正挖墓之前先要移走一座山啊喂!!!!!!像伟大理想主义者愚公一样移山啊喂!!!!!!到这里花了多少钱我不是学工程造价的算不出来,麻烦懂的小伙伴帮个忙,再然后还要搭78个故宫大小的房子来进行隔离,不算上各种先进控温控湿控xx的昂贵设备,已经价格太美不忍直视了好吗Orz。
我国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嘛......大山深处同胞挨饿受冻亟待帮助,我妈昨天还跟我抱怨物价高贫富不均,所以嘛......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除了可能平平淡淡缺少激情,总没什么大错。
3.同样引自百科:
“ 秦始皇陵地下布置了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今尚残留遗址。
考古工作者还用先进的仪器探测到地下确有大量的水银和金属存在。”
假如是真的,在不能保证隔离水银污染的情况下放它自由飞翔月亮之上,我只想说临潼区的老百姓和你什么仇什么怨一百块都不给还要放毒气Orz
ps1:秦始皇陵的发掘必然带来许多实物资料方面的重大发现。在实物资料不充分的情况下,许多学者在研究中需要进行大胆假设,比如研究史前艺术的学者,在分析各类壁画纹样的时候,有些是必须依靠猜测的。马王堆T型帛画至今有“引魂说”“招魂说”“非衣说”等不同解读,帛画下部的图案又有是“水府”或者“地府”的分歧,帛画中下部还存在究竟描绘的是祭司场面还是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的争议。。。


废话那么多。。。所以说秦始皇陵里的珍宝会推翻无数学者兢兢业业一辈子的工作成果Orz(很多学者一辈子只专注于一点,比如西王母,饕餮,夔纹等等),他们穷其一生得到的结论,铭文古籍一句话就能颠覆。
心疼历史学者T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新:
有知友提到从墓室口进入就不需要动封土了,定陵就是先找到墓室入口,然后进行发掘的,此方法除了不需要推平封土之外本质上和搭棚子是一个道理,目的都在于保持墓室内的初始环境〈类比保护凶杀现场←_←〉,而当前技术不足以支撑方案,就现在的状况来看,国家也不会花那么大力气在文物发掘上,已发掘的文物很多都保护不到位(博物馆未展出的库存文物大部分得不到妥善的保护,非常可惜,收进博物馆的是这种待遇,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
还有知友提到把墓室抽成真空〈这脑洞Orz〉。真空确实可以防止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和文物产生化学反应,比如氧化,但这只适用于部分文物,另外一些不羁爱自由的,比如本文提到的竹简,处于真空中时迅速脱水〈类比蔬菜真空脱水的原理,有不正确的地方希望理科大神指出,毕竟没有亲眼见过被投喂给真空君的竹简〉,由于竹简的保存需要充沛水分,所以......然后......竹简君又再一次变成灰了_(:3」∠)_〈答主心疼竹简君地跑着哭~〉
蔬菜真空脱水的原理(引自360百科真空脱水词条):
液体(或固体)在真空中蒸发(或升华)变成蒸汽时需要吸收热量,称为汽化热。物质的汽化热随着汽化温度的升高而略有降低。比如lmol水,在50oC汽化,汽化热为42780J,而在100oC汽化,汽化热为40680J。蔬菜真空保鲜,让蔬菜的部分水份在真空中蒸发,这些水蒸发时要从蔬菜体内吸取汽化热,使蔬菜在脱水同时降温,利用了水蒸发吸热的原理;这种现象有时也会给真空操作带来问题,如在大型真空装置中积存一些水,抽真空后部分水蒸发成蒸汽排除,而这部分水吸收汽化热使其余的水降温直至结冰,余下的水只能以升华的方式缓慢蒸发,延长抽真空的时间。

@爱丽丝,我不会艾特_(:3」∠)_,直接上截图



感谢爱丽丝在工程造价方面(移走秦始皇陵封土)的补充~



ps1表达不当可能造成了某些误会,在历史研究中,实物资料永远放在第一位,推测是不得已为之,比如红山文化的代表玉器玉猪龙,这货到底是猪是龙以及它的含义和用途无从可考,多数学者推断它是一种礼器,这种推断建立在没有或缺乏实物资料辅证的基础上,绝对不是任性为之或者刻意避开文物发掘而倾向于猜测。


上图为玉猪龙


至于派先遣小分队探秘什么的,我只想说,答主跑八百米跟死了一次一样,虚弱得都觉得自己娘炮了 _(:3」∠)_每次经过地下室各种脑补丧尸出笼自己吓自己分分钟炸晕在厕所_(:3」∠)_,所以,有这样的好事请一定记得,千!万!不!要!带!上!我!
——————————————————————————
更新:
我在竹简保存的方面阐述地不够全面,感谢@DuStone 的补充:
“我国出土的木牍(竹简),有一部分出土时就已经被风干化了,比如著名的居延木简。这些是不需要特别处理的,主要是控制保存环境。当然另一部分就像楼主所说,出土时是饱水状态,如果想长期保存的话就需要做一定的处理。首先是处理前的一时保管,正如楼主所说,刚出土的木简(含水率有时会超过800%)不处理的话马上会干燥变型,所以为了使木简暂时“保湿”,会选择放入水中。那个像试管一样的装木简的容器,其实就是这个用处,里面应该是没有化学药剂的。 之后为了木简能长久保存,会对它进行干燥,一般是用真空冷冻干燥机来完成,可以避免木材干燥时收缩变形~ 用了水升华的原理。但这样处理过的木简会非常脆弱,一碰就碎,所以在木简冷冻干燥之前必须进行化学药剂含浸处理,用来强化木材纤维,使它干燥后也可以被妥善保存。含浸是相当费时费力的,具体可以查阅相关论文,举个例子,我所在研究室含浸的一个出土木柱,到今年已经泡了八年… 我本身就是学文物保护这个专业,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这个行业~ 另外,试管存木简貌似是中国的发明,听国外老师说它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想温度计一样放大里面的内容,便于读取~ 希望可以继续交流哈~”

欢迎各位讨论指正,再次感谢知友@DuStone (๑´ω`๑)
———————————————更新——————————————————————————
关于机器人探墓:
机器人曾被用于探索埃及金字塔,媒体全程参与直播,轰动一时,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外国技术好牛掰!!!
实际上我国有这样的技术吗:
2006年10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研发》被立项,历时2年多花费1000万左右中国“考古航母”研发出来
   上世纪50年代,定陵墓室打开的一刹那,五彩斑斓的丝织品瞬间失色。这个惨重的教训,成为我国从此不再允许发掘帝王陵寝的重要原因。而上世纪70年代发掘闻名于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时,数量巨大、种类众多的纺织品和竹简帛书,也由于缺乏有效的现场保护技术,出土时光亮新鲜,出土后迅速氧化变色、变质、变形,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实验室前移至考古现场”的想法便在这种状况下应运而生。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课题负责人苏伯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移动实验室”将有综合效能的快速、专业化技术装备和专业人员派向现场,不仅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考古现场信息的全方位记录提供技术设备保障,更重要的是使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一场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技术攻关由此展开。该“移动实验室”研发课题于2006年10月立项,由敦煌研究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陕西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共46人组成课题组共同研发。
考古航母如图:







以下 引自《华商报》2009年的报道
我国首个考古机器人可组装成“直筒式”和“车载式”两种。“直筒式”机器人直径不到10厘米,长约39厘米,装有摄像头等设备。“车载式”是将设备重新组装,放在一个有履带的底座上,在墓室内自由行走,可以爬-26°到30°之间的坡面。机器人自身带有光源。
机器人的图没找到= =
既然有这样的技术,为什么不应用在秦始皇陵的发掘工作上呢?
首先,金字塔以及我国使用了机器人技术的古墓,其规模不比秦始皇陵,内部结构复杂程度不比秦始皇陵,我国那些墓葬的重要程度也难与秦陵逐鹿,发掘工作的难度自然不同。简言之,秦陵不是考古科技练手的好地方,稳妥为先。
政治因素就不谈了,答主平头百姓,谈不到点子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fredqiqi 发表于 2023-8-18 23:53:4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1.文物保护技术不过关。
2.周总理的指示+国家政策不让。
3.其他专业技术尚未达到可以发掘的程度。
关于这点我举个建筑学上的例子:一般的田野考古都要分季节,要在雨季来临、雪天来临前尽早结束,不然对人员,对地下文物损伤太大。实在结束不了,那就得搭个棚把考古工地罩起来防水。
秦始皇陵的发掘就显然不是几个月能搞定的了,于是问题就来了——要在地面上建造一个把皇陵完全罩住的大房子,中间不允许有柱子(打桩立柱子势必影响地下墓室地宫结构),跨度几百上千米,这个技术目前还达不到。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兵马俑一号坑的那个建筑,再对比一下始皇陵封土堆的大小,就明白为什么了。
补几张图,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跨度:
第一张:兵马俑一号坑的建筑,基本上是极限了。


第二张:2013全国考古十佳发现终评河北曲阳田庄大墓的考古现场。可以看到在两侧边缘也都已经立起了支撑顶部横跨梁的柱子,说明顶部受力已到极限了。


第三张:秦始皇陵封土堆大小。根据秦陵专家袁仲一先生的测量数据:历史记载的封土堆转换成现在的长度是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周长2,000米,现在经过两千年,实测东西长345米,南北长355米。


就这面积,要全部封起来难度太高了。
4.既然我们做不到,不如留给后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