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白和高适的关系如何?与《长安三万里》中描绘的一致吗?

[复制链接]
菜鸟是我师傅 发表于 2023-8-18 23:42:5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上李白和高适的关系如何?与《长安三万里》中描绘的一致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春天 发表于 2023-8-18 23:43:2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是朋友,却注定玩不到一块去。
开元盛世之下的诗人,如电影所述,往往过得并不幸福。
无论是大笑高歌的李白,还是官至节度使的高适,你仔细从他们的平生际遇里看,都能看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更不用说这句诗的主人杜甫了。
这三个人一生的际遇,正是大唐由盛转衰的明证,他们的命运被大时代随便冲刷,一会儿高高扬起,一会儿重重摔下,其间恩怨纠葛,不屈不挠,都让人唏嘘感慨。
1
要说这三人是如何不幸的,简而言之一句话,他们始终试图对抗这个日渐崩坏的世道。
不认命嘛,当然就会不幸。
至于为什么不认命,那还得从他们小时候说起,他们小时候听到的大唐,长辈的故事,全是只要你努力,就能有收获,只要你有才华,大唐绝不会冷落了你。
那谁不怀揣壮志,步入这个天下呢?
即使这些人家世都不一样,你像高适,高适的名声,比起李杜小很多,他儿时的生活也比李杜要差很多。
五言杜家的名号在长安也堪称一绝,从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开始,他们家就以诗文传世,结交的都是达官贵人,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么说吧,杜甫他娘姓崔。
清河崔氏,大唐五姓七望之一,前后出过十二位宰相。
所以当杜甫天资聪颖,七岁作诗,自然傲视同侪,一辈子都想着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边爬树追狗,一边周游天下。
而李白虽然是商人之子,但他家那个商人家庭,也过于有钱了,你想想李白小时候写的那个诗,别人家小孩见到月亮,不认识,打一比喻,都说月亮像大饼,李白呢?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白玉盘。
高适前二十年都没怎么见过这玩意。
当然高适也是有出身的,主要就靠他爷爷高侃,先打突厥,后平高句丽立下的赫赫战功,完事高侃被封平原郡开国公,才重振渤海高氏的名声。
但是吧……你军功出身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没有跟世家大族结姻,没当过朝廷大员,那些个世家里的诗文你学不会,这个家世很快就人走茶凉,无人问津了。
高适出生的时候,他渤海高家就处在一个无人问津的地步。
可这厮还在努力练枪,他祖父的故事告诉他,只要你有本事,完全可以再搏一个郡公,再把渤海高氏的名号打起来。
习武的耗费本来就不小,等高适长大,家底也彻底被掏空了。
背负着全族的希望,高适扛着枪,或者是提着刀剑,独自出门远游,跑去长安,要试试自己的一身武艺,能不能在盛唐之中找点事做。
然而没有。
大唐的玩法悄然变了,长安城里的贵人瞧你,都要瞧你身后的家世,你家里没什么大树,贵人便也不爱给你乘凉。
除非你的本事入了谁的青眼,才有可能被推荐。
滞留长安一两年,高适花光了钱,并没有什么达官贵人看向他。
可人总要活下去,没钱了高适要怎么活呢?
《唐才子传》说,高适客游梁宋之间,以求丐自给。
求丐自给。
当然不会是真的乞讨,高适年纪轻轻,不至于这么惨,最多是周转不济的时候,拎着他家那杆枪,像他在长安城里那样,卖艺表演。
又或者登渤海高氏的故交之门,求一求人。
对年少气盛的高适来说,这种屈辱的记忆,他能记一辈子。
高适二十岁那年,终于筹到了钱,他在宋城定居,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耕读生涯。
也是这一年,他开始学作诗。
高适目光如铁,武艺不够,他便来习文,到时候文武双全,就不信闯不进长安的门!
很多年以后,高适见到了从洛阳走来的李白杜甫,三人一阵畅饮,他也会停杯长叹,望着李白说,若是我少年时就能遇到你,那该有多好啊。
那些年的屈辱,就不会发生了。
杜甫醉醺醺地,小脸通红,说为什么啊?
高适轻轻笑,说没别的,你要是知道李白年少时干了什么事,你也想早些遇到他。
就在高适耕读宋城,隐居十年的时候,李白正仗剑出蜀,一路跑去了扬州。
当然人在扬州,李白也不是天天都在抢舞女,赏舞姬。这种事少不了,可花钱更多的,还是救济落魄公子,寒门书生。
「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你要是当时在扬州,你有志难申,又有些才干,你去找李白,说我没钱了,李白跟你喝几杯酒,咔咔给你送金子。
你激动,震撼,热泪盈眶。
李白哈哈大笑,拍着你的肩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能为浮财所困?
英风逸气,是大唐百年辉煌灿烂所铸就,这样的人,又怎么会不轻狂,怎么会不想着天下之大,我何处都可去得?
只可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出蜀之后的李白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有钱有才华,好像并不是这个世道上公认的玩法,他救济了那么多人,写了那么多首诗,无论问德问才,都该能得到举荐。
但你登门拜谒,公侯不问才德。
公侯就问你家世出身,祖上有没有跟他们一样的公卿。
哦,原来你是个商人之子。
商人之子也配来拜谒?
几次三番,要么是吃闭门羹,要么是被人扫地出门,李白不是不知道这些玩法,他在蜀中求学的时候就听过了。
只是他当年以为,自己的才华足以击穿这个世道。
显然,这世道不是那么容易被打败的。
李白吐出一口气,抚长剑,一扬眉,一时半刻没击穿也不紧要,他仍旧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乘风破浪,会跨海斩鲸。
不过在那之前,从家里带出来的金银已经花光了,他也面临跟高适一样的问题。
要怎么活下去呢?
孟浩然给他指了一条路,请他入赘豪门世家。
这个行为对高适来说,是万万不能忍受的,他也想不通怎么会有一个人自甘低落,跑去别人家里当赘婿,正如他想不通一个人怎么能这么大手大脚,没有任何计划,就把那么多钱几年内花光。
李白不在乎。
千金散尽,贵贱浮云。
高适跟杜甫的出身让他们心底对贵贱之别,阶层之分有充分的领会,偏偏李白没有,他只是知道这世上有阶级,知道这世上有贵贱。
但那种分法不在他心里。
用李白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世上就都是风景,六朝以后,诗文只在宫廷之中,到了大唐固然开放,但也没人给船夫苦力写过诗。
李白就写。
这个世界里物质的,真实的,约定俗成的一切仿佛都不在他心里,很多人说李白不是真正的快乐,他这些快乐都是自己欺骗自己的,他内心中充满了悲伤。
要我说,那不是悲伤,是对抗。
李白心中有自己一个道理,他望着这个世道,约定俗成的规矩太无聊,只看家世的玩法太无稽,贵贱与贫富也都可笑,布衣就是可以傲王侯,船夫跟王侯都一样在诗里,那赘婿不赘婿又有什么紧要?
所以满腔的情绪,化作充沛的情感,倾泻成汪洋肆意的诗歌。
远在宋城的高适,洛阳的杜甫,乃至整个大唐,都听说了李太白的名字。
这是他们第一次撞在世道的墙上,头破血流,却还没伤筋动骨,他们仍旧年轻,仍旧相信自己的未来一片光明。
2
人说三十而立,宋城的高适自觉诗文精进,终于再一次踏出田园。
无独有偶,三十岁的李白,同样在选在这一年离开安陆,要去找他的前途。
只是这俩人去的方向不一样,高适去了燕赵之地,他祖父在边疆立功,他也想试试能不能在蓟州找到欣赏他,引荐他的王公大臣。
茫茫风雪之中,高适没见到王公大臣,只见到白发苍苍犹戍边的老卒。
泱泱大唐,想建功立业的人何其多,但又有多少人蹉跎一生,沉浮挣扎,至死也没能出头,再过几年,会不会就轮到自己了呢?
高适深吸口气,继续奔波。
高适的起点毕竟跟普通人还是不一样的,家道中落归中落,爷爷毕竟还离世不远,仔细找找当年的部将之后,也能找到几名身居要职的将领。
奈何这些将领也不愿为他引荐什么达官贵人。
这么多年过去,你说是当年你爷爷一力提拔,我还说是我爹冲锋陷阵,才为你爷爷挣下偌大军功呢?
别说为你引荐,我不跟你要军费,就算是怜悯你渤海高家了。
高适能怎么办,高适只能忍气吞声,提着枪,回身走进风雪里。
当然,高适也遇到过抹不开面子,要请他吃顿饭,送他路费的将军。
只是连这口饭,他都吃不下去。
回营的儿郎浑身是血,大将还在那笑吟吟举办宴席,歌舞不绝,灯红酒绿,将军啪啪鼓掌劝酒,要高适写首诗来助兴。
高适写不出。
高适想骂娘。
燕赵之地,高适前后待了三四年,除了胸中一口愤懑之气,别无所获。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高适回首大唐,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就没有出剑的机会了,北风萧萧,大雪在飘,他所耳闻目睹的一切都在告诉他,你别挣扎了,你放弃吧,你总不想跟白发苍苍的老卒一样,到死都奔波在没法出头的边疆吧?
只要你能屈膝,你能跪下,你认命之后,你就会忽然发现自己的路好走很多。
比如你可以随便投在某个将军门下,当他们的幕僚,偶尔给他们写写诗文吹捧,俸禄赏金绝对不少。
可酒喝进喉中,烈火滚烫。
高适偏偏不服。
他把北地的风雪和酒吞下,洗掉目光里的昏沉,决然提剑向西。
高适要再赴长安,拼一把!
这会儿李白已经离开长安了。
三十岁那年,李白从安陆赴长安,路上也不是没见过其他大人物,只是这厮狂啊,比高适还狂,什么家世都没有,一封信递过去,固然会把大人物夸得天上少有地上绝无,但提及自己的那些文字,也丝毫不落下风。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最后还来一句: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王公大人……
那你这,到底是想求荐还是不想求荐啊?
反正那几年里,李白所见的几个大人物都没搭理他,也不知是因为他商人之子的身份,还是见了这几封信,受不了他这个狂劲儿。
没事,李白心态稳健得很,他这趟出来,本就是奔着长安去的。
只是李白想不到,他跋山涉水,兴致勃勃,以为到了一个目的地就有新的故事等着他,可就像所有人一样,一潭死水才是人生的常态。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长安大,居之不易,你李白的名头能混几顿酒肉,但没遇到贵人,就永远没法登上更大的舞台。
几个月下来,李白也懒得去拜谒公侯了,全特么有眼无珠。
或者说人家的眼同样目光如炬,只是不用来看你才德,只看你家世背景,这玩法既然你早已知晓,那你就早该认命。
隔着千万里,高适与李白遥遥对视,未曾相逢的两人遭遇了这世道相似的迎头痛击。
高适只能在风雪里独行;李白也只能在长安城里斗鸡,还差点被人砍死。
那年头斗鸡的多是五陵少年,家里往上数,也都是勋贵,闲着没事又没本事,就只好飞鹰走犬,斗鸡赌钱。
赌红了眼,难免就有输不起的。
这群纨绔子弟纠集在一起,横行霸道惯了,也没想过会忽然跳出一个外乡人,提着把剑,要他们愿赌服输。
刀光剑影,生死一线,要不是李白的朋友够多,冲出去叫来了宪台的人,鬼知道李白会不会被当场打死。
灰头土脸,李白还能扬声大笑。
没求得一官半职,没机会施展抱负,长安之行固然不算圆满,但长安有好酒美人,还有生死之交的朋友,又岂能不算是一个好地方?
所以这次李白退出长安,回安陆休养了两年,就又一次跃跃欲试,奔赴大唐。
同年,高适也甩开燕赵风雪,至长安考科举。
两人的命运开始重叠,他们无比相似,路上高适在邯郸遇见少年游侠,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李白也碰见险些身死的郭子仪,救下了他的性命。
到了京城之后,高适深吸口气,踏入考场,李白结识玉真公主,又偶遇贺知章。
贺知章惊呼李白为天上谪仙人。
如果这是一段故事,或者一本小说,发展到这个份上,两个主人公相逢在长安,多少就要登高一呼,扬名立万,开始他们恩怨纠葛的后半生了。
三十五六岁,勉强也不算太老。
奈何人生不是故事,它就是没头没尾,不给你讲究什么节奏氛围。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怡怡(涵韵) 发表于 2023-8-18 23:43: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人忘了当时的时间。
这里说三个关键的地方。
第一:高适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寓居梁宋一带,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发生了著名事件,梁园诗会。近50岁才由人推荐中有道科进入仕途。
第二: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高适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次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高适随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谏议大夫。十一月,永王李璘谋反。十二月,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至德二年(757年),高适五十四岁。讨平永王。
第三:至德二年(757年),张巡守睢阳,坚守近一年后,睢阳城破,睢阳城中数万军民,死得只剩下几百人。
那么梁宋一带在哪里呢?
就是睢阳。
那里有高适在五十岁之前的好友、乡人、故交、邻居。
在这一年全都没了。
高适什么都没做吗?
不是的,他写信给离睢阳最近的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请求他迅速支援睢阳。
在《旧唐书》的记载里,这篇文字被认为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想来高适在这里已经用尽了所有的文学技巧,说尽了好坏。
然而,没用的。
事实上,就在高适写信的前几天,睢阳守将张巡派他的手下南霁云到贺兰进明处求援,贺兰进明置酒高会,对于支援的事情充耳不闻,还打算留下南霁云为自己所用。
悲愤的南霁云砍下了自己的手指,当众明誓,若能破贼,必杀贺兰进明。
直到在高适征讨完了永王李璘之后,皇帝才终于命张镐为河南节度使统领其他四镇节度使驰援睢阳,其中就有高适。
张镐则急令距睢阳最近的濠州太守闾丘晓率先出兵救援,以为四镇节度使赢得时间,结果闾丘晓逡巡不前,在睢阳城破的第三天才出发。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旁支,那就是在仕途上屡屡不顺的王昌龄在闾丘晓出发前来到亳州,见到了闾丘晓。
至于王昌龄为什么要来亳州,至今已不可知,或许可能是想要回家,也可能是想去河南节度使张镐的军中效力。
但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是,闾丘晓杀死了王昌龄。目前最常见的说法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诗名和才华。这听起来不靠谱,但改变不了他杀了王昌龄的事实。
当闾丘晓达到睢阳的时候,叛军已经撤走。
而这时,整个睢阳已经是一片死城。
这一年,高适从掌书记变成了节度使,相当于从连长升为军区司令,是唯一封侯的唐代诗人。
可再另一边,他的故乡毁灭了,好友遇害了,家人横死了,国家陷于战火。
高适与李白再相逢的时候,会说什么呢?我想也只有杜甫的那首诗,才能说尽这复杂的心情吧。
正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zeroera 发表于 2023-8-18 23:43:5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电影是比较巧妙的,它是不可靠叙事。
片中李白的故事都是高适的一家之言,是他面对公公的诘问而临场发挥的。大家可以把它看成《非常嫌疑犯》,或者《无双》。
当然,高适不可能全部编造,毕竟两人都是名人,是不是撒谎一查便知。但是高适完全有能力通过几个小细节,就把公公对二人的印象完全改观。可以参考老爷子拍的《最后的决斗》,每个人视角下,同一个事件大体相同,但具体细节的差异导致对这一事件的定性千差万别。
不是片子在捧高贬李,而是高适自己潜意识里拔高自己,贬低李白而已。
这么一想,片中很多奇怪的地方也得到了解释。
例如高适在一个小酒店借宿,就那么巧李白也逃命在此,你要不说,我会以为李白是高适幻想出来的人格,所以随叫随到,整个一《搏击俱乐部》!
更巧的是,郭子仪竟然也关在这里。这不是扯淡吗!
但以编故事的角度看,这就合理了。
历史上李白救过郭子仪。没有高适什么事儿。
现在三个人都是当事人。
为什么一定要让高适遇到李白和郭子仪?
因为公公就是为了郭子仪的事儿才来的!
那么,高适为什么要编这个故事,答案就很明显了。
显然是想让公公相信,他没有和郭子仪因为李白而生出嫌隙。
他能不能直接在故事里说明白?
当然不能,这样公公不会相信。
必须让他自己悟出来才行。
其实片中已经给出了暗示了。
相扑。
相扑要骗过对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骗过对方。
甚至要把自己也骗了。
这是片中明确的台词。
表面上,是在谈打仗。
实际上,暗示整个李白的故事都是不可靠的。
公公先在杜甫那里听到了一些什么,然后心里产生了一个猜测。
又通过高适的故事,自己上钩,印证了这个猜测。
其实“高适的身份去求情反而适得其反”,在高适的故事里,甚至借小孩之口,明明白白说了出来!
在这个故事里,高适是一个勤勤恳恳,重情重义,光明磊落的君子。
李白是一个稀里糊涂的癫狂艺术家。
高适和李白都是郭子仪的救命恩人,而且高适的功劳更高。
接受了心理暗示的公公,已经天然偏向高适了,不可能不相信他。
这,就是最高明的相扑!

那么,我们能从高适的故事里还原出一些真相吗?
能的。
例如李白的癫狂,纸醉金迷。
实际上第一场戏就看得明白了,李白拜谒被拒,于是更加癫狂。
片中李白的每一次癫狂,其实都是因为仕不遇。
饮中八仙的酒池肉林,反映的是整个朝廷的黑白颠倒。
李白最癫狂的时候,都是最不得志的时候。
只不过高适的视角里,没有这些前因后果,李白成了个疯子。
它没法解释李白一个求仙问道,在庐山钓鱼的世外高人,怎么就进了永王的队伍。
现在我们知道了,因为他讲的这个故事,是不可靠的。
maa9126 发表于 2023-8-18 23:44:1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适没有见死不救!
是压根没看到李白!
不是平乱就是被李辅国调走了。
只是古代书信以及交通没那么方便。
作为电影,要设定予盾冲突,总要有人当坏人,有人当好人。
高适就成了那个坏人。
李白、高适、杜甫一直是好朋友。
但其实他们的交情很好!
高适和杜甫在李白岀事后第二年,还聚了一次,又过一年,又聚了几次,当时李白还在四处游历,没能聚成。
杜甫死前还为高适作了首诗《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从二人的诗词当中,足见高适跟杜甫的关系很好,因而,李白和高适的关系并不差,若真见死不救,杜甫都不会和高适那么亲近。
高适、李白、杜甫三人。
公元734年,李白34岁,初夏,幽州南下,到梁宋,遇杜甫、高适。
(《中国李白研究》2001~2002文集P558,王伯奇《李白与杜甫、高适游梁宋时间新考》,认为公元734年三诗人同游梁宋)
诗文:《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过四皓墓》、《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等。
就在洛阳和杜甫、高适相识,并且成为了好朋友。
三人成为了好朋友。
后来李白娶了宗氏,又弃笔从武去了幽州。
怎知发现了安禄山密谋造反,看在和唐玄宗同宗,就回长安,和杜甫一同去找人上报,但没回音就离开长安。
后来发生安史之乱。
高适辅佐哥舒翰守潼关,兵败而逃。
遇到了唐玄宗,鲤跃龙门,就升任谏议大夫。
唐玄宗任命第十六子永王李璘坐镇江陵,这时李白被招入李璘军中。
怎知,永王又是想造反的!而不是去平乱。
公元757年,李白受牵连入狱。
李白妻子宗氏四处奔走,张秀才来探望他,并出主意,让张秀才带首诗过去,让高适帮忙。
但是李白很不好意思,让高适帮忙,意思让高适能帮就帮。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757年) 盛唐 · 李白
……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岐竟何云。
……
诗中先称赞一下张秀才是张良之才,进献灭胡之策,又期望高适能平乱建立功业。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岐竟何云。
无燕霜感,反用邹衍的典故,邹衍事燕国却入冤狱,霜即五月降霜,是有冤情。
这首诗呢,估计是没有送到高适手上。
有一首说是高适的回信:
恨君不是季广深,无权无势更无兵。
一介布衣等尘土,管仲难救鲍叔卿。
这诗肯定是假的,一对比,135不论246分明都没有,就知道了。
当时高适54岁,睢阳被叛军围急,高适带军去救。
这年高适为王昌龄(公元756年被酷吏闾丘晓杀死)伸冤,丞相张镐殺凶手闾丘晓。
(李白和王昌龄是好兄弟,王昌龄还写诗给《巴陵送李十二》 李白)
高适都为王昌龄伸冤,更何况是李白的事?
高适如果遇到李白,早就救了,只可惜完美地错过了。
《旧唐书.高适传》:师将渡而永王败,乃招季广琛于历阳。兵罢,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高适快到的时候,永王败了,李白被捉了。
古代不是现代,发个小作文,马上有人围观,并且一村人都知道了。
高适在公元757年,一直在平乱,张秀才(张孟雄)找不到他。
张秀才,根本找不着高适。
李白接连写了《万愤词投魏郎中》求魏少游。
又写《狱中上崔相涣》《系寻阳上崔相涣》《上崔相百忧章》求崔涣。
为什么送到崔渙就成功了?
因为崔渙在江南,唐朝的江南包括江西。
寻阳,也就在江西。
而李白由太湖到寻阳,在寻阳被捕。
江西离寻阳多近啊,马上就有回音了。
通过崔渙,把这事传郭子仪那了。
崔涣和宋若思以及郭子仪地李白救了岀来。
旧唐书.李白传: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原来以前李白去并州时,救过刚犯事的郭子仪,郭子仪一看李白,这不就是恩公吗?
赶紧以命相救!
但唐肃宗说死罪可免,但要流放。
当时公元757年,杜甫也刚好投靠唐肅宗,杜甫也不知道李白入狱了。
而且公元757-758年,高适都在扬州平乱,并且758年,还得罪了李辅国,就把高适给贬了为太子少詹事,赴洛阳,留司东京。
李辅国,后来还把唐玄宗软禁了,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之一;被册封为王的宦官之一,受封为博陆郡王。
这年的李白已经是流放夜郎,在潯阳出发,跟宗氏、妻弟宗璟道別,还作了首《流夜郎永华寺寄潯阳群官》。
公元759年,李白遇赦,返东下江陵。
公元759年五月,高适被封为彭州刺史,在长安高适与杜甫、 李岘有诗歌酬唱。
有诗作留下《赠杜二拾遗》《赴彭州山行之作》《谢上彭州刺史表》
公元759年七月,杜甫弃官了,才知道李白的事情,并思念李白,并且还不知道李白是生是死啊!
写了《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白二十韵》。
试想想,在公元757年时李白出事时,杜甫在唐肅宗那当官,都不知道这事儿。
更別说高适为什么会不知道?
要知道唐肅宗,是很疼爱永王的。
永王的母亲是郭顺仪,但早死了,就由兄李亨(即後之唐肅宗)养大。
因肃宗爱李璘,隐瞒永王造反。
为什么隐瞒呢?
据史书记载公元757年十二月,太上皇唐玄宗下令杀张均、张垍。
唐肃宗跪求,才放过张垍流放岭表。
张垍娶唐玄宗女宁亲公主,为驸马都尉。
皇亲国戚还是这样,肃宗不想被唐玄宗知道,搞不好就成了永王和肃宗造反了。
这样永王的儿子才能保有王爵,皇子造反,最轻也得贬为庶民。
所以说,这是王室丑闻。
要把当时与永王有关的人,都杀掉。
就剩下李白了。
李白本来因永王入狱,一开始放了岀来,参加宋若思军中,唐肃宗又捉了李白,直接杀死。
这个时候,张镐和郭子仪力保,又放了一次,但是要流放。
这也是为什么唐肃宗要几次都要杀死李白的原因了。
最后杜甫和高适在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
两人又聚了一会,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
这时,高适年将60,杜甫也将50。
他乡遇故知,短暂的聚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
高适便写下了《赠杜二拾遗》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一作堪)断肠。
身在远藩(一作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一作此)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第二年,李白卒于公元762年11月30日。
高适卒于公元765年2月17日。
杜甫直到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将死之时,有感而写出《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
附高适临终前几年的生活,与李岘、杜甫多有相聚:

  • 公元759年,高适五十六,在洛阳,在长安与杜甫、 李岘相聚,要到彭州任职。有诗《赠杜二拾遗》《赴彭州山行之作》等
  • 公元760年,高适五十七岁,在彭州,杜甫到达成都,有诗相寄《寄宿田家》《西山三城置戍论》等。
  • 公元761年,高适五十八岁,在蜀州,斩段子璋早。这年,与杜甫相见多次,有诗《人日寄杜二拾遗》。
  • 公元762年,高适五十九,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反叛,高适率兵平叛秋收到杜甫诗作《寄高适》
  • 公元763年,高适六十,在成都,大战吐蕃失败。诗作《登百丈峰二首》《谢上剑南节度使表》等。
  • 公元764年,高适六十一岁,被唐代宗召回长安任刑部侍郎,后转任左散骑常侍,这年收到杜甫诗作《奉寄高常侍》
  • 公元765年,高适六十二岁,在左散骑常侍任上,病逝。
李白的《赠汪伦》是打油诗吗?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符合历史原型吗?《长安三万里》中对高适这一历史人物塑造得如何?历史上的高适是什么样的?以下为笔者之关于诗词研究的收藏夹:诗词歌行
guyama 发表于 2023-8-18 23:44:5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诗人高适一步登天以后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对于52岁的高适而言,这一年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步登天。
诗人大多命途多舛,高适也不例外。50岁之前的高适虽诗名满天下,但潦倒不堪。史书说他“少落魄,不治生事”,日子过得自然不咋地。20出头时,高适料理了父亲的丧事,然后一直在宋城(商丘睢阳)生活,近三十年的时间,毫无功名。直到46岁,他才经张九皋的推荐,当了一个相当于捕快的不入流的小官儿封丘尉。
唐玄宗千乘万骑西南行时,高适抄小路找到他,促膝谈心,分析潼关失守的原因。他总结了四点,一是哥舒翰有病,无法统兵;二是监军不体察士兵,视战火如儿戏;三是边镇士卒没吃饱饭;四是杨国忠不听他的谏言。总之就是帮唐玄宗甩掉残杀忠良,用人不察的屎盆子。唐玄宗听后很高兴,提拔他为谏议大夫,专门建言献策,官居正五品!
此后唐肃宗即位,永王之乱随之发生。肃宗皇帝招来高适商议如何平叛,高适只淡定的说了六个字“王且败,不足虑”。见他说得这般笃定,唐肃宗大手一挥,说这仗你来打。这是756年的深冬,唐肃宗以新帝的火气和怒气,授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高适由一个五品言官,一夜封侯!
高适在山顶看风景时,另一位大诗人李白却在山下喝洗脚水。
同样是在756年这一年,李白因跟随永王造反,被打入天牢。而把他送进天牢的,正是统兵前来的高适!
高适和李白本是好“基友”。当年高李杜三人游梁园,高适和李白同吃同住同睡,且与杜甫一道见证了李白与前宰相宗楚客孙女千金买壁的美好姻缘。二人感情那可是极好的。
然而李白好好的在庐山观瀑布,却被永王聘入幕府,当了其军机秘书。永王想利用李白的文采和名声帮自己摇旗呐喊,李白根据他的意思,写了反诗《永王东巡歌》十二首。诗中李白把永王比作真龙天子,把自己比作谢安,有“为君谈笑静胡沙”这样的句子。
诗虽然这样写,但李白本身并没多少军事才华,而且他这军机秘书的身份也就发发诗,鼓鼓气而已。然而高适可是卯足了劲杀过来的,车滚滚,马啸啸,一气就平定了永王的乌合之众。
高适很忠心,马不停蹄给肃宗告捷,把李白顺手就关进了天牢。开始李白还不急,毕竟哥们儿关系好,坐牢期间,他还收到了杜甫写给他的信和诗,“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李白看完很感动,给杜甫回了信。他和高适的感情更好,现在杜甫都这么关心他,他相信“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适肯定会放他出去的。
一等不来,两等不来。李白有种长相思摧心肝的感觉了,天牢里又潮湿,又没有酒,他很慌。琢磨着是不是高适公务繁忙,遂放底架子,给高适写信,附带了一首长诗。
信和诗送出去,高适置之不理,不仅如此,他还烧毁了两人以往的书信!
李白是真害怕了,这谋反的罪名天知道能不能活下来。
于是派夫人李宗氏去高适府里拜访,李宗氏措辞都想好了“高公啊,您和我家夫君是至交,当年还是您当的我们的证婚人。我夫君被迫进入永王帐下当个小秘书,那也是因为赶鸭子上架,您是知道他的,您可得救我夫君一命。不然我孤儿寡母可怎么办”。然而高适闭门不见,
李宗氏从侯府被撵了回去。李白觉得这哥们儿发迹后把自己看成累赘了,友谊的小船就此打翻,绝交。一气之下,也让李宗氏烧了与高适来往的书信。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郭子仪年轻时欠了李白一条命,以大将军的面子在唐肃宗手里为李白讨了一纸赦令。李白死里逃生,千里江陵一日还,至死未再与高适有只字之交。
其实那时李白差不多已是高适最后一个朋友了,王之涣早死,王昌龄死于战祸,他还有许多亲旧朋友,也因睢阳之围十难全一。所以与李白绝交后,他成了一个身居高位的孤家寡人,李辅国给他使绊子,他被降级,甚至都没人给他说一句话。
公元761年,蜀地发生战乱,高适出任蜀、彭二州刺史,后升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后来,又被召回京城,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并被封为渤海侯。史书记载,封这么大的官,高适上任时,却只有他一人一车而已,这一方面说明他的清简,然而又何尝不是晚景孤单的真实写照呢?
《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但是高适高升后,最后一个诗人朋友随之彻底失去,这之后他再也没写出像以前一样脍炙人口的诗句来。并在勾心斗角的局势中如履薄冰,不久就病逝了,这其中的得失孰轻孰重,也许他自己也说不清吧。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