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奇僧苏曼殊:三次出家,爱逛青楼,一顿吞下60个包子,34岁早逝

[复制链接]
紫依女孩 发表于 2024-8-21 03:47:06|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民国时代,这个中西方文化碰撞、新旧思潮交替的奇特年代,孕育出了无数特立独行的知名人物,这些人可不仅仅是文人,而是涵盖各行业、各领域,乃至于还包括佛学界。
提到民国时期有名的高僧,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或许就是创作出传世经典《送别》的李叔同。
但实际上,同时期还有另一位和他十分相像的僧人,两人同为才子,最后遁入空门,虽然经历截然不同,却又同样与杭州西湖有着不解情缘。

此人便是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僧人,他在文学上可谓是个旷世奇才,而在性格上却也是个旷世奇人,他皈依佛门,却遍览红尘,最终在仅三十四岁时便飘然离世,空余一句遗言,令后人万千感慨......

1884年,也就是大清光绪十年9月28日,苏曼殊出生于日本横滨,从刚刚坠地开始,他的身世就已经极其复杂。
他的父亲苏杰生是一位在日本做茶叶贸易的商人,来到日本以后娶了一房妾室,但在不久后却又和这个女人的妹妹有染,并且还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正是苏曼殊,也就是说他不仅有着一半的日本血统,甚至还是个私生子。
在这种情况下,苏曼殊只得被交给生母的姐姐,也就是自己的姨妈抚养,在幸福的家庭环境中一直长到了6岁。

苏家在广东是一户传统的封建世家大族,但在这一代却不太生的出男孩,大多都是女子,这是他们万万难以接受的,于是苏杰生便带着苏曼殊回到了广东老家,把他交给自己的发妻照顾抚养。
但是对这个身份相当敏感的孩子,后妈完全没有一点好脸色,家中其他人也全然是冷眼相向,加上父亲又常年在外经商,于是小小年纪的苏曼殊受到了无数刁难,遍尝人间冷暖,有一次甚至在高烧下家人非但不予医治,还把他关入了小黑屋,最终被一房长辈堪堪救下。
苏曼殊发现这家中毫无温情,一时竟然闯入了附近的一所寺庙出家为僧,但年仅12岁的他还是无法忍住戒荤,不久后便被扫地出门。
不过苏杰生作为父亲,对自己的儿子却还是较为重视的,很早就替他请了专业的老师来学习古典文学、西方文学、绘画等知识,而苏曼殊以自身的天赋异禀,很快便将这些融会贯通,将老师大大震惊。

对于当时的苏曼殊而言,他最想要做的事,大概就是逃离自己的封建大家庭,而这个愿望竟然随着父亲在生意上的惨败而得以实现。
苏杰生破产之后,苏曼殊只能陆续投靠各地的亲戚,开始寄人篱下的生活,陆续辗转上海、香港、南京等多地,但在他心里还始终有着一份最大的牵挂——他希望能回日本看一看自己的母亲。
当时国内留学风潮大盛,苏曼殊也很聪明,他对家人谎称自己是一心一意要去日本留学进修,这才争取到了足够的经费,远渡重洋之后来到了横滨。

虽然姨妈并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但是她对于苏曼殊而言,地位等同于生母,和她一起生活的时期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但苏曼殊并不知道姨妈身在何处,只好先进入学校读书,他先后辗转了大同学校、早稻田大学等多所院校。
最终,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苏曼殊找到了自己的姨妈,两人此时已经时隔多年未见,但一见面双双潸然泪下,此后,苏曼殊在姨妈家中小住了一段时日。
但就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一位附近的日本少女菊子,年少的苏曼殊仪貌堂堂、浑身书卷气、才华也极为突出,这种气质深深吸引了菊子,而这个女孩平时也颇爱写诗作词,于是不久后他们便生出了情愫,并偷偷传递信件互诉衷肠。
可惜天不遂人愿,这样的甜蜜没有持续多久,便被苏曼殊的一位叔叔发现了,他直接拿着手里的信件赶到了菊子的家中质问其父母,日本在当时对女子的贞洁也是比较看重的,菊子的父亲在之后便将女儿狠狠训斥又暴打了一顿,勒令他与苏曼殊断绝往来。

原本这是一份牛郎织女式的悲剧故事,但菊子却并不是一个普通女人,她的性格极为刚烈,竟然在当晚选择了投海殉情。
苏曼殊得知消息后遭受了天大的打击,悲愤之中写下了“昨来风雨偏向厄,谁向人天诉此哀”,从此以后不再追求感情。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苏曼殊很快也投入到了革命的队伍中,他在日本随着表哥一起加入了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但两人后来因为理念不合而闹翻,苏曼殊便孤身回国。
要知道,后世之所以将苏曼殊称之为“革命文学家”,可不是因为他短暂地搞过革命,而是他曾打算展开实际的暴力斗争,比如策划刺杀康有为、在湖南谋划武装起义,和黄兴在上海策划武装起义等。

在文学上他也同样不遗余力,为陈独秀的《国民日报》、刘师培的《天义报》以及同盟会的《民报》都写过很多文章,著名女烈士秋瑾留下的遗书中,也是由苏曼殊代为作的序。
直到1903年,苏曼殊回到广东老家之后,他对自己的人生和革命的未来感到愤懑,于是来到了广州的一所蒲涧寺中再度削发为僧,师傅还没给他发度牒的时候,他竟然把已经去世的大师兄的度牒直接偷走,并顶替了他的法号。
在这之后,苏曼殊便长期以僧人自居,号为“博经法师”而此后外界也一直以佛家弟子的身份来看待他。
归国后的苏曼殊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流浪,他四处云游,苏州、上海、芜湖乃至于海外的暹罗、锡兰、爪哇等地,一路上结识了无数好友以及革命志士,先后在很多学校做过老师。

苏曼殊是个极具天赋性的人,加上幼年时父亲对他的培育和后来的进修学习,让他在诗歌、小说、 绘画、翻译等方面无所不通,而且在这个时候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成就,章太炎、陈独秀、鲁迅、柳亚子等著名人物都是他的挚友。
但他的生活却简直丰富,一路上纵横大江南北时,有时靠教书换些工资,有时靠卖诗卖画补贴生活,有时寄住在寺庙里白吃白住,堪称飘荡于江湖。
而在这段时间当中,或许苏曼殊才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他几乎对自己的真性情毫不遮掩,这才留下了无数令人瞠目结舌的故事。

首先,苏曼殊在口舌之欲上是完全不加节制的,他酷爱吃糖和牛肉,有一次宋教仁等人前来找他,他正在洗澡,有朋友想要作弄他,便在外面大喊,说他们准备去下馆子吃牛肉了,结果苏曼殊连身上的水珠都没擦干净便跑了出来。
而为了吃糖,苏曼殊可以把兜里的最后一点钱都掏出去,更有甚者直接抢走朋友的钱跑去买糖,不过他的才华是不能忽略的,所以经常有人想要他的画,便会第一时间买来朱古力糖犒劳。
但关键在于,苏曼殊对外的身份其实一直都是个和尚,但他不仅完全不守清规戒律,乃至于还要大口吃肉、大碗饮酒、大把抽烟,所以在当时便被看作奇人。

其次,苏曼殊平日里经常会时不时做出一些古怪行径,比如有一回冬天,他的好友陈巢南从广东出差回来找到苏曼殊,因为广东炎热陈巢南行李里只有一张被单,但就这一张被单还被苏曼殊半骗半抢地拿走了。
再比如他某一次和别人打赌,赌自己能不能一次性吃下60个肉包子,然后他便在众人的围观之下狼吞虎咽起来,吃到一半的时候,只见苏曼殊肚子就鼓得老大,旁边人于是出声劝阻,结果苏曼殊还跟一群朋友吵了起来。
还有便是他的风流韵事了。其实苏曼殊一生未娶,而在当年菊子跳海自杀后,他实际也再未和哪个女人深交,但他却长期游荡于各大青楼舞厅,在花钱上极为大方,可以说经常一掷千金,有时候听到歌姬们的悲惨身世,也会当即倾囊相助。
但最令人称奇的是,他或许会跟这些女子互相倾诉、互相探讨诗文、哪怕互相调情,但却始终不会和她们有肌肤之亲,仿佛还记挂着自己僧人的身份似的。

不过即便生活过得颠三倒四,苏曼殊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却逐渐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他所涉猎的方面包含诗歌、小说、杂文、翻译等。
他曾在革命年代怒而挥笔写下过那首著名的《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便是: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他一人精通日语、英语、法语等多国语言,乃是全中国第一个将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诗集翻译成中文的翻译家,后来还有多本译作。

苏曼殊丹青
在小说上,他独具一格,当然这也与他一生漂泊的悲惨遭遇相关,他笔下的小说大都是以描写爱情故事为主的,但是往往过程极为曲折伤感,而最终的结局全部是以各式各样的悲剧结尾,曾经风靡一时,尤其是代表作《断鸿零雁记》,被誉为“民国初年第一部成功之作”。
而在诗作上,他的成就则是最高的,以七绝见长,风格和小说一样悲戚婉转,被后世的学者们公认为是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可谓评价极高。
然而苏曼殊的游戏人间,和当时的环境不无关系,在他前半生当中,国家的革命大起大落,却终究不见成功的起色,他作为一名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者,实在无法不感到悲痛欲绝。

要说最了解他的,恐怕还是莫过于尖锐的鲁迅先生了,他认为苏曼殊的奇异行为不过是为了遮掩自己厌世的情绪,他看到这世间如此丑恶,但又无法拯救,只好以一副常人难以理解的样貌去面对、去逃避。
而实际上,苏曼殊长年累月暴饮暴食、作息混乱的确对他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肠胃,越来越差,而且他依旧完全不愿节制,就这样,直到1918年,在他年近三十四岁的时候,便病逝于了上海。
在他身后,孙中山先生亲自指派汪精卫替他打理后事,陈独秀、柳亚子等好友问询而言,为他操办丧葬事宜,他们将苏曼殊葬在了他生前最爱的西子湖畔,孤山北麓的西泠桥南面。

而无巧不成书的是,在这座山的背面,便是著名的南齐名妓苏小小之墓,后来复旦的诗人刘大白便赋诗一首:
“谁遣名僧伴名妓,西泠桥畔两苏坟。”
同样的,苏曼殊唯一留下的遗言也和他的一生一样洒脱,十分简短:
“一切有情,皆无挂碍”
对这位飘零才子、古怪僧人来说,这或许便是他和悲惨的命运的最终开解。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