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没有写得不好的诗?

[复制链接]
wangyi0412 发表于 2023-8-18 23:42:0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白有没有写得不好的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yanjifu 发表于 2023-8-18 23:42:1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一个高赞回答说李白的《赠汪伦》写得不好,好吧,这诗好不好属于个人审美,不做强求。
吴牛喘月:李白有没有写得不好的诗?然而,你确定【踏歌】是这么个意思?


然而百度百科都知道,踏歌是一种民间的群众舞蹈形式,也就是【连手而歌】。汪伦应该是带了一大帮人给李白送行,还用了【河边群魔乱舞】的姿势,李白被他感动,然后说桃花潭水不及这份情谊,这不是理所应当么?


嗯,所以汪伦送别李白的场景是这样的,借用下童书《笑背古诗》的图片



最后说说这个汪伦,詹锳先生在《李太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参考前人观点,并指出汪伦应是当地的豪杰名士,更有证据指出汪伦还是一位文人,根本不是普通村民。
另,历代文学评论家,如严羽、谢榛、沈德潜等人都对《赠汪伦》一诗称道不已。看来这位答主不知道是否真的如他昵称一样吴牛喘月,失去了判断能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前辈文学评论家呢?

严羽《沧浪诗话》:才子神童出口成诗者多如此,前夷后劲。
谢榛《四溟诗话》:诗有四格:曰兴,曰趣,曰意,曰理。太白《赠汪伦》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兴也。
(可笑那位答主还说李白赋比兴一个没用呢,笑死)
沈德潜《唐诗别裁》: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至于那个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楼啥的,听听得了,你还当真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obwen 发表于 2023-8-18 23:42:4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吴牛喘月 答主是我关注的一个有趣的物理普及类答主,今天看到回答诗词类,很惊奇,又是李白的,就好奇看了下。
然后看完,有点想取关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识障,真没必要夸领域答题的。
吴牛喘月这次真有点喘月了。
你其他回答挺有意思的,这里真就没什么意思了。
李白有没有,写的不好的诗,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多少要有些“研究”,才好堂而皇之的单做一答。
看了一圈赠汪伦的解答,说好的,都有理由,只是把握不到关键。
一首诗一个人,可以有千般好,千般差,但这都是观者不同造就的,无法相互说服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作为一个对李白诗有点研究,并且也会写古诗词的人来说,个人觉得这首诗——乃至李白这一类的,看起来像口水的诗,都是最能体现他与我辈庸人不同的地方。
我辈学诗,时间长了都能写个有模有样,甚至依照范式公式,写出点“佳句”,但其实没啥意思,这种方式的写作,早晚要被ai干掉。
李白则不同,他类似赠汪伦这种诗,没有公式,不按常理出牌,ai无法用逻辑破解——只能照篇模拟,无法自创。
为什么呢?因为李白这种诗,有随机成分在。
这个随机成分,是真随机,也就是古人说的即兴。
举个例子,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很多人看着都觉得字写的不错,这也是一种即兴发挥。
事后王羲之自己再写,无论如何都写不出,这就是即兴的不可复制。
王羲之这个只是例子的引导,正例是颜真卿的祭侄稿。
颜真卿的祭侄稿,不懂书法,或者没什么审美水平的,基本上看到的感受,都会觉得——啥玩意,乱涂乱画,天下第二行书,就这?
颜真卿的祭侄稿也是即兴,只不过这个兴是悲兴。他那一刻情感爆发,情满于胸,下笔就是“六十年的功力”,他的文思会断,但笔上功夫,手上功夫,心中感情,却不会断。写完之后,这文章就是“字里行间”,真正饱含感情。
但这些,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看出来的。
李白的赠汪伦也是情感爆发的即兴,只不过不是悲哀的,而且喜悦的。他脱口而出,二十八字,全部都是眼前景,眼前事,眼前情,但写出来,就不再单单是他眼前,而是到了所有能看懂听懂这诗文字的人眼前。
我们平常经常会遇到送人或者被送的情形,虽然没踏歌的了,但有一些突发事情,比如突然拿出一件想送但之前不好意思送的东西,发了一条送别前说不出的话等等,这时候,我们如果是被送的,要离开的,那当时的情形就与李白相似。
好了,这个时候,请大家不要去想,立刻脱口说出二十八个字,把你遇到的事情,你的心情,对方的情义,全都表达的明明白白,就算拿给一万个识字的人看,除了智障外,也不会有人看不懂。
这还只是要求写的能让人看懂而已。
不用试了,99%的人都做不到的,1%能做到的,多数写出来的也没啥意思。这1%里,有很多大诗人,比如和李白齐名的杜甫。
李白这种诗,其实和大多数人看数学物理公式一样,觉得1+1=2,勾三股四弦五,e=mcc,这种公式,简单的要命,一点都看不出什么高深的地方,完全不如那什么什么一堆长的公式。
但其实,这些简单之中,正有大智慧大内涵大美好。
只是它们不见于文字,需要一定的功夫去咀嚼研究思考,才能知道。
把赠汪伦写成一篇优美的满分作文,按今天的欣赏水平来说,只需要多加点文采,基本就差不多了,再不行,再来点引用,或者古法“骈对”,把什么十里桃花,万店酒家,再来一个千尺清潭,都写的有声有色,肯定一堆人觉得牛,美,炸天!
但这都不过是表面功夫而已。最重要的,汪伦送我情,光靠描写花,酒,歌,潭,是没法写出来的。
李白这诗,并不涉及多少视觉美感,也不涉及多少视觉美感层次的字句排布,但它却有着无与伦比,书写即时即事即情能力,拥有极致情感表达能力的诗。
这极致表达,不是扣牛角尖的细节,也不是夸张的渲染(这两者都不算极致的表达,只能算技术的追求),只是平常的言说。
拍张照片,谁都可以。但拍张有感情的照片,这就不是谁都可以的了。
更不要说还是随手一拍。
最后,不要把别人做到的看起来好像很容易的事情,当做有手就行。
你有手,但你是真不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嬒狼 发表于 2023-8-18 23:43:1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少文萃,
竖子亦称才;
可笑评论里,
个个赛太白。
cnfsonxxx 发表于 2023-8-18 23:44:1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回答本问题之前,首先表达对楚安君的倾慕与欣赏,云卿菡萏文笔,吾等后辈恐不能及。这个回答不过是在他的回答基础之上略表微言,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供大家参考。
其实除了 @楚云卿所言的李白伪作之外,后人在对其诗文进行整理与选注时,亦会因音韵,格律,版本、名讳等因素而进行改动。于是我们所理解的李白写的不好的作品,或许并不是李白“写的不好”,而是囿于编者本身才华限制,对其进行的劣质改动。
内含太白诗文的抄本与编著,古代自唐以来便不下百本,
例如唐代的《敦煌唐抄本》、《日本古抄本》《河岳英灵集》、《本事诗》、《才调集》;
宋代洪迈编著的《万首唐人绝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萧士赟的《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明代李攀龙编著的《唐诗选汇编》《唐诗合选》《唐诗选》以及清代沈德潜编著的《唐诗别裁集》、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等等。
而我们所熟知的太白诗多是选自明清学者编著的唐诗选本,例如李攀龙、沈德潜、蘅塘退士等人的编著。
然而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八《改书》中云:
万历间人,多好改窜古书。人心之邪,风气之变,自此而始。
黄廷鉴在《第六弦溪文钞》《校书说二》中言道:
妄改之病,唐宋以前谨守师法,未闻有此。其端肇自明人,而胜于启、祯之代,……割裂分并,句删字易,无一完善,古书面目全失……
相对于唐宋抄本而言,明清抄本多增减删改的行为,而太白诗在明清亦难逃删改之运。
例如太白的《静夜思》,在《唐诗三百首》中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然而在北宋刊本中则是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然而通过版本学、文献学、音韵学、以及格律等相关的考证,北宋刊本才是《静夜思》的原本,至于具体如何考证,就不再赘述,想要了解详情的可以搜索我所列的参考文献。
就我个人而言,较喜欢宋本的《静夜思》,也较同意日本学者森濑寿三的观点。
第一句中“看月光”的“看”这个动词,与第四句的“思故乡”这些词语相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圆环结构。
诗中人物的“思故乡”的姿态,使读者联想第一句的“看月光”的姿态,因此可能开拓出永远不完的沉思的世界。其次,第三句“山月”的“山”字也很重要。从床上到窗外高处的视线转移时,如果没有“山”字,就衬托不出月亮那种高悬空中的景象。
就我个人看来,《静夜思》算是被明代学者(我们所熟知的版本最早出于明朝)改“差”了。
然而明本的《静夜思》即使有后人的加工,但也并不算是我们所认为的李白写的不好的作品,充其量算是没有原本写的好罢了。
那么《宫中行乐词·其三》于我个人看来,算是后人劣质改动后所呈现的平庸之作了。
卢桔为秦树,蒲桃出汉宫。
烟花宜落日,丝管醉春风。
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
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

从唐人记录的李诗来看,《宫中行乐词》中的字句与传世李集有所不同,伯2567教煌唐诗选残卷“卢桔为秦树”一首最后两句作“君王多乐事,何必向回中”,与今本有异。
自明代始,这两句都作“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
如以“还与万方同”句为近真,则李白此诗旨在歌颂明皇与民同乐,而这与事实似乎距离太远;
“何必向回中”句,则颇寓讽谏之意。
“回中”为古代地名,位于陇右,秦代帝王曾于此建造宫城,李白此处用反诘语,意在责难明皇何必又有拓边之举。
联系李白《古风》其十中的反战言论来看,此句似更接近李白真意。
“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作为全诗的尾联,以“还与万方同”结尾,给人感官上不过是歌颂明皇的宫廷之作,写殿堂之华丽以及与民同乐的称颂,与其他宫廷诗相比,则算是平庸之作。
这也是我们所了解或所认为的李白“写的不好”的诗。然而结尾若为李白原作”何必向回中“则立意凸显,以反诘语暗寓讽谏之意,结尾转折更显巧妙。或许亦可成为一篇佳作。
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我们所见的李白《宫中行乐词·其三》算是我们所认为的“写的不好”的了,更是后人劣质改动的平庸之作。
李白自己从未编过诗集。他先后曾请魏颢、贞倩、李阳冰等代编诗集,只有李阳冰编成了《草堂集》十卷,魏颢、贞倩二人则都没有完成,但魏颢手中的资料还是流传下来了。宋人王溥、乐史、宋敏求等人在《草堂集》的基础上再三增补,自然吸收进了各种来路、各种系统的材料。
这里包含着李白各个时期的诗篇,有的诗篇为早期之作,有的可能后来有所改动,这样也就留下了不少篇名不同内容有异的作品了。
因此,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李白写的不好”的作品可能是后人的劣质改动,而这种劣质改动于明清最盛,当然,同样也可能有一些后人的“优质改动”,至于有哪些,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探寻。而对于其原文的辨别,则需要版本学,文献学等专业知识,就我们大众而言,有些许难度。更多看到和了解的不过是我们所能够看到的以及传播度较广的。因此,在如今的后真相时代,多审慎思考,还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资料:
周勛初.李白詩原貌之考索
森瀨壽三.關於李白  靜夜思
JCRen.net 发表于 2023-8-18 23:44:5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还非常多。但其中有很多伪作。
谁叫中国只有一个诗仙,谁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魑魅魍魉都想钻进李白的羽翼下沾点光,借此让自己的拙诗得以永流传。
需要明白一点,我们读到的李白诗歌,只是其所有作品的十分之一。而这十分之一里面,有相当数量的诗歌是伪作、伪托,或者跟其他诗人搞混的作品。
只有明白了这点,你才会对李白的才华及其生平著述,乃至诗歌风貌,有个更清晰的了解。毕竟伪作中,粗劣鄙俗之诗很多,如果你平时认为是李白所写,就会对他产生一定的误解。
李白诗歌编集的过程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第一个给他编集的是族叔李阳冰。
李白临死前,曾将部分草稿,交给李阳冰,并嘱咐他替自己编集作序。
但草稿数量很少,只得搜集时人所传录、收藏的篇什。如李阳冰所言:“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
唐朝不像现在,可以存手机文档。李白一生,交际应酬极多,很多名作即席而作,写赠他人,都保管在别人手中。且他这种斗酒诗百篇的人,散佚家常便饭,也不可能记得写过多少诗。再者,经常出去旅游,看见美景,兴致来了,题在壁上石间,久而忘之。
韩愈在《调张籍》一诗中也说:“流落人间者,泰山一毫芒”,李杜二人的诗篇,即便在当时,也已经散佚绝大部分了,但即便是“泰山毫芒”的部分诗歌,也足以“光焰万丈”,照耀天地。
在李阳冰之后,唐宪宗时的范传正,宋真宗时的乐史,都重新收集了一遍李白诗歌,比如乐史的《李翰林集》,共收诗776篇。此后,不断有人收集所谓李白诗歌,重新参订。
到今天,李白的诗歌已增至一千多首。这里面有他人作品误收入集的,有模仿李白风格而被讹传入集的,也有假名李白而伪作入集的。既有唐人作品混入,也有五代宋人作品混入,可谓真伪并杂,难以厘清。
以下我就列举一些,特别明显,且质量很差的伪作。
《少年行三首·其三》
君不见淮南少年游侠客,白日球猎夜拥掷。
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
少年游侠好经过,浑身装束皆绮罗。
蕙兰相随喧妓女,风光去处满笙歌。
骄矜自言不可有,侠士堂中养来久。
好鞍好马乞与人,十千五千旋沽酒。
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
桃李栽来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
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男儿百年且乐命,何须徇书受贫病。
男儿百年且荣身,何须徇节甘风尘。
衣冠半是征战士,穷儒浪作林泉民。
遮莫枝根长百丈,不如当代多还往。
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
看取富贵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后名。
这首诗写一个游侠少年,开头写他打猎赌博,散尽百万也不足惜,报仇就算在千里之外也不嫌远。他装束豪华,遍身绮罗,经常去狎妓嫖娼,举止豪奢,掷金买笑,呼朋唤友......
看完后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这分明就是一个古代版的重度中二青年的意淫幻想啊。他幻想中的游侠,富比王侯,浪荡成性,赌博好色,呼朋唤友,举止豪奢。看似骄纵,却内心谦和,市长县官都要巴结他,王侯都要跟他平起平坐......
这不就是意淫自己是古代王思聪吗?
李白需要意淫自己是富二代么?当年他站在长安殿堂的中央,气宇轩昂,唐玄宗御手调羹喂他吃饭。只有古代版的LS才会意淫这些。
这不仅是个古代中二少年,还病入膏肓。诗歌自“男儿百年且乐命”以下,混乱不堪,一会儿说不要读书,一会儿说要百年富贵,要荣身、簪缨。
明代学者朱谏在《李诗辨疑》中说:
按前有《少年行》,辞意感慨激烈,句法清洁而有文,白之诗也。此之少年者,粗俗妄诞,如病狂失心之徒,语无伦次,若出恍惚,而叫嚣不已之态,使人丧其守,真厕鬼之乱道耳。”
没错,读此诗,就像看到一个登徒子,故作豪放语,却涨得脸红脖粗,又像一条癫犬,狺狺狂吠。
这位中二少年,大概是个初学者,且是模仿李白的初学者。就像后世学者所说的那样,学豪放而不得,流入叫嚣。但其实李白的诗歌特质,不是豪放一词能“概括”的,李白诗歌中的两大特质,一是气象,二是气韵。前者境阔,后者流逸。
再观李白其原作:
《少年行·其一》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写少年游侠,写出了那种风流与潇洒。游于金市之东,驾银鞍,跨白马,意气飞扬,驰骋于春风之中。金市,见地之豪;银鞍,见坐骑之奢华;春风,见时之明丽。这些景象都烘托、衬托出少年游侠的风度气质。
所以真正的好诗,描写人物时,从来都是以物象的烘托,景物的衬托和铺垫来渲染的。
而伪作中的“好鞍好马乞与人”,以少年游侠赠予他人物品,来衬托他的豪爽,但“好鞍好马”是什么样的鞍?是什么样的马,何谓好?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自然也难以衬托出少年的豪爽。
如果把李白的“银鞍白马”替换进去,“银鞍白马乞与人”则要比“好鞍好马乞与人”鲜明得多。
常言道天才的下限就是常人的上限,但有些连天才的下限都达不到。
<hr/>《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这首诗成了李白轻视、讥讽杜甫的铁证,然并非如此,也是伪作。
李杜二人的关系其实很亲密,不然也不会“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诗云:“乞归优诏许,遇我夙心亲”,描绘的是李白对自己的态度,而自己对他的感受是“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两个人初次见面,就好像认识了很久一样,倍感亲切。
当然,说它是伪作,主要因为此诗写得很烂,大概是九流诗人的水平。如果这真的是李白写给杜甫的诗,那么“戏赠”就并非是开玩笑了,而是真的讥讽。一个天才,如果写这么烂一首诗,来送给另一个天才,那是赤裸裸的轻视。
反过来,也辱没了自己诗仙的名号。不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么?不是“斗酒诗百篇”么?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
且诗中塑造的杜甫形象,完全没有诗人的影子,形象鄙俗,语言伧俗油滑,李白是绝对不可能写的,有辱斯文。“吟诗苦”其实是后世之人对杜甫的印象,此也更见伪作嫌疑。
当然,最重要的证据:“太瘦生”、“太愁生”是流行于中晚唐佛门的口头语,多见于宋人诗词。李白及其以前的文人,还没有这种口语入诗的例子。
<hr/>《草书歌行》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怀素是唐代著名书法家,然而他的书法直到大历年间才成熟,而李白在762年就逝世了,不可能生前就称赞怀素“草书独步天下”的。
再者,怀素写的《自叙帖》里,提到过给他写诗的的王邕、戴叔伦、窦翼、钱起等人,并没提李白之名。倘若诗仙李白给他写过这首诗,那足以令他身价倍增,他不可能只字不提,于情于理都不通。要知道,大历二年间,怀素还写诗给苏涣,让他写诗推介自己。
从诗歌整体的气脉来看,作者并不具备太白的才情和豪逸之气,所以鼓足了气势想写豪迈之语,但到了笔下就成了张牙舞爪之姿。
他不知道的是,真正的豪放是胸怀天地,笔写万里,虽然他稍微领略了一点,写出了“墨池飞出北溟鱼”,但也不过是老调重弹。另一句“笔锋杀尽中山兔”则呈现凶厉了,实在不是个好象征。
通篇尽是阿谀虚词,只是写怀素用的墨水多,费的毛笔多,浪费的纸多。至于龙飞蛇走鬼神惊,也是空话套话,仍没有写出怀素书法的具体风格和特质。且用语浅俗,老调重弹。
但即便如此,仍才力不继,气势衰竭,六联以后,基本全是废词。
尤其是最后一句“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如此口语俗话,完全不能称之为诗语了。

<hr/>增补:
平时很多人自称懂李白,但那未必是懂李白的诗歌,只是懂一点他的生平经历,和趣闻轶事而已,还有一些段子加工起来的“形象”。如果沉迷在猎奇的阅读当中,不仅无助于了解李白其人其诗,只会离他的原本面貌越来越远。
如果真要了解李白,或者自诩了解李白,至少是能准确感受到李白的风神气质的。都说他是天才,却不注意他在遣词造句上的功力和技巧,也不明白李白谋篇布局上的高妙。
陆游的《入蜀记》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李太白集中有《姑熟十咏》,苏东坡自黄州还,经过安徽当涂时,读到这十首诗,抚掌大笑道:“赝物败矣,岂有李白作此语者!”诗人郭功父不这么认为,跟苏轼争论了起来,东坡戏谑道:“但恐是太白身后所作耳。”
郭功父听了这话,气得满脸通红。因为他诗句俊逸,曾被当时的诗坛大佬梅尧臣、王安石等人誉为“李白后身”。
这段故事,耐人寻味。足见在宋朝的时候,李白的诗集中,已经出现了很多伪作。我不怀好意的来调侃一下,也许《姑孰十咏》还真是郭祥正所作也不一定。
所以,我们理智看待李白的诗歌,不能因为一首诗冠名李白,就认为是其所写,从而把原本平庸的诗,滥俗的诗,刻意拔高。这导致一个很严重的后果,那些伪作造成的一些矛盾和讹误,会有碍后世之人去了解一个真正的李白,无论是其诗还是其人。
<hr/>参考资料:
1.乐史.《李翰林别集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王琦.李太白全集跋[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1687.
3.郁贤皓 尹楚兵《李白诗的辑佚与辨伪》[M]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