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拉车人”的悲惨命运:几乎活不过40岁,一生渴望拥有黄包车

[复制链接]
th818 发表于 2024-8-17 20:51:11|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国“拉车人”的悲惨命运:几乎活不过40岁,一生渴望拥有黄包车......
作为民国时期,靠体力吃饭的“拉车人”,无疑是广大无产阶级的一份子。
可想而知,生活穷苦潦倒应是常态,正如“人民作家”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他们大都活不过40岁,就早早殒命。
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却因各种剥削而终不可得。
民国二、三十年代,北京是全国的中心城市之一。
尤其是北洋时代,北京聚集着数以百计的市民。
人们外出乘坐的交通工具普遍都是人力车夫,形成了一道公共奇景。
在这座人口百万的城市,就有6万人力车夫,每日的拉客人次在50万之上。
社会学家李景汉,就曾比较有轨电车和人力车夫的总运费,粗略得出一个结论:从16岁-50岁的男性中,每六人就有一名车夫。
如此推算,人力车夫附带他们的家眷就占了北京人口的20%。
早期的人力车,设备非常简陋,粗看上去就像把一个轿车座位卸下之后,笨拙地安在一根车轴和两个大轮子上。
之后,随着市场的需要,技工们对人力车进行了诸多改良,加装了避震弹簧、滚球轴承以及橡胶轮胎,使其变得更加轻便实用。
毫无疑问,北京的人力车夫要归于贫困人口之中。
起初,这些车夫并不是城市里的闲散人员,几乎四分之一都是乡下农民或者佃农(除此之外就是城市旗人)。
老舍笔下的祥子,就是禁不起城市的诱惑,跑到城内干起了这份行当。
书中说:“这座城给了祥子一切,就是在这里饿着,也比乡下可爱……在这里,要饭也能吃到荤汤腊水,而乡下只有棒子面儿。”
可见,促使祥子从事车夫行业,完全是忍受不了城乡二元化的极端经济差距。
即便是像拉车这样的低端工作,也能满足一个农民的虚荣心和自尊心。
也能激起如同祥子这般梦想着,改变自己贫困生活的雄心壮志。
如果没有军官、地痞的剥削,完全靠着车夫的正当经营,祥子的确有能力过上好生活。
比如在李景汉的论文《北平最低限度的生活程度的讨论》,就曾提到:“每个月车夫能挣到最高15元,拿着这15元,每个月能开两到三次荤腥,孩子们还能每天得到几个铜板去买瓜果零食。”
可是,随着进城当车夫的人逐渐增多,人力车夫的收入也随之下降。
只有3%的车夫,才能实现拥有一辆车的梦想。
对于大多数车夫而言,他们的收入是乘客的车费,可再减去车厂的份子钱,留给自己的就所剩无几。
为了赚取足够的钱用于养家糊口,车夫往往会在街上待9-12个小时。
而且,人力车夫普遍都寿元不长,几乎活不过40岁。
致死原因大多是中风,和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造成心脏负担过重。
另外,慢性的内部组织损伤也是一大杀手。
《华北日报》就曾报道:“人们很难找到年老的车夫,毕竟这需要极大的力气和应对突发情况的反应力。”
同时,由于大环境的恶劣,列强的欺辱,导致政府加重了赋税,一层层摊派下去,吃亏的还是底层劳动者。
政府对车厂收税,车主就提高了车夫的抽成。
官吏们看见车夫,也都没有好脸色,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毒打。
纵然好不容易捡回了一条命,也要提防兵痞的武力威吓。
可以说造成车夫早死有多种原因,不仅仅是市场原因。
这一方面,老舍的《骆驼祥子》描述的可谓非常真实。
忠厚善良、吃苦耐劳的祥子,凭借努力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黄包车,可旧军阀、旧封建社会对祥子这个老实人的压榨和剥削,又使他的梦想一次次破裂。
祥子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参考资料
《北京拉车的苦工》 李景汉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