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打工人,你需不需要一场心理治疗?

[复制链接]
lx111 发表于 2024-8-15 19:54:51|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更新书堂》·第478篇
内容来源|本文摘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品书籍
《这就是心理学》钱铭怡、许燕等心理学家合著
责编| 潇潇排版| 甜醅
第8473篇深度好文:3300字 | 9分钟阅读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某公司女性职员薇薇,26岁,平时内向、敏感。某次因工作任务完成得不够好,被领导当众批评。此后就不想去上班了。
•压力性的生活事件:被领导当众批评。
•人格特点:内向、敏感,情绪易波动。
在同样的压力情况下,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现心理问题,有的人不会?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专业心理帮助?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心理帮助?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健康蓝皮书(2018 版)》调查了我国国民的一些具体的心理健康需求,询问的问题是“你是否需要下列心理健康知识”,结果显示,需求率最高的是“自我调节”相关的知识(53.0%),其次分别为:“教育孩子”“人际交往”“心理疾病防治”“职业指导”和“婚姻”等方面的知识。
其中,哪怕需求率最低的“婚姻”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也有28.9%的受访者做了选择。这意味着,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需求仍然是巨大的,许多人希望具备相关的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应对他们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
一、不同学派是如何干预来访者的?
传统上,心理治疗有三大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认知行为治疗学派和人本主义治疗学派。此外,家庭治疗学派、后现代主义治疗学派后期的影响也在日益增长。
回到文章开头薇薇的案例,除了从人遇到的压力性事件和人格特点方面去理解其情况,各个心理治疗学派还会以不同的理论模型来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具体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1.精神分析的观点
在个案建构的基础上,考虑结合精神分析的各个派别的理论进行分析。
比如,假若薇薇的领导是年长的女性,可能要考虑她早期的母子关系以及她的“依恋风格”。治疗师可能会结合客体关系理论提出一个针对患者的个体化假说:
被领导批评唤起了她早年与母亲关系中的一些创伤性记忆(这些记忆存储在无意识中),她的自我功能不足以帮助她面对这个问题,因此选择回避女性权威。
假若薇薇的领导是男性,治疗师会把评估得到的信息和她与父母的关系结合起来,考虑她的俄狄浦斯冲突与症状的联系,分析这位男性领导在患者无意识中的“心理意象”是什么,尤其关注她与男性权威的关系中的矛盾或冲突点。
治疗师将来访者纳入精神分析设置,教会来访者自由联想,之后在分析中理解来访者的阻抗、移情,也观察自己的反移情。治疗师会对阻抗、移情进行理解和分析,对自己的反移情进行分析和消化,然后转化为对患者更深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个案概念化对来访者提供解释。
有时候,治疗师也会把来访者报告的梦作为自由联想的一部分加以理解和分析。精神分析治疗会通过上述方式不断帮助来访者深入理解自己,通过提升她的洞察能力,进而缓解或治愈症状,促进人格成长。
2.人本主义治疗的观点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看来,薇薇可能存在自我概念偏低的问题。她觉得自己能力低,不能接纳自我,缺少自信。早年父母亲对她的批评比较多——认为她的能力和智力各方面都不及她哥哥。
父母的这种评价通过价值条件作用渐渐内化为她对她自己的评价,使得其自我概念有许多歪曲或否认,导致她的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罗杰斯讲的“自我实现”)受到了阻碍。
当她在公司受到领导批评时,问题凸显,她更进一步感觉自己是无能的,自我概念受到焦虑的威胁,感觉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不会行。
当个体的自我概念受到威胁并产生恐惧情绪时,个体的防御机制会进一步否认和歪曲自身的经验、体验。一旦防御机制失控,个体就会产生心理失调。
在人本主义治疗中,治疗师致力于建立一种温暖、信任的人际关系。无论来访者表达什么样的看法和情绪,治疗师都努力做到尊重、接纳,并真挚地表达理解与共情,使来访者对治疗师产生信任感与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愿意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
来访者因为处在良好的能被人理解与接纳的气氛之中,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所以能够有机会重新考察自己,对自己的情况达到一种领悟,进而达到可以接纳真实自我的境地。
当来访者对自己的情况有了新的领悟之后,就不再惧怕做出自己的选择并积极行动,更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新的经验、体验,会有更多的信心进行自我指导。
3.认知行为治疗的观点
在认知行为治疗学派看来,早年父母的批评以及将她与哥哥的比较,使其形成了对自我的歪曲认知,其内心深处可能有“我能力太差,我什么都不行”的核心信念。
被领导当众批评,触发了其认为自己能力差的核心信念,认为领导一定会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更进一步认为,不仅是领导,其他同事也都看不上自己,而且自己的未来也不可能好,也不可能改变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看法。
这种推断是基于她自己歪曲的信念,而不是依据客观事实做出的,是一种任意的推断。另外,仅根据个别事件(自己某件事情没有做好)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自己不仅这件事情做不好,未来其他事情也做不好),这是一种过度引申。
在认知行为治疗中,治疗师要帮助来访者觉察和识别其思维中的认知歪曲,学会挑战这些认知歪曲(例如,领导批评自己这个任务完成得不好,是否就是认为我什么都做不好),建立合理的替代性思维(例如,这件事情没有做好,不代表我其他事情都做不好;我可以努力把后续工作做好,我有这个能力)。
通过采用改变认知的方法,能改善情绪,增强自我接纳,进一步促进可能的行动,比如加强与同事和领导的沟通,形成积极的人际交往模式。
二、如何判断自己需不需要
专业的心理学帮助?
上述示例介绍了几个主要学派是如何面对及治疗来访者的问题的。但是,如果我们自己遇到了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自己努力进行调整?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呢?
比如,一个职员因受到领导批评,不想去上班了。
压力性事件:被领导当众批评。
人格特点:内向、敏感,情绪易波动。
如果仅是短期的情绪受到影响,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尝试过的有效方法来帮助自己,包括下列方法:
• 放松的方法:例如,深呼吸。锻炼的方法,例如,太极拳、瑜伽、正念练习。
• 情绪调节方法: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等来调节情绪,或者通过向家人、朋友倾诉,获得情感支持。
• 认知的改变(替代性想法):领导这么说,是认为我这个人不好,还是只针对我的任务完成中的问题?如果是别人遇到同样的事情,我会怎么看?别人如何看待我遇到的问题?
• 积极的替代性想法:这个事情没有做好,我可以再努力;我其他工作做得都很好,领导说我这个事情没有做好,不代表我什么都不好。
• 行为的改变:问自己,这个问题有没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比如找领导沟通、找同事了解情况、考虑有没有更好的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法。
• 其他能帮助自己进行调节的方法:例如,写日记,你可以把不愉快的情绪记录下来,之后再看:可以从不同的事情中获得什么反思,事情有没有积极的方面,有没有促进自己改进的方面。
但是,如果一个职员因被领导批评,不想去上班了,受情绪的影响很大,自己尝试调节后没有成功,较长时间都走不出来,这个时候就建议他考虑进行心理咨询。
当然,如果一个人出现心理障碍,例如怕见领导,也怕见所有同事,去公司工作感觉很煎熬,甚至想尽办法请假、不去工作,想到要去工作就会哭,等等,这个时候就建议他到医院寻求心理治疗服务。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你发现有同事被领导批评后,逐渐出现一些奇怪的想法和做法,例如当某个同事没有事实依据就认为领导和其他人都在串通起来做对他不利的事情,或者认为领导想要用某种高科技手段控制他,或者认为有人要害他时,一定要设法让其去精神科进行诊断并接受药物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类似生理疾病,有病就要治病,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去做心理咨询恰恰是注重自己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罹患了精神障碍,及时治疗对自己和家人都会有好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 低空经济,下一个万亿新赛道
  • 当当李国庆:人生不能后退,唯有敢作敢当!
  • 当下就业困境,出路只有一条!
  • 这届00后,决不内耗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