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鲁迅之所以成伟人,与背后一个神秘的女人分不开,她思想太过前卫

[复制链接]
flzt120 发表于 2024-8-14 16:50:08|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起鲁迅先生的名字,几乎所有人都不陌生,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推行者,毛主席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曾在医学院进行学习,不过最终选择文学领域,对此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曾说过,自己受到一部战争片的影响,认为救国民最重要的是救思想,因此选择弃医从文。
回国之后鲁迅先生在浙江师范任职,后来受蔡元培邀请前往教育部工作,这段时间内鲁迅先生对于现实世界的苦闷十分失望,因此醉心于新文化运动改革,1918年开始使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

鲁迅作品广泛,形式多样,领域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方方面面,许多作品都入选了语文课本,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作品中针砭时弊,批判现实世界的不满,其思想不仅影响了整个中国,在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鲁迅先生的众多成就离不开母亲的教导,鲁迅母亲名为鲁瑞,从未上过学,那个年代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鲁瑞却不想沦为芸芸众生,没有人教导就自己找来哥哥们的书看,遇到不认识的字虚心请教先生,靠着自身努力终于摆脱了文盲的境地。

读书认字的鲁瑞思想上也发生了众多变化,对于新鲜事物十分好奇,清朝末年来自西方势力的冲击,让清政府内部开始出现思想解放,女性开始寻求地位增加,很多地方废除了“裹脚布”的陋习,但是这一“传统”延续了上千年,怎会轻易的被接受。
鲁瑞的父亲曾在京城当官,算得上是大户人家,除了不被准许读书之外,鲁瑞自幼接受传统家庭教育,待人和善,富有同情心,经常施舍给穷人,许多女性畏手畏脚,明明不愿裹脚却甘心向现实妥协,而鲁瑞不同,认为接受新思想才能进步,坚决不再裹脚,对此家人曾说鲁瑞这是在向洋鬼子学习,对此鲁瑞并未反驳,也没放在心上。
据说鲁迅先生曾给母亲写信,让她“放足”,没想到鲁瑞早已经这样做了,她还经常劝说家族里的男人剪掉辫子,对于新事物充满钻研精神,70岁的时候还跟年轻人学习刺绣与织毛衣,丝毫不输给年轻人,鲁迅先生曾说如果母亲年轻二十岁,说不定能成为改变传统的女英雄。

北伐战争爆发以后,诞生了许多新时代女性,她们开始追求自身美感,走在时代前沿的鲁瑞自己剪了一个时髦的发型,虽然现在看来是最普通不过一件事,但是在那个年代,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别说自作主张了,女子都要听从父母公婆的话,只有听命的份,哪有人想鲁瑞这样富有反抗精神呢。
曾经鲁迅贪玩惹恼了爷爷,竟然要动手打他,还是母亲鲁瑞站了出来,说道孩子们的事情就应该自己解决,解决不了也还有父辈们,爷爷认为说得有道理,于是不再打骂鲁迅,鲁迅少年时科举制依然盛行,人们为了做官还得在束缚性极大的八股中写文章。
鲁瑞认为时代变了,科举只能培养没有思想的人,因此不顾家人反对,想办法筹集学费,送鲁迅去江南读书,后来鲁迅出国也是母亲一手操办,酷爱学习的鲁瑞自然支持儿子出国深造,与当时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旧社会不重视女性教育,甚至持有反对态度,耐不住鲁瑞的求学精神实在太强,晚年时还经常让鲁迅给她读一些时政报刊。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鲁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三个儿子,将他们全部培养成才,很多人都知道鲁迅先生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一个素未谋面的女子竟成了自己的妻子,对于同样接受新思想影响的鲁迅先生来说,根本无法接受,最终酿成一段悲剧,而这段悲剧却是母亲一手造成的。
鲁瑞毕竟生活在旧时代,那个时候包办婚姻盛行,鲁迅先生常年在外求学,母子二人经常分别,因此鲁瑞就像给儿子物色一个媳妇,归根结底也不算过分,只是那个时代的限制罢了,对此鲁迅先生虽然不满意,但是也理解母亲的做法。

后来鲁迅先生病逝,消息传回之后,母亲鲁瑞十分悲痛,却没有在外人面前痛哭失态,等到外人都走了之后,鲁瑞才号啕大哭,当时文学界都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悼念,对此鲁瑞十分欣慰,直喊:“儿子死的不冤枉”,总而言之鲁瑞开明乐观,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值得所有人敬佩。
参考资料:
【《鲁迅母亲:鲁瑞》、《鲁迅研究文集》】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