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闵行博物馆为何能频频“出圈”? 记者蹲点8小时→

[复制链接]
hh2008 发表于 2024-8-14 15:44:14|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高温热浪,上海的文旅领域亦掀起了一股“热潮”,特别是在文博和艺术大展上“卷出了新高度”。
而在一众人气大展中,闵行区博物馆的“大汉未央”展览脱颖而出,赫然列入上海文旅榜热搜的行列。众多博主纷纷前来闵博“做攻略”“写笔记”。近年来闵行博物馆屡次引爆市民和网友的热情,更吸引了新华社等官方媒体的关注。悄然间,闵博已成为上海博物馆界的一位“网红”。
一家区级博物馆,为何能频频“出圈”?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4点半,记者蹲点8小时后,有了一些新发现。
排队也想要的“闵博小册子”
早上8:30,夏日热浪已扑面而来,在闵行博物馆门前观众们却依旧排起了长龙。程女士便是其中一员,“‘大汉未央’这个展览,我和女儿已经是第二次来了。第一次来没能拿到每日限量的‘闵博小册子’,女儿想再来一次,我们今天早早就从家里出发,8点多就到了。”

闵博开门前的入口处©带上屁孩看世界
无独有偶,博主小杨也早早抵达,不同的是,她还准备做一个详细的展览攻略发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我看到‘闵博小册子’的账号会选取优质的笔记,给博主单独赠送小册子,那我肯定得来试试,展览的攻略我都提前做好了,准备仔细看看展品,多拍些照片。”
他们口中的“小册子”指的是展览册,也是闵行博物馆的“流量明星”。每次新展开幕,关于展览和展品的介绍都会被精心设计在当季的展册中。这些展册每日限量100-300本,供观众免费取阅,也会在网络上赠送给“攻略博主”。随着观展人数的不断攀升,设计精美、介绍详细的“小册子”变成了“抢手货”,引得不少观众一早就来排队,只为留得一份纪念。

“大汉未央”展览册内页
“大汉未央”的展览册,是按展览板块布局设计的,每章都配有文物的实物图,展品介绍也融合了汉代风俗与历史文化,文物种类、纹饰、材质、原主及用途等的信息都被细致地呈现出来。有趣的是,小册子中还设计了专属的“文物盖章区”,找到专属的文物印章,方可盖章打卡,“解锁成就”。

文创店盖章处
展览出口处和文创店,是“解锁盖章成就”的地方,工作人员有时也能帮观众参谋一下印章在纸张上落下的角度。服务周到,重视细节,显然,闵行博物馆已经抓住了当下的流量密码
“我们这次来能拿到小册子就很满足,对照着它,我可以给女儿再讲一遍展品的细节,印章也可以盖在小册子上。”程女士对记者说,“无论是展品陈列、讲解还是这本小册子,看得出他们真的很用心,这是闵博吸引我们的原因。”
“比闵博还了解闵博”
闵博的“铁粉”是什么样子?大概就是“比闵博还了解闵博”。
“我是土生土长的闵行人,从小就跟着爸爸看展览,那时闵博还在莘庄,如今搬到文化公园这里,场馆新、展览多,每展都有精品文物,看着闵博越办越好,我真的很骄傲。”早上10:30,50多岁的“铁粉”俞先生与正读大学的儿子一同踏入了“大汉未央”展厅。
“我十几岁时在北京看过一次中山靖王刘胜的展览,当时看到的刘胜墓展品跟这次的非常相近,‘大汉未央’走进闵博,让我倍感亲切。”俞先生边看展边回忆道,“之前闵博也办过汉代的特展,马王堆、海昏侯……这样的讲述方式就把汉代历史串联起来了。我喜欢博物馆,其实就是喜欢其中的历史和文化。”
博物馆的馆陈设计是不是用心,“老朋友”当然看得出。“闵博作为一个区级博物馆,它的展品等级却是很高的,这就能看出闵博的用心。能经常跟其他单位合作,把这么多展览、展品带到闵行来,不是一件容易事,这背后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俞先生感慨道。说起闵博,他饶有兴致地与记者分享了很多,话语里,闵博更像是他的一位老友,他甚至比闵博还了解闵博。

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习惯也是。放暑假回家的儿子跟俞先生一起来看展,“我们都关注了闵博的公众号,以便随时了解最新信息。每个特展我们都一定会来捧场,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了。”俞先生笑着说。
“一个展我可以分三次慢慢看”
你见过拿着手机,逐个扫描二维码细细观赏的观众吗?中午12:30,就有这样两位观众。

“我就在这附近上班,趁着午休时间过来,看一会儿展再回去补个午觉,下午好精神饱满地工作。”当记者遇到王薇时,她正站在玉璧前细细观赏。每次只看几个展品,但每一个都看得非常仔细,这已经成为她近年来在闵博观展的习惯,“闵博现在特别受欢迎,工作日中午过来人会少一些,一个展我可以分三次慢慢看,中午没有讲解,我就扫码看展品信息。”如今流行的“午间一小时”休闲方式,在她的生活中得到了具象化的体现。

闵行文化公园一景
“在闵博看展能帮助我了解中国历史,天气凉爽时,我也会在文化公园散步,这里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生活空间。”闵博之于她,更像是精神家园。“观展的感受其实跟陈列环境也有很大关系,空间留得比较多,不局促不拥挤,这也是我很喜欢闵博的原因之一。”
“我家住在浦江镇,换乘了三趟公交车专程来看展。”今年已经70多岁的李阿姨,坐了两个小时公交车,也在中午来到了闵博。她不慌不忙,一个一个展品仔细地看,“我已经在网上对‘大汉未央’展览做了功课,主要还是想看看那件让汉代人做‘成仙’梦的鎏金铜缕玉衣,住得近的老伙伴们都来看过了,他们拍了很多照片,我也来慢慢悠悠地‘打个卡’。”
她的计划很周全,上午去了海派艺术馆看书画展,中午在闵博看特展和常设展,“跑一次看两个馆,我觉得很划算。”李阿姨说。
“古风少年”的志愿之路
下午2:30,身着一袭汉服的“古风少年”申云博开启了他在“大汉未央”展厅下午场的讲解工作。像这样的讲解,他最多时一天会进行3轮。“这个展览讲完大概需要40到50分钟,我写了一份7000多字的讲解稿,在讲解时还会根据情况进行拓展和发挥。”

申云博正在讲解鎏金铜缕玉衣
复旦大学历史系大一的申云博,在闵行博物馆做志愿讲解工作已有半年的时间了,没有课的时候他都会来闵博做讲解员,从小喜欢历史的他,总是以一袭汉服出现在展厅,带观众们“穿越时空”,“在讲解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文博爱好者会前来参观,他们会跟我讨论一些问题。对于那些我研究过、有史料依据的话题,我会与大家进行深入的交流,这对我来说也很有帮助。”

身为闵行人,申云博对从家到闵博的一个多小时车程已经习以为常,“我们平日所做的研究,成果大多只会在一个小群体内产生反响,对于更多人来说则是陌生的。我希望可以将我所学讲给更多人听,使更多人了解到历史学的研究成果,能够更深入、准确地理解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在闵博,像申云博这样的志愿讲解员还有很多,其中不乏他的同学。从闵博的观众,到闵博的志愿者、实习生,他们经历了个人的成长,也为闵博注入了新时代青年人的活力,每当展厅里出现他们的身影,周围总是围满了观众。
“专程来一趟,很值得。”
下午3:30,正是文创店人多的时候,从外地过来的孙先生夫妇,带着女儿买下了文创店的“骑兽人物博山炉”。“她很喜欢这个博山炉,刚才在展厅的时候就一个劲儿地端详,没想到文创店还可以买到。周边产品也制作得这么精致,闵博有心了。”

骑兽人物博山炉
经当地朋友的推荐,孙先生和家人专门从外滩打车来到闵博看展,“我们是第一次来,对闵博的感受就是‘小而精致’,在我看来,只要展品精美、历史脉络清晰,展览规模小些反而体验感更好,这次专程来一趟,很值得。”
“如今,在闵博遇到从虹桥下飞机、火车,就直接来馆里看展的游客是常事了。”正如文创店小哥所说,一天中,像孙先生一家这样远道而来的游客,还有很多,像如驱车近两个小时从嘉定专门来看展的“汉服一家”、环行闵行以闵博作为终点的三位骑行爱好者、假期来上海找哥哥游玩学习的初二男孩……他们仿佛都在用行动和笑脸说“专程来一趟,很值得”。
来源:今日闵行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