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杨晓敏:人与动物的生存观照|名家阅读

[复制链接]
qinzusong 发表于 2024-8-14 14:58:13|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申平小小说简论
作者:杨晓敏

小小说文体经过40年的孕育已蔚然成林,由民间读写汇入中国文学的主流范畴,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大趋势。2010年小小说纳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选系列,2018年冯骥才先生以小小说集获得第七届鲁奖,其文体成熟的标志性意义不可小觑,它呈现出的是一种与时代进步合拍的当代文化建设成果。一种新文体的创世纪,其标志是:经典作品、代表作家、规范的理论体系和二代以上的读者认可。
广东是当代小小说创作的重镇之一。广东小小说现象的形成有四个重要表现:一是组织健全、倡导者引领得体;二是作家队伍的梯次结构搭配合理;三是活动多样,公益讲堂、笔会研讨、采风交流,征文赛事、年度评奖、出版图书等丰富多彩,出佳作,推新人,风生水起,成为作家摇篮;四是本土的小小说评论家、编辑家们慧眼独具、坚持关注、追踪和扫描本土和更大范围内的小小说创作动态,促进文学读写的信息交流。
一种民间性的文学读写现象的逐步形成,离不开一个人望高,思路新,创意多,有毅力和公益心的领军人物。申平和同仁们办学会,建基地,设立大课堂,挂牌小小说之乡,十多年间,雷厉风行,埋头苦干,渐入佳境。申平的意义在于,他既是著名的小小说作家,写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被广大读者所称道,彰显出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作品诙谐幽默,主题深刻,特别在动物小小说创作方面独树一帜。他还是一位开明的小小说领导者,视野广阔,举荐作品,培养队伍,组织全国性的创作交流,服务大局。
申平早期创作的《摔跤》,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在“拨乱反正”时期,一位被“平反”复职的县委书记喜欢摔跤,在大沙滩豪兴大发,想和部下们一较身手,重新追寻当年的青春激情。谁知那些早已习惯唯唯诺诺的随从们,一个个竟佯装不堪一击。叹息中他只能与邂逅的陌生小伙子较技。在被小伙子狼狈地侧身扛摔时,他满心期待着那个曾经萦绕心头的结局重现,谁知部下们见状一顿呵斥,小伙子即刻蔫了,瞬间变得瘫软如泥。他怅然若失,明白一场浩劫对社会风气、干群关系,乃至人们精神心灵上的戕害,已像毒素一样蔓延滋长,想消除殆尽,恐非一朝一夕之事。虽然这篇优秀的作品并未大红大紫,然而作者在情节推进中体现出来的控制能力,语言表述上的个性化追求,却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众所周知,小小说这一新兴文体在上世纪80年代尚处于襁褓期,远未形成独立的文体形态,更谈不上成熟理论的引导和规范。众多的小小说写作,只能蹒跚在实践探索的路上,无法摆脱短篇小说写作技法的窠臼以及认识上的局限,多有脱水干菜式的缩写。像《摔跤》这样的小小说,作者在字数限定、特定环境的选择、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以及主题思想的开掘上,自觉兼顾于一体,尤显难能可贵。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小小说专业户”的写作,对于小小说文体创新是有开拓、奠基意义的。
《记忆力》则是一篇曲径通幽的剖析人性的范文,有着丰厚的思想容量。一个人生活在群体中,用一辈子的努力,依然未能脱净少年时代的一记污点,着实让人对俗世喟然长叹,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袭上心头。人性如此,荒唐透顶中透出某些冷峻的意味。申平也擅写传奇人物的命运,他的作品,深度和好读兼具。申平认为,小小说这种文体古已有之,只是因为受时代局限,没能明确身份和完成它在现代文本意义上的蜕变。经过40多年的探索发展,小小说以其“平民艺术”的特点,并借助现代手段的广泛传播,使文学格局变得更加多元。
《摔跤》《记忆力》的成功,使申平的小小说创作有了良好的开端,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他果然不负众望,连续写出了《红鬃马》《草龙》《古坛》《通灵》等作品。仅从题目上即可看出,这些小小说携带着浓郁的传奇意味,令读者怦然生出难以拒绝的阅读期待。申平早期的写作,是有意把可读性摆放在首位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旷野、野性贲张的骏马、游牧民旷达神秘的帐篷生活等,给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人与动物的生存观照,人与动物之间沟通交流的内在密码,令他无比迷恋与痴情。“动物题材”成为申平的强项,他从中思考的是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申平从小在大草原生活,那是一个迷人的动物世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野性的生灵给了他取之不竭的创作灵感,常以神来之笔,把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活动,写得富有寓意,写出了独特的个性与风格。申平2009年获得第四届小小说金麻雀奖。从《记忆力》《砍头王》《黑框》等参评作品中可以看出,申平是一个有着浓厚的现实与人文情怀的作家。他善于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挖掘其中的戏剧性,把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和人物经营得有声有色,并擅长用巧妙的“突转”来使故事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读申平的小小说,我们常常会沉浸在一种既世俗又清迈的审美意境之中。
经多年苦心经营,申平的小小说系列涉及到几十种不同动物类型,不仅勾勒出这些野性生灵的原始本能,还重点关注它们与人类邂逅的多重遭际,从中反映物化社会人类的欲望和迟来的觉悟,赋予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比如《绝壁上的青羊》,作者写一个农民为给儿子治病,不惜铤而走险到绝壁上去猎杀青羊。青羊本身就非常弱小,被人类和猛兽逼上绝壁;而农民同样作为弱势群体,因为看不起病而被逼上绝壁打猎。这两个弱势代表在绝壁上相遇,最后农民发现青羊怀孕而不忍心杀害它。农民最后挂在绝壁上,远远望去也像是一只青羊。这种象征意义远远超出了作品的主题本身,形成了一种非常形象而强大的冲击力,振聋发聩。
后来曾读过申平一篇《鹿衔角》的作品:清凉山一只鹿受伤后与游客老孔邂逅被诊治,此后连续三年,鹿都准时在山坡上用嘴衔着一支鹿角奉上,以示感恩。老孔见鹿的两眼清澈如水,充满友善,视为异事。后被老孔的儿子小孔软磨硬缠跟去拍照,无形中破坏了人与鹿之间的某种契约,于是,人与鹿之间的信任与默契瞬间荡然无存,鹿用哀怨的眼神告别老孔,衔着鹿角消失在树林之中,林中传来的一片忧怨的鹿鸣,一旦失去信任的基础,从此再不相见。
关于美丽的鹿种动物,栖息于森林草原,静如处子,动若精灵,呦呦鹿鸣,天籁之音。民间多有传说,“鹿衔草”的故事因和中草药关联,鹿的知性与团队精神,显得浪漫抒情;三亚市因“鹿回头”的爱情故事而得名“鹿城”,那尊城雕又让多少青年男女深情相望,浮想联翩。或许申平意犹未尽,又发表了《拾鹿角》,可以看作是《衔鹿角》姐妹篇,甚至可以当作童话来读,因为作者赋予了鹿太多的理想与寄托,宁愿相信人与动物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本来就是无障碍的本能流露。两鹿角斗,角不能开,人来解之,鹿引迷途。人把善意友好传导给了鹿,鹿把珍贵的角馈赠给人。
读这样的小说,可能有人会感觉内容清浅了一些,似乎不够深刻,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包括多层面的社会人群,其实需要多种文化元素的营养滋润,质疑社会批判人性给人以警醒是一种方式,崇尚善美渴望和谐给人以愉悦是一种方式,童心永恒憧憬未来给人以期冀也是一种方式。所以有人写四书五经、四大名著、《三言二拍》,有人写长篇、中篇、小小说等等,文化市场才有了关于精英的、大众的和通俗的读物供读者进行选择,由此产生出不一样的阅读趣味。《拾鹿角》语言清新,构思单纯,主旨让人懂得自我约束,自觉限制滥杀滥捕的猎取行为,是一种现代生存方式的萌生。
能把故事尤其是传奇故事讲得一波三折、九曲回肠、跌宕起伏又不纯粹猎奇,不能不说是写作者能赢得读者青睐的一种有效手段。虽说它多少含有一些取巧的成分,但事实上有不少小小说写作者因此而成功。申平深谙此道,近些年在南方的生活打拼,又使他对文学的理解愈加成熟。他说,在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听到许多现成的故事,但我们从来也不会看到听到现成的小说。故事与小说的差异在于,前者是为了故事而故事,后者是故事后面有故事——回味无穷。现实生活中会有不同的故事,而要成为小说,则需要作家在生活中提干货、取精华,在故事这个“庙”里,适当造出一个“神”来。我以为作者所说的这个“神”,实际上就是文章的“立意”。申平之所以佳作迭出,能跻身一流的小小说作家队伍,自然和不俗的创作观念有关。
《头羊》是申平荣获过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的佳作,它叙述了一个人与动物相处的怨艾故事。与早期的同类作品比较,《头羊》不再是简单地以猎奇式的结构来刺激读者的眼球,而是对主人公瘸羊倌儿狭隘的生存姿态进行层层剖析,把卑劣人性中的短视、阴鸷、欺诈摊开,供人们思索。人性中蕴含的自私、冷酷与虚伪,一瞬间暴露无遗。
《头羊》说的是草原上为了对本地羊的种群进行优良改造,从新疆引进了一头纯种细毛种公羊。这个叫和平的种羊身材魁伟,威风八面,让本地种公羊相形见绌,黯然失色。瘸羊倌和本地的种羊一直相处甚好,如今李代桃僵,和平又不如本地种公羊听从驱驶,心中不由甚为懊恼,总想伺机发泄。“作为头羊,和平忠于职守。每天羊群出场,它总是精神抖擞走在前面;当羊群和别的羊群相会,其他羊群的头羊有挑衅行为时,和平总是奋勇当先,将其击败;作为众多母羊的丈夫,和平工作十分卖力。春天是羊群发情的季节,和平每天都坚持和十来只母羊交配,从不偷懒,待它把母羊们全部耕种一遍,自己已是瘦骨嶙峋了。”无论和平如何忠于职守,都扭转不了瘸羊倌儿对它的偏见。尤其当冬天来临,一只只毛发卷曲的第一代改良羊羔出生以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瘸羊倌见状心火更旺了。和平到最后还是被瘸羊倌儿算计了:瘸羊倌儿站在石槽旁,故意用羊叉打那些抢水拥挤的羊。身为头羊、丈夫和父亲,见家族受欺,立即义愤填膺,毫不留情地冲上去撞翻了瘸羊倌儿。谁知这正中瘸羊倌下怀,第二天他照例站在石槽旁打羊,继续以此诱导。“这回和平气更大了,它往后退、退、退出好远才旋风一般冲过来,眼看就要撞上的当儿,却见瘸羊倌儿嗖地向旁边一闪……和平就这样死了。它的头颅在石槽上开出了鲜花,两只漂亮的犄角也折断了。这份宝贵的集体财产夭折了,瘸羊倌儿却振振有辞,队里也对他无可奈何。和平死了还背着罪名。”人性的卑劣狡诈可见一斑,是可忍,孰不可忍?读这样的作品,联想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诸多故事,不由会使人毛骨悚然,引起莫名的惆怅。
《寻找头羊》可以视为《头羊》的姊妹篇。同样是写头羊,同样还是涉及人与动物的相处之道,申平却看到了事物的另外一面。本篇里的头羊无疑也是一群羊的首领与旗帜,它在关键时刻的责任与担当,注定它被牧羊人青睐。羊贩子偷羊,头羊忠于职守,丧身于羊贩子的屠刀之下,其命运可叹。牧羊人深知头羊之不可或缺,悲痛之余,以极高的规格与礼遇埋葬了头羊,接下来便是一番寻找新头羊的艰难历程。但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千辛万苦寻找到理想的头羊之后,牧羊人因无法驯服那头新买的头羊,一怒之下,竟也同样举起了屠刀。故事情节并不离奇,却写得惊心动魄,尤其是羊与人展开殊死搏斗的场景,读来如临其境。对比手法的运用,让作品充满浓浓的讽刺意味。牧羊人开始在痛失头羊时如丧考妣,似是头羊知音,但在面对另一只桀骜不驯,对自己奋起抗争的羊时,尽管它是心仪的新头羊,竟与羊贩子一样,毫不手软地动了杀机。通篇似写人与羊的沟通,人与羊的较量,其实体现了人与动物相处的不平等生存法则,其关系的玄妙,颇堪玩味。
申平的《山中,那尊雕像》讲述山中老猿掠走一个女人,后来女人逃出深山,还带出了一个孩子。故事似乎老套,但作者有“旧瓶装新酒”的能力,竟写出了新意。一是结构上的缠绕回环,绵延不断。上山驴友和挑担的老者,问者好奇,答者欲言又止,包括筐子里的水泥等,故布疑阵而引人入胜;二是叙述方式,视角轮转,问话、对话符合人物身份;三是主题开掘,描写人与动物的相通与隔膜,人的顿悟与忏悔,都有独特思考,可圈可点。尤其那个老猿托举头顶石壁的雕像,如神来之笔,会成为不可复制的小说细节。故事里的猿人已完全不同于传说中强抢民间女子的猿人,它义救怀孕落难的女人,在女人生产后打猎采野果精心呵护母子,女人以欺骗的方式逃离,他双手举托洞口松动的石头不离不弃,直至变成一堆白骨。猿救女人反被女人误解,又在民间以讹传讹,何其无辜。幸运的是那位从山中回乡的女人能讲出事情真相。原本的一个传说经反转后,变成现实生活中一个有血有肉、义薄云天的故事。女人对猿的伤害与欺骗,终生难以释怀的负疚,以另类忏悔进行了自我救赎。最后老者说:“不错,我就是故事里的那个孩子。猿人救的,就是我的母亲。我来,就是要完成母亲临终的遗愿,替她对像我父亲一样的猿人说声:对不起……我们久久无言,抬眼重新打量那座雕像,竟然感觉那个猿人正一点点活过来。”猿人双手举石的雕像,与其说是人类对猿人的致敬,不如说是人类对自己的警示。
小小说的剪裁取舍间极有学问,在千把字的篇幅里何处写意、何处泼墨,大有讲究。申平的《猎豹》就一反常态,并不叙述猎豹的过程,而是侧重在“结果”上做文章,渲染得悬念四起,有声有色。围绕着一张豹皮的处理方式和态度,让个别干部败类的丑恶嘴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诠释今天仍有“人性恶于豹”的阴暗一面。《猎兔》则以讲笑话的方式,极尽所能,嘲讽了少数人所谓的诚信、诺言后面的别样心态,显得滑稽而沉重。《人威》属于有亮色的作品。人类充分利用自身的优长和想象力,对侵犯的兽性进行抗拒、讨伐和“施教”。此类题材极易极端化处理,作者却偏执于智力资本的运用,既不伤害凶残的野生动物,又有效地动用智慧“高招”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兽兽镜》是说有个中学生捡到一面镜子,她用镜子去对照所有遇到的人,发现他们都是动物变的。其中她的妈妈是一只狐狸,她的爸爸是一条大灰狼。中学生为此崩溃了,后来她又想明白了:既然人和动物本来是一家人,就应该彼此爱护。《野兽列车》的象征意义就更加强烈了:一个人登上了一列满载动物的地铁。起初他吓得要死,后来他发现所有的动物都怕他,他就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追赶动物,要把它们赶尽杀绝,结果引起动物反抗,最后死的是他。这些作品要表达的都是一些宏大而深刻的主题。作者把关注生态文明的主题,巧妙地通过这种生动耐读的形式加以表达,不但高效,而且极易使人接受。这也正是申平能成为个性作家的重要因素。
从1985年起,申平开始写作动物小小说,通过讲述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醒人类自觉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系列小小说在更大范围内产生了影响,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2012年,“申平动物小小说创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对申平动物小小说的创作给予高度评价。2021年6月,在国家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六五环保日国家主场活动”大会上,所评选的“百名最美环保志愿者”揭晓,小小说作家申平榜上有名,据说他是本年度获此项殊荣的唯一文学界代表。
在当下的文学大家族里,一些具有良好文学潜质的小小说作家,在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后,不仅在掌握小小说文体的艺术规律上愈加熟稔,能在字数限定、结构特征和审美态势上整体把握到位,而且在创作上有意味地思考,即在选择题材、塑造人物和表现形式上,也彰显出个性化的自觉追求。可以这么说,小小说写作者通过长时期的勤奋努力,不懈地丰富着自身的文学储备,以弥补诸多先天不足,由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爱好者到作家的脱胎换骨般的蜕变,为这一新兴文体的健康良性生长,注入了鲜活的元素。
小小说写作需要耐心持久的苦心经营,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小小说发展到今天,实际上早已开始呼唤个性作家的出现。小小说篇幅短小,为作家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空间和可能。作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等情况,确定自己的题材优势,力争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创作出有艺术特色的系列作品。申平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我感觉小小说最能调动我的创作才能,或说小小说这种文体是我表达思想的最好武器,说到底它符合我的天赋。从哲学的角度讲,必然包含在偶然之中。偶然是一种运气,必然是一种实力。如果一个作家两者兼备,那么他一定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作者简介
杨晓敏,豫北获嘉人,当代作家、评论家、小小说文体倡导者,小小说金麻雀奖创始人,金麻雀网刊总编辑,河南省小小说学会会长。曾主编《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千余期,著述文学作品8部,编纂《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年选等图书400余卷,获得全国及省市级奖项多次、荣誉若干。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