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眼中被国际学校架空的外方校长:为招生当“演员”“花瓶”挣快钱

[复制链接]
帝国王子 发表于 2024-8-12 16:20:36|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些国际学校老师吐槽他们的外方校长:除了招生说明会、开放日、择校展等对外活动,其他时候基本上见不到人,如同学校“花瓶”。尤其遇到家长投诉等情况,外方校长躲远远的,把麻烦都丢给中方团队。这位老师愤愤不平:外方校长工资最高,学校还给其子女免费读书,安排配偶工作,连机票都报销。万般恭敬之下,外方校长为何如此敷衍?这样的疑惑在中方教职员工群体里很普遍,今天我们聊聊这里的玄机。
01 外方校长们的”“打工挣快钱心态”

我是上海人,之前几年在广东工作。我在上海工作时也这么看待外教。但当我到了广东,从一个本地人变成外来人后,突然理解了外教的心态。举个例子,刚入职广东的教育集团时,人事让我签合同,她说:“我们的社保基数是按不同职级来缴的,像您这样的级别,我们要按某某标准缴纳呢。”看到人事把这笔钱说得如此大,我被震惊了。我理智上非常感谢集团的重视,也感受到人事的诚意。但对于一直按全额工资缴社保的上海人而言,该基数远低于我刚上班时。
我突然意识到,当我们在给那些来自本就高福利国家的外教提供优于中国员工的福利时,恐怕他们也是类似的心情。前文那个外方校长在本国时,住自己家,配偶也能在当地工作,孩子也能接受当地免费教育,他也不需要买机票,最多就是工资比过去高了,可是这份高工资是用他和全家人远离故土,远离过去的生活圈换来的,内心很难说值或不值。
所以看似学校给他这么多好处,但他是跟自己原来的生活比较,不是跟中方教师的收入比较,因此他很难对给他开了高工资福利的学校产生多少感激,相反要是有更好的工资福利,他会好不犹豫地跳槽。因为对他来说,只要不是在故土,那么在哪拿高薪混日子不都一样吗,谁给的钱多事少,我就给谁打工。

02 挣快钱不需要强烈的义务感

同样,我们还是不能用当地人的视角来理解外教,当地人会本能地对教育家乡的孩子有更投入、更执着、“以建设家乡为己任”的心态。而外教本就是用一种与当地人“隔了一层”的旁观者视角来看待这里的人和事。他们不想为“别人家的孩子”多付出。多付出了就多要钱,也很正常。要走,更正常。
因此,他们工作的底线可能会比较低——是不是按时上下班,是不是完成了合同中列举出来的任务,是不是在学期中跳槽。甚至有的外教,连上述都不一定做得到。至于学生学得怎么样,需不需要加班帮助学校度过难关,可能都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中国学生和中国学校出了问题,他们跳槽就行了,只要不是恶劣的人品问题,其他学校还是抢着要他们,尤其是外方高管。
这点和中国人去福利更好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人去那里是为了移民,定居,当然要好好表现,甚至要比当地人做得好太多,以后才能通过常年积累下的好口碑,渐渐涨工资,拿绿卡,买房子。可是外方高管来中国,不需要移民、定居,自然没有那么大压力,更何况他们的工作机会比中方员工更多,这家学校待不下去了换一家就行。事少钱多赚快钱的方式,最轻松。

03 有实力有想法反而被”架空“?

其实,不只是中方员工觉得外方校长理论上应该展现的与实际表现“名不符实”,外方校长们也觉得中国的国际学校“名不符实”。他们入职后所看到的国际学校、要他们做的工作,跟他们面试时谈的不一样。
比如,他们以为中国的国际学校不熟悉外国课程和升学,特别需要外方校长带领团队大干一场,可实际上,除了少数真正的外籍人子女学校,在其他国际化学校都是中国人掌权,外方高管的实际权力是被“架空”的。那么,当演员和花瓶就能有不菲收入,外方一定都特别开心吧?还真不是!
我认识的集团顶层的外方管理者,大多都很认真,很有实战经验,真心想帮助中国教育集团开好国际学校。只可惜,他们没有实权。曾有一外方高管对我说,他在这家集团,只有少数几天是重要的,就是见家长,以及跟政府领导签约的时候,其他时间都靠边站。
在外方高管圈层中,越是有能力有经验有追求有品格的外方校长,越是会为此感到悲哀和难过。反倒是那些本就是出国捞钱混日子的,会过得轻松自在。中方员工可能要问,为什么不给这些外方高管们实权?他们把活干了,我们不也轻松吗?
首先有语言和文化问题。处处要中英双语不仅费事,而且很多时候很难给外国人解释清楚中国人才懂的道道,甚至有时告知ta后,ta还觉得“怎么可以这样?”然后提出一连串反对意见,中方人员碍于ta的高级职位,是听从也不好,不听从也不好。这样一来,以后告诉ta的事就越来越少,ta可以发挥出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抽象”了。
更重要的是,权力派系的问题。哪个行业的职场恐怕都有这个问题。尤其是当教育集团的老板是中国人,而总校长是外国人时。或当总校长是中国人,但学部分校长是外国人时。双方没有点“自己人”是很难开展工作,也是很难知道对方在干什么的。
渐渐地,外方高管们就发现,他们在中国没有根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后,看似非常抢手,给的职级也都很高,但实际上指挥不动几个人。他们的价值“被迫”停留在仅仅代表外国的品牌、理念、课程和脸上了。

然而,他们中的不少人在自己国家都曾是叱咤一方、掌握实权的校长。现在指挥不动人,自己的教育理念就落不了地。更何况,他们后来还发现,他们原以为被中国资方认可的理念,实则恐怕并非如此。这可能跟“错把资方对外方高管的溢美之词当成真正的肯定”有关,也可能跟“咖啡理念”确实不适合“茶地”有关。孰是孰非暂且不论,但他们以为自己要做的“外方领袖”和实际要做的“外方领袖”可能不是一个“领袖”,却是事实。
所以并不是所有外方高管都主动占据“赚轻松钱”的有利位置,很多时候也是中方把他们放在了“你赚赚轻松钱就够了”的位置上。而把真正重要的事、难做的事,交给自己人去做。
对于这些外方高管来说,在经历过一两所这样的国际学校后,这些本来有积极工作意愿的,也就“皮掉了”——反正努力就会被排挤生闷气,混日子才有大钱赚,那我后面跳槽就专门找这类学校吧,不想再努力了。
于是,因为外方校长水土不服却又要争权,让中国资方不舒服的事件越来越多,于是只需要外方校长当花瓶的学校也就越来越多,那么自然而然“自愿”或“被迫自愿”当花瓶的外方校长也越来越多。既然市场上当花瓶的外方校长越来越多,那么招到当花瓶的外方校长的学校也就越来越多。中国的国际学校圈渐渐地就演变成顶着外国品牌、高中阶段上一点外国课程、招几个象征性的外教,其他时候主要都是中教用中式教材、中式管理的模式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运营顺当。

结语
当“教育高地的人”去“教育洼地”工作往往背后是有极其深层的原因。可以为升职加薪,可以为丰富人生,可以为初心勇闯天涯,也可以为遗憾远走他乡,更可能仅仅是因为在本国有过不去的坎……。有些事可以告诉老板、人事,有些事只能封存内心深处。要是在自己国家飞黄腾达,谁愿意去一个在他们眼里教育水平不如自己国家的陌生之地?只是为了这个“深层原因”,他们才不得不选择继续在教育洼地工作,通过不断增加薪酬福利,减少工作,让自己舒服一点。
作者 | Jerry
图源 | Pexels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