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5届高三(上)第一次综合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复制链接]
猫猫去偷欢 发表于 2024-8-8 06:50:03|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心理距离”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樊)。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正如王国维所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
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于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地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能太过,可能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心理距离”要靠自己的心理调整来实现,这种距离不是时空相隔的长度,与现实的“距离”不同,它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B.“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能写出此诗句,是因为他调整自己的心理,将竹子摆到了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
C.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存在“内在矛盾”。“不即不离”的境界能够解决这种“矛盾”,相较于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
D.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本来很辛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这是因为人们持有实用的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作品是否有感染力,与作品中的生活情景与个人经历吻合度相关,因此吻合度越高越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B.艺术作品能让体验者获得美的享受,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作者运用特殊技巧,如诗化、陌生化、变形、程式化等原则。
C.一般人虽然有丰富的现实经历和深刻的情感,但因为没有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所以不能够创作出艺术作品。
D.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他们在写切身情感时,都是作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客观化。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最能支持“审美要有‘适当的距离’”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还珠格格》热播后,容嬷嬷的扮演者李明启去市场买菜时被商贩扔臭鸡蛋。
B.登上泰山,我们感叹“岱宗天下秀”;面对长江,我们吟诵“羡长江之无穷”。
C.归有光修聋了旧阁子,在其中读书生活游玩,相隔15年完成了《项脊轩志》。
D.自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展出以来,无数人提出各种奇思妙想,欲为其续上断臂。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述材料的理解。(6分)
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在外漂泊时,他多次提及故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们真诚友爱。1930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故乡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故乡了,社会黑暗,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让他不寒而栗。他深刻地感悟到: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是必需的。1934年,寄托其“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追求的作品—《边城》由此诞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流远的徒河
李海燕
当年我离开爷爷家的时候,徒河还在,它贴着村庄后身,由西向东,滔滔不绝。爷爷的屋子里,总是弥漫着湿漉漉的水腥味和哗哗的流水声。等我再次回到爷爷家中,爷爷病重临危。
爷爷的双眼凹成两眼灶,里面盛着燃过头的死灰。①我的一声呼唤,爷爷眼里的光,倏地从死灰里挣脱出来,像流淌的一束光,惊喜、炽热、知足,在我身上流过,最后停在我的脸上。
褡裢和竹竿,还在原来的位置上,一个挂在炕头墙上,一个戳在炕沿和炕墙的角落。岁月给它们包裹了一层黑兮兮的尘埃,但坚硬的骨节,还依稀可见。
我又想起了那个深刻的傍晚,也是小时候,爷爷不断地给我加深记忆的那个更像一个故事的傍晚。
那个傍晚,晚霞点燃了整条徒河。街上乱哄哄的,吆喝声和枪声响成一片。父亲慌不择路地推开一扇门。
父亲把四岁的我放在爷爷怀里,压低声音对满脸惊愕的爷爷说了声拜托,没等爷爷做出回应,跪下磕了三个头,转身出了后门,一头扎进红色的徒河水中。
爷爷披着一床被子坐在炕上,把我连头带脚捂在被子里。窒息的感觉,使我无法大放悲声。晚霞消失后,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屋里暗了,街上终于安静下来,爷爷才把我从被子里放出来。那天夜里,爷爷坐在炕上,手里握着三个铜钱,摇几下,抛在褥子上,一一摸过,然后再摇,再摸。第二天,天还没亮,爷爷领我出了门,回来的时候,我成了爷爷口中的路上捡来的孩子。
爷爷眼里的那束光,在我的脸上停留片刻后,疲惫地收了回去。他脖子上的脉搏,在灯光下一下一下地跳动着。我喊他,他的眼皮就微微颤动一下。我知道爷爷的心还醒着,他在用心感知着这个世界,感知着我的存在。
炕梢坐着三个上了些年纪的妇人,每人怀里抱着一团白布,忙着给爷爷的老人缝孝。爷爷的家人不多,除了两个远房侄子,就是我和父亲。关于我和父亲给不给爷爷戴孝,爷爷侄子征求过我们的意见,我和父亲几乎同时用军人的果断说,当然戴。
没人说一句多余的话,都在等待着一个时刻的到来。
就在这种近乎残忍的等待中,我隐隐地听到了徒河流动的声音,哗啦,哗啦……隐忍而强烈。我附在爷爷耳边,激动地说,爷爷,我听到徒河的流水声了。爷爷把眼睁开,眼光再次明亮起来,他似乎也听到了,脸上肌肉颤动,嘴唇翕动。
②就在这时,那个褡裢发出一声沉闷的断裂声,从墙上掉了下来。再看爷爷,脸上挂着微笑和眼角的两滴泪,走了。
悠扬的唢呐声,填满了原有的空寂。我的心却越发的空落。
横跨山水回来,爷爷去了,徒河也不在了,徒河曾经流淌的地方如今是一片玉米。③被告知,几年前的一场罕见的山洪,徒河撒野,践踏了沿岸的十八个村庄,它被迫离开原来的流域,迁至卧佛山北边。遥遥可见的卧佛山,并不高大,却像一道黑色的屏障,把徒河挡得严严实实。
那个黄昏以后,父亲杳无音信。我渐渐地忘记了一些事,跟爷爷亲近了起来。
每天,爷爷穿上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上搭着褡裢,左手领着我,右手拿着一根竹竿,沿着徒河边那条路,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
走进村庄后,爷爷从褡裢里掏出一块竹板和一截竹竿,有节奏地敲着,清脆的声音便在街面上响起来,就有人推开门招呼爷爷。他们叫爷爷先生。爷爷低头对我挤一下眼,意思是说,咱有生意做了。生意好的时候,我能吃到一个糖人,或者一个棉花糖。
我八岁那年,爷爷把我送到徒河对岸的学堂里读书。爷爷每天划着一只小划子(很小的船)接我上下学。小划子横向划开徒河水,拖着一条白花花的浪花,直至对岸。第二年,学堂变成了村小学,也修了桥。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自己上下学,唯独爷爷还每天接送我。
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一天,爷爷领着一个穿着军装的人到学校接我放学。爷爷说那人是我爹。那是个陌生的男人。爷爷又给我讲那天傍晚的事。
我要跟父亲走了,父亲执意要爷爷跟我们一起走。爷爷说他把我完好无缺地交给父亲就完事了,他不会离开徒河的。我也舍不得徒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不能适应没有爷爷和徒河流水声的日子。
夜向深处滑去,人们歇了,唢呐声也歇了。我来到后院,来到那些玉米面前。我蹲下来,伸出手去,像少年时撩拨徒河水那样,触到的却是生硬的玉米叶子。我站了很久,直至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再露出晨曦来。此时无风,荒野静谧,我望着卧佛山,努力捕捉着昨天夜里听到的流水声,却只有玉米在风中发出的沙沙声。
④我脚下踩着的还是那条路,只是比原来平坦了许多。我好像看见一个失明的老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上搭着褡裢,左手领着一个中共地下党员面临危境时留下的年幼的孩子,右手拿着一根竹竿,一下一下地点着坑坑洼洼的路面,在徒河边走去,且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吆喝声和枪声写出了父亲被追捕时场面的紧张激烈,父亲“慌不择路”和“压低声音”表现了当时情势的危急。
B.考虑到父亲的身份,爷爷起初不敢收养“我”,后来经过摇、摸铜钱的反复占卜,才作出了收养“我”的决定。
C.爷爷经常给“我”讲那天傍晚的事,是希望“我”牢记自己的身世,也为日后“我”与父亲的相认作准备。
D.弥留之际的爷爷似乎也听到了徒河的流水声,从“肌肉颤动”“嘴唇翕动”可以看出爷爷对徒河的依恋和爱。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惊喜、炽热、知足”中用顿号,停顿短促,情感强烈,表现了爷爷临终前见到“我”的激动和满足。
B.句子②中褡裢的断裂、掉落与爷爷的离世几乎同时,这一写法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C.句子③“撒野”“践踏”用了拟人的修辞,既形象地写出了徒河泛滥的景象,又可看出“我”对徒河情感的转变。
D.句子④中“那条路”含义丰富,既指爷爷领着年幼的“我”所走的路,也可以理解为民族发展前进之路。
8.标题中的“流远”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陵迟不救者三代。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柳子之论封建,辨矣,惜其未知道也。夫封建,非势也,圣人意也;郡县,非圣人意也,势也。然则封建可行乎?曰:道可,势不可。今之阡陌尽矣,城郭改矣,税法变矣。其所封者非纨绔之子弟,即椎埋①之武夫也。其能与三代比隆乎?且不无其势,并无其道。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亲亲也,尊贤也,兴绝国也,举废祀也,欲百姓之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也,故封建行而天下治。后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宠爱子也,牢笼功臣也,求防卫也,其视百姓之休戚,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也,故封建行而天下乱。无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谓徒政。
(节选自袁枚《书柳子<封建论>后》)
【注】①椎埋,意思是劫杀人而埋之。亦泛指杀人。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3分)
秦有天下A裂都会B而为之C郡邑D废侯卫E而为之守宰F此其所以为G得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陵迟,即“凌迟”,是古代的残酷的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指后者。
B.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古代的帝王分封土地给诸侯,使其建立邦国。
C.理,指治理,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移之官理”中“理”词义相同。
D.特,指特别,与《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中“特”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举汉代抛弃秦制、沿袭周制而造成“时有叛国”局面的反例,来证明秦朝郡县制比封建制更优越。
B.柳宗元认为唐朝设置州县,但还是有人叛乱、侵州夺县,过失不在于设置州县而在于藩镇拥有重兵。
C.袁枚认为如今所分封的不是纨绔子弟就是残暴的武夫,因而世道不可能与夏商周三代一样兴盛了。
D.袁枚认为古代的先王有以天下为公的心思,举行荒废的祭祀仪式是想让百姓也能亲近君王的亲人、孩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②其视百姓之休戚,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也。
14.袁枚和柳宗元对封建制的施行有什么态度?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望海潮【注】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
【注】该词为赠两浙转运使孙何之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三句写出了杭州城地理形势优越、城市地位显赫、繁华延续持久的特点。
B.绿树高耸入云,环绕着钱塘江岸,怒涛卷起如霜似雪的浪花,景色阔大壮美。
C.钱塘百姓白天只能听到羌笛的鸣奏,夜晚仅能听到在空中飘荡的采菱的歌声。
D.词人用“千骑拥高牙”来烘托孙何,表现了孙何出行时前呼后拥的盛大气势。
16.词的末尾两句,词人委婉称扬孙何因政绩卓著,将入朝执政。从词中看,孙何有哪些政绩?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自述在外无较亲近的亲戚,在内无照应门户的童仆,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道出自己生活孤单,无依无靠的状态。
(2)春晚中,一曲《上春山》唱出了人们在踏青出游时对美景的赞赏喜爱之情,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也有这样的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山有林,令人心旷神怡。
(3)鸟是一种善飞善鸣的动物,诗人经常用它作为衬托事物、烘托氛围、表达情感的意象,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到后如何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18.下列句子中的“夜”与文中加粗的“夜”,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从那以后无锡的人再没有见着她,以为她那夜就死了。
B.春秋时,郑国在子产的治理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C.不能打开眼界,不知还有别的新天地,这叫夜郎自大。
D.天一夜,鬼子架起机枪,看到中国人靠近车站就扫射。
19.文中画框句子连用“家中屋后白塔下”三个方位词,这样表述有怎样的妙处?(4分)
20.文中画线句子如果改成“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却不能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小题。
很多人喜欢把酸奶当减肥代餐。“酸奶”是一个泛称,市面上售卖的酸奶制品看似“五花八门”,①___________,包括酸乳、发酵乳、风味酸乳和风味发酵乳,其余的只能算乳味饮料。
不同类型的酸奶,②___________,区别仅在于发酵用的特征菌和添加剂的种类。通常来说,原味酸奶没有添加除添加剂以外的其他物质,风味酸奶添加果蔬、谷物、改善口感的物质;酸乳添加了两种菌发酵,发酵乳则添加了三种或以上菌发酵。
该如何选购酸奶呢?购买前,需要先看配料表中第一个成分是不是生乳。市面上有很多酸奶是用水和全脂乳粉制作出来的,营养价值自然没有生乳高。其次,需要特别留意碳水化合物和添加剂的含量。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蛋白质高,品质才好。
③___________。像糖尿病患者、肠胃病患者、缺铁性贫血患者、牛奶过敏者、牙齿不健康的人、孕妇等就不适合喝酸奶。至于其他人,只要记住这个顺口溜就行:“适宜饭后喝,最好睡前喝,空腹不宜喝,不与香肠腊肉混着喝,打针吃药喝了也白喝。”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将画框的顺口溜改成医嘱,比较两者的语言差异。(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体现,也有人认为它是人类身处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性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 B
2. A
3. C
4. ①首先,通过与时空距离概念比较,从时空距离引出“心理距离”这一概念。②接着,通过举例和引用,具体阐释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意义(列举古代诗人在心理距离作用下进入艺术境界,获得美的意味)。③然后分析审美距离存在的矛盾以及解决方式;④最后指出审美距离的获得,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
5. ①《边城》的创作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艺术家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②《边城》来源于生活,湘西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他对故乡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会,因而能引发人们的感动与其鸣。③沈从文后来离开故乡,小说中的故事与故乡的实际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作者能够换一种眼光去观照和品味,从而获得美学理想追求。
6. B
7. C
8. ①流远有流向远方的意思,指徒河源远流长。②流远也有影响深远的意思,虽然爷爷逝世,但是对爷爷的感恩和追念不会消逝。③革命战争年代已经过去,但是红色记忆不会褪色,军民鱼水深情不会改变,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9. ①现实中送别爷爷的叙述,与爷爷临危救“我”、抚养“我”的回忆交织,更好地塑造爷爷慈爱、无私、担当的品格,表现“我”和爷爷之间深厚的感情。②在送别爷爷的现实中回忆了革命年代,以父亲为代表的共产党和以爷爷为代表的人民群众生死相依的故事,使“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内涵更深刻(或使“流远”的意蕴更深刻)。③回忆和现实交织,使故事内容更丰富、完整,叙事富于变化,有助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0. ADF
11. D
12. D
13. ①错误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②他们把百姓的忧乐,看得如同秦国人看待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毫不关心。
14. ①柳宗元对封建制的态度是批判的,他认为封建制不如郡县制优越。②袁枚则认为封建制本身有其合理性,但关键在于推行的方式和目的。
15. C
16. ①经济繁荣,市民富庶。钱塘的百姓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②人口众多。在这个钱塘住着大约十万人口,体现孙何治理得当。③百姓生活祥和安定。无论白天黑夜,湖面上都荡漾着笛曲与歌声,表明百姓生活的欢乐幸福。
17. (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3)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8. D
19. ①有层次,从前到后、从面到点,逐渐聚焦,勾勒出翠翠生活的空间布局。②有立体感,既有平面的家和屋,也有立体的白塔,构图简约,线条优美。③平淡中蕴含感情。翠翠认为白塔属于她的家中,可见感情深厚真挚。④简洁整齐,富有节奏感。“家中”“屋后”,词语对称,读来节奏分明。
20. ①原文以短句收束,节奏短促,表达干脆;改后则为长句,略显冗长。②原文语句口语化,自然平和,符合整体文章风格;改后则略显突兀,不够和谐。③原文语句语气轻淡,烦恼中又有活泼;改后则略显沉重。
21. ①其实只有四类;②制作原料其实是一样的;③喝酸奶也是有禁忌的。
22. 修改:酸奶适宜饭后饮用,睡前为最佳饮用时间,勿空腹饮用;勿与香肠腊肉等混合饮用,打针吃药时勿饮用。
差异:医嘱是书面语,用词庄重严谨;顺口溜为口语,语言活泼且生活化,富有节奏。
23.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