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这句很多人脱口而出的话,可能让你越过越差

[复制链接]
awdrgyjil 发表于 2024-8-7 19:29:43|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蓝字 KnowYourself>右上角 ··· >设为星标⭐️
最近一段时间,「确诊文学」兴起,大家开始在网络上被「确诊」为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

图片来源:小红书
本来只是在网上玩玩梗,但这种「求确诊」的心态却延续到了一些心理学名词,甚至疾病上。
比如很多人通过网上一些模糊的描述,就确诊自己的拖延、犯懒,都是因为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

图片来源:抖音
前段时间一位网友发布视频配文「再见了昆明,这座全是超雄老奶的城市」也让「超雄综合征」广泛流传,「超雄」这个词也逐渐偏离医学意义,从原本的染色体异常疾病,变成了怼天怼地、暴躁易怒的代名词。

图片来源:抖音
这种「确诊」心态能让我们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消解疾病带来的沉重含义,但也可能让大众轻视疾病的严重性,还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阻碍我们积极改变自己。
被「确诊」
确实会让人感受更好
用疾病化的词语来形容自己已经流行很长时间了,比如大家见人会主动说「我社恐」,犯懒的时候说自己「拖延症晚期」,喜欢用「讨好型人格」来定义自己。
这些词之所以能够兴起,是因为它能够精准概括现代人身上一些复杂模糊的情况,即使是一个不那么好的词,也会给人一种归属感。
就像是一个人莫名其妙腰酸背痛,去医院后检查出了腰椎间盘突出,这种被确诊首先能给困扰一个清晰的定义,进而有相应的「诊疗方案」,无论有什么局限,至少给人的感觉是:有救了。

最近又多了个「文字讨好症」。图片来源:微博
在这种归属感之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一群人使用负面词语来定义自己时,反而会获得一种力量感,其他人看到这个词得到普遍使用以后,也会觉得它的负面意味得到了削减[1]
这是因为,主动使用负面词语定义自己,就相当于夺取了对于这个词的控制权,通过重新定义和使用这些词语,个体可以将原本负面的含义转化为一种积极的表达[1]。
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都很普遍,比如「印象派」这个词原本是学院派对于莫奈的嘲讽,在画风严谨细腻的学院派画家看来,莫奈的画风过于随意、粗糙,像是根本没完成的草稿一样,没有体现出艺术的深度和技巧。

克劳德·莫奈(1840-1926),《睡莲池》
然而莫奈等画家主动接受了这种嘲讽,还举办「印象派画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印象派」也成了这种独特的艺术派别的名字,不再有嘲讽和负面的含义。
在生活中也是同样,当我们主动认领了「社恐」、「ADHD」,用这些词来定义自己时,反而让它们变得合理化、大众化了,大家都觉得,这也没什么嘛,这年头谁还没点心理问题,大家都一样,反而没什么可羞耻的了。

图片来源:李娟采访
通过主动寻求「确诊」,我们可以把负面含义转化成积极的表达,但这也会带来自我限制。
满足于「自我确诊」
对实际情况却没有帮助
心理学中的标签效应理论认为,当一个人被赋予某种标签时,他们会倾向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这一标签。这种效应具有强烈的定性导向作用,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标签,都能对个体的自我认知产生显著影响[2]
美国艾奥瓦州的一位小学老师 Jane Elliott 策划过一场经典的「标签实验」[3],她把学生按照眼睛颜色分成两组,并宣告棕眼睛是优秀的孩子,蓝眼睛的是愚蠢的孩子,并因此区别对待两组学生。
很快两组孩子就发生了变化,蓝眼睛的孩子变得萎靡不振,觉得自己愚蠢平庸,甚至觉得生活中有很多糟糕的事情开始陆续发生。

第二天,Jane Elliott 宣告她搞错了,其实蓝眼睛才是优秀孩子,于是棕眼睛孩子开始变得沮丧自卑,蓝眼睛孩子觉得自己又聪明又健康。
在做题效率上的变化也很明显,第一天蓝眼睛孩子完成阅读题平均使用 5.5 分钟,第二天只用了 2.5 分钟,棕眼睛孩子的变化也类似。
*注:虽然得出了一些值得参考的结果,但这个「实验」触犯了一些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引用它不代表我们认可这个实验过程*
这也能说明自我诊断的危险之处,当我们草率把自己归类于某类人后,就相当于给自己立了个人设,一言一行都会忍不住贴合这个人设,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患有拖延症,ta 的拖延行为会变得更严重。
所以,当我们凭借网络上一些模糊的信息,就草率诊断自己为某某精神疾病后,虽然心理上会有所解脱,但「症状」反而会加重,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图片来源:《良医》
例如最近比较火的成人 ADHD,虽然它的主要症状是粗心大意、难以集中注意力、坐不住等等,但甲亢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有类似的症状,需要去医院进行排查和评估后才能判断自己到底是不是 ADHD。
仅靠网络上的信息就自我确诊,不仅可能误诊,对于情况的改善没啥实际帮助,还会让人把懒散、不爱学习都视为不可改变的症状,强化自身形象,从而限制了自我改变和发展的动力。

图片来源:抖音
对于社会来说,虽然 ADHD 的热议增加了大众对于它的关注度,推动更多人就医诊断,但把复杂的病症用模糊通用的字眼概括,也会对大众的心理健康认知产生误导,带来刻板印象。
例如前几年人们流行在网上自测抑郁症,一度让抑郁症成为大众流行的「时尚单品」,这可能会让大众轻视疾病的严重性,也可能让真正患有这些疾病的人感觉被误解。
真的怀疑自己有点问题
要怎么办?
用线下诊断替代赛博确诊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新奇的「疾病」名词,这些名词往往是由网络文化创造出来的,缺乏医学上的严格定义,我们偶尔拿来自测,这也没什么问题。
然而,当涉及到经过医学界认可的、具有实际影响的心理或生理健康问题时,还是需要寻求专业的医疗意见。
某些「确诊」是自我了解的工具
而不是用来评判他人
如果说,忍不住寻求「确诊」是来源于自我确认的需求,它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感觉自己被看见,那动不动就帮别人确诊的作用却截然相反。
或许很多人都感受过在社交场合中被随意评价时的不适,感觉累了不想说话的时候被说「你好内向」,见人不够热情被问「你是不是社恐」,发脾气的时候对方来一句「你来大姨妈了吗?」。
好像在对方眼中,自己并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着复杂个性和经历的人,而是被简化甚至被曲解的一张张标签。
更别提网络上很多人用「超雄」、「npd」等疾病来作为辱骂词,都有可能让疾病污名化。

图片来源:小红书
「确诊」不是答案
而是自我探索的开始
在自我探索的初期,我们通过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描述来自我确诊,形成自我认同,但也容易让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就止步于这些词汇,让往后发生的所有事件都是对已有认知的重复和加固。
其实,「P 人」在很在意的地方也会井井有条,「拖延症」可能做喜欢的事情会行动力飙升,「社恐」也会跟某人一见如故。我们不用因为自己某些方面贴合某些描述,就全盘接受自己就是这个样子,而是可以说,是的,我是这样,但我不止于这样。

图片来源:罗翔说刑法
静态的描述之下是动态变化的人,我们每个阶段的成长,都免不了有对上个阶段认知的反思和推翻。
如果人总免不了自我确诊,也可以不断撕掉旧标签,贴上新标签,每一次的标签不是盖棺定论,而是一个暂时的、可被重新评估和改变的状态。
最后
语言学家塞缪尔·早川在《语言学的邀请》[4]中写道:
字典中的定义往往是用一组字来替代我们所不认识的东西,一个人遇到不认识的事物,查了下知道它是「莺」,似乎就已经得到答案,不再追问了,但「莺」究竟是什么?ta 或许一点也说不出来,而「莺」的定义只不过是掩饰了我们并没有能够真正理解其所代表的事物罢了。
我们并不是只要咬文嚼字就能真正了解人生和宇宙,我们必须与文字所代表的实物发生接触才行。
对于这一场「确诊狂欢」也是同样,形形色色的名词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定义复杂事物,但我们可以不止步于此,以它为起点去自我探究、和真实的人发生接触,才是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开始。
今日互动
你如何看待「确诊」风潮?
References:
[1] Galinsky, A. D., Wang, C. S., Whitson, J. A., Anicich, E. M., Hugenberg, K., & Bodenhausen, G. V. (2013). The reappropriation of stigmatizing labels: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and self-label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10), 2020-2029.
[2] Cortez, A. X. (2023). Our Social Packaging: How Labels in Society Affect our Perceptions of Ourselves and What This Implicates for the Overdiagnosis and Self-diagnosis Crisis in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3] Stephens, T. (2022). The Power of Language and the Language of Power: The Blue-Eyes, Brown-Eyes Workshop. Satura, 4, 53-57.
[4] 早川, S., & 早川, A. (2015). 语言学的邀请 [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259702.
本文关键词:确诊,ADHD,超雄,贴标签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丸子
人生而碎裂,靠修补存活。
监制 / Emma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同时提供以下服务
欢迎搜索FB公众号关注,下载知我心理或月食APP
点点 在看,不被标签限制👇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