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明义庐内游刃余——追记被遗忘的沽上名印人王九思

[复制链接]
truckrong 发表于 2024-8-7 14:11:58|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久前,老一辈书法名家于澄盦之子于风江先生打来电话,说是看到我最新发表的纪念龚望先生诞辰110周年的文章,十分激动,希望我也能写一写老一辈的天津印人王九思,不是单单为了弘扬其艺术,更重要的是这位王老先生已经被遗忘得太久,再不追记一下,恐怕真的要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我最早知道王九思是在2011年,由好友著名印钮雕刻家李景洲代为烦请王老弟子张葆石先生为我治印,那时葆石先生就给我讲了一些关于王九思的艺术和旧闻。2012年10月14日,我和景洲专程赴廊坊葆石先生家中观摩他的收藏,此行对王九思艺术的感受更加真切、直观。

2012年笔者与张葆石(中)、李景洲(右)摄于廊坊张宅
从2011年至今,我已默默关注王九思13年了,也真的应该恭恭敬敬、至至诚诚、认认真真地为这位老先生记上几笔,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他、了解他、研究他,更希望津沽文脉、中华文脉,永不断绝。
下面就正式谈一谈我所了解的王九思先生:
王九思(1911—1976),名奎明,又名奎章,字孝忱,号九思,别署小梦居士,斋号明义庐,天津人。工隶魏书法,兼学怀素。师从俞品三、王雪民学习治印,并私淑弘一大师李叔同。其篆刻以秦汉印为宗,亦远追吴昌硕,近仿齐白石,后私淑黟山派黄牧甫。曾为王襄、姜毅然、黄绮、张其翼、冯孝绰、黄士俊、张志远、王明九、寇梦碧、于澄盦、张培生、宁书纶、张牧石、赵恩俭等名家治印。蓝云、齐治源、张牧石等印人常向其请益。其弟子有张葆石(天津“玉川居”酱园创始人张忍庵之孙、老一辈书法名家张培生之子)、卢世宏(梅花大鼓卢派创始人、曲艺名弦师卢成科之子)。
一、师承
关于王九思师承的记载有三处:
1、旧报刊登的冯孝绰先生撰写的介绍文字

王九思印作及艺术简介 1
“治印家王奎章,字孝忱,工书法,研讨发展,书尤为侪辈冠。治印之学列俞品三、王雪民两宗师门墙,尽得其传。而治印之法则更□溯吾津弘一大师。盖六十年前津人治印,远则文何,近则西泠八家。清光绪中叶,大师南游,得交吴缶老、□合赵胡余绪,广搜秦玺汉印,心摹手追、开吾津印派。奎章闭户精研,已逾十载,每治一印,一点(一)画之微,必求其合于古,亦必期传于今,苦心孤诣、神超象外,交游遍中外,虚怀日益。□得其一印者,无不奉若圭壁。兹选□近作数方,布供世人之好印者。「王君现寓河北影院对过兴亚旅馆永联社」云。(冯孝绰谨介绍)”
2、旧报刊登的简介

王九思印作及艺术简介 2
“王九思君为弘一大师李叔同弟子,治印不拘拘于绳尺,此其近作也。”
3、《艺林》杂志(1981年第一期,天津市文物公司编)
刊登的华非先生撰写的“天津印人介绍(一)”

《艺林》杂志“天津印人介绍”

“……清末民初之际有穆寿山、王雪民、张穆斋三位印人,王雪民为学者王襄之胞弟,兄弟都富于收藏,于金石之学研究深邃,因之他治的印章风貌遒古边款多为甲骨小字。穆寿山治印得力于汉印,苍古拙重为吴昌硕先生所称许,因之有‘南吴北穆’之誉,青年时代的李叔同师承唐敬岩先生,也是天津印坛活跃人物之一。稍后在河北中山公园设有篆刻学习班,由俞祖鑫(品三)担任授课,培养出一部分印人。解放前迄今,津门印人对南派各家之长多所吸收,新风格印人不断出现于印坛,计有王长荫、周与九、王九思、孙秉箴、朱寿松、武长禄、蓝云、齐治元、王强儒、徐嘏龄、张牧石、孙其峰、徐翁目、玄光乃、冯星伯、龚作家、华野予、高学仁、董鸿程、穆奎信、单志平等,本刊将分别陆续介绍……”
此外,2012年我曾先后两次拜访过王雪民大师的弟子、时年90岁高龄的任秉鉴先生,任老就和我提起过他们年轻时在天津美术馆(坐落于河北中山公园)篆刻学习班学习的情况,他说那时俞品三先生教文字学、王雪民先生教篆刻、刘子久先生教山水画,还说王九思应该是比他们早一期的学员。

天津美术馆篆刻学习班教材《篆刻研究》
从以上线索可以看出,王九思应该是从20世纪30年代的天津美术馆篆刻学习班开始追随俞品三、王雪民两位大师学习治印的。然“为弘一大师李叔同弟子”一说,恐是托名,以提高身价。李叔同1880年生于天津,1898年奉母携眷迁居上海,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1911年归国,1918年剃度出家,从此一心向佛,少谈艺事。王九思1911年才出生,很难与李叔同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但不可否认,他是深受李叔同篆刻艺术影响的。正是因为良好的师承和取法,为王九思日后的艺术成就奠定了重要基础,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努力,使其成为同辈之中的佼佼者。
二、轶闻
关于王九思的轶闻旧事,有这么两件:
1、《意园印蜕》与《唐静岩司马真迹》
这两本书为王九思所藏,都与李叔同有关。《意园印蜕》是李叔同19岁以前的篆刻作品,《唐静岩司马真迹》则是李叔同的老师——津门书印名家唐敬岩为其书写的钟鼎、篆隶、八分等书法摹本。

《意园印蜕》书影
《意园印蜕》开本为13cm×21cm,共8页(对折),每页1印,连史纸朱磦印泥钤拓线装本。书名《意园印蜕》为冯孝绰(名璞,号殊盦)于壬寅(1962年)十一月十八日为向庸(李叔同家账房先生徐耀廷之孙徐广中)题写。“意园”为李家1882年所购置宅邸内的“洋书房”及书房外小花园的统称。此《意园印蜕》为李叔同早期印谱,最初由李叔同送给徐耀廷,再由徐耀廷传给徐广中。徐广中与王九思友善,后赠给王九思收藏。

《唐静岩司马真迹》书影

《唐静岩司马真迹》书影
《唐静岩司马真迹》由李叔同用篆书亲笔题耑,并于1896年舍资刊印。开本为10cm×17cm,共24页(对折),宣纸石印线装本。王九思所藏此册,封面有冯孝绰题记:“街北徐公以光绪丙申(1896年)弘一大师印行唐静岩临古册赠九思属记。殊盦冯璞记于小不食凫斋。甲辰(1964年)端午后二日。”又题:“唐公,开津人,习篆隶,闻其弟为弘一大师及华靖文宰云。”封三有徐广中题记:“九思我兄惠存。甲辰端午徐拓(徐广中)。”徐广中的祖父徐耀廷擅金石书画,年长李叔同23岁,李叔同称徐耀廷为“五哥”,亦视为启蒙师长,常向其问艺。此《唐静岩司马真迹》亦为李叔同送给徐耀廷的,由徐氏世袭珍藏,传至徐广中并转赠王九思。
这两件藏品后由王九思在1976年逝世前留赠给弟子张葆石,曾在2000年10月天津举行的纪念李叔同诞辰120周年活动中展出。两件藏品历经百余年沧桑,留存至今,弥足珍贵;徐广中义赠知己,王九思情付后学,冯孝绰妙笔添花,更是一段佳话。这就是传承,载道、传心,一代又一代地守护。
2、徐三庚“吴淦日利”印

徐三庚“吴淦日利”印蜕
王九思藏有一方清代篆刻大家徐三庚所刻的“吴淦日利”白文印章。“吴淦”为人名,“日利”乃吉祥平安之意。王九思与津门大学者、大书法家吴玉如之间素有来往,而吴老的乳名恰恰就是“吴淦”(因命中缺“水”、缺“金”),知王九思收藏此印,遂主动开口向其求赠。王九思欣然答应,后托张牧石将该印转赠吴老,吴老颇为感动,特以小楷节书《文心雕龙·养气篇》回赠,并题跋道:“九思老弟,赐我旧藏佳章,无以报之,秀才人情而已。癸丑(1973年)春中吴迂叟时年七十有六。”此作王九思颇为珍视,一直悬挂于家中。

吴玉如节书《文心雕龙·养气篇》
九思重义舍佳藏成人之美,迂叟用心作小楷回报深情,从这一段美谈不难看出,旧时文化人的重情重义、彼此相惜,而这份真诚正是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应该世世代代保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我们的文化才能复兴。
三、艺术
最后,我们说说王九思的艺术。
王九思当年以篆刻名世,但其首先是书法好。我的师爷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宁书纶先生生前就和我谈到过王九思,他说:“这位老先生,不仅印章刻得好,书法也好,他在杨柳青画店挂笔单时,我还拿着我临的《张迁碑》去找过他,请他指点。”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王九思墨迹只有杨昱昆创办的尊古书画社(前身为天津楷学励进社)的刊物《尊古书画半月刊》上登载了一副苏(东坡)体对联“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主荷花到处开。”并附了王九思的简介:“王奎明,字孝忱,别署小梦居士,津人,工隶魏书法,摹怀素佛经,得其神髓,擅篆刻,远追吴缶庐,近仿齐白石,殚精竭虑,苦心研究,将来蜚声宇宙,驰誉艺坛,可为预卜也。”我们仅从这件作品,就足以看出王九思书法的深厚功力,以至于他的篆刻作品也能带有浓厚的书法笔意,真正做到了“印以书出”。

《尊古书画半月刊》刊登的王九思书法及艺术简介
最后我们来谈王九思的篆刻。目前为止,我见过的王九思留下的篆刻作品主要保存在其弟子张葆石手中,这其中有《明义庐印集》和《学思堂集印》两本印谱。

张葆石藏《明义庐印集》书影

张牧石题诗
《明义庐印集》是研究王九思篆刻艺术的重要文献,由张培生1963年秋题耑,并有张牧石题诗,张培生、赵恩俭等4人题跋。张牧石诗曰:“奇气盘纡一袠书,惟将明义篆斯庐。人天分自有三七,合是恢恢游刃余。”共收入王九思印蜕164方,其中不乏大名家的私人用印,足见其篆刻艺术的社会认可度。

张葆石藏《学思堂集印》书影
《学思堂集印》同样由张培生题耑,但收录的是王九思、张牧石、冯星伯等篆刻名家的作品。其中王九思的印蜕有28方,主要是毛主席诗词套印。“学思堂”为张葆石斋号,吴玉如先生还曾为其题签《学思堂印存》。这“学思”二字,一来包含了《论语》中“学思结合”的思想,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来也有“求学于王九思”的意思。这本印谱收录的王九思的印蜕虽然不多,但有成系列、成规模的套印,所以也很有价值。
王九思去世后,他手中的印章、印石、刻刀、印床、印谱等基本都留给了爱徒张葆石。承蒙葆石先生厚爱,曾把手中珍藏的王九思印章,先后钤盖了两个册页赠我留念,这无形中又给王九思篆刻艺术的研究增加了宝贵资料。

笔者藏《王九思印蜕》(王维义题耑)

笔者藏《王九思印痕》(宁书纶题耑)
王九思的篆刻艺术传统功力深厚,宗秦法汉,古朴雄浑。而研习“流派印”也颇有造诣,擅学吴昌硕、齐白石,特别是钻研黄牧甫的“黟山派”印风,最得神髓。

王九思印选 1

王九思印选 2

王九思印选 3

王九思印选 4

王九思印选 5

王九思印选 6

王九思印选 7
静下心来细读,我们不难看出,王九思的整体印风庄重、大气、严谨、老辣、淳朴、自然。他用刀爽利,方寸之间凝聚着巨大的力量,境界非凡,气象万千。只可惜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未能赶上改革开放后文艺兴盛的局面,他的艺术造诣至今鲜有人知。

王九思边款2

张培生、于澄盦、冯孝绰为王九思题签

王九思1966年为赵金华所刻砚铭
结 语
以上就是我对王九思先生的记述,因资料有限,能力不足,实在难以彰显老先生生平和艺术的全貌。尽管如此,我觉得我做这样的事是有意义的,这是在给先贤树碑立传。在这方面,我是在效仿我的师爷龚望先生,他生前不遗余力地弘扬李叔同、梅树君、张体信、高凌雯等乡贤,为保护津沽文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的榜样。我今能为弘扬王九思先生的艺术做点事,是我的荣幸,也填补一下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此外,就是与张葆石先生这13年来的深情厚谊。他1945年生人,我1983年生人,年龄虽然相差38岁,却能成为十分亲密的忘年之交。多年来,他为我本人及我的师长亲友治印32方,重义轻利,且对我学习篆刻有启蒙之恩,我无以报答。这篇文章本应由他这个做弟子的亲自来写,可惜他年事已高,无力实现,这才把机会留给了我这个晚生后辈,我义不容辞。下一步,我还要自费为王九思先生刊印篆刻作品集,愿他的艺术广为流传。
最后,要衷心感谢张葆石、章用秀、卢世宏、王克礼、于风江、赵光、贾永辉诸先生对我的鼓励和帮助。“众人拾柴火焰高”,没有他们的支持,单靠我一个人是无法完成这篇文章的。我想,我们中国文化的复兴,就需要这种团结一致的精神,这样才能做实事,做成事。而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能量,都各自在默默地为中国文化、为世道人心奉献着。这就叫做“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致敬,王九思先生!我们不会忘记您!
也愿我们的文化能后继有人,历久弥新!
2024年7月29日写讫
作者简介

杨子沄,1983年生于天津。多年来潜心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师从著名学者、书法家王维义先生(宁书纶、尹连城弟子)读书习字,并深得宁书纶、尹连城等长辈的悉心教诲。师从著名书法篆刻家赵光先生(龚望、冯星伯弟子)学习篆隶书法及篆刻。师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苏承龙先生(奚啸伯、周啸天弟子)学习京剧,并受教于京剧名家魏伟先生(赵松樵弟子)。师从王东黄先生学习杨派太极拳及武术理论。曾多次受邀为天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及其他多家企事业单位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广受好评。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