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课堂:让孩子“想学”才是真“会教”

[复制链接]
dingke5488 发表于 2024-8-7 13:38:51|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李炳亭 来源:去批评化

让孩子“想学”才是真“会教”

一般人的思维是顺藤摸瓜,而高维的思维是“顺瓜摸藤”。
一般人认为管理的“问题导向”是高级的,而事实恰恰相反。
名医扁鹊曾喻“治未病”,这就顺瓜摸藤思维,学校管理如果是“治已病”,就会总被没完没了的“问题”追着屁股疲于应付。顺瓜摸藤即倒推思维,先确定自己一定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先找瓜!然后从目标往回推,找到达成目标需要的条件。

“倒”就是“道”,意即“倒过来”,这个世界几乎所有的事都是“颠倒梦想”的,顺藤摸瓜未必找得到“瓜”,许多时候是“顺藤摸藤”,辛辛苦苦一辈子未必拿到结果,而立在“彼岸”,当下就是“结果”。
顺瓜摸藤又叫源头思维,想要改变黄河,立在东营入海口只能感慨“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而在巴颜喀拉山的卡日曲,黄河源头不过一碗水那么大,你想让它朝哪流?
教育需要怎样的顺瓜摸藤?那就要思考清楚办学的“初衷”是什么。问问自己,做教育为了什么?教育是在助推生命成长吗?是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热情,给予他们人生的希望和机会,为了让每个人活得精彩吗?

教育不是苦难,教育不是控制,教育不是塑造,它的底线是“让人成为人”,这一点才是关键。教育的使命是唤醒每个人的“神性”即精神的部分,它恰恰要从这里出发,引领人在体验中恢复关于神的记忆,直到确信自己就是“神”,而非不断指责、否定和打击,消灭他们的信心,既而消灭精神,最后消灭他们的肉体,让每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活成行尸走肉。
立在源头上是强调关注人的精神部分,即生命的自觉性,自觉不是一个行为概念,而是指生命的核心状态,用时髦的话说叫心性。每个生命都有无限的可能性,教育诱发了什么他就成为了什么。当前心理问题的凸显,是教育使然,而不是教师和儿童本身有问题,
立在源头上“反观”课堂教学,升学率是“瓜”,顺“瓜”摸藤就要重点解决“厌学”问题,而厌学恰是学习的癌症。你要始终清楚,“厌学”是培养出来的,用造就厌学的方式无法治愈厌学。

今天的办学人真的要关注这个教育的癌变,去教室里转一圈,数一数还有几个孩子爱学习?当大多数人都厌学时,教育的“成就”真是够大的。不说教育处于“最危难时刻”这样非耸人听闻的话。我只是建议要迫切“变厌学为想学”。立在“想学”上怎么顺瓜摸藤,还需要征求那些裹着小脚的教育理论家们的意见吗?
自由才会自主,自主才有创造。“去纪律”+“去批评”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建勋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不要轻易怀疑,试一试就知道了它的神奇,“想学”就是在为每个孩子换“信念系统”,一旦内在程序置换了,每个人都脱胎换骨。“神”和“人”或者“鬼”是完全不同的“人生景致”,而决定权正在于“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有什么样的教育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活法。

立在源头上就是立在了彼岸,就是立于道而就高打底。在“技术和方法主义”思维里永远只能匍匐爬行,这样的教育和精神无关,和意义和价值无关,和道无关。
教育是山顶的风光,是阳光的普照,是心灵的醒来,是希望的点燃。教育是让每个人相信自己。活出光芒万丈的自己,而不是堕入深渊。尼采说,在深渊里只能凝视深渊。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