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刘先银经典点说《云落》:朱清时,潘宗光,佛学境界“空”经典三觉的心智火

[复制链接]
chaoji 发表于 2024-8-7 13:27:13|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先银经典点说《云落》:朱清时,潘宗光教授,佛学境界“空”经典三觉的心智火种
刘先银经典点说:佛学境界“空”的心智火种。佛学中的“空”是一个核心概念,它不仅是对世间万物本质的领悟,也是修行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空”并非指不存在或虚无,而是超越了对事物的执着和错误理解。它是一种认识到一切事物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观念,强调事物的自性为空,即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或独立存在的实体。
“空”的重要性。否定“我见”和“我执”,是佛教修行的关键,这有助于断除贪、嗔、痴等烦恼。如果落入断灭论,否定因果,可能会导致修行者不信因果、不畏因果,做出伤害他人甚至造下恶业的行为。
“空”的实践意义。在佛教中,“空”的理解并非仅仅是理论上的认识,而是需要通过修行达到的一种实证。这种实践可以帮助修行者超越表象的束缚,达到内心的自由和平静。综上所述,“空”不仅是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修行者追求的精神境界。通过深入理解并实践“空”的理念,修行者可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摆脱烦恼,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觉醒。
《心智火种》是一个涵盖了哲学、艺术、品牌营销等多个领域的主题。《经典三觉的心智火种》它强调了在追求需要坚强个性和高度心智专注的事业时,不仅需要外在的意志和毅力,需要内在的心智专注敏锐和精神的穿透力,更需要经典的启蒙,《经典三觉的心智火种》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应用和解读。
在个人发展和思想启发方面,《心智火种》被比喻为思想的智慧,它可以像火种一样点燃内心的激情和思考,促使人们深入探索和理解世界。这种思想的火种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让人们的思想得以在无尽的思维空间中自由遨游。
在品牌营销领域,《心智火种》则被用来描述一种独特的品牌定位策略。例如, 心智 网推创始人邓东安先生受邀出席的 火种 定位学“学习江小白,打造新物种”重庆游学会,就体现了这种策略的应用。这种策略旨在通过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心智需求,创造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新物种,从而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心智火种》是一个富有哲理和实践意义的概念,它在不同领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品牌营销,都需要这种内在的火种,以驱动我们不断前行,照亮我们的道路。
物理学与佛学的交汇:朱清时院士的"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 空"讲演
朱清时院士发表了一场题为"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 空"的精彩讲演,引发了听众的极大兴趣和热烈掌声。在这场讲演中,朱清时院士可能将佛学的"空"的概念应用到了物理学上,提出了物质的"缘起性"和"空"的理论。这一理论可能与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相悖,因为它把物质看作是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
朱清时院士的这一观点可能在科学界引起了争议,但它无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朱清时(1946年2月7日出生),是一位在中国物理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出生于四川彭州,祖籍安徽凤阳,是中国物理化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的院士。在其学术生涯中,朱清时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长(1998年-2008年)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的首任校长(2009年-2014年)。
朱清时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在他的领导下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提升。然而,他也因为一些争议性的言论和行为而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例如,有报道称他曾经发表了一些高境界的佛学中的“空”,这是最高的思想境界。
尽管如此,朱清时的贡献和影响力仍然不容忽视。他的工作对于中国的物理学教育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他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总的来说,朱清时是一位在中国物理学界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将会被历史所铭记。
潘宗光教授是一位在科学研究和大学管理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人物。他近年来对佛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以科学家的敏锐视角和实证精神,将佛教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宇宙观相结合,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他认为,佛教中的“空”不仅是对宇宙本质的理解,也是对人生观的深刻诠释。在潘宗光教授看来,“空”意味着无常和无我,即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缘所生,会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此外,他还强调,作为佛教徒,最重要的是修心,培养一种正向思维的心态。潘宗光教授的佛学研究不仅限于理论探索,他还致力于推动佛教的人间化理念,使佛教的智慧能够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的工作和思想在香港理工大学等学术机构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得到了海内外佛教界的认可和赞赏。总的来说,潘宗光教授通过对佛学的研究和传播,不仅深化了自己对生命和世界的理解,也为社会带来了正能量和启示。他的工作展示了佛教与科学、哲学的交汇融合,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生活指导。潘宗光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及高级理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及南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担任校长18年期间,领导大学在多项领域及科学研究上处于世界前列。曾在1985年和1991年两度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
潘宗光教授:佛教中的“空”
佛教中的“空”是一个核心概念,它在佛教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个概念在原始佛教中最初被理解为一种普通概念,指的是事物的空虚和幻觉性质,即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自己幻像出来的,无形无相。这一理念强调了万物的虚幻性和无自体性,认为所有存在都是因缘聚合而成,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或自我。
佛教中的“空”不仅仅是一种否定性的概念,它还蕴含着对生命和世界本质的深刻洞察。根据一些解释,空即是本性,也是寂灭,意味着一切皆空,直指人的本性。佛家教导我们要认识到一切万法由心而生,由心而灭,不受外界物质世界的影响,视生老病死为虚幻。
总的来说,“空”在佛教中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概念,它不仅是对世间万物虚幻性质的揭示,也是对心灵自由和超越的一种引导。通过理解“空”,佛教徒寻求达到一种觉悟的状态,即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无我,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潘宗光教授结合科学宇宙观与佛教义理,探讨佛教“空”的深意。认为“空”即无常、无我,强调宇宙包容、平等及慈悲。修行应以此为指导,提升智慧和慈悲心。
潘宗光教授:佛教中的“空”
佛教的“空”
一直从事科学研究及大学管理的我,当接触到现今科学的宇宙观(尤其是二十世纪后期的新发展),再并合佛教的义理,感觉非常震憾,不禁惊叹佛陀的智慧真是深不可测。
无常—万事万物皆因缘所生,世间一切现象都会随缘而变。
无我—万事万物不能单独存在,必定受外围环境所影响。
佛陀不是创造及主宰一切的神,而是一个经长期修行而觉悟的人。他感悟宇宙本体实在太不可思议,无论用任何语言文字来表达也有偏差。凡人的烦恼源于不依循宇宙本体做出违背自然规律的事而产生,例如空气污染就是破坏自然的结果;人类大量制造二氧化碳并不断砍伐森林造成生态灾难。所以现在强调环保,便是要回归自然。
宇宙本体无法用语言文字来阐释,于是佛陀便采用“空”一字来表达。一般人未必能完全明白“空”,但佛陀非常慈悲,为了帮助人们离苦得乐,他花了四十九年时间说法解义,以不同方法,如经教、故事、比喻等循循善诱,令大家有所领略。他亦因应各人不同的背景和程度,教导不同的修行方法使人离苦得乐。可见,佛陀既是一位优秀的智者,同时也是一位慈悲的老师。

缘起
从宗教角度来看,道德规律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未报,时辰未到”。表面看来,做善事的人有时并没得到善报,而作恶的人亦未必有恶报,但其实只是“时机还未成熟”,暂时未出现结果而已。《道德经》也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见报应是必然的事,只差迟早。

十二缘起示意图
佛教的自然规律建基于“缘起”,即事物和现象,包括个人身心和精神状况不会无条件发生,也不会独立存在。事物背后必定有原因,再配合适当“助缘”(或简称“缘”)才能产生,称之为因缘所生。例如苹果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必先要有一粒苹果种籽,生成苹果的缘是泥土、阳光、水分和肥料等适当的配合,使种籽发芽成为一棵树,最后结出果实。但若然时辰未到欠缺助缘的配合,那无论再过多久种籽也不会变成苹果。“因”是“必要条件”,“缘”是“辅助条件”,单有一个“因”而没有各种条件配合不能结出“果”来。

由于缘不断在改变,故此果的质素亦有差异。比如说,温室培养的苹果较好吃,因为所有环境条件的助缘都调校到最合适;相反如果泥土缺乏肥料,果子便没那么好吃了。又比如说,学生根据实验室所提供的相同条件来做化学实验,无论重复多少次都会得到同一结果;但假如更改实验条件,即改变了东西或程序,结果可能不一样了。“缘”的改变会引致“果”的改变,可惜的是由于人们不能控制所有的“缘”(条件),故此永远无法得出绝对确定的结果。
缘是众多的,亦是千变万化的。古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便是说人的能力只可以改变某部份“缘”,却不可能控制全部的“缘”来保证成功。佛教强调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而果的好坏程度要视乎缘的配合,但无论如何,做人应多种善因、广结善缘。
烦恼也是由个人主因和环境外缘结合而形成。个人主因如知识、偏好、情绪等,再经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条件,形成各个不同的特定情况。孟母三迁是个好例子,表明了环境因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无常”是指时间上的变化。万事万物皆因缘所生,世间一切现象都会随缘而变。世事无常,没有人能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而现世不停发生天灾人祸,令人感到无奈,亦深深体会到人生不可预测的特性!

“无我”是指空间上的依存。万事万物也不能单独存在,必定受外围环境所影响。“无我”不是指没有我的个体存在,而是指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
世上事物不会静止停下来,必定会随着时间和空间改变。就如不同人对某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评价。比如我潘宗光,你怎么看我,学生怎么看我,太太和家人怎么看我,答案是不尽相同的。又如有一个人以不正当的手段赚到很多钱,在法律上他是一个坏人;但他将钱帮助有需要的人,受助者认定他是善人。那么他其实是坏人还是善人呢?那要视乎从哪个层面、哪个角度来看他,很难有一个人人皆认同的评价。
又例如人人都常接触得到的水,大家对水的理解却不会完全相同,活在水中的鱼和人类对水的看法及感受更不会一样。究竟水是什么东西呢?从人类的角度来理解肯定不是全面的答案,因为那只是部分生物对水的某些形态的观点,不是水的全部本质,一般城市人觉得水随手可得而不懂得珍惜,但身处干旱沙漠的人便会觉得水比钻石还要宝贵。可见事物的本质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依存于环境因素,故此是“无我”的。

作家张楚推出新作《云落》《云落》是张楚的首部长篇小说,该作品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24年初夏出版,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小说以虚构的“县城宇宙”为背景,生动描绘了县城生活的“清明上河图”般的景象。张楚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主人公万樱及其朋友们的生活和心灵历程,深入展示了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与挣扎。此外,《云落》的写作手法独特,前三章就已铺设了所有人物,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一些纷繁的感觉,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这种感觉会逐渐转变为对故事的热爱和上瘾。最近,《云落》的新书分享会在南京市先锋书店五台山店举行,作家张楚与毕飞宇、何平等学者进行了关于小说中县城书写和人物命运的深入交流。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小说设定在一个名为“云落”的县城,通过描绘各种各样的小人物的生活,展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性的光辉。李敬泽对《云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一部让人眷恋不舍的作品,在平凡甚至庸常的小人物身上,透露出不平凡的光芒。此外,《云落》也受到了海外的关注,其海外版权推介会在北京举行,展示了这部作品的国际吸引力。
这部作品对中国县城的风土人情的描绘,生动地展示了县城文化的独特魅力。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部作品被形容为"小人物的心灵史诗",通过主人公万樱和其他县城居民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日常生活的压力、亲情爱情的考验下的智慧和坚韧。张楚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县城的生态,生动展示了县城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部作品被形容为"小人物的心灵史诗",通过主人公万樱和其他县城居民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日常生活的压力、亲情爱情的考验下的智慧和坚韧。


“空”
整个宇宙是什么?整个宇宙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整个宇宙,自性是宇宙的本体,自性是真正的自己。
宇宙本体同样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空”(——“无常”、“无我”的)。虽然我们不能期望能像佛菩萨一样透彻了解“空”,但起码可以依照佛经所言尝试探索一下。
“空”除了是“无常”及“无我”之外,更是绝对的包容,平等及慈悲。
宇宙包容一切:太阳给我们能量温暖,不分贫富,贵贱,动植物;大地承载我们,不因人类的不停苛索而有所抱怨,依旧不偏不倚,无分别地照顾一切众生。

“空”没有确定的时间与空间:无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也无大小的区别。“空”没有开始,亦没有终结,没有增加亦没有减少,不是有亦不是无。一切事物皆众缘会聚而生,又随着因缘改动而变,其中的互动错综复杂,导致变化不停而没有任何固定的实质。
“空”亦不是独立存在,它和人的意识不能分开。弱的人类意识会被外境干扰,而强大的却可改变外境,即佛陀所说“境随心转”及“一切唯心造”。
色即是空
什么叫五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概括而言即身体和精神。“色”解作物质,在五蕴中是指身体,包括我们的肉体、感官、头脑。其他四蕴是:受、想、行、识代表了精神的四种功能:感受、思想、意志、分别。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
一般人认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尝到的、触到的一切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但佛教并不认为如此,一切只是事物的表面,并非实存且没有不变的本质,《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宇宙本体是空性,故佛教说“色即是空”,即一切物质都有“空”的特性:“无常”、“无我”、包容、无分别心、无独立性。既然身体和感觉器官,眼睛、耳朵等等是“空”的,所接触的外境也是“空”的,我们的精神(受、想、行、识)也不可能是实在的,是变化无常的。佛教说:“受即是空,想即是空,行即是空,识即是空”即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简言之“五蕴即是空”,或称为“缘起性空”、“妙有真空”。

“空”不是无或什么也没有的意思,而是指不可见、非常神秘、不可以通过言词概念来理解,必须透过世间万事万物来体现。佛教说“空即是色,空即是受,空即是想,空即是行,空即是识”,简言之“空即是五蕴”,或“性空缘起”,“真空妙有”。
学佛必须多了解“空”、“无常”和“无我”等佛理。至于修行方面,外显的行为举止和内在的修心养性皆可以“空”作为指南,以无分别心、包容心及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透过修心养性体证“空”性,这样便能提升本身的智慧和慈悲心。以上所说并不容易做到,要经长期学习,并通过修行禅坐等才能深入了解“空”,如观世音菩萨在甚深禅定境界时才能透彻明白“空”。
潘宗光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对佛教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
他的讲座《佛教与科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在讲座中,潘教授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佛教与科学的关系,他认为佛教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通过科学的角度去解释佛教的一些理念,使得听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佛教的内涵。他的讲解不仅让人们对于佛教有了新的认识,也对于科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的讲座在香港理工大学和玉佛禅寺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的观点和见解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潘宗光先生是一位科学家,同时也是佛家的研究者。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佛教与科学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学与佛教的结合。在他的解读中,他指出佛教和科学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有所不同,但其实它们都在探索因果关系,因此可以说他们是殊途同归,并不互相矛盾。他认为,佛教和科学都有其独特的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但是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理解世界的本质。
潘宗光教授的研究表明,佛教与科学虽然在理论上存在差异,但在追求真理的本质上却是一致的。他从学术的高度客观地考察和分析了佛教与科学的结合阶段的特点。总的来说,潘宗光教授通过对佛教与科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点,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