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首任海南省委书记,为海南改革开放立下巨功,却为何遭人诬陷?

[复制链接]
xcy3239 发表于 2024-8-6 19:14:26|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南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省份,它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一片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一跃变成了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而海南省能够实现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海南人共同的努力,特别是本文的主角,也就是海南省首任省委书记许士杰。

许士杰于1920年11月出生于广东澄海。父亲病逝后,家道中落,但他仍在亲戚的资助下,在14岁时前往汕头国文补习学校就读。
在这个阶段,他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并深受广东地下党抗日救国思想的影响。随着“卢沟桥事变”的发生,许士杰加入了“青抗团”。
1938年,年仅18岁的许士杰回到家乡任教,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在日寇攻陷广州后,许士杰继续留在广东,以一间小药铺作为掩护,从事情报收集和筹措物资工作,同时积极配合敌后游击队消灭日伪势力。

建国前夕,许士杰利用掩护身份,在隆都、潮安、普宁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依然不辱使命,在担任区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和团政委等职务时,都能出色地完成组织交付的各项任务。在革命的洗礼和战火的磨砺中,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
建国之初,年仅29岁的许士杰被中央任命为澄海县委书记。为了能够让澄海县快速恢复生产,许士杰到任后不断推出大胆、超前的农业改革政策。在他的带领下,澄海县一改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当时全国数一数二的农业先进县。
1956年之后,大胆、实干、具有创新精神的许士杰调任广东省委工作,担任省委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继续主抓农村工作。1964年,44岁的许士杰担任海南区委副书记,这是他第一次在海南工作,但却深刻地领教到了海南的艰难状况。

十年特殊时期,许士杰因受到政治冲击而被调离工作岗位,直到1971年才复出工作。三年后,他被调往条件非常艰苦的肇庆担任地委书记。为了帮助肇庆摆脱贫困,许士杰七年间几乎没有休息,几乎走遍了肇庆的每个角落,与农民一起耕耘田地。
许士杰的发展意识一直非常超前。早在80年代初,他大力支持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83年,63岁的许士杰担任广州市委书记期间,主要负责广州的改革开放和民生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1986年11月,原本准备过退休生活的许士杰,又被组织选中前往海南工作。曾在海南工作过七年的许士杰,对海南的发展情况和落后面貌十分熟悉,但他还是义不容辞地将生命最后的时光奉献给了这片祖国南端的土地。

1987年9月,许士杰被任命为海南建省筹备组的组长,三个月后,许士杰走马上任,成为海南省首任省委书记。面对当时的艰巨局面,许士杰勇于提出多项改革措施。他认为,要想将海南建设成“大特区”,除了要根本上强化“党建”,还要向中央争取支持政策。
在许士杰的带领下,海南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招募人才。在这些人才的加持下,他提出了海南的发展“三策”,简而言之,就是在国际市场的带动下,成片开发海南经济的“试验田”,并充分利用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
许士杰在带动海南发展的道路上,无论是主张还是政策,都显得过于超前,甚至有些激进。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诋毁和攻击,特别是在发展洋浦时,由于大量引入外资,引发过所谓的“洋浦风波”。

然而,幸运的是,这场风波最终在中央领导出面后得以平息,许士杰发展海南省的决策也得到了中央的支持。此后,“洋浦模式”在海南遍地开花,这个曾经的蛮荒之地呈现出了一派生机盎然的发展景象。
正是有了许士杰这样一位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领导者,海南省才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崛起,从一片滩涂变成一个新兴城市。他的坚定决心、广阔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海南人民,继续走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未来。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