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苏轼用一首诗讽刺诸葛亮,短短二十个字入木三分,写得真有道理

[复制链接]
kino 发表于 2024-8-6 15:54:29|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过一个报道,法国《世界报》在2000年的时候,在全世界范围内组织评选出12位,1001年-到2000年这千年间的“千年英雄”,中国只有一人入选,那就是苏轼。
苏轼他是千年难遇的旷世人物,很多人知道他是中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特别会写诗词。但他这人可不止这一项特长,他简直就是个全才,诗、词、散文、字、画皆登峰造极。

当然,除了玩艺术,苏轼别的领域也还不错,比如美食、哲学、旅行……
只是苏轼在政治场中略有些失意,他的后半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虽然苏轼屡遭贬谪,但他忧国忧民、渴望建立功业的心还是一直存在的。这点我们可以从他各个阶段的诗词中能够体会的到。
苏轼创作了的很多首咏诗题材的诗词,主要是对古今人物进行评说,达到抒发自身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情感。
就比如他曾经针对三国蜀相诸葛亮发表过自己的评价,写了几句诗:
“先主反刘璋,兵意颇不义。孔明古豪杰,何乃为此事”。
这短短二十个字,让人读来感觉苏轼对诸葛亮有很大的意见,这是为何呢?让我们一起回溯历史。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各方势力你争我夺,打个不停。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这乱世当中,织席贩履的刘备也怀有复兴汉室的壮志,遂带着自己的结拜的兄弟,一头钻进了这风云之中。
刘备虽是皇刘氏后裔,但到了他这一代,其实过得相当落魄了,家族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大的帮助。
刘备创业奋斗多年,彷佛一直处于挨揍的境地,连一块像样的地盘都没有。
刘备在荆州后好不容易收获一枚军师徐庶,打了一两次胜仗,事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徐庶却因母亲被曹操捉了,又弃他而去。
公元207年,刘备听了徐庶的建议,前往隆中三顾茅庐,拜会了诸葛亮,从此他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的更快了。

刘备和诸葛亮在茅庐中畅谈天下大势,规划未来出路。诸葛亮有感于刘备诚心,精心的为他准备了一套发展战略,制定了复兴汉室大业的计划。
诸葛亮觉得如今曹魏占据中原腹地,兵多将广,实力尤为强悍。如果刘备北上发展,必然会与之争锋,那将是以卵击石,实为不智。
倘若南下,先有长江天险,后有孙主盘踞经营多年,麾下良将谋士众多,以刘备当前的实力去那地方发展,也是肉包子打狗。
鉴于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认为若想兴复汉室,刘备集团唯有向西发展,夺占易守难攻的益州之地作为根据地,养精蓄锐以待来日效仿“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站在诸葛亮和刘备那时候的角度来看,向西发展夺取益州是最高明的选择了,但问题是益州当时也是别人的地盘,并不是你去就能占领的地方。

益州当时是归属于刘璋的,刘璋是汉代皇族的后代,刘备和刘璋两人还有点“血缘关系”。
刘备心里对益州想要的不得了,但他打出的就是“仁义”的旗号,如果为了自己的发展,就去捅刘璋刀子,那自己的一世英名就毁了。
作为军师,诸葛亮可就没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他只考虑利益,所以苦劝刘备不可有妇人之仁,要想办法夺下益州。
就在刘备还在瞻前顾后时,汉中张鲁进攻益州刘璋,刘璋不顾下属苦劝,主动邀请刘备入川,于是刘备率兵进入益州。
经过诸葛亮等人的苦心谋划,双方斗智斗勇,刘璋为了城中百姓考虑不战而降,刘备拿下益州,迈出了夺取天下的关键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单从利益方面出发无可厚非。但从道义上来说,诸葛亮的谋划,刘备向同是刘家人的刘璋出兵,难免有恃强凌弱成分,是不道义的做派。
后来苏轼也这么认为这是不义之举,因此在怀古时写了上面的诗来讽刺诸葛亮的行为。
他觉得益州刘璋虽是平庸软弱之辈,但这并不是刘备攻打他的理由。
同是刘家人,刘璋把刘备当亲人待,刘备却趁火打劫抢占益州,是大不义之举。而诸葛亮号称英雄豪杰,却提出这样陷刘备于不义的谋划,实在令人非常遗憾。

相对于刘备与诸葛亮无义的做法,刘璋却能为百姓不顾个人安危出降刘备沦为阶下囚,可谓是更加的仁义。
因此从道德人性的高度评判此事,苏轼用这诗来讽刺诸葛亮,也是可以理解的。
大家认为呢?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