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警惕产能过剩了

[复制链接]
jjwb 发表于 2024-8-2 22:15:19|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产能过剩不是黑天鹅,某种程度上它更像是灰犀牛。
在过去的15年时间里,我国几乎主导了全球太阳能市场,今天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太阳能电池板都是由我国公司制造的。
就连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的设备也几乎全部在国内制造,对太阳能产业的大力投入,正在换来丰厚的回报。
仅仅是今年5月,我国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出口就较去年增长了10%,在今天这样一个增长放缓的时代里,双位数的增长,足以窥见我们在太阳能行业里的领先地位。
但领先,并不意味着绝对的优势。

以光伏行业为例,7月25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研讨会上指出,当前,光伏产业链价格下跌严重,多个环节已经跌破成本线。
光伏价格快速下跌背景下,产能也跟着放缓;今年上半年,国内光伏产能增速仅有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左右,除此之外,在价格下跌的大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光伏投产、开工规划项目数量也同比大跌75%,超过20个项目宣布终止或延期。
根据王勃华的说法,“协会尽量采取了公开的信息统计,但实际情况可能还要严重得多。”
价格大跌的背后,供给过剩或许是一个主要因素。
不仅仅是光伏产业,太阳能电池板的产业也在经历类似的动荡。
太阳能电池板的批发价格去年已经下降了近一半,今年又下跌了25%,随着清洁能源产业涌入的玩家越来越多,这也反过来倒逼制造商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抢夺客户,但与此同时,制造商们还在继续建造更多的工厂。
内卷带来的过度竞争,不仅仅发生在职场,在清洁能源行业里,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制造商会降价竞争?
答案其实很简单,当市场增量跟不上供给端的增量时,企业为了活下去,不得不采取降价竞争的方式,不降价一定活不下去,但降价也会导致亏损增多,但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之下,降价求生存,是企业近乎唯一的选择。
劣币驱逐良币,在同质化的竞争之下,价格战是唯一具有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方式,但那些选择不降价的制造商,最终的结局显然是注定的。
但降价本身,对企业造成的冲击也很大。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国内五大电池板及其他设备制造商的股价下跌了一半,自今年6月下旬以来,至少有七家国内大学制造商警告,它们将宣布今年上半年出现严重亏损。
价格战带来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和订单,但也会带来更多的亏损。

在工厂产能扩大,出口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太阳能行业的动荡可能反映出了另一个不那么容易被我们重视的问题:即产业政策可能会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
何谓产业政策?
其实就是通过人为的补贴和优惠,吸引企业到某个特定的产业之中去,经济学上认为这是一种歧视性的对待,因为对某个特定产业的补贴,从而歧视了其他所有的产业。
产业政策当然有很多的优点,但缺点也非常明显。
那就是在人为干预奖励补贴下,可能会让过多企业涌入到该行业中去,而随之暴涨的产能,就会导致供给过剩,随后企业降价去库存,最终面临盈利困境。
从今天的现实语境来看,太阳能行业已经在面临类似的问题。
在差不多十五年前,我们对太阳能发电给予了庞大的支持,当时考虑到的问题是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必定会是未来的重点行业。
事实当然也没错,但对一个行业的过度支持,以及市场需求难以预测等问题,最终导致了今天太阳能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产能过剩不仅仅发生在太阳能和光伏发电,还有可能发生在我们最关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上,相比太阳能和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一旦产能过剩,对宏观经济造成的波动可能会更大。
我国每年的汽车销量大概在2500万辆左右,这已经比任何经济体都要多,但这还不到我国汽车制造能力的一半,随着越来越多的汽车工厂开工建设,未来我国汽车制造能力还会进一步上升。
但问题在于,市场需求还会如同新能源汽车引领的变革一样,带来爆炸式增长吗?
至少在汽车领域,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相似的点,和太阳能行业一样,今天国内汽车制造商正在跟随太阳能行业的脚步,大幅降价,以及增加出口,同时真正能够盈利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并不多。
尽管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产业已经是遥遥领先了,但考虑到背后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以及最终淘汰赛所带来的财务损失,孰优孰劣,今天还很难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产业政策当然是好的,但我们同时也需要警惕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产能过剩除了带来价格战,企业盈利难之外,还会导致我们面临外部环境尤其是贸易关税的恶化。
事实上,抛开贸易关税不谈,单单是企业盈利难这一点,就已经影响到许多人。
以就业为例,最近的就业形势严峻相信许多人都深有感触,很多人借此说这是我们的人口太多导致的,但事实上,人口多只是表象,并不是就业难和薪资下滑的本质原因。
理论上,我们14亿人口所创造的市场,应该也是全球最大的,换言之,假设我们的人均GDP达到日韩同等的水平,三万多美元,我们还会认为就业机会少,薪资低吗?
当然不会。
人口多不是就业难和收入下滑的本质原因,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企业盈利困难,生产率下滑,最终导致一个14亿人口的经济体,可能单论消费市场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和利润,在人均上甚至还不及日韩。
前段时间美财长耶伦呼吁我们要扩大家庭消费,而不是继续增加制造业投资,为什么?
答案也很简单,只有消费市场扩大了,我们的就业、薪资收入才会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改善。
美国这样的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牢牢占据着就业人数的80%以上,换言之,一个依靠消费和服务带动的产业,才能够提供最多的新增就业岗位。
但我们的第三产业,自新冠病毒以来,至今消费复苏低迷,服务行业的企业如今还在疲于应付价格战,当企业没有利润、没有扩张计划的时候,我们的就业和薪资收入,乃至员工环境,又如何得到保障?
人口太多,是障眼法,是想当然的结论,一个14亿的人口,其真正具备消费能力的只有3亿人,才是本质原因,一个人的消费不仅仅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收入,也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新增就业岗位。
这个时候我们要想靠出口去消化庞大的产能,最终只能面临欧美越来越高的关税壁垒,对企业来说,关税成本的提高除了转嫁给欧美消费者,那么就只能转嫁给自己,于是兜兜转转一圈,我们又回到了降价的老路上。

2008年,神州光电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从一开始神州光电就享受到了各种可能的补贴;它几乎免费获得了约130亩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的地皮。
除此之外,神州光还从银行里获得了低息贷款,其地方还同意承担了大部分利息,神州光电几乎到了一切可能的配套支持,从土地到贷款。
但今天,神州光电的工厂里已经空无一人,工厂里的生产设备已经搬走,工厂也计划拆除,改造成办公楼。
神州光电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它象征着,也意味着在一个领先全球的市场里,价格战和产能过剩所带来的问题,依然难以避免。
是时候让市场回归市场,回归理性了。
工业和信息化部本月发布了一项草案,要求太阳能企业在新建或扩建工厂时只能获得70%的贷款,而之前是80%。
尽管这一改变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对一个行业来说,市场化也是最终的必经之路,因为我们的出口贸易壁垒正越来越高。
欧洲今天已经开始禁止在官方采购项目中使用我国太阳能电池板,拜登也于上个月允许对从东南亚进口的太阳能产品重新征收已经到期的高额关税。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依然还是一个内需不那么充足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也意味着,不管我们的产能有多高,或是有多低,我们可能都无法完全消化我们的产能,在全球化割裂的今天,这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