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李白62岁去世前,写下绝笔诗《临终歌》,世人可曾为他落泪?

[复制链接]
a2973 发表于 2024-8-1 16:54:52|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白62岁去世前,写下绝笔诗《临终歌》,世人可曾为他落泪?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第二年年末,原本在庐山归隐的“诗仙”李白,应永王李璘征召,下山当了他的幕僚,因此被卷入皇室斗争。
简而言之,这场斗争是唐肃宗李亨怀疑自己手握重兵的弟弟李璘心存异志,因而发兵征讨,于公元757 年打败了李璘。
李白因为跟从永王而获罪入狱,最终被判流放,幸而在乾元二年(公元759 年)遇赦。
遭遇重大挫折的李白并未消沉下去,两年后,60 岁的他又上路了,准备前往临淮,去参加太尉李光弼的部队,讨伐叛军。
不幸的是,李白在途中得病,只得折回。
公元762 年,他来到当涂,投靠县令李阳冰。
急病中李白将编集及作序的后事托付李阳冰,并于这一年冬天病逝。
在去世前夕,李白留下了一首著名的绝笔诗:
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虽是绝笔之诗,却仍旧充满豪迈气概,富于想象。
首句就以大鹏展翅高飞、震动八方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壮阔、神奇的世界。
之后,诗人以力量不济、在天空被催折的诗句,描绘出大鹏受挫后的情形。
其后三句,他继续描述大鹏的神力,说大鹏扇动的余风可以在万世激荡,它可东游扶桑,并在此留下左边衣袖,后人也因得此消息而传说它的神奇。
结句发问:孔子去世,谁为之泣涕?让读者从浪漫的世界回到现实之中,意识到诗人即将离开人间。
诗中的大鹏实际上是诗人自比。
“大鹏”形象出自庄子的《逍遥游》,它是由大鱼鲲转化而成的大鸟,背部长达几千里,双翅如垂天的云,可以振翅飞到九万里高空。
李白钟爱这一形象,他曾专门写了《大鹏赋》,还在《上李邕》这首诗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在这些作品里,他描绘大鹏展翅高飞的景象,也在想象自己挣脱束缚、漫游天际,更在期望自己能够大展拳脚、施展才能。

李白有着远大的抱负,渴望发挥才干,建立一番事业。这一份政治期望贯穿他的一生。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对自己的才华极其自信。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早在青少年时期,李白就开始拜访各地官员。成年以后,他离开家乡,仗剑周游各地,还两次到达唐朝的首都长安,盼望“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但事与愿违,他不但没能如愿地实现宏志,还处处受到权贵排挤、小人污蔑,只能请辞归隐。

在这首绝笔诗里,李白在回想、思考自己的一生。
他还是对自己的才华极其自信,坚信自己是异于常人的天才,然而,正如大鹏没有负载鹏翼之力而无法自由飞翔一般,他认为自己缺乏客观际遇,也没法实现其宏伟抱负。
而今未能建功立业的自己即将离开人世,后世之人能否认可、理解自己,这一问题无疑是李白最为忧虑的,也是《临路歌》的落脚之处。

如前所述,这首绝笔诗保持着豪迈的风格,极富想象力和浪漫气息。
诗人绘制了一个超越世俗、只存在于神话中的世界,将天地万物皆放置于诗歌之中,如仙人一般,引领读者周游四方。
这等境界正如庄子所言的“逍遥游”。
他的构思过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一念之间就想到了千秋万代之事,而视野也延伸到了万里之外。
其次,李白在写这首诗时运用了大量典故,“大鹏”出自庄子的《逍遥游》;“游扶桑”则出自严忌的《哀时命》,“左祛挂于扶桑”;
再次,李白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以神话中的神物“大鹏”自喻,先写大鹏遨游,再由此兴发感叹。

李白去世一年后,公元763 年,“安史之乱”被彻底平定。
次年,朝廷尚不知李白已经病逝,仍然授官。
这不禁让人感叹世事难料,范传正在为李白写下碑文时,就感叹道:“生不及禄,没而称官,呜呼命与!”
然而,我们这些后人不必为此悲伤,因为在我们心中,李白始终是那个豪迈不羁、犹如仙人般的李白,直至去世,他都是那么洒脱、超然!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