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还能改名为长安吗?

[复制链接]
jylrb 发表于 2023-8-16 00:17:5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安是汉种族的圣城,亚洲城市里的女王,如果真改长大安,感觉其他城市都得低一等,北京都会变的不正统,上海都变得乡下土气。总是想着长安的魅力,但也知道太难改名了!毕竟他的名字太大了。假如大学一开学自我介绍:"我来自首都北京""我来自经济之都上海","我来自改革之都广州"。。"哦,我来自长安"。呵呵,霸气的不要不要的,第二就是感觉现在的国家在国际地位还不配用,,毕竟一说到长安首先想到的是大汉,大唐,一说起西安第一想到的就是"西安事变"。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youxibiao 发表于 2023-8-16 00:18:0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排名亚洲第一的西安公路学院,改名为长安大学后,被全国一致认为是四大民办大学之一了(长安,江南,东华,河海)。
ylyl007 发表于 2023-8-16 00:18:2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
安政喆 在他的答案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因此我再贴上一些地图作为补充,流量党慎入。
首先结论大家已经非常清楚了,那就是不存在西安改回长安的问题,因为长安这个地名从诞生至今一直没有改过。
那么问题来了,长安这个地名是如何出现的,在两千多年历史中又如何保持其存在的?
首先看看秦朝时期关中地区的地图:


(注:黑色字体为当时的地名,棕色字体为今地名)
秦朝当时推行的是郡县制,全国行政区划为郡县两级,唯独首都咸阳及其附近地区由内史(相当于今日的国务院)直辖,也就相当于今日之中央直辖市,当时还没有长安这个地名。
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咸阳和今日的咸阳完全不是在同一个位置,因为历史、气候、战争的原因,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城市都经历过搬迁,长安城也是如此,这个以后我要提到。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不久,项羽攻入关中,一把火把咸阳烧成灰烬。公元前202年,项羽在乌江自刎,刘邦获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在洛阳正式称帝,建立汉朝。不久,一名叫娄敬的士兵劝刘邦迁都关中,张良也表示赞成,刘邦就采纳了这个意见。
但问题也就来了,咸阳已经被项羽烧成渣渣,如果要在关中定都,就只能另建新都。经过一番选址,刘邦决定在咸阳附近一个叫长安乡的穷乡僻壤建立新都,并于公元前200年正式迁都到此,将城池命名为长安城,并设置了长安县,这是长安这个地名的首次出现。
西汉时期的关中地图:


可以看到,当时长安城(县)以及附近的县都被叫“京兆尹”的地方管辖,其实“京兆尹”原本是一个官职名,意思为“掌管京城的长官”,为西汉时期掌管京畿地区的“三辅”之一(另外两个为左、右内史分别掌管左冯翊、右扶风地区,在地图上也有反映)。但是,“京兆”这个名字却对西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西汉以后一直到元朝以前,都是西安地区除了长安这个名字外对其的又一个代称。
当时西汉的行政区划是郡国制,也就是郡县,分封制并行,而长安附近的地区均实行郡县制,“京兆尹”事实上与郡同级,是长安县的上级。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行政区划格局是京兆尹>长安县
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25年,刘秀即位,建立东汉,定都洛阳,长安城(县)第一次失去了首都的地位。
这是东汉时期的关中地图:


可以看出,和西汉时期地图之间的唯一区别就是长安不再用加粗黑体标识(因为不是首都了)而是和县名一样用宋体标识。虽然东汉的首都在洛阳,但由于长安与整个汉朝的关系以及关中地区依然属于京畿地区,因此“三辅”的官职未废,“京兆尹”地区依然存在,而且辖区有所扩大。
220年,汉献帝禅位于曹丕,东汉灭亡,魏国建立, 定都洛阳,并以许昌为陪都,三国时期开始。
这是三国(魏)时期的关中地图:


这里的变化有两个值得注意:
1,包括“京兆尹”在内的"三辅“被废除,分别设置为郡,但是“京兆”的名字被保留了下来,定名为京兆郡。
2,长安城(县)成为京兆郡的治所的同时,地图上多了一个黑体名”雍州“。
第一点很好解释,关键就在于”京兆“这个名字正式与原意脱钩,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地名。
第二点雍州的出现,要追溯于汉武帝时期。那时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在以设置的郡县为基础,在全国划分了13个监察区,名字叫”刺史部“(因为监察官叫刺史),并以”州“来命名这些刺史部,州的名字以夏禹划分的”九州“名——
冀州、
兖州、
青州、
徐州、
扬州、
荆州、
豫州、
梁州和
雍州为基础,外加益州、幽州、交州(交趾)、凉州。但当时雍州并不存在,而是拆分成了朔方刺史部和司隶部(司隶部由中央直辖,无需派监察官),而长安以及”三辅“地区就位于司隶部。东汉时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刺史部,并开始提高州的地位,把州由原来的监察区逐渐变更为行政区。刺史开始领有除了监察权之外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州的长官名也由刺史变更为”牧“(这点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童鞋们应该相当清楚,曹操除了丞相之外还有一个正式官职就是”冀州牧“,刘备则先后领有豫州牧,荆州牧和益州牧)。行政区划也由原来的郡县两级制变成州郡县三级制,并一直延续到了隋朝。
东汉灭亡后,长安包括整个关中地区不再享有中央直辖的地位,而开始受到地方州郡的管辖,郡不用多说,就是京兆郡,而比京兆郡更高一级的州,就是“雍州”。而长安一直是那个长安,作为一个县的长安。
于是就形成了雍州>京兆郡>长安县这样的格局,之后的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基本未变。除了前秦外,长安县一直作为京兆郡,雍州的治所所在。
以下是这段时期内部分的关中地图:
西晋


十六国时期(前赵)


注:由于长安再次成为首都,地图对长安的标注再次变成黑体加粗,但长安作为一个县的身份依然未变。(同时请注意比例尺的变化)
十六国时期(前秦)


可以看到,在前秦时期,由于统一了北方,长安又是首都,因此再次得到中央直辖的待遇,废除了雍州,由朝廷命官司隶校尉直接管辖(司隶校尉部的等级近似于州级,但比州略高)并恢复了“京兆尹”(郡级)的官名。
南北朝(北魏)


北魏时期长安再次失去首都地位,雍州也随之恢复,但辖区大小远远不能和以前的相比了。(注意比例尺)
南北朝(西魏)


南北朝(北周)


注:西魏北周时期,长安仍然为京兆郡的治所,但地图上未标识。
581年,杨坚篡北周皇帝位,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中国迎来第二次大一统时期。
这时候,长安城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大转折点,那就是搬迁新城。
首先,还是继续上隋朝时期的关中地图吧:


这产生的变化不言而喻,还是一条一条来解读吧。
首先长安县依然存在,京兆郡依然存在,但雍州不在了。
为什么?因为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为了整顿因为长期战乱和分裂局面造成的行政区划混乱,尤其是侨置郡县的问题(这在上面地图中也有反映,具体请参见
侨置郡县_百度百科 ),干脆一刀切,直接废除州郡县中间的郡,改为州县两级。但由于州的大小已经和郡差不了多少,后来在隋大业年间一度恢复郡县两级体制,改州为郡,雍州也改名为京兆郡,上面隋朝的地图就是大业年间州改郡时期的。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长安的城址变了。
为什么?因为汉长安城自西汉建成投入使用,已经过了七百年之久,经历了无数朝代政权更替,更是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和生灵涂炭,早就已经残破不堪。而且,由于隋朝再次实现全国统一,在隋文帝的励精图治下,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汉朝时期的城池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作为强大的统一国家首都的需要了。更严重的是,由于该地距离渭河太近,地势太低,只要渭河发大水,长安城定会被淹没,这也给隋文帝造成了严重困扰。
于是在582年,隋文帝在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今西安市中心)选了一块“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隋书·高祖纪》)的地方建造
新都,新都定名为“
大兴城”(因为隋文帝在北周时期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定此名)。大兴城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主要由建筑学家
宇文恺主持规划建设,先造大兴宫城,后造
皇城。583年,隋文帝正式迁都到大兴城,老长安城旋即被废弃(就是上面地图上标京兆郡左边的“长安故城”),并且长安县县治也跟随迁往大兴。并在城西侧开挖
龙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浐水、交水、潞水,直通宫城。第二年由大兴城东凿300余里至
潼关,名为广通渠,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运直通黄河。605年,
隋炀帝杨广即位,同年,建
通济渠运河,自大兴至江都(今扬州)。608年,又兴建
永济渠运河。大业九年(613年)又动用10万余人修筑大兴城外
郭城,大兴城的总体格局至此形成。
也就是说,这个新城一开始并不叫长安,而是叫“大兴”。
为什么后来又叫长安了呢?一方面主要是照顾人们长期养成的习惯。另一方面则是长安县这个行政区划并没有废除,而是跟随者朝廷一起搬迁入大兴城。因此,一个有趣的现象就产生了——


在地图中大兴(长安)城的位置,同时出现了长安和大兴两个县。
这就是中国城市史上的一个著名的城市管理体制——“一城两县”,也就是两个县共同管理一个城池。中国以往的城市一直是一城一县,不管这个城市的政治地位有多高。而这个体制正是从隋朝开始的,之后的唐宋元明清各代都用了这个体制。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制度?那是因为在前文已经提到,大兴城的面积相当大(84平方公里,之后的唐长安城更是达到了100平方公里)。这么大的城池,光是靠一个县衙门,一个县令肯定是管不过来了,因此得再加一个县的政府机构,在同一个城池里一分为二进行分开管理,因此一个城池之内才有两个县的出现。所以,长安县因此并没有因为老长安城的废弃而消失,而是加入了新的大城市,与大兴县共同管理这座城。
补充一句,后来不仅长安城变成了一城两县,全国一些大城市也变成了一城两县,比如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由宛平和大兴两县共管,唐朝到民国时期的成都城是由成都和华阳两县共管,明清时期的南京城是由江宁和上元两县共管,广州城是由番禺和南海两县共管等等。
也就是说,从严格意义上讲,长安作为一个县名,在隋朝之前,是可以指代一整座城市的,但是在隋朝后,长安就只能指代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了,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日。“长安城”更多是隋朝后民间出于习惯和传统对这座城市的一个代称,并不能成为这座城市的官方名称,正如耳熟能详的“帝都”并不能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的官方名称一样。这就和之后“西安”这个地名的出现并不冲突了。


而这时候的长安县,作为地名也迎来了历史上最耀眼的时刻。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勒死,唐王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大兴(长安)城。并取消了“大兴”的名称,废除大兴县,改名为万年县,并继续保留长安县,以让两县名构成“万年长安”之意。这时候的长安,不仅是作为一个县的名字,同时也继续成为这座城池的通称。
唐朝中期的关中:


又发生了很多变化。
首先,原先的京兆郡(雍州)升级为京兆府,“府”作为行政区划名称首次出现,同为县的上级,府的级别比州略高,基本是副省级和地级的差别。其次,多了一个新名字——西京。同样是因为唐朝实行双首都制度,两个首都分别就是西京京兆府(长安)和东都河南府(洛阳),一西一东,相得益彰。但有一点还是不变,那就是在正式场合中,长安这个名字仍然只是代表一个县,并且只管理西京的一半,“长安城”这个名字更多是民间对“西京”这座城市的称呼。
这时候的行政区划格局,就变成了京兆府(西京)>长安县
904年,朱温逼迫并挟持唐昭帝迁都洛阳,并在离开之前下令彻底毁掉整个长安城,能烧掉的房子全部烧掉,所有华丽的宫殿都全部拆毁,曾经作为全世界第一大都市,不可一世的大兴(长安)城就这么变成了历史的尘埃。
908年,朱温废唐哀帝,定都汴梁(开封),建立后梁,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但事情远远没结束。
后梁时期的中原


这时候,虽然唐长安城已毁,但并不意味着这座城市从此在地图上消失,在后梁时期,又以“大安府”的身份重新出现。
后唐


后唐时期,开国皇帝
李存勖自我标榜为唐朝正统,一度恢复了长安城在历史上的地位,定都洛阳的同时把长安城定名为西都,也恢复了京兆府这个行政区划。当然,原来长安城的广阔与繁华,喜欢戏子的他也根本没本事恢复了。
后周


从后唐到后周,除了因为后唐灭亡而取消了西都外,京兆府一直存在着,节度使倒是换了几泼人。与此同时,虽然城池缩小得不要太多,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直维持着一城两县的体制,长安和万年两县的名字和建制依然保留(由于比例尺的原因,地图上未标注)。
北宋时的关中


南宋(金)时期的关中


这时,关中地区已经被金国占领,并废除了京兆两县之一的万年县,改名为咸宁县,长安县依然继续存在。
元朝时期的关中(陕西行省)


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五代初期唐长安城被毁后节度使韩建所重建的“新城”(规模只有原城的九分之一),并继续使用
京兆府的名称。
1272年,
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
安西王府。
1279年,遂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路被撤。
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因此形成了上图中的行政区划格局,也就是奉元路>长安县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建立明朝,紧接着命令徐达,常遇春率军攻克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统治从此结束。
重点来了。
次年,徐达又率兵西进,攻克奉元路,把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府,这是西安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但此时还是如同我上面说的,长安作为一个县的地名,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长安还是那个长安,还只是那座城市的一半。
明朝时期的关中平原(陕西布政使司)


这已经表明得非常清楚了,长安并未改名,等级也没有降低,只是它的上级改了名称而已。格局也不过变成了西安府>长安县
清朝也是如此。


清朝由于继承明制,因此除了辖区面积有所变化外,其他都变化不大。西安府治依然由长安、咸宁两县共管,但由于西安府存在的时间太长,民间渐渐开始使用“西安”来指代这一整座城市名称,为以后西安设市取名奠定了基础。
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1914年,西安府被撤销,同时咸宁县也被撤销并入长安县,长安一度再次成为这座城市的统一代表性称呼。
这时候,长安历史上又一个转折点出现了,是在1928年。
那时,随着城市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原来封建时期一城一县或两县的管理模式也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了,只有建立现代化的城市市政管理机构,成立统一的市政府,才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唯一出路。于是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了一波设市的高潮,凡是各省的省会或者经济中心都不约而同废县设市,西安也不例外。在1928年,
国民政府将长安县城及城关一带划出,设立西安市。但是,长安县还是没有被废除,只不过不再管理西安城区,而是管理西安市区周围的郊区。这时候的格局,就已经变成了西安市>长安县
1949年5月,西安解放。6月,中国共产党成立长安县政府,隶属于
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县政府驻地为大慈恩寺(大雁塔附近),不久迁往韦曲乡(今长安区所在地)。1953年,长安县改属陕西省。1958年以后属西安市。2002年6月,长安县撤县改区,成为西安市的
市辖区之一长安区存在了2204年之久的长安县成为历史。格局进化为今日的西安市>长安区。

但是,长安这个地名还在,从两千多年前到今天,它依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着。不但没有改名,反而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更加散发出它独特的光芒。如今,即使不是这座城市的官方名字,它已经活在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的心中,这样的活力,不是光改一座城市的名字就能获得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lszzwxm 发表于 2023-8-16 00:19:1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让长安安静地躺在历史中吧。她的荣光和辉煌早已随着唐末的毁城令而一去不复返。
如今的西安是长安的转世重生,虽拥有过去全部的记忆,但她有也应当有自己的未来。
————
我对高票答案做些补充吧。
1、西安是统县政区名。
①何为统县政区?统县政区是政区层级中的一层,是统辖县级政区的政区。
②县级政区有哪些?今日即县、县级市、市辖区这几种。
如此,管辖县级政区的统县政区便好理解了:今日多数情况下就是地级市,另外直辖市(从政区层级而言)也是统县政区。
2、统县政区始终存在。
今天的统县政区是地级市等,在明清多是府、在唐宋多是州、在秦汉多是郡。
向上追溯西安的统县政区名:
西安市→西安府(明、清)→奉元路(元)→京兆府(唐、宋)→京兆郡(西晋、隋)→京兆尹(西汉、东汉)
所以在统县政区层面从来就没有过“长安”这个称呼。
3、那长安在哪里?
统县政区管辖的是县级政区,长安是县级政区的名字,也就是:长安县。
因为长安县城又是首都所在,因此古人习惯于把首都称为长安城,慢慢地长安就成为了这个城池的习惯称呼。
另,今天的南京、北京,原来也不叫南京和北京,在统县政区层面她们分别叫应天府(明南京)、江宁府(清南京)、顺天府(明清北京)。南京、北京只是俗称或习惯称呼。
有关地名变化的疑惑,可以参见:
有哪些地名在古代十分风雅,而现在被重命名后就失去雅致了? - 牧奕君的回答
defiler 发表于 2023-8-16 00:20:1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题目是:西安还能改回长安吗?
答案是,不存在“改回长安”的问题,因为“西安”之名并不是“长安”改来的,作为地名的长安一直存在,并未中断。
西安得名,始于明代。洪武二年,徐达进兵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也就是说,“西安”这个地名,不是由“长安”改的,而是由“奉元”改的。
奉元路是元朝的名称,再向前追溯,则是京兆府、京兆郡、京兆尹、内史
从秦朝设置内史开始,到汉朝的京兆尹,魏晋北朝的京兆郡,唐宋的京兆府,元朝的奉元路,明清的西安府……这才是西安名称的历史沿革。
这里面可曾出现“长安”么?
不论郡、府还是路,都不是基层行政区划级别,下面还要管辖若干个县,而长安,正是其中一个县的名称。

长安之名,始于秦的长安乡,汉高帝五年,在此地设长安县,在长安县内建起的都城,也顺理成章被称作“长安城”。
但是,长安城很特殊,它不仅是长安县的县城,同时也是京兆尹-京兆郡-京兆府-奉元路-西安府的治所,还是州府、省会,甚至是一国的都城。也就是说,长安县是一个典型的附郭县,同一个城里有好几级上级压着,颇有一种“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有多小”的感觉。
所以,问题就很明白了,西安和长安是从明朝开始就并存的两个地名,它俩的关系不是谁取代了谁,而是上下级的关系,西安府是上级,长安县是下级,府衙与县衙同城,府尹县令同城办公。若是类比现在的话:西安府是地级市,长安县是西安府的市区。
到了民国时期,废府道,留省县。本来西安府被裁撤,西安这个名称就该没有了。偏偏民国又实行切块设市,市县分离,也就是把县城从母县切出来,单独设市,这个单独设置的市,地位还比县高。于是就把长安县的县城(当然也是原西安府的府城、陕西省的省会),从长安县分出来,沿用了原西安府的名称,设西安市。长安县的辖区就变小,县政府也迁到了别处,不再管辖原来的县城(同时也是明清的府城和省会)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西安市又开始管辖了周围几个县,长安(县)重新成为西安(市)的下级行政区。2002年,长安县改为长安区。
综上所述,西安的前身是内史、京兆、奉元,长安是西安(及其前身)下辖的一个县。
如今,长安仍然存在,就是长安区,仍然是西安下面的一个区。西安和长安在历史上,是并存的上下级关系,而不是取代关系,至今西安市与长安区仍然是共存的上下级。
另外,我的答案可能比较啰嗦,建议大家看看牧奕君的回答(不知为何at不了他):
西安还能改回长安吗?或者说是改为长安? - 牧奕君的回答这个回答更加精炼,总结得非常好。关于历史地理学方面的问题,他还有一些不错的回答,令我受益良多。
----------本来回答到此已结束,但由于问题修改,加上评论区也有追问,那我只能补充回答-----------
评论区追问如下:
谢谢科普。但是我猜题主的真正意思,是想问能否把现在的西安市名字改成(不是改回)长安市呢?可否解答一下。
我的回答是:在现有条件下,可能性极小。这有两层意思。
第一:现有条件下,可以改,不是不能改。举一个反例:枣庄不能改为兰陵。
为什么呢?因为我国当前的地名变更,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县级以上(市辖区除外)行政区划名称要避免重名、同音(甚至谐音),已经存在的就算了(例如吉林省和吉林市),但是新改的要避免。而山东省已经有了一个兰陵县,归临沂市管辖。因此现有条件下,不论有没有意愿,枣庄都不可能改名兰陵。除非现有条件改变,比如:兰陵县改名;或者,兰陵县划给枣庄市,枣庄市和兰陵县同时改名。
但是西安不一样,长安区就归西安市管辖,西安市如有意愿改名长安,可以同时将长安区改名。
举个例子:云南省原来有个思茅市,思茅市下面有个普洱县(全称是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但是在2007年,思茅市就改名普洱市,普洱县改名宁洱县,原来思茅市的翠云区改名思茅区。一改就改了三个地名。为什么?因为思茅愿意改名。看这条新闻:
民政部:经国务院批准云南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
近年来,思茅各界人士纷纷表达了更名普洱的意愿。在上报国务院审批之前,云南省人民政府广泛征求了相关州市、相关部门的意见,并举行了专家论证会,社会各界人士普遍予以认同
这就引出了第二层意思,西安改长安,可能性极小。
因为西安改不改名,改什么名,取决于西安的意愿,决定权在政府:陕西省、西安市要改,国务院、民政部同意,就能改。陕西省、西安市没有改名的意思,或者陕西省、西安市有意改名但国务院、民政部不同意,也改不成。
另外,像西安这种国内外知名的重要城市改名的事情,还需要社会各界的认同。民间想改,领导不关心改不改,固然改不了;领导要改,但是民间不认可,阻力太大,一样有可能改不成。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从西安市、陕西省到中央,各级机关政府似乎都没有让西安改名的明显意愿;西安市民、西安社会各界人士,陕西省相关地市、部门,似乎也没有对西安改名进行呼吁和推动。所以说,可能性极小。
至于说改名合理不合理,有没有道理,都是次要的。如果陕西省、西安市政府和西安市民想改名,理由有的是;如果不想改名,那别人理由再多,一千条、一万条,都没有用。西安改不改名,改什么名,决定权在政府,直接关系到的、影响到的是西安市民的生活,与其他人没多大关系。西安改名与否,不取决于历史传承,不取决于行政区划级别,更不取决于某些网友的好恶和联想。
在这个问题上,我尊重西安市民的意见。毕竟他们在西安生活、学习、工作,对西安有着外人难及的认同和感情。
----------------回答到此已经结束,以下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论(da)辩(lian)环节----------------
这个答案,
@朱浩然@Yves@zhangxin@山中鹿之介 等西安知友不认可。其中前两位另外发表了答案。我建议这几位知友,不妨把我的回答,给大学里面教历史地理学的老师们看一看,听听他们的看法。像西安这种高校云集的城市,找历史地理学老师应该不难。 如果
@朱浩然 不在西安也没关系,你大学母校的历史系风评非常好。
如果他们有反驳的意见,你们可以征得他们同意,将反驳的意见复制到自己的答案中。这样可以使讨论更有质量。不是历史地理学的老师就算了。找个别的学科的老师,比如体育老师,那就成史体教了。
两位答案的主要反驳点,提炼出来,主要是两个点:
(1)
@朱浩然 认为:汉代的京兆尹、唐代的京兆府,和今天的西安不是一个等级的行政单位。也就是说,他认为,西安是长安发展而来的,不是京兆尹、京兆府发展而来的。
(2)
@朱浩然 和  
@Yves 都认为:今天的长安区,和汉唐“长安县”无关,只是出于纪念而托古建县。
先说第一个问题,我就直接截图了。这是
@朱浩然 的回答:


他说:唐代京兆府很大,“几乎是大半个关中”,今天的西安只有9983平方公里,很难说是一个等级的行政单位。
那么问题来了,行政单位是由面积决定的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超过160万平方公里,上海市只有6000多平方公里,这么大的差距,新疆和上海是一个级别的行政单位吗?
西安市,总面积超过10108平方公里,如果按
@朱浩然 说的,市辖区9983平方公里,也几乎是上海的1.5倍,那么西安市和上海市谁的行政级别更高呢?
答案很明显,行政单位的面积大小,不能决定等级高下。我举的例子,还是同一时代背景下的比较,不同时期呢?能这么类比吗?
清朝的吉林将军辖区(当时还没有建省)管辖面积,包括了《北京条约》割让俄国的全部40万平方公里,还包括《瑷珲条约》割让出去60万平方公里的一部分。60万的一部分,加上40万,还有没割出去的部分,加在一起远远大于如今吉林省18.7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能说吉林将军辖区和吉林省没关系吗?
回到西安的问题上,
@朱浩然 以汉京兆尹和唐京兆府的辖县为论据,但是没有上明清西安府的资料。我们来看看唐代京兆府和清代西安府的辖区情况。
唐代京兆府



清代西安府


以上两图来自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图中的浅色标识是底图,即20世纪80年代的地名,黑色标识是当时的地名。
唐代京兆府和清代西安府,面积也差不多吧?好像清代的西安府还略大一些?

@朱浩然 在图中自行寻找咸阳和渭南的位置。看到了吧?不论唐还是清,咸阳和渭南都归属于京兆府或西安府管辖之下。你说:
这叫做西安是吧?你猜渭南人民和咸阳人民会不会打你?
然而地图告诉我们,渭南和咸阳明明就是属于西安管辖的嘛!请
@朱浩然  把清代西安府的地图存下来,如果真的有人想来揍我,请你一定把他们拦住,并且把地图甩在对方脸上,大声呵斥他们:数!典!忘!祖!
拜托了!
@薛一山william 也说:
西安咸阳自古就是一座城市。
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这是三辅黄图对秦咸阳城的描述。秦咸阳横跨渭河两岸,北部属于今咸阳市渭城区,南部属于西安市未央区。“秦王座章台”,秦章台宫就是汉未央宫。司马迁的史记里说“秦咸阳即汉长安也”,古代咸阳一直是西安的属县。
……
陕西却逆潮流而上,把本来归西安管辖的咸阳先是划出去,之后又独立建地级市,造成了现在西安咸阳两座地级市行政上的割裂……

作者:薛一山william
链接:如何看待专家建议将咸阳一分为三,构建大西安? - 薛一山william 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另外啊,上面的地图还明确告诉我们,西安和长安是并存的上下级哦!西安是府,长安是县,西安管长安哦!府县同城,长安县的县令好憋屈啊,上面不但有府尹,还有督抚呢。不过想想唐朝,也就忍了吧,唐朝可不止有府尹哦,上面还有皇上呢。
其实啊,不同朝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制度也是有区别的,有二级制、三级制,还有元朝那种很复杂的行政层级制度。但是从秦朝到清朝,最下面一级都是县,这一点是不变的。所以,县一级是从秦朝延续到现在的(先秦我们就不说了),只不过现在我们在县下面又加上了乡镇一级,不过地图已经告诉我们,清代的县和现在的县,已经很接近了,几乎差不多嘛。另一位朋友@牧奕君 总结得好(不知为何不能at他):
1、西安是统县政区名。
2、统县政区始终存在。
今天的统县政区是地级市等,在明清多是府、在唐宋多是州、在秦汉多是郡。
向上追溯西安的统县政区名:
西安市→西安府(明、清)→奉元路(元)→京兆府(唐、宋)→京兆郡(西晋、隋)→京兆尹(西汉、东汉)

作者:牧奕君
链接:西安还能改名为长安吗? - 牧奕君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下明白京兆、奉元、西安的关系了吧,他们明明都是县上面的那一级,怎么能因为辖区和辖区面积的变化,就武断地说他们不是一个等级的行政单位呢?
顺便再说一句,
@朱浩然 认为:“西安正是由历史上的长安发展沿革而来的,符合面积递增的自然规律。从数量级来看也正好符合。因为所谓京兆府面积多达数万平方公里。
那么问题又来了,有“面积递增”这个规律吗?这是“自然规律”吗?
如果
@朱浩然 指的面积递增,是指聚落的话,那么问题是,既然面积递增,为什么明清的长安(说西安也行啦,西安府和长安县驻地同城嘛)比隋唐的长安要小得多呢?既然面积递增是规律,还是自然规律,怎么1000多年过去了,清朝的长安还是比隋唐的长安小呢?它怎么就不符合“自然规律”呢?
如果
@朱浩然 指的是行政区的面积递增,那就更不应该了。汉唐人口峰值6000万,低谷1500万,远远少于当今,行政区的面积应该是递减才对啊。因为人口越来越多,事情越来越庞杂了,那就要分割更多的州县来管理啊。
我们看:秦朝初分天下为36郡,到秦末就有了48个郡,汉武帝时91个郡,东汉末年郡国总数137个。郡越来越多,中央又派出刺史监察地方,设置了13个刺史部,东汉末年刺史部变成了州,到西晋永嘉时期,州增加到21个。后来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州越分越多。到梁朝初年,一共23个州,226个郡,1300个县,后期更是增加到103州,586郡,这还只是半壁江山。要知道秦朝总共也就1000左右的县级政区。隋朝终于省并州县,全国190郡(州),1255县。唐朝州的数量又增加到300多个,于是又在州上面设置道,一开始是10道,开元时变为15道,而在安史之乱以后,道和方镇又合二为一,唐末的方镇有四五十个。宋朝方镇失去实权,又设置路来管理府州,以转运使司来说,宋朝的路从太宗的15个增加到徽宗的24个。元朝在路之上设省,起初是7个,末年变成11个,明朝则是两京13布政使,清朝是关内18省,还有青海、西藏、新疆、内、外蒙、奉、吉、黑。(本段参考资料:李晓杰《疆域与政区》,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然而到了现在,全国已经23省、5自治区、4直辖市一共32个省级行政区了,这还没有包括香港和澳门。所以说,各级行政区划,规律是越划越多的。反之,同一级行政区划的辖区应该是逐渐缩小。


因此,并不存在“面积递增”的“自然规律”,行政区划上,辖区面积通常是变小而不是变大;从聚落(包括城市、城镇)来看,既有可能随着发展而变大,也有可能停滞甚至萎缩、变小。
最后说说第二个问题:长安区是出于纪念意义的托古建县吗?答案是否定的。
托古建县固然有,比如南京的建邺区,确实是南京的古地名,西晋末年改为建康了。直到上世纪50年代,在南京市的一个区命名为建邺区,这是托古建县(区)。
但长安区是吗?我们说,秦朝有长安乡、两汉有长安县、魏晋有长安县、北朝有长安县、隋唐有长安县、宋元明清一直都有长安县,乃至民国、新中国……长安作为地名是一直延续下来的啊,没有中断过啊,这又何谈“托古建县”呢?
如果
@朱浩然@Yves 两位要证明现在的长安区和汉唐的长安无关,那么就要证明:(1)要么长安这个地名中断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2)要么现在的长安区管辖范围不在汉唐的长安县范围之内。
县是什么?不是一个孤零零的县城,还包括周围的广大农村、田野、山林甚至是无人之地啊。长安区的位置再偏僻,再不发达,它也一样是以前长安县的一部分啊。
@朱浩然将长安区称为”一个根本南到不在长安城里的西安市长安区“,说得很好啊。为什么长安区不在长安城里啊(正确的说法是为什么长安城不在长安区里)?我在原答案里已经说了,你下面的评论里,
@赵弥 也回答你了:切块设市啊!
民国时期切块设市,把陕西省省会即西安府府城亦即长安县县城,从长安县切出来了,单独设置了西安市,导致长安县失去了它2000年来的县城(及县城周边地区),辖境变小,就剩下现在长安区这点地方了啊。
也就是说,长安县(长安区)远离汉唐长安城,是由于切块设市及辖境缩小造成的,这不是托古建县。不能说长安区和2000年来的长安县无关。
最后,
@朱浩然 似乎很angry啊,他说:“但你要敢说西安市长安区是历史上的长安,你咋不上天!”还说:“我时常觉得非常可笑,地名都还在呢,就敢颠倒黑白。”
那么问题来了,我说过“长安区是历史上的长安”这句话么?本着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请举证说明!另外啊,长安县存在了2000多年,辖境缩小,直到本世纪改名为长安区,这和“长安区是历史上的长安”是一个意思吗?就好比说,汉族是华夏的后裔,华夏是汉族的祖先,汉族是华夏民族发展形成的,但不能简单地将“汉族”和“华夏”划等号,是吧。同理啊,“长安”作为地名仍然存在,而且是一直存在,和“长安区是历史上的长安”是一个意思吗?
“曲解了我的意思,还自称angry,那么问题来了,是谁在颠倒黑白呢?“我本来想用这句话作为答案的结束语,不过想了想,还是改为:”你误解我的意思,可能是由于你对历史地理的认识不太到位导致的,建议你,如果有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哈!如果方便,建议你们找历史地理学的教师来询问,如果他们对我的答案有不同意见,欢迎你把它罗列出来,我们继续探讨。“
就这样结尾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udongxi 发表于 2023-8-16 00:20:4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改不改无所谓。
可以参照洛阳,洛阳这个名字放在古代绝对霸气十足,但是现在你说“我来自洛阳”,你觉得你能有多少优越感?周围人能感觉到多少霸气呢?
霸气,一定来源于现在。
如果你以前很霸气,现在不霸气,那么你强行改成以前的名字,非但不会让人感觉霸气,反而会有一股浓浓的山寨风。
我没其他意思,但坦白地讲,我一直觉得长安大学校名显得很山寨,严重拉低了这所本来非常不错的大学的格调。

PS:
评论区里有个
@金春晖的,气愤填膺的说我不该说洛阳掉价,说洛阳不稀罕当省会,还说我装逼。
对于三零用户,本来不应该理睬,但我是个河南人,看到这种河南人在败坏河南的形象,有些话不得不说。
时代变迁,很多历史名城没落了,未必说一定都衰败了,但已经完全没有了昔日的荣光,这是多么正常的现象呀。
我是河南人,但是坦白地讲,我很烦某些河南人,一提到历史,不歌颂河南他就跟你急,还说你数典忘祖。正是这种河南人败坏了河南的形象。
河南之所以能够孕育出洛阳开封这样的历史名称,耕地肥沃,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靠着兼容并济的大气度。但当下很多河南人没有了这样的气度。人家偶尔提了一句河南的不好,他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我只能说,这才是河南的悲剧。
如果有人损几句北京的交通,北京人常常哈哈一笑,有人开玩笑讽刺上海男人,上海人也不太会计较,但如果有人敢说河南几句,那就不得了了。这其实说明了河南人一边活在历史的荣光中,一边又没有实力去恢复历史的荣光,甚至连祖宗从容的气度也没学到,又纠结又敏感。
其实西安已经很好了。起码西安人对于历史变迁没有那么纠结。
跑题了,顺便说一句,河南人在国内的纠结和敏感很像中国人在国际上的纠结和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