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南京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复制链接]
zhengyan 发表于 2023-8-15 21:25:5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觉得南京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indianjohn 发表于 2023-8-15 21:26:2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答主是应该算是正宗的南京人了,生于60年代末,50多年,从出生到现在,都在南京生活和工作。认识或者有过交往的老南京和新南京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左右,亲朋好友和熟悉的人,遍布老南京的五县四郊六城区。先介绍一下我自己的背景,从小出生在建邺区水西门,童年少年包括青年时代都是在这里度过,家里的亲戚,主要分布在下关,汉中门、中华门和光华门一带,答主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命运有点多舛,毕业后,分别在工厂、合资企业、国有企业工作过,也自己做过生意。在90年代中期,工作期间自考法律,最后考了律师资格,90年代末做律师至今。老婆也是鼓楼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结婚后,学区问题,搬到鼓楼区居住。所以,我认识的人里面,从大学教授,到政府官员,到普通平民,再到贩夫走卒,甚至地痞流氓,我都有很熟悉的人,对南京是什么样的城市,我的答案应该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那南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呢?我认为,南京是一个,多种文化混合、多元气质并蓄、人员组成复杂的移民城市,南京是一个兼容并蓄,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需要从南京的历史,地理位置和文化构成一 一的展开说。先简单概述一下:
历史:南京号称六朝古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在南京曾经建都的王朝,似乎都没有什么存在感,最有存在感的明朝,也就在南京建都一代,明朝的遗迹,除了部分明城墙(很多都是后修的,多数明城墙已损毁)和明孝陵外,真心没多少遗迹。但是,每个朝代都在南京留下了一定的文化遗产,南京很多的地名,都很有古韵,都是历朝的文化遗产。
地理:南京地处江南,也是河网密布,但说到江南,外地朋友首先想到的是苏杭,甚至皖南很多外地朋友也会想起那里是江南地区,皖南的建筑独成一派,代表了江南建筑的总体风格。但是南京,经提醒才能想起来南京也是江南。北方人认为南京是南方,南方人认为南京是北方。南京的冬天比北方冷,南京的夏天比南方热。南京就是一个不南不北的城市。
文化:其实现在的南京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南京文化里包含了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才是真正的老南京文化,但现在的南京人知道的并不多),高校文化,政治文化(民国首都的原因),市民文化和江湖文化。现代南京其实是一个高校文化和江湖文化并存的一种文化结构,很多朋友对南京人用粗话做语助词的现象印象深刻,其实这是南京江湖文化的一种表现,在南京的高校文化体系里,并不存在这种现象。南京江湖文化的集中地点,主要是外秦淮河沿线,从下关开始,经汉中门,水西门,中华门,到光华门结束,南京为什么会有江湖文化?为什么是沿外秦淮一带产生?。今天就写到这里,后面我会慢慢更新,先从南京的江湖文化聊起,系统聊聊南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今后我聊的,都是一家之言,我是想到哪说到哪,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还望各位勿喷,大家一起探讨。
<hr/>更新2023.1.14
答主今后聊南京的文化,民俗,建筑,商业和经济,政治等情况,都是个人感受,肯定有局限性和偏面性,而且有些观点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性,不一定正确。如果有错,请理性探讨。
今天答主先从南京的文化开始谈起。
在谈南京的文化前,先要说一下南京人的人员结构,这样才能说清楚。南京其实是一个移民城市,真正的老南京人并没有多少,在答主认识的南京人里面,追索祖上三代都是南京人的,只有一位,而且还是母亲是三代南京人,父亲是移民二代,多数是父辈或者是爷爷辈那代移民到南京的,到我们这代,很多的所谓老南京人其实是移民二代或者移民三代而已,(答主就是移民二代或者三代,答主的父亲在少年时代,跟着答主的爷爷从苏北逃难到南京的,答主生在南京)。为什么南京真正的老南京人不多呢,因为在近代,南京遭遇过两次的人口浩劫,一次是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南京经历过一次人口浩劫,很多的老南京人死的死,逃的逃,所剩无几。第二次就是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老南京人死亡加逃亡,所剩不多。所以,现在的南京人里,真正祖辈就是南京人的,已经没有很多了。
答主再说说老南京城的文化布局。在老南京,南京的主要区域就是南京的城门以内,南京城门分为内十三,外十八,这里说的城门,是内城门(古代城门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南京的内十三就是城门,外十八是郭门,比如答主居住的水西门,就是内门,三四公里以外的江东门就是郭门,关于南京的城门,今后答主会在南京建筑这个环节里细说),城门以外,全部都是郊区,答主的少年时代,都是这样的状况。南京近代的文化布局,基本是承接了民国时期的文化布局,南京的文化布局基本是这样的:
1、城南地区,以夫子庙为核心的一片区域,也就是最老的秦淮区区域范围,是南京的传统商业区,这里也是南京传统文化和市民文化主要的承载区域,无论是语言,还是风俗习惯,以及建筑风格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最能代表南京文化特点的区域。
2、城中区域(老玄武区范围),这片区域在民国年代,是以长江路总统府为核心向新街口辐射的一片政治商业区,因为该区域在民国时期是政治核心区域,所以,银行,大学,邮局等当时最重要的商业核心部门都布局在新街口周边,逐步形成一个新的商业重点区域。这片区域,因为受政治的影响力比较大,所以这片区域的商业规模和等级,要明显高于夫子庙地区。这片区域和下面的山西路区,也是南京高校文化的重点区域。
3、城北区域(老鼓楼区范围),也就是山西路区域,这片区域在民国年代,是使馆和公馆集中区,是当时精英阶层的生活区,所以,该区域文化集中体现了南京高校文化的特点,商业氛围更加的精致,更具小资情怀和浪漫主义色彩,更多的是小而精的商业模式。
4、城东区域(老白下区范围),从光华门到中山门和明故宫一带,该区域在南京一直没有多少存在感,商业特点不明显,民风特点也不明显。(这也是被并到秦淮的原因之一?),但该区域是南京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区,没有之一。
5、城西区域(老下关和老建邺范围)该区域是沿外秦淮流域的一片区域,南京江湖文化的主要承载区,该区域的民风极其彪悍,犯罪率在南京是最高的区域,胆大妄为者众多,该区域居民更有江湖气,义气,狡黠,凶狠,抱团。商业主要以各种食品原材料的批发为主,食品加工,小型餐饮店众多,各种黑市,地下交易也是该区域的商业构成之一,下关地区(二板桥白云亭为核心)以果蔬批发为主,建邺地区(水西门为核心区)以肉食批发为主,鸡鸭鱼鹅羊牛肉等批发。是南京原始的食品批发市场的起源地。该区域文化和夫子庙区域的市民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了现在南京地区的外在地域文化风格。最典型的就是外地人印象深刻的用粗口做语气助词的语言习惯。
6、五县四郊。先说四个郊区(南京区划调整前),四个郊区分别为,浦口区,雨花台区,栖霞区和大厂区。大厂区是因为成立南钢和南化集团单独成立的一个区,所以谈南京文化,这个区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浦口区,雨花台区,栖霞区(包括江宁和江浦两个县)是南京的郊区,这三个区的其实承载了南京大部分的传统文化,这些区域的语言发音才是老南京标准的口音,风俗也是传统南京风俗,特别是浦口地区的居民尤为明显,可能因为这些区域当时以农民为主,基于文化素养的原因,该区域对南京传统文化的表达,不是很明显,远没有秦淮夫子庙地区影响力大。
7、五县(没区划调整前)江宁,江浦,六合,高淳,溧水。这五个县,只有江宁,江浦和南京有亲密,文化属于南京文化,(在网友回答里说南京属于江淮文化,这是对的,南京确实是江淮文化,苏锡常属于吴越文化),高淳和溧水,应当属于吴越文化,这两地方的文化风格更接近苏锡常。六合地区的文化,介于南京和扬州之间,南京和扬州在文化上对六合都有影响,六合对南京的亲近感也不是太强,六合有点特别,因短暂归属扬州管辖,所以,六合给我的感觉是,一直缺乏一种归属感。(扬州有自己的文化风格,属于淮扬文化,和江淮文化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下次从南京江湖文化开始聊起,毕竟答主是这片区域里长大的,对这片区域的文化和人文特点更为熟悉。
<hr/>更新2023.1.15
今天开始,聊聊南京的区域文化,先从南京的江湖文化开始聊起,为什么要从这个文化特性开始聊呢,因为这个文化和南京的市民文化有强烈的碰撞和融合,现在南京人显性特征受这个文化的影响最深,外地人看到的南京人,认为南京人就是这样的,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言,地域性格等方面。(语言粗口,包容性强)
在南京地域专有名词里,有一个词,叫“活闹鬼”。这个词泛指一些平时喜欢打架斗殴,无事生非,混社会,两劳人员,长期没有正当职业和固定职业的那群人,俗称小混混。这个称谓,在普通市民圈层里,多数人都知道这个词的含义,但在文化圈内,却并不普及(现在也许知道的人多了),最起码,在答主高中年代(80年代中后期),这个词,在我们同学的圈子里是一个常用词汇,但是我们的老师就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男老师)就问过我这个词的意思。这个称谓,南京还有一个顺口溜,叫:头上抹点水,冒充活闹鬼。听了这个顺口溜,大家可能就懂是什么意思了,就是香港话里的古惑仔。
南京的江湖文化,就是从活闹鬼聚集地展开的。南京活闹鬼聚集地,主要区域是沿外秦淮沿线展开,其中城区也有部分地区也是活闹鬼的集中地。下面我列举南京活闹鬼主要集中地和这些地方产生活闹鬼的原因,各地区活闹鬼的主要势力范围,以及他们不同的业务范围。
南京比较知名的活闹鬼集中地有以下一些:从下关开始,
1、下关二板桥(传统的秦淮河码头,有历史沿革)、水上新村周边;
2、汉中门、凤凰西街一带;再向南,二道埂子(现在的莫愁湖东路,连接汉中门和水西门,区域定位有点模糊,但知名度很高,70年代到90年代法院处决布告里,该地区几乎每张布告都有人上榜);
3、水西门:外关头(传统秦淮河码头),长虹路北沿至南湖东路一带(知名度较高,南京最早的假烟和走私烟集散地);
4、中华门:中华门西街(传统秦淮河码头),对岸东干长巷和西干长巷,中华门内钓鱼台一带;
这些是沿秦淮河一带的活闹鬼聚集地,在南京知名度比较高的区域。说臭名昭著也可以。后面是城区内的活闹鬼聚集地,在普通市民里,知名度不是太高,但在业内,都知道。
5、城区内,主要有:新街口区域的石榴新村,贡后山等,还有朝天宫西街(为什么都是西街?中华门西街,凤凰西街,其实长虹路也有西街,也是重点区域之一)。白下区的主要集中在大中桥周边;鼓楼和山西路也有活闹鬼,但没有明显的集中的区域,最后就是中央门地区的小市街。
以上区域是南京活闹鬼比较集中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居民,不管是不是活闹鬼,但都有共同的民风,比较讲究江湖规则,义气,抱团。性格特点是胆子普遍比别的区域的居民大,具有反骨,对官方不太信任,对官方具有天然的排斥性。对区域内的事情,有本能的参与冲动,比如如果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在场或者听到动静的居民都会出来围观和参与以及评判。“家门口”这个词,在这些地区有莫名的凝聚力,如果家门口的人被外面的人欺负,所有的家门口都会参与反击。家门口这个词凝聚性在这些区域,有点像广东那边的宗族。也不是每个邻居都这样,但这种凝聚力真的能成一种风气和气势,南京还有一个顺口溜,“家门口,河对过,哪个对哪个”说的就是这种民风,但我对比鼓楼区这边居民的特征,感觉到鼓楼区这边的居民没有这种家门口的概念和因家门口所产生的凝聚力(答主结婚后搬到鼓楼区居住)。
答主在列举的以上区域里,都有知名的江湖人物和各种江湖事件,很多知名江湖人物答主都认识,部分的人物答主还有交往,比较熟悉,因答主不是准备写南京江湖风雨录,只是漫谈南京,主要写南京的文化,所以,南京的江湖风雨和江湖人物不会过多的描述,我只描述这些风气、行为、语言等为什么会对南京文化产生影响,是如何产生的影响。
南京之所以会产生这些活闹鬼聚集地的原因是因为两个字:生意。这些区域形成,有的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民国时期,有的是改开后来发展出来的。清朝末年,民国时期一些传说是答主从父辈和爷爷辈当故事听,听来的。
今天就写到这里,明天开始挨个聊这些区域的特点,形成的年代和原因,以及这些区域的生意涉猎的范围。
<hr/>更新2023.1.16
是写的不好还是写的太散乱的原因?评论或者讨论的人好像不是很多,这点我感觉有些意外。既然大家都不说话,那我就自顾自的继续聊,就算为南京的野史做点贡献,让年轻的南京人包括新南京人,知道一点南京近代真正的历史。喜欢的朋友,请给点个赞或者给我留言,让我有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昨天说的这些活闹鬼聚集地,有一些是传统的码头,我从长辈那里听说,这些地方最起码在民国时代就是码头(再早就不知道了,要翻史书),各地的闯荡江湖的人士,都会这些地方汇集,所以,这些地方很早就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区。主要包括下关码头(准确的说叫三岔河码头,父辈是这样叫的),水西门码头和中华门码头。但这三个地方分别有不同的特点,在这三个码头上岸的人,类型也不一样。
下关码头,从很早开始,就是一个果蔬的集散地,在这里上岸的人员,主要是从事果蔬买卖的人,身份构成,一般是以农民为主,也就是各地的菜农和果农,地区一般是安徽来的人比较多。
水西门码头,在很早的时候,水西门码头主要就是鸭鹅的交易集散地(后发展成各种肉食的批发),因为水西门是南京盐水鸭最负盛名的地区,盐水鸭是水西门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名片,盐水鸭的制作发源就在水西门(有朋友和我争论过,说发源地是江宁湖熟,这是对盐水鸭和板鸭没区分清楚,湖熟出产的是南京板鸭,和盐水鸭很像,但有本质区别,今后答主在南京美食环节会详细介绍),在答主印象里,在70年代末改开刚开始的时候,水西门地区盐水鸭就很普及了(在之前因为物质匮乏,国家投机倒把政策的限制,所以在这之前,一直没有)。所以,在水西门聚集的人员,主要是长途贩卖的商人,这些人一般是在当地算能力比较强,胆量比较大的人,地区一般是苏北人居多,主要来自于高邮湖周边地区的人,也有部分安徽来的。
中华门码头,在这个码头聚集的人员,一般是到夫子庙讨生活的江湖人士,人员身份一般主要是各种艺人,匠人等,这些人和上面两地区的人人员对比,有根本的区别,上面哪些人基本是靠体力吃饭,而这个群体的人基本是靠智力和手艺吃饭;上面两地区的人员基本都是文盲,没什么文化,而在中华门聚集的人群,多少都会有点文化,所以,素质相对也要高一点,但再怎么高,这些也也属于江湖人士,江湖上人士有的习性,他们也一样的有。
这些人因各种买卖登录南京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有一部分人留下来,居住于此,中国人有个特征,就是一旦移民成功后,就会慢慢把家乡的人带过来,这种传帮带的习惯,让以上地区就逐步形成了各种不同帮派,团伙和势力。俗话说的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杀戮;有交易,就有算计;有买卖,就有暴力。这些地方形成一定的人群聚集规模后,就自然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市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各种摩擦,各种争斗就会不断发生。但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暴力是争夺利益的手段,也会造成重大的利益损失,所以,为了利益,大家自然会形成一种暴力平衡,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各地区的规则。这种规则,就是江湖规则。
江湖规则,一般来说就是丛林规则,是一套弱肉强食的规则,所以,在江湖上闯荡,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不够强悍和狡黠,瞬间就会被淘汰出局。只有有能力抗衡各种风险,才能生存下去,这些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利益相关方的算计风险,法律(官方)风险等。为了对付这些风险,就要以合作,抱团,义气,狡诈、无赖,无耻,凶狠,胆大,虚张声势等各种方式来应对。
上面说了这三个传统码头地区的基本情况,这些情况,其实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到解放初期,以上的这些原因,构成这几个地区的基本民风,在改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几个地方作为活闹鬼重灾区,与别的区域也有交集、渗透和重合,但也有明显的交易类别的区分,我今后在南京商业发展这个环节,会重点说说这些地区的商业模式。下面我来聊聊,在现在南京话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粗口和脏话。为什么这些脏话又不是骂人,而是演变成了一种语言结构,而且让人印象深刻。
我上面说的这三个地区,是南京脏话或者说粗口语言的发源地,为什么这三个地方的语言会对南京现代口语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
在改开前,南京的语言还是很纯洁的,在答主少年阶段,父辈的语言基本是听不到粗口的,如果有一两句粗口,也会受到训斥。在改开后,由于这三个地区的民风和区域的关系,有点率改革先风的意思,因为这三个地区的居民,都有做生意的习惯,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有部分人一直在做着小买卖。
改革的春风吹来的时候,这三个地区的居民立马就开始行动起来(这三个地区的居民有点像温州人)。南京最早一批的个体户均产生于这三个地区。改开初期,下关地区主要的业务范围就是蔬菜,果品和水产等的小买卖,最后下关地区发展成南京最大的蔬菜(白云亭)、果品和水产(惠民桥)的批发基地;   水西门地区主要是以鸡鸭鹅销售为基础,逐步细化,发展出鸭毛、鹅毛生意,鸭血,鸭内脏生意,鸭头,鸭爪,鸭翅,鸭舌,光鸭光鹅(死鸭子死鹅)生意,然后就是盐水鸭和烤鸭等各种细化的生意,这些生意还主要以码头为依托,在外关头附近。经过几年发展,水西门长虹路地区,开始以零星兜售方式贩卖走私烟,然后逐步发展成苏皖地区最大假烟和走私烟的集散地,最后发展成南京苏皖最大的副食品批发基地。   中华门地区,主要是以夫子庙为依托,从事小商品销售,逐步发展成南京知名的夫子庙小商品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生意和利益,原来的江湖文化又重新回到这些地区,上面我说过,因为在交易的过程中,就又形成了各种有涉黑性质的团伙和帮派,在这些团伙和帮派的各种利益争斗中,就会有各种的应对方式。脏话的产生,其实是这些应对方式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用脏话可以表达出无耻和无赖的这种风格,虽然在普通人眼里,这两种品质是很恶劣的品质,但在流氓或者活闹鬼这样的生存环境里,这是必备的一种风格(看古惑仔电影应该就能理解),因为这是生存的需要。脏话还用来挑衅,以表达凶狠、胆大和彪悍等流氓必备的风格;脏话还可以虚张声势,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好欺负的,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形式。
那各位也许会有个疑问,这种语言习惯应当是在这些团伙或者帮派内部流行才对啊,怎么会对南京现代语言和文化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个话题明天再说。
<hr/>更新2023.1.17
昨天说到了江湖语言为什么会对南京的现在口语和文化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还是需要再说说三个传统码头,在上面的三个码头中,下关码头对南京文化的影响力最弱,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在南京,下关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区域,下关话在南京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方言,和南京市区内的话有明显的区别,下关在南京市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区域,在今后我会单独聊聊下关区域的文化特点。今天我先聊聊水西门和中华门地区特点。
水西门和中华门,在南京人特别是城北地区人眼里,几乎是不分的,因为口音和口语以及生活习惯基本类似,在城北(鼓楼和玄武区),把水西门和中华门地区的居民统称为城南人(其实也包括白下区的光华门到五龙桥这片)。老南京人习惯把南京城分为城南和城北,在老南京人里,很少作城东和城西的划分(但在官方资料里会有这种划分)。这是有原因的,我上面说过,南京是一个江湖文化和市民文化与高校文化(这概念是我自己定义的,也不一定准确,反正我也没找到更合适的词,也可以叫精英文化)共存的一种文化体系,两种文化各方面有明显的区分,包括地域都有明确的分割线(从新街口汉中路到中山东路这条东西走向的道路为区分,南面基本属于城南,北面基本 属于城北),行为和语言也完全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外地来的朋友,对南京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的人感觉南京特别有底蕴,南京人有文化,也很讲礼貌。但也有很多人感觉南京人特别的粗俗,没礼貌,但豪爽,耿直。这就是城南和城北的文化区别。
下面我先说城南文化,城南文化基本就是以水西门和中华门为代表,这两个地区分别代表着江湖文化和市民文化,当然,中华门地区也有江湖文化,但没水西门突出,该地区更突出的是南京传统的市民文化,正因为中华门地区有江湖文化,也是码头,所以这两个地区,和两种文化能够也容易融合。下面正式说为什么江湖语言会对南京口语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的区位特殊性造成的。先说水西门地区。
上面我说了,水西门是传统的码头,最起码民国时期就是码头,也许更早就是,但答主能听到的最远的故事,也只能是民国时期,从爷爷辈那里听来的,再早的事情,他们也不知道。在下关,水西门和中华门码头里,水西门码头是最大的,最繁华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先说一下,什么地方会成为码头。1、要有水道,在过去,水路是一个很重要的交通路线,水路的特点是速度慢,但水路的载重量和载客量更大,人在船上比陆地上更舒适,所以,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水道是一个很重要的运输线。这些地方都是沿着秦淮河黄金水道的地区{汉中门和光华门也是码头,但没这三个地方影响大,今后说南京城墙的时候会再逐个介绍},2、陆上交通要便利,所以,秦淮河的码头必须要靠近城门。这三个码头之所以比较大,是因为,下关码头连接着两个城门,北边是挹江门,南边是定淮门,交通更为便利。中华门是因为夫子庙是南京传统的繁华地区,所以,这里的码头大或者知名,也就顺其自然了。现在说说水西门码头大的原因,和水西门人。
这是因为水西门的地理位置的原因,第一水西门在所有的城门里是靠新街口较近的一个城门,新街口民国时期是政治中心和商业副中心,解放后是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超过夫子庙地区。第二,这里是西水关所在地,西水关是十里秦淮(南京人叫内秦淮)连接外秦淮河的入口,而内秦淮又是通向夫子庙的水路,民国时期很多去夫子庙的商人,艺人和匠人也会从这里沿着内秦淮逆流而上去夫子庙,水西门陆路去夫子庙也不是很远,所以,水西门码头不仅有货运,也有客运,还是重要的转运地,这几个要素,使水西门码头成为在所有码头中最重要,最繁忙的一个码头。码头作为一个水上运输的枢纽,在陆运逐步发达后,慢慢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在秦淮河上,下关码头和水西门码头存在的时间最长,在答主的印象里,好像是 在90年代初才完全消失,但中华门答主只是听说过,那边原来有码头,但从来没有看过中华门码头。所以,中华门码头应该只存在于民国及之前的年代到解放初期。
说说水西门人,因为水西门码头比较繁华的原因,所以,水西门人因码头形成的文化,也因码头的活跃度向外强烈的冲击,进行着无意识的文化输出。水西门地区居民的基本特征和中华门居民的基本特征有明显的差别,水西门人基本是外来人口,而中华门的人基本是南京本地人居多,最起码,在水西门人形成群落之前,中华门人已经在这里定居很久了,即使中华门人也可能是外来人口。   这不科学啊,水西门也是传统的码头,理应也有长居人口才对,怎么会比中华门人定居南京晚呢?这是因为抗战时期,南京大屠杀,南京人口有一次大的置换,在那场浩劫之后,在日占时期,南京是汪精卫的日伪首府所在地,在恢复正常秩序后,很多的南京人开始回迁,普通的百姓,首先迁入的地方就是中华门地区,毕竟中华门在那时候是闹市区。
补充一个情节,答主在高中毕业后,父亲的厂成立了一个子弟工厂,我们叫小厂,我在小厂里学电工,有一个师傅,是大厂退休后返聘到小厂,当时年龄就比较大了,因为是小厂,所以厂里没有电工班,电工只有我们两,电工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清闲的工种,所以,上班的时候我师傅就经常和我讲故事,说了很多日占期到文革期间南京的故事,记得他说在日本人来的时候,他大概十岁左右,他住下浮桥附近(内秦淮河边,离水西门很近,但属于广义上的夫子庙地区),我很多的关于解放前水西门和中华门的故事,都是从我人生的第一个师傅那里听来的。
继续说水西门人,水西门人基本是解放初期迁入的,那时候还有一定的自由经济,计划经济还没开始,所以那时候码头依旧还是很红火的,在码头上闯荡的人中有一部分就定居下来,开始主要就居住在外关头(内秦淮的西水关分外关和内关,外关在城墙外,内关在城墙内)和城内的范家塘,后逐步向河对面摊开,主要就是长虹路和现莫愁湖东路南部一带,平推向西,延至莫愁湖附近这一片区域。水西门人虽然辐射力和影响力比较大,水西门周边范围也比较广,但是 ,周边居民一般不会说自己是水西门人,比如:下符桥附近的居民,离水西门走路也就五分钟时间,但他们 认为 他们是 中华门人,虽然他们到中华门要 二十分钟 ,仓巷和朝天宫西街的居民,也不认为自己是水西门人,在外更愿意说是朝天宫人 。但是,在其他区域的居民眼里,这片区域的人都是水西门人。所以,会自认自己是水西门人的居民,就是答主这段开头说的那部分居民。
再说说中华门地区居民的特点,这地区定居的居民,一般是三类人,艺人,匠人,回迁居民。这类这三类人,能真正定居下来的是匠人和回迁居民,艺人因其职业特点,基本是短暂停留一段时间后,流动到别的地方,艺人的流动性很大。而水西门这边主要是 贩夫走卒,所以,中华门这边居民的性格明显没有水西门上岸的那批人强势,因此,在文化,特别是在语言的表达烈度上要比水西门那边的人弱一点,在语言文化这点,水西门这边明显处于强势输出的态势,中华门这边处于一直包容,吸收和融合的态势。但是中华门这边的居民,因靠近夫子庙,又有艺人这部分人群的加持,所以,在文化的传播上,比水西门人更有影响力。,中华门这边居民很多是回迁居民,而且是原生居民,理论上说应当对这种外来恶性文化有排斥,不应当包容和融合 ,能包容和融合主要原因是这些回迁居民当中也混居着匠人和艺人,他们毕竟也是江湖人士,因所处的生存环境和 水西门地区 居民 基本类似 ,在很多性格特性和理念上有共通之处,而且,两地居民的居住地靠的也非常接近,正因为匠人和 这些艺人的存在,他们先期接受这种文化的传导,然后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华门地区那些回迁居民,又慢慢形成一种 习惯。所以,在融合水西门地区居民语言,基本属于无障碍融合,因此,两地居民在城北人 看来,其实是一样的人群,没多少区别,都是城南人 。以上说的是两地居民语言融合的历史的沿革,并不是造成现代南京语言带粗口的根本原因。南京人在民国年代说话是否带粗口,我不知道,但在我小时候,我看到的长辈说话是没有现在这样的粗口的,但也有一些改良过的粗口,但绝对没有现在这么让人 无法接受的程度。(今后我会专门写一期南京话里面专有的词汇,会分析这些词汇的来源和含义,有粗口词汇也会有不是粗口的专有词汇)
今天就聊到这里,明天聊聊近代南京粗口 词汇是如何产生的,大约产生的年代以及是如何传播和 普及出去的,聊这个话题,就会聊到南京 市区内活闹鬼的区域的产生和特点,以及他们对粗口词汇传播的作用。
<hr/>更新2023.1.19  闲白
昨天一个外地的朋友春节要回老家,回去前约几个好友聚了一下,所以昨天没更。席间,答主聊到的这个回答,在座的几个朋友都看了这个回答,并听我就这个话题,聊了一些南京的故事,一致认为应该写下去,这种题材很少有人写,而且他们也认为我写这个题材有优势,年轻的时候混过江湖,在工厂,商业,中外合资都有过工作经历,现在又混进了知识界(原话就是这样说的,答主也没认为自己是知识界的,他们倒确实是知识界的,都是大学文凭,有两个还是大学教授,除我之外,都是在体制内的人),他们还建议我写专栏,写写南京各个方面,商业,建筑,风俗,人文,景点,传统美食和现在的美食等,这也是我的意思。他们还 建议,要穿插一下个案和情节,类似于纪实文学的那种,不写这种漫话体的文章,也有建议做成语言类视频的,还有建议写成小说体,在纪实的基础上加点演绎成分,也有人认为就这种漫话体也挺好。我被他们说懵了,没了主意了,所以今天开篇前写一段闲白,征求一下各位看官的意见,你们认为后面我应该怎么写?欢迎大家留言告知。
<hr/>更新2023.1.19 正文
上次分析了水西门这边语言在历史上是如何传导到中华门地区,并被中华门地区的居民融合的历史沿革,我认为主要的 传导流程是这样,水西门这边的语言风格因具有强势特征,被中华门地区的具有江湖背景的居民融合后再影响到普通的居民。
下面我聊聊,水西门的语言风格是如何传导到新街口地区的。在说这个话题之前,必须要说两个地区的活闹鬼,一个是朝天宫西街地区,还有一个是没拆迁前的王府大街,及现在的石榴新村和贡后山一片,这片的居民,和水西门那片的居民其实是一类群体,在语言习惯和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几乎没有任何差别,所以,这边就不存在所谓的语言传导的问题,因为用的就是一类的语言,这几个地区的居民都是解放初期或民国时期移民到南京的外来人口,只不过他们来的更早,居住在了城内,朝天宫西街的居民,人口来源主要是安徽和苏北地区,而王府大街,石榴新村附近的居民来源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地区的人员比较多,这些居民王府大街,石榴新村附近的居民主要的职业是收旧品。而朝天宫西街这边的居民主要从事的是售卖旧品的工作。以上是这两个地区居民的历史沿革和职业类别。上面聊完了城南地区各活闹鬼集中区的历史沿革。
下面我聊聊近代,也就是改开后,这些地区语言是如何影响南京现代语言风格的。
上面说的历史沿革,就是为了说明,在改开期间,其实中华门,水西门,王府大街等地区的居民已经完成了融合,这三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已经完全一样,没任何区别了,民风也基本一样。解放后,大约50中期开始到改开前这三地方的居民,不管原来是干什么的,基本都有自己的工作,也有单位,都已经是普通市民,大家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部就班的生活。
但是,在70代末,有一批新的人群出现,这个人群就是回城知青和回城的下放户(这个群体,大家不知道了不了解,这个群体就是在约60年代中期和知青政策几乎同时,应备战备荒的政策,向农村迁移的一批城市人口,基本是全家迁移,而知青只是个人迁移),这两个群体在70年代末开始陆续回城,在回城后,因城市就业岗位不足,很多人处于失业状态,生活的基本需求等都没法保证,而且,当时的社会情境是轻文尚武的一种社会风气,再由于我上面这些地区的民风使然,在那个年代,以上地区这些人 或因生活所迫,或因社会风气和当地民风的结合,就开始形成了活闹鬼的雏形,从事着当时政策不允许的商业活动(这些商业活动,在现在看来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就是一些小买卖)和一些非法行为(现在也是非法),打架斗殴,强买强卖,抢劫盗窃等行为。
80年代开始,国家政策开始国家经济政策开始转变,鼓励个体经济的发展,前面聊过的几个活闹鬼聚集区率先开始了各种商业活动。我各地区的商业范围依次做个介绍:
下关地区,主要从事蔬菜和果品的,码头也开始重新启用,逐步做大,水陆运输兼有,到90年代初期,码头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商业运输以陆运为主(下面的水西门地区也一样),该地区最后发展成南京最大最知名的果蔬和水产批发集散地。
水西门地区开始是鸭鹅为主展开的交易为基础,逐步发展成以所有肉食商品(牛羊猪禽)交易的大型批发市场,期间,长虹路还夹带着发展成华东地区最大的假烟和走私烟交易集散地,能这样发展,是因为水西门地区有其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和地理优势。第一,在该地区有码头,在70年代末,陆运不发达的时期,鸭子可以成批的从河道顺流赶到水西门,也就是不用船运,就让鸭子在河上,几个赶鸭人一人一艘小木船,就可以把大批的鸭子赶到水西门(上面说过,水西门是传统的盐水鸭制作地区,水西门开始的交易是从鸭鹅交易起步,这是历史优势)。第二,水西门长虹路有国有牛羊加工厂,有鸡鸭加工厂,有南京皮革厂等企业,这里有好几个大型的冷库(这是能成为肉食批发市场的主因)。第三,水西门地区回城的下放户很多,这些人原来都是这里下放出去的,回来后举家没有工作的很多。为了生存,只要能挣到钱,任何事情都敢干,第四这里靠近宁芜铁路,这条铁路主要是 货运,是和可以直达广东,走私烟开始(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在货物中零散夹带走私烟,有铁路工作人员的配合)主要是从这条铁路运到南京(第三和第四是能长虹路能 成为走私烟和假烟集散地的主要原因)。
中华门夫子庙地区,因是传统旅游地区,所以该地区是以小吃开始的,最主要的的品种,是茶叶蛋,老卤干等食品,以地摊经营为。后来,小商品交易也逐步发展,最后发展成以旅游为依托的各种商品,包括传统小吃,各种小商品,服装等的大型批发和零售市场。
朝天宫西街,该地区因靠近朝天宫地区,所以,有传统的古玩交易传统,所以,该地区依靠这个传统,发展出南京最大的闲鱼市场,南京堂子街二手用品市场,开始的时候,主要是以二手自行车交易为主,逐步发展成包括摩托车,自行车,家用电器等各种二手用品交易市场,在南京有很大的知名度。后期(90年代)在朝天宫附近,也发展出古玩交易市场。
王府大街和石榴新村,该地区靠近新街口,严格的说,应当属于新街口商业圈范围内的地区,该地区在改开后,率南京流行文化的先河,该地区在政府的扶持下,打造了南京知名的明瓦廊服装市场,主要是地摊服装零售。答主的第一条牛仔裤就是在这里买的。明瓦廊的从业人员,很多是这两个地方的居民。
因为以上地区在改开起始就形成了各种交易,又因民风使然,所以就差生了各种各样的牛鬼蛇神,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前面答主说过,有交易就有算计,有生意就有暴力。在交易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的冲突和纠纷,因为以上地区的交易,开始时都是原始交易,没有一定的规则,在产生冲突和纠纷的时候,暴力是解决纠纷和冲突最快捷,最便捷和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因为需要暴力,所以,暴力的主要承担者活闹鬼就自然产生了。
顺嘴再说一下其他两地方的活闹鬼,一个是大中桥附近的,一个是小市街附近的,他们是怎么产生的,说完后,今后就不说了。大中桥附近主要还是依托夫子庙产生的,他们总体来说,可以划入中华门活闹鬼区域,但他们没有历史传承,是改开后的新生代力量。小市街的活闹鬼,主要是依托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发展出来的,主要是以做黄牛为主,后期发展出南京一日游等业务。
上面是介绍活闹鬼或者说南京涉黑团伙或者帮派主要区域,产生的现实原因,历史原因。后面我开始分析,他们的语言为什么会对南京普通市民口语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我先分一段,发出去,今天多写一段,把昨天没更的补上。
更新2023.1.19 二更
大家看古惑仔电影后就能理解,其实不是南京,而是全世界的 黑社会语言里都有粗话,这不是南京特有的现象,但南京黑社会的粗话和别的地区有明显的区别,这个区别我会在下一篇里面说,这里先说他们为什么会影响到市民的口语。
不知道看我文章的人知道不知道语言传播的规律。语言传播一般是以经济力为基础,强势经济区会向弱势经济区传播自己的语言,弱势区也会乐于接受。这是一种传播途径。还有一种就是强势语言会向弱势语言传播。我先举例说明,比如,在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区间,大陆地区方言对外传播度最广的是上海话。这是因为,在解放前,上海是华语地区最繁华,经济最发达地区。包括香港也不如上海。解放后到八十年代,虽然香港台湾地区的经济超过上海,但因为大陆地区没有开放,香港地区对大陆没有任何影响,上海还是经济最发达地区,没有之一,所以,在这个区间,上海话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最强的。改开后,对比香港,上海的经济明显不如香港,所以八十年代后,粤语南上,大肆入侵大陆各地。外语亦然,英语的能传遍全世界,这和英美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不无关系。第二种传播就是强势语言传播,什么是强势语言,就是能更多的刺激人多巴胺的的语言。比如幽默的语言,东北话,就属于这种语言。
南京现代口语中的粗口就是以经济为依托传播开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符合语言从强势经济体向弱势经济体传导的规律。南京第一批富起来的人,就是在第一轮经济大潮中的个体从业人员,而这群从业人员的结构,主要就是活闹鬼群体。这群人在改开之初是南京最有钱的群体,所以他们的语言很容易向外传播。
2、黑社会语言是一种强势语言。我先说一下黑社会的标配,黑社会的标配,就三个要素钱,性,暴力。这三个中,钱是能刺激所有人兴奋点的东西,这在我上面第一条里已经说了,不再赘述。其他 两个性和暴力,都会激发人的多巴胺分泌 ,让人兴奋。而黑社会的语言恰恰就包含了这两个要素。脏话主要构成就是性和性相关的语言,粗话,主要就是和暴力相关的语言。所以,脏话和粗话是一种强势语言,很容易传播。其实,每个地区都有脏话,比如国骂,比如北京人的傻叉等等,都是脏话,传播度都很广。不单是南京。
3、具有这种语言体系的这些活闹鬼聚集区,占据了南京最重要的商业区域夫子庙和新街口。这两个地方是南京窗口地点,我上面分析过,因为南京活闹鬼居住区的居民,虽然不一定都是活闹鬼,但这些地区的居民因历史和民风等各种原因,对活闹鬼并不排斥,而是和这些人融合的很好(因为民风使然,即使是活闹鬼,一般也不会祸害家门口人),对他们的语言因第1和第2两条的原因,也很容易接受和融合,接受和融合后,市民阶层又把这套语言借助商业窗口传播出去。
4、改开后,新进入南京的新南京人的加持,特别是00年以前进入南京的新南京人。这批南京人,是南京改开后要么到南京打工,要么是自己做生意的人。这段时间大学毕业留在南京工作的人占比不是太大。这批人到南京后,如果打工,基本是在下关,水西门,夫子庙,新街口等地的各种或饭店,或店铺内打工,这些店铺的老板,一般不是活闹鬼出身,就是和活闹鬼混的很熟的市民。这些老板的语言和活闹鬼的语言已经完全融合了。如果是做生意,这些人也是做一些各种贩夫走卒的生意,而这些生意的批发,不论是果蔬,还是鸡鸭鱼鹅或者服装鞋帽,也都由被这些活闹鬼同化,或者本身就是活闹鬼出身的老板把持,这些外来人口在和这些老板打交道的过程中,为了更好 的融入南京,就要学会南京语言,他们会认为,南京语言就是这样的(他们根本没机会接触到城北的大学文化那部分语言体系),全盘照收的学来了。然后,他们再传播出去。这个群体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远远的超过南京人本身的数量(我查了一下,南京90年代人口才250万左右,现在是1000万左右),因为有他们的加持,增加了南京口语中的脏话传播广度。从抗战之后,到00年以前,外地人口学会了南京话,也在逐步的改变着南京的口音。
5、南京脏话和粗话的语言结构有强烈的冲击性。全国各地都有脏话,比如国骂,比如北京话中的傻叉等等,但南京口语中的脏话和粗话,给外地人的印象很深刻,给人的冲击力最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南京口语中的脏话和粗话,无论是从密度还是烈度都完超别的方言中的脏话和粗话。别的方言中的脏话,一般都是单词汇和单语义的脏话,而南京脏话中经常是多语义叠加和多词汇叠加,甚至,南京话中,可以完全用脏话和粗话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和一种强烈的情感。
我举个例子再加以语句的结构分析,就很容易看出来为什么南京话中的脏话有强烈的冲击感了。例如南京活闹鬼中,在恐吓别人的时候,会说一句:小呆叉,你他妈的再jb啰嗦的,老子砍死你个呆叉。我把这句话拆解开,我们看看这句话的语言结构就能看出来,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冲击力了。在这个句子中,不算脏话和粗话的,只有两个“你”字和一个“再”不算粗话和脏话外,其他的都是脏话和粗话。
我们再看词性和语句的结构,
小呆叉,这是一个人称代词,也是你的意思,和后面的一个人称代词“你”叠加,加重了语气和情感;“小”和“呆叉”的叠加使用,又加重了蔑视的情感。
他妈的,语气助词,再次加重情感和语气。
jb啰嗦的,状语,用一句脏话表达状态,情感表达的烈度再加强一步。
“老子”,用一句粗话做主语(隐喻的脏话),具有一种压倒式的态势。
“砍死你”动宾结构的词汇,用了一个大幅度的“砍”做动词,用一个伤害度最深的“死”做结构状语,再用指代性很明确的“你”做宾语。这种语句,表达了一种很强烈的暴力。
最后的那个呆叉和前面的你字,同为宾格的人称代词,又是一次叠加,又一次加重情绪。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是的。这只是词性结构,我们再看语句结构。
在这句话中,前面一个呆叉和最后一个呆叉,起到了两个修辞效果,一个是首尾呼应,一个是排比句的修辞。在这句中,呆叉,是女性生殖器,jb啰嗦是男性生殖器。这种的双词义叠加,强烈 的加重了性的冲击力,这句话里还有性和暴力的叠加,这种叠加,很容易刺激人的多巴胺,让脏话具有更强烈的冲击力,
大家都知道,在修辞中,叠词和排比句都有加重情感表达的效果(排比句本身就是一种句式叠加)。南京口语中,这样的句式有很多,都是不同词汇,不用语义的复杂结构的叠加,这就让南京口语中的脏话具有了很强烈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也会加强传播。比如,南京很知名的那个词汇,一米多高。这个词为什么传播度会这么广,甚至已经传播到国外的华语类网站都有这个词 ,就因为这个词也是一个叠加词汇,男女生殖器在同一个词汇中出现,这种双语义词汇的结构方式,在其他地区的脏话中很少出现,比如他妈的,傻叉等等,都是单语义词汇,所以这个词也是有强冲击力的词汇,因为这个词是一个双语义叠加词汇。
通过上面的语句结构的分析,大家就能理解了,南京口语里的脏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传播力和冲击力了,为什么外地人对南京口语里的脏话印象深刻了。
<hr/>今天贴两张老照片,一个是中华门码头的照片,一个是下关码头的照片。看看一百多年前,南京码头的样子。


中华门一百多年前的样子,这张照片的角度应该是从现在背东面西拍的照片,面对长干桥方向左岸应该报恩寺,对岸应该是东干长巷。中华门城墙不愧果然名不虚传,一百多年前看着也这么壮观。感觉比现在的城墙漂亮。左边上方的建筑,应该是中华门的门楼。


这张下关码头的照片,答主判断,这应该不是答主说的三岔河码头,这可能是中山码头,是渡口码头,三岔河水面没有这么宽,这水面像是长江。所以,准确的说,这是长江码头,不是秦淮河码头。
<hr/>

为便于外地朋友理解南京的区域布局,我简单的编辑了一个城门地图。图释:外围的虚线是南京的外城,黑色的实线是南京的内城,红线是外秦淮河,橙色的横线是南京人默认的城南城北分界线,西起汉中门,东至中山门,三个绿色的三角是文中提到的下关三岔河码头,水西门码头和中华门码头(由上而下)
下面我开始写城北地区的居民特点,包括人员的结构,和口语的特点。这段写完后,根据网友的建议,按照章节的结构写完南京的历史和现在,包括建筑,饮食,风俗,景点,商业企业的沉浮,以及一些在南京商家知名的个体户,商业企业等的前世今生,还会介绍一些现代年轻人喜欢的,适合打卡的地方和 一些网红食品等等。对我 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关注,到时候到我的主页,看更更多,一个老南京人眼中的南京,一个老南京人说的关于南京的故事,一个来自民间视角的南京故事。
<hr/>       前面的文章是疫情期间,被感染了后在家没事写的,疫情结束后一直比较忙,所以就断更了。最近这篇文章不断有朋友收藏,点赞,因为看到朋友们喜欢,所以我抽空继续写,从今天开始,如果有空我就不断更新这篇文章,后面我会把这篇文章在知乎我的文章里同步发表,希望喜欢我文章的朋友点关注,在我的文章里看完整版。
更新2023.06.25
       前面的文章把南京话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粗口的原因系统的分析了一遍(后面我会写一篇南京城北这边居民的语言特征和形成的原因以及城北居民的性格特征),得到了很多朋友的认可。谢谢各位朋友的厚爱。今天我列举一部分南京话里特有的词汇,对其起源和含义做一些分析和解释,因为现在南京话的特点,所以在下面的的词汇中,必然会有粗口词汇,请不能接受的朋友慎看。
一、南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已经有的常用词汇和独有词汇
1、来斯:形容词。应该是英语的音译词汇,但南京人在上世纪使用频率比较高
释义:表示厉害,优秀,牛逼的意思,一般用于形容人的能力技能等。
2、一塌糊涂:形容词。这个词汇在南京口语中是一种表达极限的词汇,不单纯是贬义,也可能是褒义形容词。具体是褒义还是贬义,要看前缀,如果只用名词做前缀就是贬义,如果前面加名词再叠加褒义形容词就是褒义。
例如:“这人一塌糊涂。这环境一塌糊涂”前面单纯是名词,是贬义,说明这个人或者这里的环境很差。
如果前面加褒义形容词,就是一种极限的表扬,例如:“这个菜好吃的一塌糊涂,这个人好的一塌糊涂”。同理,如果前缀的形容词是贬义词,也是在表达一种极限的差。比如上面两个例句,把菜好吃换成难吃,人好换成人坏。这个词在南京口语中有加重情绪表达的作用。使用频率也很高,但现在被另外一个词替代了(这个词下面会说到),说的人比较少了。
3、哦豁:叹词,语气词。南京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一般用于在做错事情之后发现错误时遗憾、惋惜,后悔的情绪表达,当事人在说出这个词的时候,精神状态一般是处于一种懵圈的状态;旁观的人说出这个词的时候,一般是处于一种调侃性的幸灾乐祸,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情绪之中。
我上面的这段描述,作为南京人应该能完全理解我说的那种状态。
4、豁使滴:语气助词。一般用于在被误会后一种蔑视性的否定;或者想撇清关系或者责任前使用的一个语助词。南京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
例如:甲:这事阿是你干的啊?乙:豁使滴。
再例如:甲:你和某某阿是在谈对象啊?乙:豁使滴,别瞎讲,我和他普通朋友。
5、阿。。。啊?:疑问语助词。使用频率也很高的一个用语。在之前网上有一个南京话歌曲《喝馄饨》,里面一句歌词“阿要辣油啊?”很有名,就是这个词汇的经典使用,也是南京人吃面条,吃馄饨常说的一句话。我在上面那个词汇解释中也使用了这个词汇语句。
6、小炮子子:名词,后面一个子带一点点的“咋”这个音,简称炮子子。南京人对未婚、比较顽皮淘气年轻男子或者小男孩一种带有昵称意味的称呼,常用于长辈女性对晚辈男性一种即爱又恨的称呼,结婚后一般很少再这样叫,有一种例外情况,就是母亲在外人面前这样称呼自己的儿子,这时候相当于一种谦称,和文言里的“犬子”这个意思类似。
7、二胡:南京的一个专有名词。一般称呼做事一根筋,缺心眼,智商略微有点低下,有点小莽撞,经常好心做错事的人,多用于男子。
这个称呼的来源:在南京语言中,经常用大脑缺根弦来形容做事一根筋,缺心眼的人。为什么用二胡来称呼这类人呢?因为在所有的弦乐乐器中,二胡的弦是最少的,只有两根弦,所以南京人就用二胡这种乐器称呼做事一根筋,缺心眼这类人了,意思是形容这类人大脑缺弦。是不是很形象?很有文化?
8、篓子:不是南京的专有词汇,但南京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形容竞技游戏技术比较差的人。多用于棋牌游戏中,比如棋篓子,牌篓子。
9、嗦:(suo二声),动词。南京方言,这是唯一一个能用拼音表达的一个南京方言。意思是吮吸。
10、.婊子儿:子儿两个字要连读,读音普通话里没有,大概的发音是“作儿”两字连读,如果用拼音表达应该是zuer,读者自己体会这个读音。这个词是老南京话里为数不多的粗口词汇,一般会用于朋友间的发誓。比如:“我真没骗你,我要骗你我就是婊子儿”。
11、窜:动词。跑掉的意思,多用于没打招呼就跑掉,或者偷偷跑掉。例如,在某个聚会上,甲:某某人呢?乙:他早就窜掉了。
以上的这些词汇,是我总结南京八十年代之前就存在,现在还经常会使用的一些词汇。应该算老南京话(这些只是词汇,不是发音),可以明显的看出,在这些词汇中,粗口并不是太多。明天我写一些南京的新词汇,这些词汇其实都是八十年代早中期才产生的,老南京词汇里并没有这些词,因为在答主童年阶段并没有听过后面这些词,后面这些词是在答主少年时代才广为流传的一些词汇。比如:盼兮,灶奎等等词汇,包括一些广为流传的粗口。这些词汇明天答主再写,并会写这些词的渊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ghostlees 发表于 2023-8-15 21:26:5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的气质非常奇怪。如果在别的城市我还能想出形容词,但是在南京我想不出来。
它虽然地理上比较南,但实际上真的不南不北,这种不南不北和中原城市是有差别的。河南的城市,郑州,我能感受到土土的,粗糙的感觉,我认为这是一种“北方感”,这种感觉我在北京也是有感应的;但是南京,你说它土,它新街口二十多个地铁出站口,灯火辉煌的,全国也就独这一家了;但你说它精致,它又和苏州上海差了一点。我觉得南京和苏南苏北这两个词混合在一起,南京不像苏南也不像苏北,它哪都不像。别的省的省会都有本省城市的影子,比如在太原,还是能吃到晋北的刀削面的;在郑州,能吃到很好的烩面;但是在南京,隔着南京不远的扬州的东西,在南京就吃不到。我觉得南京身上关于其他江苏省城市的影子,不多。
南京的便利店没啥冷食供应链,刚来的时候我老买不到三明治,很难受。像广州和北京这种城市,便利店会每天凌晨上当天日期的三明治,北边和南边的三明治口感是差不多的,感觉像一条供应链。我觉得南京挺发达的,但是南京便利店的冷食基本卖便当寿司这种,品类不多,也没有三明治,三明治要去蛋糕店买。我猜是不是因为南京节奏慢一点所以方便冷食供应比较少,但是我看着身边人加班到晚上十点,我又觉得南京节奏不算慢,所以南京它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点迷。
南京话也是不南不北的,你说它软,它确实有一点江南味儿;你说它硬,真的很硬气,南京话里经常有生殖器。但是也不是骂人,就是习惯。相反,很多南京人给我的感觉很温柔,就是那种话里有生殖器但是也不是冲你来,反正就是骂!也不是骂你!你听着还有点想笑,完全不知该怎么定义。
还有一个最让我觉得南京很迷幻的地方,是那天走在新街口钟英中学那边,是南京的中心了。以往我对学校的认知都是在独立的一条街上(就算是在南锣鼓巷的中戏,它也是独立在支杈的街上),门口可能是文具店,小饭店,树挺多,还有一个书店什么的,但是钟英中学那条路,真的让我get到了南京的迷之气质,钟英对面一条街都是规模不小的饭店,那么大一家火锅店,整条街都是那家火锅店的味道,然后钟英校门口十几米就是酒吧,下面香车美女川流不息,上面酒吧纵情大唱祝你生日快乐,歌声直达云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校门口,实在是有点快乐的飞起,我第一次意识到繁华原来可以是这么繁华,我在别的地方没见过。
南京是研究近现代史是很好的地方,但现在,说实话,南京大部分地方不是很像书里写的那样纸醉金迷(神奇钟英中学例外),气质我还是形容不出来,定义不了。说它洋气,没有太洋气,说它土,又绝不算土。我自问去过的地方很多了,但是想起南京,我还是觉得,它很迷,非常迷,迷到难以形容。
哦还有就是,南京有些学校,有些动物园,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先进之处。很多时候,我觉得苦恼了,就去红山动物园逛逛,心里很有安慰。地铁也有地铁书站,办卡就可以借书。它的人文气很重,这是我比较喜欢这里的一个点。
tjjiori 发表于 2023-8-15 21:27:3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朝废都,没落贵族。可惜那么多人拿南京和各种城市对比,比来比去,谁强谁弱 有什么意义呢?
可即便是前朝废都,最被人不耻的gdp也是全国第十一,凭借着最高的耕地红线,用全国倒数的辖区面积前15排名里最少的人口排到了第十一。
最深的感觉来自这次的瘟疫,那些当年号称全球都市的城市手忙脚乱的时候,南京人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小汤山”医院早就盖好了,全国一片愕然的时候,南京第一个宣布封闭通道严控传染源;当全国各地的武汉、湖北同胞在网络上一片“加油”实际到处被驱赶的时候,南京第一个站出来接纳他们,免费集中隔离,免费安排接送车,送他们回家;
这是南都才有的气魄和底蕴,历史上华夏民族数次遇难衣冠南渡,南京都洞开大门庇护文明薪火;
江南佳丽地,六朝金陵都。很多人觉得南中国的政经中心是上海;可惜了,一直是南京 从未改变过,战区分布、科教文卫、基础建设,有南都南京坐镇华东,上海才有了富饶丰满的经济腹地,让它成为国际都市。
所以,南京其实没啥,只是很平凡的一做古都,历史的高光比不过盛唐长安,温柔比不过苏州,不过底气确实很足 这是长久的危难赋予它的资本。
tenbaby 发表于 2023-8-15 21:28:2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南京读大学,没事喜欢一个人带着相机到处走。所以讲一些片面的己见。
南京的特色是什么,民国还是梧桐,秦淮还是明宫,还是满城的大学?
南京真正的特色应该是她独特而浓厚的人文气息。这种气息不是上述的景观所赋予,无论是民国还是明宫或是大学,都是这种人文气息的外在表现。
赋予南京文化感的是她盛衰兴废反复更迭的历史。曾为东吴、东晋、南朝、南唐、大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的首都,也因此随着王朝兴衰而繁荣毁灭。南京曾饱受战争,甚至外敌的屠戮。这让南京的文化深沉而厚重。
江南、淮扬、长江沿途的文化在此融合。南京的菜系可以独称南京菜,徽菜淮扬菜(淮扬菜各分支又各有千秋)各取特色。建筑风格有江南水乡之感却大有帝都的气派。虽说徽派占主导,但也是有苏派和京派的灵魂在里面的。
本人在苏州长大,一直觉得既有文化又有经济的城市中苏州绝对数一数二(个人观点轻喷),但来了南京后还是有很大改观。苏州偏于细腻含蓄;而南京却是在历史大道上风尘仆仆,饱经沧桑,更富大气。
拿南京和北京作比的话,首先南京没有北京那样严肃的政 zhi氛围。文化方面大相径庭,而南京更有江南烟雨、诗书之情怀。
来南京旅游的时候如果只是逛着景点走马观花,到处打卡,那是一点也体验不到这里的特色的。如果你能慢慢来,走走这里的街头巷尾,爬城墙上欣赏落日,漫步各高校校园,你就会发现这里的人文气息是可以直接通过感官体验到的。
(本人见识鄙陋,欢迎指错)
附一些自己拍的照片












2020.9.7更新几张照片


2021.3


















下面是苏州,与南京作比较
















顺便附带我500px的主页,有同好的可以互关哦
https://500px.com.cn/zyl112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超导 发表于 2023-8-15 21:28:4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今年暑假刚好去了一趟,早上想出去玩,看了下高铁就立马决定去南京,走的匆忙也没有找同伴,但收获颇丰。
第一感觉,觉得挺像西安的,但是比西安的节奏更悠闲一些。骑着单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完全没有陌生感,景点与景点离得很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气息蓬勃。一路逛了总统府、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博物院、中山陵、夫子庙、秦淮河,如果能在这里久居真的是一件挺不错的事吧。
晚上近十点到达依然人山人海


第二天一大早去了总统府,对南京民国历史有了大概的了解
放张美龄宫里的蜡像


总统府出来,途径中国第三大图书馆
很宏伟


接下来到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排队了大约三四十分钟才进入
门口的受难妇女雕像一下将人们拉回到那个悲惨的年代


入口很多的小石像是一些典型案例的重塑
个个直击心底


纪念馆内部不允许拍照,灯光全是暗的,只在有展品的地方打下微弱的光,墙壁上用电子黑底荧光屏上满是遇难者的名字,滚动浮现,整体像极了一座大灵堂。
“历史以鲜血淋漓之态撞入眼帘,累累白骨无声控诉那人间非人间,我感觉到灵魂深处被搅得生疼,太阳穴跳一跳眼泪奔涌,不敢发出任何声音怕吵醒累累亡魂,不敢忽略任何声音怕他们的申诉我没能听得清。”
     相信每个人都难受,压抑,沉痛到无法描述当时的感受


但历史毕竟是历史,我们要牢记历史而不是牢记仇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从人间炼狱般的情景中走一遭出来,出口的和平鸽比往日更显珍贵,让人热泪盈眶。


稍作休息平整心情,开始下一步计划
南京似乎有很多书店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先锋书店
这是比较大的一个,藏在树荫里,不起眼的一脚,静观世事变迁


里面的氛围很好,中外读物藏书很全,店主一定是个爱书之人,很多绝版藏书也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到了吃饭时间,朋友推荐了一家新街口云中小雅餐厅,具体50几层忘记了,边吃着晚饭边旋转着欣赏南京全景,从日落黄昏到华灯初上,听着音乐,真棒。


第二天了
一大早去了南京博物院,也是朋友推荐的,见到了很多《国家宝藏》上播出过的馆藏珍品,还有下面这些
金缕玉衣


远古恐龙化石、猛犸化石等




还有一个退化的人


嗯,下午去了中山陵,一路走到最上面再转身往下看,真的有一种世界尽收眼底的感觉


坐在台阶上听着风吹麦浪笑看云卷云舒
发微信给狗子说真后悔没来南京上大学
狗子说,云南也美,厦门也美,三亚更美,你应该挨个后悔一下。
呵,直男


晚上夫子庙的夜色是不错的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还有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枫桥夜泊
德云社


嗯,还有两天来穿梭大街小巷我的驴子——共享单车


嘻嘻,第三天,下午的高铁,早上又去了老门东吃美食
这静谧的小巷




这满眼的绿


还有又途径一家很文艺的先锋书店












买了精美的小雏菊书签


好了,假期结束,要在不舍中返程了
来几张高铁上的自拍




嗯,如果说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对我来说,旅行则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旅行是我的续命符,是我的充电宝,是我唯一不变的爱好与信仰。
独行真的一点也不寂寞,如果独行时再带上一本喜欢的书,就更更更好了~
遗憾的是没看南京眼的日落,不过还可以下次再来补上,不过两天半的短暂假期我已经很满足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