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心中的梦——记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段瑞荃

[复制链接]
二月半 发表于 2024-7-27 20:05:17|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心与梦想
段瑞荃,原籍榆次王香人,从幼年到高中毕业一直在天津市。1962年高中毕业后,作为“四保知青”第一批下乡回到家乡插队,这段人生的经历和磨炼,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新的转折,也使他深深地懂得发展科技和提高农村科技素质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关键所在,于是他踏上了钻研农业科技的道路,开始了他的人生科研与产业开发历程。

五十多年来,他扎根农村、心系农民、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成为一位蔬菜产业的行家里手。特别是他1992年兼任榆次市蔬菜中心主任之后,推动了榆次设施蔬菜生产与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1992年榆次蔬菜生产首获山西省蔬菜“十强首位”,并连续九年蔬菜生产全省夺冠。1992年—1997年无公害蔬菜开发,蔬菜测土配方营养平衡施肥技术等项目,先后获山西省农村新技术集团承包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三项。连续三届荣获晋中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拓荒与艰辛
1968年,他在自留地上开始进行了谷子选育优种的试验,收割后亩产达460公斤,高出当时生产队产量的一倍以上,打下的谷子被村民当作谷种纷纷抢购而去。段瑞荃也崭露头角,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土专家。
1972年他被抽调到村科研队,开始向更高的科技领域攀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他废寝忘食、挑灯夜读,把大学农学本科的遗传学、土壤学、病理学、作物栽培学等课程全部进行了系统的自学,遇到难点,四处求教,先后与山西农大、省农科院、中科院及全国13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农科专家学者们建立了联系,引导他踏上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科技台阶,为他日后的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走遍了榆次乡村的田野,查资料、找老农、访土专家,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地气候条件,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什么可推广,什么可调剂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他于1977年全省首家引进了高产抗病M017X自330玉米品种<中单2号>进行试验,并获成功,为晋中地区乃至全省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1987年他调到榆次科委担任科技开发中心副主任后,“两杂”制种高产优质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管理项目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推广科研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四等奖二项,荣获晋中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
奇迹与“神话”
1992年,榆次市组建市蔬菜开发服务中心,调任市农牧局副局长段瑞荃兼任主任。到任后,他经过详细调查分析研究,以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借鉴1987年小赵村2栋简易温室以及山东省温室经验,很快写出一份逻辑缜密、内容翔实,具有很强科学性和操作性的全市蔬菜开发战略可行性报告,作为农村奔小康的一个战略,开始在全市付诸实施。随后他又风尘仆仆奔乡镇、走村庄、串农户、到地头,团结带领蔬菜中心全体成员编教材、搞培训,采取“走出去开眼界、引进来做示范、沉下去搞服务、住到村搞研究、坐下来交朋友”的方式方法,为菜农们提供了卓有成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很快在全市形成了蔬菜开发热潮,使榆次温室大棚从无到有、遍地开花,一年一个新台阶,创造了榆次蔬菜发展史上的“神话”和奇迹。
1992年,全市蔬菜面积由1991年4万亩扩大到8万亩,产量由1.4亿公斤增加到2.5亿公斤,蔬菜产量一跃成为全省之首。
2000年实现蔬菜总种植面积20.34万亩,总产7.8亿公斤,总收入3.8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1036元。
2000年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10万亩。研制出“7311”型日光温室并在山西省中部推广。新发展保护地蔬菜面积8.83万亩,其中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及大棚总面积0.88万亩,年产冬春精细菜8140万公斤,产值8954万元。
在丘陵旱地地区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延秋西红柿1.03万亩,总产量高达4160万公斤,经济效益提高6至50倍,总产值达到1800万元,为丘陵地区人民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产业结构调整得到优化,推广“菜粮”、“菜菜”、“果菜”、“瓜菜”优化模式栽培6.3万亩,均达“双千田”标准,促进了“高优高”农业的快速发展。
乡、村、户示范典型发展壮大。全市共建成“一乡一式”万亩特色乡镇9个,其中东阳镇被誉为“三晋蔬菜第一镇”。全市建成千亩村5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69个,培育年销菜量在250万公斤以上的大户20个。
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组建起市、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什贴镇率先于1997年9月成立全市首家蔬菜杂粮专业合作社,为全市专业合作社开了先河。市蔬菜开发服务中心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供产前信息引导,进行产后流通外销,仅2000年组织外销蔬菜4.3亿公斤。
榆次蔬菜生产连续九年雄踞全省第一,实现了由传统农业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农业这一历史性的跨域。
心血与成果
成功的背后是由奉献和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榆次农村广阔的田野上,几乎到处都留下他辛劳的足迹,几乎每个菜农都能说出一段有关他热忱服务的事迹。
蔬菜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工作中资金少、人手紧、头绪多、涉及面广、困难很多的难题,他从未畏首畏脚、停滞不前,而是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实践中。
在蔬菜开发中,他勤于探索和思考,逐步探索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合作经济为载体”的产业模式。
面对开放性的蔬菜大商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趋势。他又提出了:一、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点构筑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大力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1.调整区域布局,突出连片开发。2.调整种植结构,突出规模特色。二、把着眼点放在有较高效益的市场上,大力提高蔬菜生产经济效益。1.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订单农业。2.以科技为依托,发展温室生产。3.以流通为重点,发展加工龙头。三、把蔬菜可持续发展的制高点建立在科技兴菜战略上,大力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1.狠抓科技培训,提高菜农素质。2.引进良种良法,实现四个“突破”的宏大策略,提出了“避旺、补淡、拾缺、抓节日”是蔬菜产业化生产中精细菜供应营销的新思路,并应用在实践中,他探索出的瓜类瓜柄掐裂法被广泛应用。
在他的努力下,按照“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要求,榆次市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形成了“龙型”经济实体。实施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城乡优势互补,产业协调发展,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承载农业劳力,从而以产业开发带动了新的经济运行机制。2000年8月18日,他成功策划举办了首届中国榆次蔬菜营销洽谈会,签订外销合同2.05亿公斤。有力地带动了全市蔬菜生产发展和产业的开发。同时通过签订购销合同,使菜农普遍增强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科技意识、风险意识,提高了其适应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他研制成“83515”榆次型日光温室,被省农科院蔬菜所专家评价为“结构最为合理,在采光、蓄热、保温等方面优于其他类型”。在晋中、临汾、阳泉、吕梁等地(市)的日光温室建设中加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辛勤的努力迎来丰硕的成果。多年来,段瑞荃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科技推广、科研成果奖15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并于199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个人专著《洋葱》。从1993年“7311”型日光温室的创建到1998年“83515”型温室的成功,再到“9415”型温室大棚的大面积推广,都倾注了他的汗水和心血。
2001年,他写出了《关于加速发展榆次蔬菜产业的实施意见》,为榆次蔬菜生产的区域规划与品种布局,实施蔬菜产业10项工程,推广集约化、立体化模式栽培,推广高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引进人才等方面进行了科学探讨和规划,并写出《1997-2000年推进蔬菜产业化工作总结》,为榆次蔬菜产业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老骥与志远
2004年退休后,他的足迹遍布省内外,多次受邀讲课传经,在蔬菜产区的田间地头、论坛和培训会上仍然留下他辛勤的足迹和他那带有磁性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专业技刊上仍然有他笔耕不辍的成果发表。先后在《晋中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日光温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冬季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特殊灾害性天气及对策》等文章,及时总结自己的科研成果并将其推广运用到实践中。
退休后,他仍担任着山西省蔬菜专家组顾问,省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兼蔬菜专业委员会会长,矢志追求。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已逾八十高龄,他仍然心系蔬菜产业,发挥专业特长,热情为菜农服务。
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他依然在奋进的路上执着前行。(薛有毅)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