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士谔:预见未来中国的民国奇人

[复制链接]
llmllm 发表于 2024-7-27 20:05:59|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对于未来的预测的意愿一直是非常强烈的。自上古时代起,就有先祖用火烧甲骨文后的纹路,来占卜吉凶。在唐朝贞观年间,应唐太宗李世民的要求,道士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通力合作,耗尽心血写下了一本《推背图》,这本千古奇书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预言这种事情对于人们总有着莫名的吸引力。在民国时期,也有一位预言家,他大致上预见了未来的中国情况,让人们的感叹万分,他便是陆士谔。

1878年,陆士谔出身于江苏青浦,也就是如今的上海。陆士谔的先祖有东吴丞相陆逊、西晋文学家陆云等等,自幼天资聪慧的他受书香家庭的熏陶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惜家道中落,17岁的时候让他跟着晚清名医唐纯斋学医谋生,几年苦读下来已经小有所成。20岁的他独自一人又回到了上海工作,也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文学生涯。
忙碌地医院工作并没有消磨陆士谔对于文学的热爱,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20岁的时候第一次大胆的投稿就获得了主编的认可,并发表在了报纸之上。这对他来说就是莫大的肯定和鼓舞,于是从短篇到中篇,从中篇到长篇,笔耕不辍。后来上海世界书局、时还书局等几家知名书局也刊印了他的小说进行发行,风行一时。

他的创作事业达到高峰的时候,双喜临门,爱情也悄然而来。李友琴女士是浙江著名茶商李兰孙之女,她酷爱读书,对于他书中的倾诉与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自此成为了陆士谔的死忠粉。机缘巧合之下,两人见面了相谈甚欢,逐渐萌生爱意。可是双方的家长都不赞同,认为门不当户不对,李家嫌弃陆家贫穷,陆家嫌弃李家经商世故。但这些并不能动摇他们在一起的心,爱情的强大冲破家庭传统观念的桎梏,两人次年就结为夫妻。可惜的是在1915年,陆士谔37岁的时候,他的爱妻因病去世,年仅35岁。陆士谔为此悲痛不已,一直责怪自己学医不精,连自己的妻子都无法救治,于是愈加发奋研究医学。

1918年开始,陆士谔便开始一边悬壶济世,一边钻研医院。历经寒暑十余载,他的医术已经大成,还将行医中许多的心得写成了十几本医术刊印。北洋军阀征战不休的期间,他搬到了更为安定的公共租界中央区汕头路八十二号开了个小诊所行医。有一次一位广东富商的妻子身患重病,骨瘦如柴,奄奄一息。在家中卧床了快一个月,在上海遍寻名医却一点进展都没有。经人推荐才让陆士谔出手诊治,没到半个月,富商的妻子就痊愈了。为此富商十分感激,把这个诊所登报了一个月以示感谢之意,自此陆士谔的名声大振。他凭借自己精湛的医术和德行的高尚,荣获了上海十大名医的称号。
那么这位医生他奇在哪里呢?这就要从1910年说起,这一年,陆士谔写了一本名为《新中国》的小说,这部两万多字的小说里涵盖了对晚清时期上海的十里洋场丑恶现象揭露,还做出了一番预测,而这些预测便是对于百年后的新上海。

整篇小说模仿了黄粱一梦的方式,所有的所见所闻都承载在主人公“陆云翔”所见到的额情况。陆云翔看到了上海的租界已经被中国收回,那些法庭的法官和辩护律师们都换成了中国人,街道宽阔高大的楼房鳞次栉比。这些仅仅是开胃菜,更令人惊奇的是,他在书中写道内国博览会即将要在在上海浦东举行,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们共享盛会,建成了浦江大铁桥和越江隧道以方便市民交通。原文中是这样的:“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还有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
书中的最后陆云翔被门槛绊倒跌了一跤,自此一梦醒来。他说道:“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
可惜的是当时这本小说出来以后,人们的反响很差,可能是认为他梦中构思的世界太离谱了,就大文豪鲁迅先生也在阅读了之后,对他的作品是一番痛斥,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最后这部书沦落到仅在上海图书馆保留一本孤本了。然而那个时候谁又能想到,如今这些书中描述的,皆已应验。当然现今也有学者持批判态度,认为小说里并没有准确地预言到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而且是全世界的博览会,而不是内国的,一字之差,天差地别。
虽然对他的书有批判有赞扬,但是他认为的却包含了浓浓的爱国情怀。他认为未来的中国必然能够屹立于在世界强国之中,中国人也能够主宰自己的国家和生活。他理想满怀着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期许的乌托邦世界,终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变成了现实。
参考资料:陆士谔《新中国》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