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生为穷人,如何逆袭 | 《乡下人的悲歌》

[复制链接]
zsy9901 发表于 2024-7-27 17:53:19|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晚上好,我是简七编辑部的犀利君。
最近「历史的垃圾时间」这个说法,在网上很流行。
大意是,某些历史时期走向衰败,个人无法改变事件的发展方向,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
当社会上弥漫着一股「躺平」的风气,努力真的还有用吗?
我想到一个最近很火的人物,JD·万斯,美国下一任副总统候选人,年仅39岁:

(图源:网络)
早在2016年,他出版了一本回忆录《乡下人的悲歌》,横扫美国畅销书榜。
很多人看到万斯头顶常春藤名校的光环,以为他是什么天才。
然而,作为一个美国「乡下人」,他的童年生活不仅物质穷,而且精神上也穷。
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他脱离了糟糕的原生家庭,越飞越远,最后来到「一人之下」的位置。
那么,万斯是怎么走出「垃圾时间」的?他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启发呢?
01
1984年,万斯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德尔敦市,一个美国底层白人家庭。
美国的白人群体,大致可以简化为两类:
一类是WASP(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来自欧洲国家的白人,这些人通常是高学历、高收入群体,是主流社会的组成部分。
另一类是苏格兰-爱尔兰裔群体,他们大多低学历、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由于行为粗鲁被称为「红脖子」(后来泛指美国南部的白人居民,带有贬义),在美国属于「乡下人」。
万斯的祖父母是爱尔兰移民,原本住在美国的山沟(阿巴拉契亚山区),上世纪50年代,他们来到了俄亥俄新兴工业城市——米德尔敦。
当时正值二战结束,美国钢铁工业迅速繁荣发展,钢铁巨头在五大湖地区开设了大量工厂。
70年代末之前,美国的蓝领工人还算是中产阶级,万斯一家过得挺滋润。
从80年代开始,美国把制造业转移到海外,实体经济「脱实向虚」,五大湖的工业基地逐渐衰落,大量工厂倒闭,机器生满铁锈,因此被称为「铁锈地带(Rust Belt)」:

(图源:网络)
万斯的父亲是名失业工人,很早就和他母亲离婚了。
他的母亲原本是护士,后来染上了毒瘾,工作被辞退后变得行为古怪,每隔几个月就会换男友。
万斯在这种糟糕的环境下长大,学习成绩也非常差,在当地有20%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前辍学,大概率他会成为一名街头混混。
所幸,万斯在读高中期间,外祖母把他接到了自己家里住,自从和外祖母住一起后,万斯的成绩立马开始好转了。
在外祖母的严格管教下,万斯没有变成坏孩子,小小年纪的他,反而看清楚了美国的阶级分化:
除了有钱人和穷人,穷人还分为「努力工作」的和「游手好闲」的。
「努力工作」的人领着微薄的薪水,勉强度日,「游手好闲」的人却拿着纳税人的钱买酒和手机——努不努力还有区别吗?
02
小万斯并没有找到答案,他正面临一个重大的人生抉择,怎么才能离开家乡?
虽然,以当时万斯的成绩足够能上公立大学,但因为支付不起高昂的学费,他选择参军,加入海军陆战队。
刚到新兵训练营的时候,他一想到要爬30英尺长的绳子,就头皮发麻;等第一年过去以后,他用一只手就可以爬上去了。
其实很早之前,外祖母对他谆谆教导:千万别像懦夫一样抱怨现实,你想做什么都能做到
但小万斯并没听进去多少,反而通过这段从军经历,他才真正知道自己只要「全力以赴」,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
2007年退伍后,得益于对退役军人的教育优待,万斯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读政治学。
万斯发现,米德尔敦的富人家庭不是医生就是律师,想要改变命运得去读法学院。
大学毕业后,万斯开始申请耶鲁法学院并最终被录取,成为了全校最穷的学生之一。
耶鲁法学院的学生超过95%以上来自中产阶级甚至更高,像万斯这样来自穷人家庭的很少,他觉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不仅是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别人对他的看法。
在这个新世界里,万斯是一个文化异客,精英们对他这类「乡下人」有些排斥,而他也要逐渐适应上流阶层的生活方式。
和穷人相比,富人除了钱和权,还有一套完全不同的生活准则,从工人阶级向上流动,注定要抛弃以前过的那种「不健康」生活。
在耶鲁法学院除了能学习到专业知识,还教给他许多之前不知道的东西。
两年前,万斯到处投简历,希望找一份高薪的工作,却四处碰壁;而如今在耶鲁法学院只读了一年,手里就拿到6位数高薪的录用邀请。
他发现,成功人士不靠海投找工作,相反他们搭建网络,给朋友发邮件或给叔叔打个电话,让他们帮忙牵线搭桥。
这倒不是说,普通人的简历或面试时的表现不重要,而是有些东西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如果你有关系网络,那么机会就更多,如果没有,就是单枪匹马作战
令人意外的是,万斯毕业后并没有成为律师,而是去了硅谷,为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工作。
2011年,彼得·蒂尔在耶鲁法学院做了一场演讲,他说:
我们可以在手机上随时发推文,但无法解决老年痴呆和能源污染等问题,技术创新并未带来真正的社会繁荣,人们更多地在没有意义的竞争中消耗精力。
我们可以在手机上随时发推文,但无法解决老年痴呆和能源污染等问题,技术创新并未带来真正的社会繁荣,人们更多地在没有意义的竞争中消耗精力。
万斯意识到,自己一直在为了赢得社会竞争而追求成就,内心其实并不喜欢法律工作。
那次演讲之后,万斯开始改变职业计划,打算在法律之外的行业发展。
2015年,万斯加入了彼得·蒂尔的风险投资公司,成为一名科技投资人。
2016年,万斯出版了一本回忆录《乡下人的悲歌》,成为当年的超级畅销书,2017年就被译成中文版:

(图源:豆瓣网)
这本书揭露了底层白人的真实处境,也道出了特朗普当年赢得总统选举的重要原因:
他获得了美国中下层选民,即「铁锈地带」大量白人工人的支持。
有趣的是,万斯最早是反对特朗普的,他表示自己根本无法忍受特朗普的极端言行。
然而彼得·蒂尔是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直到2021年,彼得把万斯介绍给特朗普,试图缓和两人的紧张关系。
这次会面结束后,万斯在特朗普的支持下,成为了俄亥俄州的参议员。
今年7月,万斯被共和党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的竞选拍档,参与2024美国大选的角逐。
03
回顾万斯这39年丰富的人生经历,我发现有3个点,对普通人很有启发:
1.即使面对糟糕的环境,普通人也要相信「天道酬勤」
当经济萧条、工作机会也变得更少的时候,有些人认为,自己再怎么勤劳也过不上更好的生活,为什么要好好工作呢?
这在心理学上叫「习得性无助」,也是大部分底层白人的精神状态。
事实证明,越是啥也不想干,生活就越是沉沦。
相反,如果你相信「天道酬勤」你就会努力,虽然努力了不一定都能进步,但不努力的结果一定是失败。
2.一个人的教育程度高低,决定他能不能看清并顺应时代趋势
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大批农民进城当上工人,靠体力劳动就能实现「美国梦」;
但到了万斯这一代人,要实现阶层跃迁必须要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开拓思想眼界,理解当前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如果一个人的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即便原来掌握的工作技能不适应时代了,也会不断通过自我学习,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想到了前段时间,无人驾驶网约车「萝卜快跑」出现,传统的网约车司机面临大批量失业,但是未来新的岗位(如无人驾驶车辆的监控和维护、数据分析师、安全专家等)也会陆续创造出来。
我们只有保持不断学习能力,才不会在技术升级和经济转型期被淘汰。
3.成功人士擅于挖掘并利用「社会资产」的价值
万斯认为,经济学家所说的「社会资产」,并不仅限于关系网络(帮你传递一下简历),也体现在我们从朋友、同事和导师身上学到的东西。
事实上,普通人也拥有类似的「社会资产」。
举个例子你刚毕业,看到某个大厂在招实习生,但你看这个岗位的工作描述,还是无法了解自己喜不喜欢这份工作、上司的脾气好不好、同事之间相处是否融洽等等。
不过,要是你打听到有师兄师姐在这家公司工作,那么可以尝试联系一下对方,向他/她提出相关问题,也许可以获取很多网上检索不到的实用信息,帮你迅速地做出高质量决策。
社会资产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如何挖掘并利用好资源,而不是让资源闲置,对很多人都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最后放一张总结图:

晚安🌹












查看原图 49K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