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博雅大学堂丨2024年全国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讨会

[复制链接]
shenzhen 发表于 2024-7-26 16:43:59|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4年7月20日—23日,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大连大学文学院,在大连举办“博雅大学堂——2024年全国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讨会”,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学与科研问题。大连大学副校长夏洋、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陈小红在开幕式上致辞。研讨会邀请中国现当代文学专家学者孙郁教授、王中忱教授、刘复生教授、朱栋霖教授来到现场进行主题发言,温儒敏教授也通过视频的形式与大家见面。


中国人民大学
孙郁教授
文学史写作一直纠缠着学术史元素。一百多年间,有时候文学史与学术史有所交叉,有时候彼此略有距离。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文学史,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比较普遍,而新文学的研究中,情况较为复杂,其中涉及文史哲的共同点,也含有文艺思潮里审美的难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审美话语,也成为学术资源的一种,且渐渐进入学术史的深处,化为一种学术的话语。这也是新文学研究历史化的一种反映,历史化的过程,其实不得不借用学术史整理的思路。新文学研究的这种态势,在今天格外明显了。
文学史写作中的学术史元素


清华大学
王中忱教授
讨论汉字圈里的现代文学问题,可以有很多路径,我们且从与文学关系极为密切的语言,特别是国语问题入手。
这应该已经成为了学界共识:被视为自然之物的国语——每个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共同体内部普遍通用的语言,其实是现代以来形成或者说创建出来的。而迄今为止的研究大都认为,在中国,国语创建时期(清末到五四)所面对的主要问题是言和文的分离问题,也就是国家境域内部官方通用的文言文和共同体成员日常生活使用的口语之分离问题,所以,有关国语问题的讨论一直和有关白话文运动、言文一致运动交错和纠结在一起。如果放置到整个东亚地区,放在语言圈里考察,各个国家的国语创建所面临的问题是怎样的呢?相互间的异同与关联何在?
试谈汉字圈里“现代文学”的发生

海南大学
刘复生教授
革命动员要诉诸现实矛盾,所以,要给权威阶级斗争理论赋予新的内容。在一般性阶级斗争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将其他社会矛盾讲述为经典的阶级关系。这就产生了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之间的张力。华北农村的小农,不管是自耕农还是贫农或佃雇农,普遍诉求都是重建乡村共同体,重建被商品化或劣绅破坏的伦理秩序,但乡村革命的正统理论强调的是打破旧秩序,建立均平的新社会。于是,乡土革命叙事和正统理论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冲突。
以《白毛女》和《红旗谱》为例。它们最为典型地描写了华北小农所面对的生存挑战,也代表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两种社会矛盾类型。但是,作家试图用权威理论对现实加以解释,于是产生了矛盾。
革命乡土文学的内在张力
——以《白毛女》《红旗谱》为例

北京大学
温儒敏教授
北京大学出版社举办这次关于教材和一些新书的推荐和研讨会,我知道来了很多研究现当代文学的年轻的学者,我本来也打算来参加,但是因为有些事儿现在走不了,就改为用视频来跟大家聊一聊。
今天我讲了四个问题,我没有专门写成稿子,而是根据一个提纲,我是随谈。第一是随便讲讲关于课程的结构、教学的方法的调整。第二个现在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课怎么上,怎么以作品为主,不要讲得太满,留给学生空间。第三个讲到我们现在年轻的学者怎么摆脱这个困境,怎么寻找自己的生长点,有自己的园地。当然最后我也讲到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还有其他书现在出了新的版本,怎么变动的,也给大家一个交代。
温儒敏教授视频随谈

苏州大学
朱栋霖教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在对于经典作家作品和重要文学现象的历代不断解读、阐释,各种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层层积淀而形成的。
“在路上”涉及对话与冲突,溢出与坚守,调整与融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史,就是一次次的思想观念的论争、批判、运动的历史,具有思想性、时代性、政治性、思辨性。应重评重读,与时代一起思考。提倡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型的现当代文学史专业课教学。
在路上
回思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本特点

博识雅行 学知天下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